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小子於六十二回中,曾敘武昌克復事,由曾國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

清史演義

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

卻說湖北巡撫陶恩培,蒞任兩月,因省城初復,元氣中枵,兵民寥落,守備空虛,陶撫方趕緊籌防,不料長一毛一大至,連破漢口、漢一陽一,直達武昌。

小子於六十二回中,曾敘武昌克復事,由曾國藩苦心孤詣,塔齊布以下將弁,效死前驅,方得殺敗長一毛一,奪回武漢,為什麼長一毛一又得達武昌呢?看官不必動疑,小子即要詳敘。

自曾國藩戰敗鄱一陽一,內湖外江,水師隔絕,長一毛一復分軍趨長江上游。

湖北總督楊霈,本有兵勇二萬名,駐紮廣濟,適值咸豐四年除夕,營中置酒高會,總道長一毛一麇集九江,一時不致復來,且安安穩穩的過了殘臘,再作計較。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正在歡飲酣呼的時候,營外忽然火起,急忙出營瞭望,那火勢已經燎原,火光中躍出無數紅巾,個個是執著大刀,橫著長槍,向營內撲來。

營兵醉眼模糊,錯疑是祝融肆虐,帶來的火兵火卒,涉語成趣其實是長一毛一掩襲,縱火攻營,等得營兵回報,還有何人敢去抵敵?楊霈倉皇失措,嚇得魂不附體,連逃走都來不及,幸虧將官李士林,效死抗敵,截住營前,楊霈方得向營後走脫。

士林本是個長一毛一出身,經楊霈招降,恩禮相待,所以得他保護,逃了一性一命。

虧此一著。

奔到漢口,暗料長一毛一必進薄武漢,不如擇個僻靜處,將就安身,遂借防敵北竄的名目,一溜風趨至德安府,才住了腳。

這時長一毛一泝江而上,如風馳電掣一般,陷漢口,破漢一陽一,竟到武昌省城。

巡撫陶恩培麾下,只有兵勇二千,連守城尚且不足,那裡能出城堵截?等到長一毛一已一逼一城下,勉率司道等登陴固守,一面遣人至江西求援。

曾國藩正被長一毛一截入鄱一陽一,不能展足,至此聞武昌危急,只得飛檄外江水師統領俞晟,帶了幾艘戰船,去援武昌;又保薦胡林翼為湖北臬司,付他陸軍六千名,從間道赴武昌。

水陸兩軍,星夜前進,至小河口、鸚鵡洲、白沙洲等處,被長一毛一阻住。

開了數仗,小小獲勝,誰知長一毛一另股,復由興國上竄,逕撲省城。

陶撫台已困守多日,怎禁得長一毛一麇集,一時迫不及防,竟被長一毛一攻入。

陶撫以下,如知府多山,游擊陶德燾等,皆力戰陣亡。

武昌三陷。

胡林翼等馳救無及,只得扼守金口,收集潰卒,再圖恢復。

廷旨擢林翼為湖北巡撫,更飭曾國藩分軍赴援。

國藩想棄了江西,轉援湖北,一時不能解決,乃召幕賓會議。

湘鄉生員劉蓉,向與國藩友善,國藩許他為臥龍,至是適襄戎幕,遂起座道:「江西形勢,上下受敵,我軍孤懸此地,如在甕中,決非萬全計策。

但今欲往援湖北,坐棄江西,亦屬非計。

我軍一去,九江賊眾,必內破南昌,上走鄂岳,乃是越不得了。

看來眼前只可整繕水師,接應陸師,務期攻克九江,才得西援東剿。」

國藩點頭稱善;遂檄塔軍門,仍圍九江,不可輕動,自己馳抵南昌,添置船炮。

忽報饒州、廣信兩府城,接連失陷,國藩頗為驚惶,羅澤南時正在營,投袂而起,願往一剿。

國藩遂撥他高弟李續賓軍,一同去訖。

可見為主帥者,不可無良將為輔。

去了數日,得廣信捷音,報稱:「羅李兩軍,連克大水橋、陳家山,乘勝追剿,擊斃長一毛一首領,立復廣信府城」等語,國藩稍稍心安。

楊載福、彭玉麟,因船炮尚未備齊,暫時乞假回湖南,國藩應允。

楊、彭二人甫去,九江陸師,又來了一封燒角文書,報稱塔軍門病歿了。

又是一驚。

這位塔軍門齊布,由侍衛揀發外任,從都司薦擢提督,所向有功。

鄱一陽一湖一戰,水師陷入湖中,四面皆敵,幾乎全軍覆沒,虧得他帶領陸軍,截住岸上長一毛一,血戰獲勝,遙為聲援。

那時鄱一陽一湖內的長一毛一,多自去救應陸兵,於是楊、彭諸將,方得收拾殘師,退扼上游。

前回敘鄱一陽一戰事,只錄曾國藩奏報中數語,未曾詳明,故此處復補入事跡。

這回圍攻九江,計已多日,憤激的了不得,致患心病,半日即劇,死於軍中。

國藩聞信,不暇哀悼,忙出城下船,率領水師出發九江。

途中遇敵船來撲,由國藩一聲號令,紛紛殺出。

長一毛一見他來勢兇猛,也即退讓。

國藩無心追趕,竟至九江陸師營內,哭奠一番。

並聞塔軍門部曲童添雲,先日陣亡,免不得也去祭奠。

隨令幾員將士,擁護喪車回籍;並命周鳳山暫代塔任,用好言撫一慰部眾,叫他繼述塔公遺志。

塔軍門待下有恩,與士卒同甘苦,因此塔雖病歿,軍心不變。

滿人中得此良將,也算奇特。

國藩復遣水師攻湖口,初次得勝,繼復失利,退扎青山,又由國藩馳撫。

部署已定,回駐南康。

途次聞義寧縣失陷消息,又擬調兵往救;嗣復接到羅澤南來書,知已由廣信馳還,收復義寧,書中復陳述厲害,稱:「東南大勢在武昌,得武昌乃可控制江皖,江西亦得屏一蔽。

若株守江西,徒與賊搏戰,無益大局,請自率所部,逕出湖北,規復武昌,再引軍東下,取登高建瓴局勢,會合水陸各軍,合力攻湖口,截住敵船上下,方可肅清江西。」

國藩服他議論,但因江西三面皆敵,塔軍門已死,楊、彭尚未到來,一旦有急,無人可使,所以遲遲未答。

澤南等待數日,未見復音,遂單騎至南康,面陳機宜,國藩允准派五千一精一卒為助。

劉蓉進見道:「大帥麾下,惟恃塔、羅兩君,塔公已亡,羅公又令他遠行,將來緩急誰恃?」

國藩道:「我也曉得這個苦況,但為東南大局計,不得不然。

倘羅軍能迅復武昌,自可回救江西。

我是雖困猶榮了。」

劉蓉道:「照此說來,原是不能不去,劉某不才,願隨羅公一行,或可少資臂助。」

援湖北即是救江西,劉霞軒畢竟不弱。

說著,羅澤南已來辭行,國藩即遣劉蓉同去。

澤南道:「得劉君為助,還有何說!但九江一帶的陸師,只宜堅守,不宜屢攻,願明公轉飭諸將。」

國藩道:「敬聽忠告。」

於是澤南啟程,經國藩送出城外,握手依依,猶有留連不捨之狀,曾、羅二人,自此永訣。

國藩道:「羅山此去,為國立功,不負大丈夫壯志。

後會有期,謹從此別!」澤南道:「不復武昌,誓不見公。」

壯士一去不復還,大有易水悲歌氣象。

國藩聞言,神經為之悵觸,但號令已出,不好收回,便歎息而別。

郭嵩燾又送了一程,至柴桑村,澤南請嵩燾回去,嵩燾道:「曾帥坐困江西,君去必不能支,如何是好?」

澤南道:「曾公所治水師,幸能自立,但教曾公常在,便無他患。

俗語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苟不亡清朝,此老斷不至死。」

確論。

隨與嵩燾揖別,至義寧領了部卒,向西進發。

沿途疊接探報,楊載福,彭玉麟二將,已由湘撫駱秉章遣募水師,赴鄂助剿,鄂署撫胡林翼,已自金口進薄武昌。

澤南頗為喜慰,遂分軍為三,自領中營,李續賓領左營,劉蓉領右營,風馳雨驟的趕入湖北,一戰克通城,再戰克崇一陽一,進拔蒲圻,並復咸寧。

適胡林翼軍,自漢一陽一敗退,渡江而南,與澤南相會。

林翼道:「長一毛一真厲害得很,我屢攻武昌不下,轉攻漢一陽一,幾陷賊中,幸鮑都司春霆,划船相救,方得免禍,看來長一毛一還不易除滅哩。」

澤南道:「鮑都司非即鮑超麼?他系四川奉節縣人氏,曾隸塔軍門部下,後由曾帥拔充哨官,隨戰洞庭,異常驍勇,確是一員猛將,將來必立奇功。」

鮑超歷史,從澤南口中敘出,筆法善變。

林翼道:「羅山兄所見,與弟相同。」

澤南道:「現在德安一路,消息如何?」

林翼道:「從前楊制軍回屯德安,欲遣我駐紮漢川,截賊北走。

羅山兄!試想武漢為長江咽喉,武漢不復,賊將四出,哪裡還能堵截?我便具疏力爭,虧得聖明在上,俯從愚見,所以在此相持。

不意楊制軍棄了德安,直走棗一陽一,真是畏縮得很。

現在改任荊州將軍官文為湖廣總督,西凌阿為欽差大臣,進攻德安,比從前稍有起色了。」

借此數語,了結楊霈。

正談論間,忽報偽翼王石達開,率眾數萬,將到蒲圻城下了。

澤南起身道:「蒲圻新復,又來悍寇,真個了不得。

羅某且去殺他一陣再說。」

林翼道:「君為前驅,我為後應,能夠殺退此賊,還好合攻武漢。」

於是澤南在前,林翼在後,兩軍趨至蒲圻,正遇石達開前鋒。

澤南鼓勇而前,英風銳氣,辟易千人。

長一毛一前隊散去,後隊繼上。

胡軍隊亦到,接應羅軍。

兩下酣鬥,直殺到天昏地暗,鬼哭神愁,石達開才麾眾退去。

羅、胡收軍入城,次日出探,石達開已馳入江西去了。

澤南道:「賊去江西,曾帥越加危急,看來我軍只可急攻武昌,必待武昌克復,方得返援江西。」

林翼亦以為然,遂合軍直趨武昌,分屯城東洪山,及城南五里墩。

是時欽差大臣西凌阿,攻德安不克,有旨革職,令官文代任督師。

官文連破德安、漢川,進薄漢一陽一。

長一毛一堅守武漢,屢攻不下,江西警報,日甚一日,澤南憤極,誓死攻城。

長一毛一亦不甘退讓,每夜遣悍卒出城襲營。

澤南設伏數處,誘敵進來,伏兵陡起,將長一毛一圍住。

長一毛一拚命殺出,已有四百個頭顱,向地上滾去。

妙語。

自咸豐六年正月至二月,大小百數十戰,羅軍雖勝多敗少,總不能撲入城中。

三月朔,忽有大星隕落西北。

晨起,大霧漫天,長一毛一蜂擁出城,與羅軍決一死戰。

這番對仗,不比往日,那長一毛一都是捨了命,前來猛撲,險些兒把羅軍殺退。

羅軍多是鄉里子弟,夙負氣誼,不肯相棄,總算還抵擋得住。

澤南執旗指揮,憑他槍林彈雨,總是不退一步。

怎奈槍彈無情,射中左額,血下沾衣,澤南忍痛收軍,長一毛一亦退入城去。

胡林翼聞澤南受傷,忙來視病,起初見澤南還可支持,到三月八日,病不能起,汗出如瀋,林翼入視,不禁流涕。

澤南張目,見林翼在側,握住林翼手,便道:「武漢未克,江西復危,不能兩顧,正是可恨。

我死不足惜,弟子迪庵,可承我志,願公提挈,期滅此賊。」

林翼點頭,澤南遂瞑目而逝。

澤南已受布政使職銜,至此出缺,由林翼疏奏,優旨照巡撫陣亡例撫恤,並賜祭葬,予謚忠節。

羅山是興清功臣,且以書生赴大敵,其志可嘉,故敘述獨詳。

林翼遂令李續賓代統羅軍,仍扎洪山,林翼亦仍駐五里墩。

會江西乞師文書,星夜投遞,林翼不得已,派兵四千往援。

援師未至,江西省已大半糜爛。

先是太平國翼王石達開,攻入安徽省城,頗知聯結民心,張榜安民,斟定賦稅,百姓頗有些畏服。

既而秦日綱又至,攻破廬州,擊斃江忠源,安徽全省,幾盡入長一毛一手。

達開遂率眾旁出,馳至湖北,被胡、羅二軍擊退,轉入江西,連破義寧,新昌,瑞州,臨江各城。

廣東土寇,復逃出湖南,侵入江西邊境,陷安福、分宜、萬載等縣,聯絡長一毛一,合趨袁州,南昌戒嚴。

國藩飛檄周鳳山軍,解九江圍,回駐樟樹鎮,屏一蔽省會。

此時江西陸師,只有周鳳山一支人馬,水師統將,如楊、彭等,又皆在湖北助剿。

國藩危急萬分,惟馳檄兩湖,乞濟援師,奈遠水難救近火,一時總盼望不到。

忽有一人敝衣草履,跨著大步,走入曾營。

營弁欲去通報,他迫不及待,逕入內見曾國藩。

國藩一瞧,乃是彭玉麟,不覺大喜,便道:「雪琴來得真好。」

雪琴系玉麟表字,呼字不呼名,系朋友通例。

玉麟答稱:「因江西緊急,徒步來此,七百里路,走得兩日半,今日才到。」

國藩道:「你真是我的好友!」遂派領水師,赴臨江縣扼剿。

正在調遣,周鳳山敗報已到,乃是兵潰樟樹鎮。

國藩忙自南康趨南昌,助巡撫文俊守城,奈吉安府、撫州府等,又陸續失守,江西七府一州五十餘縣,統被陷沒。

只南昌、廣信、饒州、贛州、南安五郡,尚為清屬。

廣信府在撫州東,長一毛一酋楊輔清,由撫州進攻,虧得一員女將軍,佐夫守城,激厲兵民,才將府城保住。

這位女將軍是誰?乃是林文忠公則徐女,署廣信知府沈葆楨妻。

大書特書。

沈葆楨自御史出任知府,原任是九江,未到任,九江已陷,乃改署廣信。

此時正在河口辦糧,城中吏民,聞長一毛一將至,逃避一空。

及葆楨聞信,馳歸署中,只剩了一個夫人。

外而幕僚,內而僕婢,統已星散。

葆楨問道:「你何故獨留?」

林氏道:「妾為婦人,義當隨夫。

君為臣子,義當守城。

君捨城安往?妾捨夫安適?」

大義凜然,不愧林公令一愛一。

葆楨道:「區區孤城,如何能守?」

林氏道:「內署尚有金帛,妾已檢出,準備犒軍。

大堂上已設巨鍋一隻,可以炊爨,準備餉軍。

現在且令軍民暫時守城,再作計較。」

葆楨道:「幕友已去,僕婢已散,何人辦理文書?何人充當廚役?」

林氏道:「這個不難,妾都可以代勞。」

於是葆楨召兵民入署,取出內署金帛及簪珥等屬,指示兵民道:「長一毛一將到,這城恐不可守,汝等可取此出走,作為途中盤費。

我食君祿,只能與城存亡,從此與汝等長別。」

遣將不如激將,葆楨也有智謀。

兵民齊聲答道:「我等願隨大老爺同守此城,長一毛一若來,殺他幾個,亦是好的。

就使殺他不過,也願與城同盡。」

葆楨道:「汝等有此忠誠,應受本府一拜。」

隨即起座,恭恭敬敬的向兵民一揖。

兵民連忙跪下,都道:「小的哪裡敢當!總憑大老爺使喚便是。」

葆楨令兵民起立,遂將金帛等分給,兵民不肯受賜。

葆楨執意不允,兵民遂各受少許,一一拜謝。

當下林夫人出堂,荊布釵裙,左手攜米,右手汲水,到大鍋前司炊。

兵民望見,便道:「太太如何執爨?」

林夫人道:「汝等為我守城,我應為汝造飯。」

兵民道:「城是國家的城,並非老爺太太應該守城,小人們不必守城;老爺太太這般恩待,小人們如何過意得去?」

林夫人道:「但得諸位盡力,我與老爺已感激多了。

少許勞苦,何足掛齒?」

隨即造好了飯,令兵民飽食一餐。

兵民各執了軍械,踴躍登城,葆楨自去巡視一周,返入署內,與夫人林氏道:「兵民等雖已感我恩義,情願死守,但寡不敵眾,奈何?」

林氏道:「此去至玉山,約九十里,有浙江總兵饒廷選駐守,他系先父舊部,當可乞援。」

葆楨道:「如此甚好,待我修起書來。」

林氏道:「君是巡城要緊,文牘一切,由妾代理。」

隨即入內修書,修好後,出交葆楨。

葆楨取來一瞧,字字作淡紅色,既不是墨,又不是硃,忙看下款,乃是林氏血書四字,即張著目呆看林氏。

林氏道:「君毋過慮!這是指血書成,不甚要緊。」

葆楨聞言,也為墮淚。

此書一發,那總兵饒廷選,自然兼程馳到。

饒廷選入城,長一毛一才薄城下,遙見城上旌旗嚴整,已自驚心,不想城中復殺出一員饒鎮台手下將士,統似生龍活虎一般,一當十,十當百,殺得長一毛一大敗虧輸,退五里下寨。

次日,饒鎮台又來攻營,後面是沈本府押隊,帶來兵勇越多,呼聲震動天地,長一毛一先已膽怯,戰了幾個回合,便即逃去。

這番勝仗,傳入曾國藩耳中,自然將夫婦共守事,奏達清廷,廷旨擢葆楨為兵備道,後且升任江西巡撫。

文肅公自此成名,夫人城並垂不朽。

士民感頌慈蔭,至今不絕。

這且慢表,且說江西警報,遍達兩湖,經湖北巡撫胡林翼,遣兵四千,馳至湖南,巡撫駱秉章,亦派劉長佑、蕭啟江,分道赴援。

國藩弟國華,又募兵數千,轉戰而東,連克新昌、上高各城,直抵瑞州。

國藩乃再遣李元度、劉於潯、黃虎臣等,分頭接應。

自是江西與兩湖,漸漸通道,軍務方有起色。

誰知江南大營,竟於咸豐六年五月間敗潰,向榮憂死,洪天王氣焰驟漲一倍,正是:

貔虎合群方逞勇,鯨鯢得勢又揚鬐。

欲知大營潰敗情形,且至下回再表。

塔、羅二人,為曾氏麾下之最著名者。

但塔本武夫,從軍是其天職,羅為文士,獨能組成一旅,親當大敵,亦古今來之罕見者也。

且以理學名家,具兵學知識,尤為難能可貴。

或者猶以反抗洪氏少之,抑知洪氏盜也,生平行一事,無一足取。

試問明火執仗,殺人越貨諸徒,為民間害,設處聖明之世,其有不立殺無赦乎?周公誅管蔡,猶不失為聖人,蓋亂賊必誅,無論親疏,不得恕罪。

執是以論,於羅山何病?若沈夫人以一婦女身,具偉丈夫膽略,是殆所謂巾幗而鬚眉者非耶?林公家法,可於其女見之。

是回為名士傑女合傳,可以作士氣,可以當女箴。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