《紅樓夢判詞評析》14、又副冊判詞之二[襲人]: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紅樓夢判詞評析》14、又副冊判詞之二[襲人]

紅樓夢判詞評析

14、又副冊判詞之二[襲人]

畫:一簇鮮花,一床破席。

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解析:

襲人原來出身貧苦。

幼小時,因為家裡沒飯吃,老子娘要餓死,為了換得幾兩銀子才賣給賈府當丫頭。

可是,她在環境影響下所逐漸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卻與晴雯相反。

她的所謂「溫柔和順」,頗與薛寶釵的「隨分從時」相似,合乎當時的婦道標準和禮法對奴婢的要求。

這樣的女子,從封建觀點看,當然稱得上「似桂如蘭」。

作者在判詞中用「枉自」、「空雲」、「堪羨」、「誰知」,除了暗示她將來的結局與初願相違外,還帶有一定的嘲諷意味。

這一點脂硯齋的體會不同,他口口聲聲稱「襲卿」,可能把作者的微詞也當作贊詞了。

在評這首判詞時脂硯齋說:「罵死寶玉,卻是自悔。」

這也許只是脂硯齋自己的觀點,未必盡符作者本意。

然而,儘管不對,批語卻仍有研究價值,因為這樣批還是話出有因的,否則,何以襲人後來嫁與蔣玉菡,倒說寶玉是該「罵」應「悔」的呢?我們的理解是寶玉後來的獲罪淪落與襲人的嫁人,正是同變故的結果---即免不了招來襲人擔心過的所謂「丑禍」。

寶玉為此類「毛病」曾挨過父親的板子,但他是不會改「邪」歸「正」的,所以,終至成了累及封建大家利益的「孽根禍胎」,當事情牽連到寶玉所親近的人時,襲人既不會像晴雯那樣索性做出鉸指甲、換紅綾小襖之類不顧死活的大膽行動,甚至也不可能像鴛鴦那樣橫了心發誓說:「我這一輩子,莫說是寶玉,便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我橫豎不嫁人就完了。

就是老太太逼著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從命!」襲人唯一能用以表示舊情的,只不過是在將來寶玉、寶釵處於「貧窮難耐淒涼」時,與丈夫一起對昔日的主人有些生活上的資助而已,即脂硯所謂「琪官」雖系優人,後同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

所以,不管襲人的出嫁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

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反正,在脂硯齋看來,這是寶玉不早聽從「賢襲人」勸「諫」的結果,是寶玉的過失,故曰該「罵」應「悔」。

但實際上曹雪芹並沒有什麼「自悔」,他後面還借「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的詩句來暗示襲人的出嫁,這不也含有嘲諷的意味嗎?再看冊子裡所繪的畫,是「一簇鮮花,一床破席」,除了「花」、「席」(襲)揩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義也並不光彩。

當然,襲人的可譏議,並不是什麼她不能「從一而終」,而在於她的奴性。

蔡天靜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紅樓夢判詞評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