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遊記》五 動吟詠聖僧兆怪 和詩句蠹孽興妖:行見白雲變蒼狗,忽然修豕作長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續西遊記》五 動吟詠聖僧兆怪 和詩句蠹孽興妖

續西遊記

五 動吟詠聖僧兆怪 和詩句蠹孽興妖

世間何事作妖邪,只為人心意念差。

行見白雲變蒼狗,忽然修豕作長蛇。

些微方寸千般態,幾許靈根百樣花。

動念若端魔自遠,靈山何必問僧家。

話表殘編陳籍,集久不翻,其中多生出一種蝕紙蟲,名曰蠹魚。

這一種昆蟲,在書紙內,歲月日久,多食字籍,靈異作怪。

只因這樓閣,是銅台府地靈縣寇員外二子寇梁、寇棟看書之屋。

久荒無人居住,他弟兄存留些往籍殘編在案,生出這蟲,成十精十作怪。

有為首的兩個大蠹魚,正想著走入靈山,竊食經典。

不匡護法神王威靈,兩個不敢去竊。

偶然往林間行過,見經擔歇著林內,唐僧一動了吟詠之心,行者們又依了聯和之韻,遂動了這種孽怪。

他兩個就變作寇梁、寇棟之狀,也只因唐僧師徒們來時遇著寇家二子,故舊在心,曾相識面,這種根因。

一個蠹魚就變了寇梁,出門迎著三藏。

三藏定睛看了,乃問道:「先生何為在此?小僧記得尊府在銅台府後地靈縣地方,府上門前有座牌坊。

今日何故居此荒涼地界,且令尊員外何在?」

寇梁乘此忙答道:「家父在捨,弟在屋內。

且請師父中堂坐下,待敘衷情。」

三藏欣然進入中堂。

只見寇棟出堂,鞠躬盡禮,稱謝道;「昔日蒙恩師師徒滅了眾盜,救得老父十性十命,至今感恩不忘。

只是師父們去後,那盜懷恨,又復來報仇,口口聲聲只要傷害我弟兄二人。

說道老父平日好善,齋僧佈施,也還饒得過;只有我弟兄兩人,倚仗才學,結納官府,捉拿他緊。

因此,我父恐我弟兄暗被他害,叫我遠離家門,尋一處靜僻居室,一則便於十溫十十習十書史,一則躲避盜情。

幸喜這村鄉有幾畝荒地,舊存這幾間樓閣,住在此處,到也安靜。

不期師父們駕臨,沒有甚麼好齋供獻;比不得寒家,住在府城,人煙鬧熱,諸般可備。」

二人一面說,一面叫家僕把師父們經擔打入閣內。

孫行者聽了,扯出唐憎到堂外,悄耳低言說:「師父,徒弟疑這二人說話虛假,怎麼盜賊劫他父子,還管他齋僧佈施?就是恨他弟兄,豈有說出來使他知道?若是要害他,這荒涼地方四面無鄰,最便快心。」

八戒聽了道:「師兄不要多疑,只問他有便齋,快擺出來吃罷。」

沙僧道:「師父,八戒也說的是。

管他真話假話,好和歹借宿一宵去罷。」

三藏聽說,走進屋堂道:「二位先生美意,只是小僧們不當取擾。」

寇梁道:「好說,好說!請也不至。」

一面叫家僕備齋,一面叫把經擔扛進屋來。

家僕齊去扛那經擔,被行者使了一個泰山壓頂法術,那裡扛的動。

寇梁、寇棟忙去用力一扛,乃向三藏道:「這經擔因何這重?若放在屋外,恐被人扛去。

須是開了經擔,搬入堂內方好。」

三藏道。

「先生,我小徒們有人扛入,不消開動。」

行者道:「經擔非貨物,人扛去沒用;便是有用,也扛不得去。」

寇梁道:「如何扛不得去?」

行者道;「重的多哩,便是百人也扛不動。」

寇梁心內生疑,叫家僕且擺齋來吃。

家僕乃擺出齋食來,粗惡不堪。

三藏們生疑,寧餓不食。

八戒那裡顧甚十精十粗,只是亂囊。

寇梁見三藏不食,再三勸奉。

孫行者道:「我等方才用飯未久,明早領罷。」

寇梁只得叫家僕收去,乃向三藏問道:「今日恩師一路行來,見了些甚麼光景?」

三藏道:「佛地光景甚多,觀看不盡」寇梁道:「正是。

小子們雖近佛地,只因自有本業,未曾聽講看誦經文。

師父若肯開了櫃擔,借閱一兩卷,也見佛門中道理。」

三藏道;「經擔包櫃,封裹甚固,難較易開動。

二位既不曾見,便也不消看罷。

天地間道理總是一般。」

寇梁道:「師父既不肯開經擔,也不敢強。

今日幸得此間相會,老師大唐十人物,題詠極多,若有大作,見教一二,以開小子心中茅塞,也不枉了一世奇逢。」

三藏道:「我出家人以念佛為主,吟詩作賦,正是二位先生之事。」

八戒道:「師父你何不就把今日所聯之句,請教二位先生.」三藏推托不過,把詩句念出。

寇家兄弟稱讚不已。

三藏請寇梁和韻,寇梁不辭,乃吟道:

一十陽十來復早驚春,葭管灰飛節已新。

商賈不辭途路遠,肯教關閉此閒身。

三藏聽了道:「妙作,妙作!正是小僧們為取經,客路不辭,道途寒冷,幸已回春,漸入十陽十和。

再請令弟見教見教。」

寇棟也不辭,乃吟道:

黍谷十陽十回覺已春,八荒何物不更新。

莫嗟蝸角來何暮,待得龍門奮此身。

三藏聽了道:「更佳,更佳!益見二先生乘時奮志之義。」

行者見師父與寇氏弟兄吟詩答句,乃動了往日除妖滅怪的疑心,便叫道;「師父出家人,端正了念頭,念靜心澄,十性十寧神定。

今與他咬文嚼字,動了真情,何日到得東土繳旨?」

三藏點首會意稱善,閉口垂目。

兩蠹魚見孫大聖打斷了話頭,暗自想計,哀懇三藏,連聲的叫道:「恩師,弟子們因前世孽深,今生受了無數的波渣,求大大發一個慈心,重將靈文妙典,開講一二卷。

弟子們志誠皈依,聽了寶經,誓願拋去書本,尊奉大乘,掃除情十欲根,養真修十性十。

等師父們見了唐皇,返西面佛,帶了弟子們往極樂世界,超度迷塵,千載不敢忘恩。」

三藏聽了老蠹這般哄騙的言語,遂動了善念,叫十聲:「悟能徒弟,汝將第一種《涅槃》寶卷取出,宣講五蘊皆空之意,以意會心之奧。」

不料行者大叫道:「八戒不可妄動!」呆子聽了師父吩咐,管甚麼悟空之言,只是要去。

沙僧從傍道:「師兄,寇家善人這般敬我三寶,聆聽妙典,亦是善行的根基。

況這裡靜閣之中,請師父講究幾卷,我們從未有聞,亦好先得其宗,未為不可。」

行者忍耐,只得收了壓經法。

八戒滿心歡喜,上前動手。

誰知靈虛子、到彼僧在暗中大驚,他兩個奉了如來的敕旨,保護經文,見行者不能阻當,八成不知輕重,倘然褻污梵言,其罪不小。

即忙拋下菩提數珠一夥,念動法語,將經櫃一塊生成。

八戒心慌意亂,無從下手。

行者明知佛力廣大,心中暗喜不言。

老蠹見事蹊蹺,遂將機就計,跪在三面前,叫十聲道:「師父,前月小莊弟兄們遊學出外,可笑小僮貪了口腹,同了匪人在這裡宰牛屠犬。

我們回來曉得了這件事情,著他打掃幾次,想來尚未潔淨。

恩師的經典乃佛門中至寶,必定污穢觸犯,不能開動,罪歸弟子。

幸有西首小軒極其清淨,內供大士佛像,今將寶經移至佛座前,焚香謝愆,明日再請開宣。」

三藏聽了這蠹一派虛言,心中甚喜,道聲:「妙極,妙極。」

遂喚徒弟們將經擔搬至軒中。

三藏隨經進得軒來,見佛像莊嚴,沉檀馥郁,倒身下拜,道聲:「菩薩,弟子玄奘奉旨西行,一路蒙大施慈悲,大捨法力,救護得到靈山,見我佛如來,賜弟子寶經五千零四十八卷。

今投宿寇家,固濁眼不識污穢,致有褻犯。

伏望洪慈赦宥。」

默宣畢,立起身來喚徒弟出軒安宿,明日上路。

正是:

試問前因何是正,但教十性十見與心明。

那兩蠹魚見三藏師徒出得軒來,即喚小僮樓上鋪好安寢之所,自己執燈奉送。

三藏見他如此恭敬,心中甚是不安,連聲謝道:「貧僧這般造擾,二位先生請便。」

於是師徒們上了樓來。

龍馬拴於後簷。

八戒粗食已飽,倒身即睡,鼻息噀哺。

三藏、沙僧日間已俄,不能穩臥,打坐草鋪。

惟行者一生好動,東張西望,滿肚疑心。

不說師徒們在樓打望,再表兩老蠹打發他們上去,在下計較道:「這寶經方才豬八戒上前去開,我看見霞光艷艷,瑞靄叢叢,不能動得,眼見是好東西。

今被我們巧言花語,哄信他移至軒中,若再不動手,明日他起了身,如何好阻住?趁此黑夜,快與你們取了這經櫃,往九龍山石室藏好,再作道理。」

眾妖十精十聞了這般言語,鼓掌稱妙,個個到西軒去盜這經擔。

不想行者在樓上左顧右盼,見西首瓦上妖氛閃閃,一心只有經在胸中,恐有誤事;忙跳下樓,見蠹妖將經扛出,行者大叫:「何處狂邪,敢竊我們的東西。」

眾妖畏怕兇惡,拋了經包,一齊散外。

樓上驚醒了唐僧,忙叫:「八戒、沙僧快下去,師兄在那裡大鬧。」

二人夢中取了禪杖跳下來,眾妖已散去。

三藏戰兢兢高聲道:「快須將燈炤查,可曾遺失經典?」

二人細看,不見了兩個經包。

八戒大鬧:「經已盜去,如何是好?」

三藏一聽「失經」兩字,驚呆不響。

行者道:「早是老孫巡察防守,照呆子這般貪睡,一字兒沒有存留了。

可恨我的隨身寶貝收了去,倘在這裡,把些倒運的魔頭一個個剿盡,不怕他不獻還我們經櫃。

如今黑暗之中,何處去找尋?師父不要呆了,且等天明計較。」

師徒們看守經擔。

三藏吩咐悟空,口佔四句:

不行十奸十巧計,無傷一切生。

善求須正直,大道自然成。

行者聽了這頌子,叫十聲:「師父,這等題目,如何好做?如今妖魔將經拐去,依了師父,不用巧計,又不與他爭論,我們的經櫃何日到手?」

且擱起師徒論正紛紛,再說靈虛與到彼僧見蠹魚用移經之計,眾妖們黑夜拐逃,他二人暗中隨了經擔,到一山頭。

但見怪石倒掛,峰巒插雲,靜悄悄行人跡少,鬧轟轟飛鳥聲多。

向北,有塊大石當立,天生門戶,群妖一擁而進。

比丘僧道:「這個是取經人機根未斷,惹動了魔障。

我們不可著忙,任他們作何道理,相機行十事便了。」

那二老蠹坐於石十床十,開言叫:「賢弟,如今用了無數的算計,騙了四分之一。

吾聞寶經一藏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必要全到手了,方好動咮。

食盡了,必獲通天徹地不老長生,豈不大快!我們再回原路。」

於是帶了眾妖十精十,頃刻之間已至閣首,吩咐:「你們潛伏松林,待我進去。」

搖身一變,變了一個寇老員外,前來叩門。

行者見東方透白,正要找尋,開出門來,見一老人在外。

但見:

白髮垂雙鬢,青藍一字巾。

身穿袍璽色,貌是寇丰神。

行者火眼金睛一照,明知妖邪所變,因師囑咐頻頻,不敢行兇,耐了往日的十性十兒,大叫道:「敢早來,是何方妖魔,那裡邪物,詐騙我們經櫃何用?」

老蠹道:「師父見差了。

我兩子在荒莊樓閣內攻書,有家僕來說:昨日取經聖僧回寓小莊。

老漢知了,恐荒僻地方,簡慢恩人,星夜趕來邀請到寒舍一齋,怎說騙經?卻不知騙經甚麼緣故?」

行者道:「不要多說,可恨我的寶貝不在身邊,肯饒了你。

你只說經櫃拐騙在何處?」

老蠹妖道:「夜間我來時,見有多人扛著兩個櫃子,從南路,在那村落人家去了。

不知可是經拒不是?」

行者聽得,找尋心急,便信妖之詐,丟十了眾妖往南路去找。

這蠹妖怕的是行者、八戒,見他往南找去,乃變了幾個地方兇惡十浪十子,走入閣來。

見唐僧與沙僧守著三擔經包,乃問道。

「何處和尚,狀非客商,守著幾擔貨物,想是偷來的。」

一個說:「扯他見官。」

一個說:「且扛他的去。」

一個說:「不必扛他的,只打開看看。」

一個說:「牽他的馬去罷。」

一個說:「馬費草料,又不會養。」

三藏道:「善人,小僧是東土大唐僧人,西來求取真經。

這擔內不是偷盜的貨物,乃是經文。」

眾漢子道:「正要看看,可是經文?」

一齊來解包扯索。

三藏死抱著,啼啼哭哭道:「列位善人,莫要造次扯奪。

慈悲我弟子十萬餘里程途,十四多年辛苦取得來的。

積個十陰十功,饒恕了罷。」

那漢子們管甚麼哀求啼哭,推開三藏,來奪經擔。

誰曉得行者起身時,恐有魔來拐搶,暗用泰山壓頂之法,鎮住經文。

眾強人有的扛,有的抬,不能分毫動移。

老蠹驚呆,轉念行者、八戒難擋兇惡,只得權為散去。

正是:

脫凡未掃凡間欲,過後方知一擔恐。

不說蠹魚哄做,再表靈虛子和那比丘僧守在石室之中,見小長眼不轉睛看了經包,細思:「我們用些法兒,將這經櫃取了往前路等候唐僧,省了多少事端。」

於是靈虛遂將石片念動真言,即變了經包,與真的一般無異。

比丘作起狂風,吹得小妖伏幾而臥。

他兩個笑嘻嘻取了真經,出得門來;走至三岔路口,化一個破廟,伴內等候,不提。

那行者聽信老蠹詐言,拿了禪杖同八戒望南約走三十餘里,不見蹤形。

遂叫八戒:「你住在這裡,我去探看探看。」

一個觔斗,跳在半空中,手搭涼篷,見正南山凹中有些妖氛透出,即忙回身叫道:「八戒,我同你走耍耍。」

拖了呆子,復踏祥雲,不多時,到了山頭按落。

他兩個扒過山嶺,抬頭見一怪峰下面天生門戶。

仔細一看,並沒甚麼洞名。

行者道:「這不是妖十精十的巢十穴十麼?」

八戒正要上前,行者喝住:「不可十性十急。

我先進去,看裡面甚麼妖怪,再作理會。」

即搖身變了一個小蠅兒,飛進石門;不見妖十精十,飛至裡面。

另有一個石室,器皿俱全,多是天工石成的。

猛見兩個經包擺在几上,有一個小妖看守。

行者不敢傷他的十性十命,用手一指,叫十聲「定!」那個小妖如同泥塑,慌忙取了經包,出得門來。

八戒一見大喜,接了寶典道:「好造化!不動干戈,不費氣力,到了我們的手。

快見師父去。」

他兩個下得山來,笑嘻嘻望東而行。

再說那比丘在破廟中,慧眼一望,見行者、八戒得了假經,不知就裡。

對靈虛道:「你去點醒他一番,著他師徒到這裡來,十十交十十還真經走路。」

靈虛點點頭兒,即出廟門,變了一個老人,持杖而來,道聲:「師父,你手中拿的甚麼東西?」

八戒抬頭見了一個老人攔住,正在肚中飢餓,要緊回路,大嚷道:「老頭兒,走你的路,管我甚麼東西?」

行者定睛一看,知非常人,連忙喝住呆子,上前施禮道:「老丈,何故問我們這包子?」

老人見行者謙恭體態,回聲:「和尚,老朽從這邊來,見閣首立兩個僧人,滿面愁容,想必在那裡等你們。

我見這位師父手中的包兒,未卜真假。」

行者聽了,已曉得指迷的話,正欲再問,忽一陣香風,老人無影。

隨風飄一條兒,上有兩行字跡。

拾起一看:

忙離魔閣,急急東行。

真經寶典,前有分明。

行者驚異,回首見呆子摔了兩塊石片。

大笑道;「你手中的甚麼東西?」

八戒一見,驚呆。

行者心徹明透,已知就裡。

忙叫道:「快走,快走!同師父起身去。」

八戒滿肚疑心,隨了行者,走到閣中,唐僧見他兩手空空,忙問情由。

行者即說入洞得經,半路變石的光景。

又取出老人的十六個字來。

三藏誦畢,望空拜謝;收拾經包,牽了龍馬,高閣東來。

未知真經如何找著,且聽下回分解。

〔【總批】蠹魚因久食書籍化成,所以用計者拐騙,用術者強奪,從無凶暴爭聞之事。

正是「悟悟巧機緣上來」也。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續西遊記
一 靈虛子投師學法 到彼僧接引歸真二 如來試法優婆塞 徒眾誇能說姓名三 唐三藏禮佛求經 孫行者機心生怪四 授比丘菩提正念 賜優婆梆子驅邪五 動吟詠聖僧兆怪 和詩句蠹孽興妖六 蠹妖設計變蠶桑 蛙怪排兵攔櫃擔七 行者一盜金箍棒 龍馬雙啣經出池八 行者焚芸驅眾蠹 悟能騙麝惹妖麋九 論志誠靈通感應 由傍道失散真經十 兩僧人抵回經擔 眾老長慶賀靈芝十一 齋心廟八戒被縛 幽谷洞行者尋經十二 菩提珠子誑群妖 水火精靈噴氣焰十三 老叟說妖生計較 玉龍噴水解炎蒸十四 妖精行者打猴拳 道土全真愚怪物十五 因緣理指明八戒 木魚聲擊敵妖邪十六 真經寶櫃現金光 鎮海寺僧遭毒蠆十七 盜真經機內生機 迷眾僧怪中遇怪十八 噴真火逼走四妖 示蒲鞭法懲八戒十九 比丘僧指引經櫃 唐三藏行遇樵歌二十回 魔王送唐僧過嶺 沙僧幫戰鬥忘經二十一 狐妖計識真三昧 三藏慈悲誦五龍二十二 虎威獅吼寄家書 鳳管鸞簫排隊伍二十三 陸地仙拂塵解斗 唐長老奉旨封經二十四 八成再哭九齒耙 行者兩盜金箍棒二十五 當戰場行者罵妖 入眼過唐僧被難二十六 唐長老不入邪蹤 豬八戒忽驚夢話二十七 意正毫毛歸本體 心清慧眼識妖魔二十八 假風癲推倒廟碑 審來歷欺瞞巡嶺二十九 七情六慾作強梁 三藏一誠傳弟子三十 悟空大戰蟒妖嶺 長老高奔石室堂三十一 假圈套詐請唐僧 現神靈嚇逃盜伙三十二 化強人課誦心經 誘夜叉喊驚魔怪三十三 陰沉魔誤吞行者 豬八戒辜負騰雲三十四 比丘直說語沙僧 三藏聞言怨弟子三十五 日月寶光開黯黮 莊嚴相貌動真誠三十六 義士忠臣羞佞賊 孤魂野鬼辱權姬三十七 餓鬼林拳打細腰 水晶宮哀求神棒三十八 行者三盜金箍棒 唐僧一意志誠心三十九 木魚聲響散妖魔 猛虎嘯風驚長老四十 靈虛道者伴唐僧 嘯風魔王仇八戒四十一 狐妖設計假心猿 行者全經愚腳漢四十二 正念頭八戒知妖 說地獄比丘服怪四十三 隱身形行者打妖 悟根因八戒受捆四十四 弄虛脾狐怪迷僧 說功果魔王歸命四十五 禁葷腥警戒神馬 借抓妖復轉毫毛四十六 蒸僧林六耳報仇 強葷店二客設計四十七 唐三藏混俗化光 孫行著機心變怪四十八 烈風刮散炎蒸氣 法力搖開大樹根四十九 清淨地玄奘尊經 臭穢林心猿遇怪五十 神龍猛虎滅狐妖 八戒沙僧爭服力五十一 指心猿復還知識 遭魔怪暫蔽圓明五十二 胡僧舉滅怪真仙 如來授驅迷妙法五十三 智度尊經破迷識 聖僧頭頂現元神五十四 妖魔噴火空焚葉 行者愚尼變法身五十五 唐長老夜走八林 比丘僧術全三藏五十六 陳員外女子逢妖 唐三藏靜功生擾五十七 八戒假變陳寶珍 真經光射烏魚怪五十八 道姑指路說古怪 師徒設計變尼僧五十九 行者智過百子河 水賊代送西來路六十 山賊回心消孽障 比丘動念失菩提六十一 假寶珍利誘賊心 噴黑霧搶開經擔六十二 行者入水取菩提 老黿將珠換寶鏡六十三 變鰲角梆子通靈 降妖魔經僧現異六十四 誤把五行認妖孽 且隨三藏拜真經六十五 五氣調元多怪消 一村有幸諸災散六十六 孝女割蜜遇蜂妖 公子惜花遭怪魅六十七 老善人動嗔生懈 小和尚供食求經六十八 真經隻字本來無 片語仁言妖孽解六十九 悟空三誘看經鵲 比丘四眾下靈山七十 長老推測施妙算 行者開封識怪情七十一 比丘眾共試禪心 靈虛子助登彼岸七十二 唐三藏登山玩景 豬八戒得意賞心七十三 貪利老僧遭怪壓 含靈負重向經皈七十四 玉龍馬顯靈抓怪 老住持妄想留經七十五 優婆塞糾正路頭 村眾人誤疑客貨七十六 驚住持真容說話 附老婦王甲回心七十七 誦經功德病災除 設計妖魔空用毒七十八 孫大聖古洞留名 福緣君深山遇祖七十九 玉龍馬長溪飲水 豬八戒石洞誇名八十 比丘假魂訴毒害 行者設計誘山童八十一 傳觔斗直指明心 設機心何勞利斧八十二 假神將嚇走妖魔 揭山石放逃猩怪八十三 八戒誤被邪淫亂 行者反將孽怪迷八十四 拔毫毛抵換板斧 仗慧劍斬滅妖魔八十五 靈虛子辨香煙氣 孫行者摳怪眼睛八十六 六鯤妖怪說神通 獨木橋樑沉長老八十七 妖魔齊力戰心猿 機變無能遭怪縛八十八 靈虛子力鬥群魔 四神王威收眾怪八十九回 修善功獅毛變假 試對答長老知真九十回 唐三藏沐浴朝王 司端甫含嗔問道九十一 說經義解忿救徒 拔毫毛變襖愚怪九十二 神王舉火燎獅毛 獵戶疑僧藏兔子九十三 假變無常驚獵戶 借居蘭若誘尼僧九十四 顯法力八戒降假妖 變尼僧悟空明正道九十五 拜禮真經驅病患 積成陽氣散陰邪九十六 動喜心妄入歡境 貪錢鈔暗惹邪謀九十七 鼯精計算偷禪杖 行者神通變白煙九十八 算妖魔將計就計 變葫蘆嚇怪驚妖九十九 滅機心復還平等 借寶象乘載真經一百 願皇圖萬年水固 祝帝道億載遐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