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一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清史演義

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

卻說英國發兵的警報,傳到中國,清廷知戰釁已開,命林則徐任兩廣總督,責成守禦;調鄧廷楨督閩,防扼閩海。

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一陰一探西事,聞英政一府已決定主戰,急備戰船六十艘,火舟二十隻,小舟百餘隻,募壯丁五千,演習海戰;自己又親赴獅子洋,校閱水師,軍容頗盛。

能文能武,是個將相材。

道光二十年五月,特書年月,志國恥之緣起。

英軍艦十五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五艘,舳艫相接,旌旗蔽空,駛至澳門口外,則徐已派火舟堵塞海口,乘著風潮出洋,遇著英船,放起一把火來。

英船急忙退避,已被毀去杉板船兩隻。

英將伯麥,賄募漢一奸一多名,令偵察廣東海口,何處空虛,可以襲入。

無奈去一個,死一個,去兩個,死一對。

最後有幾個漢一奸一,死裡逃生,回報伯麥,說海口布得密密層層,連漁船蜑戶,統為林制台效力,不但兵船不能進去,就使光身一子一個人,要想入口,也要被他搜查明白,若有一些形跡可疑,休想活著。

看來廣東有這林制台,是萬萬不能進兵呢。

伯麥道:「我兵跋涉重洋,來到此地,難道罷手不成?」

漢一奸一道:「中國海面,很是延長,林制台只能管一廣東,不能帶管別省,別省的督撫,哪裡個個像這位林公,此省有備,好攻那省,總有破綻可尋;而且中國的京師,是直隸,直隸也是沿海省分,若能攻入直隸海口,比別省好得多哩。」

為虎作倀,煞是可恨!伯麥聞言大喜,遂率艦隊三十一艘,向北進駛。

則徐探悉英艦北去,飛咨閩、浙各省,嚴行防守。

閩督鄧廷楨,早已佈置妥帖。

預募水勇,在洋巡邏,見英船駛近廈門,水勇便扮做商民模樣,乘夜襲擊,行近英艦,突用火罐噴筒,向英艦內放入,攻壞英艦舵帆,焚斃英兵數十。

英兵茫無頭緒,還道是海盜偷襲,連忙抵敵,那水勇卻蕩著划槳,飛報內港去了。

伯麥修好舵帆,復進攻廈門。

金廈兵備道劉曜春,早接水勇稟報,固守炮台,囊沙疊垣,敵炮不能洞穿,那炮台還擊的彈力,很是厲害,響了數聲,把敵艦轟壞好幾艘。

伯麥料廈門也不易入,復趁著東北風,直犯浙海。

浙海第一重門戶,便是舟山,四面皆海,無險可扼。

浙省辟吏,又把舟山群島,看作不甚要緊的樣子。

英艦已經駛至,還疑外國商舶,毫不防備。

當沿海戒嚴時,就使是外國商舶,亦須稽查,況明明是兵艦乎?英人經粵、閩二次懲創,還不敢陡然登岸,只在海面游弋。

過了兩三天,並沒有兵船出來襲擊,遂從群島中駛入,進薄定海。

定海就是舟山故地,因置有縣治,別名定海,後來遂把定海舟山,分作兩地名目。

定海設有總兵,姓張名朝發,平時到也懷著忠心,只謀略卻欠缺一點,褒貶無私。

不去襲擊外洋,專知把守海口。

英艦二十六艘,連檣而進,朝發方下令防禦。

中軍游擊羅建功,還說外洋炮火,利水不利陸,請專守城池,不必注重海口。

越是愚夫,越說呆話。

朝發道:「守城非我責任,我專領水師,但知扼住海口,不令敵兵登岸,便算盡職。」

隨督師出港口。

英將遣師投函,略說:「本國志在通商,並非有意激戰,只因廣東林、鄧二督,燒我鴉片煙萬餘箱,所以前來索償。

若賠我煙價,許我通商,自應麾兵回國」等語。

朝發叱回,令軍士開炮轟擊,英艦暫退。

翌晨,英艦復齊至港口,把大炮架起桅檣上面,接連轟入,勢甚兇猛。

港內守兵,抵當不住,船多被毀。

朝發尚冒死督戰,左股上忽中一彈,向後暈倒,親兵趕即救回,於是紛紛潰退。

英兵乘勝登岸,直薄定海城下。

定海城內無兵。

知縣姚懷祥,遣典史金福,招募鄉勇數百,甫至即潰。

懷祥獨坐南城上,見英兵緣梯上城,奔赴北門,解印交僕送府,自刎死。

朝發回至鎮海,亦創重而亡。

敗報到京,道光帝即命兩江總督伊裡布,赴浙視師。

伊裡布尚未抵浙,英將伯麥,復遺書浙撫,浙撫烏爾恭額,料知書中,沒甚好話,不願拆閱,竟將原書發還。

伯麥方擬進攻,適領事義律至軍,請分兵直趨天津。

伯麥依言,遂與義律率軍艦八艘,向天津進發。

道光帝因定海失守,未免憂慮,常召王大臣會議。

軍機大臣穆彰阿以諂諛道一寵一,平時與林則徐等,本不相和協,至是遂奏林則徐辦理不善,輕開戰釁,宜一面懲辦林則徐,一面再定和戰事宜。

又是一個和珅。

道光帝尚在未決,忽由直隸總督琦善,遞上封奏一本,內稱:「英國兵船,駛至天津海口,意欲求撫。

我朝以大字小,不如俯順外情,罷兵息事為是。

此等言語,最足熒惑主聽。

且粵督林則徐,辦理禁煙,亦太一操一切,伏乞皇上恩威並濟,執兩用中」等語。

道光帝覽了奏牘,又去召穆彰阿商量。

穆彰阿與琦善,本是臭味相投的朋友,穆彰阿要害林則徐,琦善自然竭力幫忙。

況且這班一奸一臣,屈害忠良,是第一能手,欲要他去抵禦外人,他卻很是怕死,一些兒沒能耐。

相傳義律到津,直至總督衙門求見,琦善聞英領事來署,當即迎入,義律取出英議會致中國宰相書,交與琦善。

琦善本由大學士出督直隸,展開細瞧,半字不識,隨令通事譯讀。

首數句無非說東粵燒煙,起自林、鄧二人,春間索償,被他詬逐,所以越境入浙,由浙到津。

琦善聽了,尚不在意。

後來通事又譯出要約六條,隨譯隨報。

看官!你道他要求的是什麼款子?小子一一開錄如下:

第一條賠償貨價。

第二條開放廣州、福建、廈門、定海、上海為商埠。

第三條兩國交際,用平等禮。

第四條索賠兵費。

第五條不得以英船夾帶鴉片累及居留英商。

第六條盡裁洋商(經手華商)浮費。

琦善聽畢,沈吟了好一會,方向義律道:「汝國既有意修和,那時總可商議。

明日請貴兵官來署宴敘便了。」

義律別去,次日,琦善令廚役備好筵宴,專待客到。

約至巳牌時候,英國水師將弁二十餘人,統是直一挺一挺雄赳赳的走入署中。

琦替接入,見他威武非凡,不由的心頭亂跳。

見了二十多人,便已畏懼,若多至十倍百倍,定然向他下拜了。

英兵官雖不能直接與他談論,然已瞧透他畏怯情狀,便箕踞上坐,命隨來的通事傳說,「本國已發大兵若干萬,炮船若干艘,即日可到中國。

若中國不允要求,請毋後悔!」這番言語,嚇得琦善面色如土,忙央通事說情,願為轉奏。

英將弁眉飛色舞,樂得大嚼一回,吃他個飽。

席散後,琦善便據事奏陳,當由穆彰阿一力推薦,道光帝便命琦善赴粵查辦。

琦善聞命,即與英領事義律,約定赴粵議款。

義律等徐返舟出,琦善入京聽訓,造膝密陳,廷臣多未及聞知。

迨琦善出京,部中接山東巡撫托渾布奏報,略稱:「義律等自津回南,路過山東,接見時很是恭順。

大約為自己寫照。

今因琦中堂赴粵招撫,彼亦返粵聽命」云云。

嗣又接到伊裡布奏本,據說:「與英人訂休戰約,願還我定海」等語。

部臣方識琦善、伊裡布,統是一班和事老。

有幾個見識稍高,已料到後來危局,然內有穆彰阿,外有琦善、伊裡布,內外朋比,說亦無益,還是得過且過,做個仗馬寒蟬。

這也難免誤國之罪。

這且慢表,且說林則徐方加意海防,嚴緝私販,每月獲到販煙人犯,總有數起,則徐一一奏聞。

起初接到廷寄,多是獎勉的話頭,一日,傳到京抄,上載大學士琦善奉旨赴粵查辦,則徐不禁浩歎,正扼腕間,又接批一發奏折的硃諭道:

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盡。

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

思之曷勝憤懣,看汝又以何詞對朕也。

特諭。

則徐覽畢無語。

幕友在旁瞧著,不禁氣憤,隨道:「大帥這般盡力,反得這般批諭,令人不解。」

則徐歎道:「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古今來多出一轍。

林某自恨不能去邪,所以遭此疑謗。

現既奉諭申斥,不得不自去請罪。」

隨即磨墨濡毫,草擬請罪折子,並加附片,願戴罪赴浙,投營效力,當下交給幕友謄清,即日拜發。

甫發奏折,又來嚴旨一道:

前因鴉片煙流毒海內,特派林則徐馳往廣東海口,會同鄧廷楨查辦。

原期肅清內地,斷絕來源,隨地隨時,妥為辦理。

乃自查辦以來,內而一奸一民犯法,不能淨盡;外而私販來源,並未斷絕。

本年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盛京等省,紛紛徵調,糜餉勞師。

此旨林則徐辦理不善之所致。

林則徐、鄧廷楨著交部分別嚴加議處。

兩廣總督,著琦善署理,未到任以前,著怡良暫行護理。

欽此。

越數日,大學士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到任,此時粵督印信,已由林則徐交與怡良;怡良復交與琦善。

琦善接印在手,別樣事不暇施行,先查刺林則徐罪狀,怎奈遍閱文書,無瑕可摘;隨召水師提督關天培,總兵李廷鈺等入見,責他首先開釁,此後須要格外謹慎,方可免咎。

關、李等氣憤填胸,只因總督系頂頭上司,不好出言辯駁,勉強答應而退。

琦善擺著欽差架子,也不出送。

忽巡捕傳進英領事義律來文,琦善忙即展閱,閱罷,急下令將沿海兵防,盡行撤退;並舊募之水勇漁艇,一律解散。

還是怡良聞著此信,趕到督署探問,琦善把義律來書,交與怡良瞧閱,口中卻說道:「兄弟並不是趨奉洋人,只聖上已經主撫,不得不從圓一點。

照英領事的書中,要我退兵,我只得把兵撤退,推誠相與,方好成全撫議。」

明明是畏敵如虎,反說得與己無涉。

怡良道:「夷情叵測,不可不防,還求中堂明察!」琦善拈鬚笑道:「兄弟在直隸時,已與義律面約休戰,還怕什麼?」

小騙碰著大騙。

怡良無可再說,隨即告別。

琦善方欣欣得意,專等義律來署議款。

等了數日,毫無消息,只有屬員來報,或說是獲住漢一奸一,或說是捕到私販,或說是英艦出入海口,偵探虛實。

惹得琦善一性一起,大怒道:「好好一個中國,都被這等混帳東西,鬧成這種模樣。

是自己說自己。

此後若再來嘗試,定不姑貸!」屬員碰著這個頂子,大家都回到衙中,吃著睡著,樂得安逸,不管閒帳。

琦善又招了一個粵人鮑鵬,作為翻譯官,差他往來傳信。

鮑鵬曾在西商處,充過買辦,為義律所奴視,琦中堂偏當他作奇材看待,言無不聽,計無不從,因此義律越知琦善無能,日夜增船櫓,造攻具,招納叛亡,準備角戰。

琦善卻一些兒不防,一些兒不備,只叫鮑鵬催促義律復音。

這日,鮑鵬帶來覆文一角,琦善即命鮑鵬譯出,內說:「前索六款,統求准議,還請割讓香港一島,畀英國兵商寄居,是否限三日答覆!」這封書,便是外人所說哀的美敦書,是挑戰的意思。

琦善頓足道:「這都是林則徐闖出來的禍祟,他既要我准他六款,還要什麼香港一島,如何是好?」

鮑鵬道:「香港是海口荒島,就使允給了他,也沒甚要緊。」

分明是個漢一奸一。

琦善道:「這個卻未便照準。」

鮑鵬道:「書中限期,只有三日,三日不復,他便要率兵進港來了。」

琦善道:「你卻去對英領事說,叫他靜心伺候,待我出奏,再行答覆。」

鮑鵬應命而去。

琦善卻令幕賓修了一個模糊影響的奏折,拜發出去。

隔了兩宿,鮑鵬回報義律不肯遵命,說是:「且開了仗,再好議和。」

琦善大驚,正在慌張,沙角炮台將陳連升,繼文請援,琦善不願發兵,仍遣鮑鵬赴英艦議和。

鮑鵬一陽一雖應命,暗中卻往別處耽擱了好幾天,琦善還道他磋磨和議,不加著急,忽由飛騎來報:「陳副將連升,與英兵開戰,轟斃英兵四百多人,後因火藥傾盡,力竭身亡,連升子舉鵬與千總張清鶴,統已陣歿。

沙角炮台,已失陷了。」

琦善道:「有這麼事!」竟像作夢。

接連又報:「大角炮台,亦被英人陷沒,千總黎志安,受傷出走。」

琦善皺眉道:「我已著鮑鵬去止英兵,什麼鮑鵬不來,英兵只管進攻。」

語未畢,署外傳進手本,乃總兵李廷鈺求見。

琦善道:「我沒有傳他回省,他來做什麼?」

真心昏蛋。

傳遞手本的巡捕,答稱李鎮台說有緊急事情,因此進省稟見。

琦善方命傳入,相見畢,廷鈺稟道:「沙角、大角兩炮台,俱已陷落,英兵已進攻虎門,請大帥急速發兵,由卑鎮帶去把守!」琦善道:「我奉旨前來議撫,並不是與英開戰,怎好添兵尋釁?」

夢人說夢話。

廷鈺道:「英兵不願就撫,奈何?」

琦善道:「我已著鮑鵬前去相商,諒無不成,明後日便可沒事,老兄不必過慮!」廷鈺道:「大帥不要過信鮑鵬,鮑鵬前曾私販煙土,犯過罪案,倘再被他通洋舞弊,恐怕禍患不淺。」

琦善閉著目,只是搖頭。

廷鈺下淚道:「虎門系粵東門戶,虎門一失,省城萬不能保。

廷鈺等死不足惜,大帥恐亦未便。」

說到這一句,琦善方張目道:「據你說來,是必要添兵的。

現調兵二百名,給你帶去,可好麼?」

廷鈺道:「二百名不夠分佈。」

琦善道:「再添三百,湊成五百,想總夠了。」

好像買賣人論價,可笑之至。

廷鈺方起身告辭,琦善又道:「老兄帶了五百兵出去,只可黑夜中潛渡,若被英人得知,責我添兵,那時萬不肯就撫了。」

廷鈺又氣又笑,告別出外,急赴虎門守威遠炮台去了。

琦善正遣發廷鈺出署,見鮑鵬進來,好像得了寶貝,忙問撫議如何?鮑鵬答稱義律必欲照約,方許退兵。

琦善道:「你如何今日才來?」

鮑鵬道:「卑職前日奉命前去,義律只是不見,守候數日,方得見他,磋商許久,仍無成議。

只是請大帥允准要約,非但把炮台歸還,連定海亦即交付。」

琦善道:「你再去與他商議,前六款中,煙價償他若干,廣州可以開放,香港亦可婉商,餘事待後再談。」

鮑鵬去了一會,又回報:「義律已經首肯,請大帥出訂和約。」

琦善道:「話雖如此,但我尚未奏准,如何與他訂約?」

鮑鵬道:「可去訂一草約,然後奏准未遲。」

琦善從鮑鵬言,借查閱炮位為名,與義律會於蓮花城,願償煙價七百萬圓,並許開放廣州,割讓香港。

義律亦許歸還定海,及沙角、大角兩炮台。

雙方議定草約,琦善還署,即咨伊裡布接收定海,一面即據義律來文,說出不得不撫情形,奏達清廷。

道光帝未經大創,安肯遽允?即命御前大臣弈山為靖逆將軍,提督楊芳、尚書隆文為參贊大臣,赴粵剿辦,並降旨道:

覽奏,曷勝憤懣。

不料琦善怯懦無能,一至於此!懊夷兩次在浙江、粵東肆逆,攻佔縣城炮台,傷我鎮將大員,荼毒生民,驚擾郡邑,大逆不道,覆載難容。

無論繳還定海,獻出炮台之語,不足深信。

即使真能退地,亦只復我疆土,其被戕之官兵,罹害之民人,切齒同仇,神人共憤;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討而示國威?弈山、隆文兼程前進,迅即馳赴廣東,整我兵旅,殲茲丑類!務將首從各犯,通夷漢一奸一,檻送京師,盡法處治。

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聲明大義,拒絕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且屢奉諭旨,不准收受夷書,膽敢附折呈遞,代為懇求,是何居心?且據稱同城之將軍、都統、巡撫、學政及司道府縣,均經會商,何以折內阿一精一阿、怡良等,並未會銜?所奏顯有不實,琦善著革去大學士,拔去花翎,仍交部嚴加議處!欽此。

琦善接旨,不由的身一子發一抖,又聞伊裡布亦奉飭回任,料知朝廷變了和議,將來如何答覆英人?惶急了數天,忽又接到京中家報,說是家產都要籍沒了,心中一急,昏暈倒地,不省人事。

家不可忘,國恰可賣。

正是:

內家而外國,義本同休戚;

誤國即誤家,身敗名亦裂。

未知琦善一性一命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焚煙之舉,雖未免過激,然使省省有林、鄧,則善戰善守,英何能為?且但患畏葸,不患孟一浪一,本出自宣宗之口,林、鄧二公,不過奉上而為之耳。

何物穆彰阿,敢行煬蔽,妨賢病一柄一,縱敵殃民,弛一日之大防,釀百年之遺毒。

不知者謂鴉片之禍,起自林文忠,其知者則固謂在彼不在此也。

琦善一奸一黨一,右穆左林,隳車實,長寇仇,莫此為甚。

讀此回,令人惋惜,又令人憤激;雖本事實之不平,亦由抑揚之得體。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