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這時國帑支絀,三千萬金的巨款,從何而來?相傳是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

清史演義

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

卻說頤和園開工,乃是光緒十一二年的時候,耗去經費,約不下三千萬金。

這時國帑支絀,三千萬金的巨款,從何而來?相傳是從海軍款項下,調撥過去。

中法一戰,馬江敗績,閩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因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整頓海防,將台灣劃為一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原有福建巡撫事,歸浙閩總督兼管。

並在北京設海軍衙門,命醇親王弈譞作為總辦,弈劻、李鴻章作為會辦,善慶、曾紀澤作為幫辦。

五大臣公同商酌,擬先從北洋入手,督練第一支海軍,擇定盛京旅順口,山東威海衛為軍港。

醇親王弈譞,本沒有海軍經驗,弈劻、善慶,不消說起,只有李鴻章、曾紀澤二人,素稱是究心洋務,曾紀澤又時常出使外洋,主持海軍的要人,自然要推李鴻章。

但海軍問題,繁費得很,免不得要籌集巨資。

鴻章苦心籌畫,接連奏請,朝上總是駁的多,准的少。

巧婦難為無米炊,妙手空空,如何興得起海軍?鴻章沒法,親自入覲,密探內廷意旨。

當由太后身旁的一寵一監李蓮英,傳出消息,說是:「太后近年,有意靜居,擬造個園子,以便頤養,苦無的款可籌,時常煩躁,所以遇著各省籌款的事項,往往有駁無准。」

鴻章沈吟一會,便與李蓮英附耳數語,蓮英點了好幾回頭。

要造頤和園,恐亦是他慫恿出來。

鴻章即回至天津,嗣凡有所奏請,無不照準。

看官!你道這位李伯爺,是什麼妙想?他與李蓮英定議,欲借海軍名目,責成各疆吏歲撥定款,就中提出一半,作了造園經費,一半作了海軍經費,兩事都可成就。

確是籌款妙法。

慈禧太后聞言欣慰,於是大興土木,把清漪園舊址,闢地建築,改名叫頤和園。

造了兩三年,方才告竣。

園中的樓台殿閣,亭軒館榭,實是數不勝數。

最著名的是樂壽堂正殿,即慈禧太后住所,規模很是壯麗。

又有仁壽殿亦相彷彿,系召見王大臣處。

還有頤樂殿,是太后聽戲的地方,更造得窮工極巧。

殿外就是戲台,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顏曰慶演昌辰,中層顏曰承平豫泰,下層顏曰歡臚榮曝。

將戲台敘得更詳,作者之意可知。

此外有知春亭,夕佳樓,芸碧館,藕香榭,養雲軒,瞰碧台,寶雲閣,雲松巢,邵窩,貝闕,石舫,荇橋等佳境,無妙不臻,有美畢具。

這園本倚萬壽山,泉清水秀,草長花香,山巔更建一佛香閣,軒廠華麗,上出雲霄。

慈禧太后在園時,每日必登閣遊覽,俯瞰全園,氣象萬千。

下有千步廊,曲折而下,直達殿門,所以往來甚便。

歷述園中勝景,寫盡當時奢侈。

園已告成,慈禧太后將移居園內,降了一道懿旨,即日歸政。

醇親王弈譞,禮親王世鐸,先後上疏,無非因帝年尚幼,懇請太后再行訓政數年。

太后俯准所請,隨帶同光緒帝,幸頤和園,把內閣軍機處以下各機關,都遷入園內辦理,就是梨園子弟,也與官僚一同一居住。

直把官一場作戲場。

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北洋海軍,辦了一二年,既集了好多經費,總要掩飾全國耳目,購了幾隻戰船,募了幾千艦隊,才報成立。

奉旨派醇親王弈譞,到天津巡閱,肅毅伯李鴻章,即飭幹員辦差,佈置行轅,務期完美。

不料內廷又來了密函,由李鴻章展閱一周,忙召辦差的委員入內,叫他在行轅裡面,再佈置一個房間。

體制雖略遜一籌,裝飾須格外一精一雅,不得疏忽!委員不敢多問,只得小心辦理,一切鋪設,已覺妥當,方回轅稟報。

經李伯爺自去察視,到了正廳,系預備醇親王居住,他倒不過大略一瞧,便算了事。

轉入廂房,反留心檢點,那一件還嫌粗率,這一件更嫌簡慢。

委員暗暗驚訝,私自揣測,究竟是何人來此居住,要這般仔細挑剔?我亦不解。

但奉上司命令,不得不再行掉換。

過了數日,醇親王已到碼頭,當由李鴻章親去迎迓,辦差的委員,亦隨同前去,留心窺伺。

見李伯爺謁過醇親王后,即與醇親王旁邊的隨員,慇勤問話,很帶著謙恭樣子。

委員未曾認識,嗣聞李伯爺稱他總管,方曉得是赫赫有名的太監李蓮英。

從旁面寫入,比實敘還要厲害。

醇親王與李蓮英,一齊上岸,直抵行轅,由李鴻章送入,周旋一番。

又引李蓮英到廂房,滿口說是委屈,李蓮英左右一瞧,只淡淡的答了費心二字。

宿了兩宵,醇親王臨場校閱,李蓮英隨侍在後,當由李鴻章傳出軍令,飭海軍會一操一。

艦隊排檣而至,或分或合,或縱或橫,映入醇親王眼簾中,只覺得整齊錯落,如火如荼。

無異盲人。

閱畢,極力褒獎。

李鴻章只是拈鬚微笑。

這一笑恰有微意。

又過數天,醇親王與李蓮英,方辭別回京。

這次閱一操一,又糜費了許多銀兩,李蓮英處又須安置妥貼,一古腦兒在海軍裡報銷,連委員都是瞠目伸舌。

李蓮英回京後,威勢愈盛,宮中稱他九千歲。

御史朱一新,偏呆頭呆腦的奏了一本,內有「李蓮英隨醇親王閱兵,恐蹈唐朝監軍覆轍」等語。

慈禧後勃然震怒,立命降級,調補主事。

這旨下後,還有那個敢衝撞李蓮英?一班蠅營狗鑽的人物,總教鑽入李總管門路,不怕沒有官做。

轉眼間已是光緒十四年,光緒帝年已十八,大婚期屆,冊立皇后。

這皇后是誰家淑女?說將起來,又與慈禧後大有關係。

從前立同治皇后時,慈禧後的主張,原是屬意鳳秀的女兒。

旋由東太后決立年長,因把崇綺女為皇后,後來常與慈禧後反對,至死方休。

這次光緒帝又要立後,慈禧後自然加意揀選。

她想胞弟桂祥,曾任副都統,生有一女,與光緒帝年紀相仿,遂與光緒帝指婚。

是年十月間,特降懿旨,立副都統桂祥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后,並選侍郎長敘兩女,備作妃嬪。

次年二月,光緒帝大婚,一切排場,與前代略同,小子若再敘述,筆意未免重複,不如概從簡略。

大婚禮畢,即封長敘長女那拉氏為瑾嬪,次女為珍嬪。

慈禧後即下諭撤簾。

歸政典禮,雖是照同治朝依樣舉行,總要另畫一個葫蘆,費點手續。

況慈禧後是個喜歡熱鬧的人,踵事增華,自在意中。

歸政後連加太后徽號,於「慈禧端祐康頤昭豫莊誠」外,添了「壽恭欽獻」四字,湊成了十四個。

慈禧後喜溢眉宇,格外暢適。

又因中外無事,沒甚牽掛,遂率同李蓮英等,頤養園中,或是登山,或是遊湖,或是聽戲,或是抹牌,有時隨作書畫,消遣光一陰一。

皇后本不善書,經慈禧太后指教,亦能了悟草法,得心應手。

後來能書擘窠大字,嘗自署齋名,叫作延春閣。

她本是慈禧後侄女,平時能得慈禧歡心,因此慈禧遊玩,常令皇后隨從。

慈禧後既有可意的內侍,又有如願的佳婦,左右侍奉,正是快樂得很。

忽由河道總督吳大澄,呈上奏折,乃是請尊醇親王稱號,善拍馬屁!內稱醇親王督辦海軍,功績卓著,且自為帝父,應予尊崇。

先引孟子「聖人人倫之至」的遺訓,後引史事,謂宋朝的濮議,王珪司馬光,與歐一陽一修所議不合,從前高宗純皇帝御批,以歐說為是。

又明朝的世宗,欲追尊生父興獻王帝號,群臣爭執,高宗御批,亦加駁斥。

應請皇太后特旨,加醇親王徽號,遂皇上孝敬之忱,塞薄海臣民之望云云。

奏上,太后即降旨如下:

本日據吳大澄奏請飭議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折,皇帝入繼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醇親王弈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餘年來,深宮派辦事宜,一靡一不殫竭心力,恪抱盡職。

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

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

非從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

自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豫杜妄論一奏,內稱歷代繼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後,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一奸一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

其披瀝之忱,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歎,勉從所請者也。

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澄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後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並將醇親王原奏發抄,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膘,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

嗣後闞名希一寵一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越年,醇親王病歿。

未歿時,慈禧太后屢率光緒帝至醇邸問疾,因醇親王福晉,本是太后親妹一子,醇親王又始終忠事太后,恭邸罷職,醇邸即續攬軍機,一切政務,隨時請太后指示,不敢獨斷獨行。

怪不得太后格外親信,格外優待。

臨歿,太后極為痛惜,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予謚曰賢。

喪葬一切,典禮特崇。

惟諭中有「不可過事奢侈,致傷王生時恭儉盛德」。

仍是防他僭越。

並令將醇邸分為二處,一處崇祀醇親王祖宗,一處為光緒帝發祥地點。

醇親王次子載澧襲爵,三子載洵,四子載濤,皆封公。

醇親王薨後,光緒帝雖然親政,凡事仍稟白慈宮,不敢專主。

慈禧太后亦嘗令皇后及李蓮英,暗中監察,免蹈同治覆轍。

光緒帝恰也養晦遵時,沒甚違忤。

自十五年至二十年,只有與英吉利、俄羅斯,稍有交涉。

英國為了哲孟雄,啟釁構兵,哲孟雄在西藏南境,介居布丹,廓爾喀兩部中間,布、廓兩部,同為西藏藩屬。

廓、哲失和,英人嘗助哲敗廓,令哲王割讓大吉嶺,及附近印度的平原,作為己有,算是出兵的酬謝費。

嗣後屢有要索,哲人憤恨,竟將英人囚住。

英人遂發兵攻哲,哲王哪裡能抵擋英人?免不得肉袒牽羊,乞降大不列顛旗下。

引虎者終為虎噬,亞洲諸小一柄一皆蹈此失。

英人得了哲孟雄,又把布丹亦收為屬部。

哲、布已失,西藏藩籬被撤,藏人震懼,日思規復,至哲部隆吐地方,設立卡房。

英人安肯干休?自然要與西藏為難,攻毀卡房,並據藏南要隘。

中國的駐藏大臣,向不中用,至是令幫辦大臣昇泰赴任,與英國總理印度大臣蘭士丹,在印度孟加拉會議,定藏印條約八款,承認哲為英屬,勘定藏哲分界,才得和平了結。

後來復把藏南的亞東地方,開為商埠,許英人互市,這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至與俄國交涉的事情,系為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為新疆西南邊徼,在蔥嶺外面,北通浩罕安集延,為亞洲最高的陸地。

亞洲大山,多自帕米爾發脈,中國曾建設卡倫,並據伊犁西境,遂迫中國將卡倫撤去,中國不允。

已而英人復降服阿富汗,嗾阿人逐中國卡倫兵,俄國以英人復來染指,忙出兵據帕米爾。

於是中俄英三國,皆有違言。

經中國出使大臣洪鈞、許竹筠,先後會議,結果是俄人得了大利,英人次之,中國最是吃虧,把帕米爾高原,盡行棄掉,只以蔥嶺為界,清政一府因中國幅員,素號遼廓,割了一些兒荒徼,也沒有十分痛苦。

總教身家保住,管什麼邊疆荒地?到光緒二十年,是慈禧太后六旬萬壽。

又是天大的喜事。

壽辰在十月十日。

正二月間,就飭王大臣預備祝嘏典禮,仿照康熙、乾隆時故例。

著各省將軍督撫,先期派員來京,慶祝聖母萬壽,一面飭內務府督率工役,自大內至頤和園,統要蓋搭燈棚,點綴景物,並要沿途建設經壇,由喇嘛僧帶領僧眾,唪誦壽生真經。

頤和園內,還要造大牌樓,作聖母萬壽紀念。

內務府因庫款支絀,授意內外大員,預送壽禮,大員們哪個不想巴結?彼此會議各捐俸銀二十五成,作了萬壽的送費,聊表微忱。

內中有個西安將軍榮祿,於俸銀二十五成外,更獻了許多金銀珍寶,頓時喜動慈顏,立召內用。

榮祿本太后功臣,熱河回蹕,全仗榮祿隨扈,為什麼外任西安,就了閒散的職任?原來榮祿扈駕回京,慈禧後記念大功,擢為內務府總管,宮廷得自一由出入。

每有要事,慈禧後亦常與商量,同治帝賓天時,榮祿尚入直宮中,很邀一寵一眷。

到了光緒六年,忽由光緒帝師傅翁同龢密白太后,劾榮祿濁亂宮禁的罪狀,慈禧後不信,暗中恰是加意偵查,果然事出有因。

這位有膽有識的榮大臣,竟在某妃房一中,竭忠效力,確是有膽,確是有識。

被慈禧後親見親聞,當下怒氣勃一發,立將榮祿驅逐出京,革去官職。

慈安崩後,慈禧後又記起榮祿,疑是慈安設計陷害,俾折臂助,但因榮祿犯罪太重,不欲驟然起用。

自是榮祿失官數年,嗣後不知榮祿如何運動,又超擢為西安將軍。

想來總是李總管的大力。

此番奉召入都,再任步軍統領,壽禮確是多送。

自然格外小心,格外勤謹。

預備祝壽期內,他亦著力幫忙。

慈禧太后復降恩旨,晉封瑾、珍二嬪為妃,此外貴人等,亦照例遞升。

宗室外藩王公,及中外文武大臣都馳恩覃封,官上加官,爵上晉爵,滿擬屆了壽期,做一場普天同慶的曠典。

誰料一到五月,朝鮮又闖起大禍,弄得中日開釁,陡起戰雲。

清軍連戰連敗,慈禧太后懊悵異常,不得不另降懿旨,罷除慶賀。

小子曾記當時有一上諭云:

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慶辰,率士臚歡,同深忭祝。

屆時皇帝,率中外臣工詣萬壽山行慶賀禮,自大內至頤和園,沿途蹕路所經,臣民報效,點綴景物,建設經壇。

予因康熙隆乾年間,歷屆盛典崇隆,垂為成憲,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能過為矯情,特允皇帝之請,在頤和園受賀。

詎意自六月後,倭人肇釁,侵予藩封,尋復毀我舟船,不得已興師致討。

刻下干戈未戢,徵調頻仍,兩國生靈,均罹鋒鏑。

每一念及,憫悼何窮?前因念士卒臨陣之苦,特頒內帑三百萬金,俾資飽騰。

茲者慶辰將屆,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觀,受台萊之祝耶?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

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朕仰承懿旨,孺懷實有未安,再三籲請,未蒙慈允。

敬維盛德所關,不敢不仰遵慈意,為此特諭!欽此。

一場盛舉,化作煙銷,日本太是無情,海軍真也不力。

屆壽辰時,只在園內排雲殿受賀,就算完結。

後人有宮詞一絕道:

別殿排雲進壽觥,慈懷日夕軫邊情。

諸州點景皆停罷,饋餉頻聞發大盈。

究竟中日何故開戰,且到下回續敘。

母后訓政,既非美事,亦非易事。

歷代有此成例,乃因主少國疑,不得已而出此耳。

然閻竇臨朝而常侍橫,武韋專一政而奄豎興,鄭李恃一寵一而璫禍熾。

后妃專一政,往往為中官所播弄,墮其術中而不之覺。

以慈禧太后之英明,而前有安得海,後有李蓮英。

李蓮英之擅權,較諸安得海,尤專且久。

頤和園之建築,李蓮英導之也,六旬萬壽之侈備典禮,何一非自李蓮英等,曲意逢迎,隱圖中飽耶?貴胄若醇親王,元老若李肅毅伯,猶且不敢忤李蓮英,遑論他人?故慈禧二次之訓政,幾與李蓮英訓政無異。

本回敘慈禧,實即敘李蓮英。

敘李蓮英,即不啻敘慈禧。

清朝二百數十年之國祚,斲喪於李總管一人之手,內監之禍烈矣哉!慈禧後殆猶可原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