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率駐防兵守內城。城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清史演義

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卻說江寧被困,總督陸建瀛率綠營兵守外城。

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率駐防兵守內城。

城外商民,亦自募義勇隊出擊,守陴官兵發炮助戰。

義勇兵系臨時召募,究竟不諳戰陣,被長一毛一殺敗,轉身逃回,城上的炮聲,還是不絕,一陣彈子,把義勇打死無數,餘眾駭潰。

長一毛一兵乘勢撲城,陸制台本是個文吏出身,不善督兵,勉強守了七八日,外援不至,彈丸又盡,長一毛一在儀鳳門外,暗一穴一地道,埋藏地雷,一聲爆發,城崩數丈。

守門兵連忙搶築,連駐守別門的將弁,也聞聲趕集,專堵一隅。

不防長一毛一別隊,偏從三山門越城而入,外城遂陷。

陸制台自一殺,秀全等進了外城,復攻內城,祥厚、霍隆武,又拚命防禦,閱兩晝夜,力竭身亡,內城亦破。

長一毛一不問好歹,不管親仇,見財便奪,逢人便砍,遇有姿色的婦女,拖的拖,拉的拉,一奸一婬一強一暴,無所不至。

豈是興漢人物?城中官紳及兵民死難,多至四萬餘人,時咸豐三年四月十日也。

從洪氏東下以來,連書月日,一以見各城之易失,一以志洪氏之極盛。

秀全出所獲貲財,大犒將士,部眾都稱他萬歲,他亦居然稱朕,稱部下頭目為卿。

皇帝想到手了。

隨召集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及軍師錢江會議。

錢江復上興王策,大旨在注重北伐;此外如設官開科,一抽一厘助餉,通商睦鄰,墾荒開礦諸條,一一申明。

秀全道:「先生的奏議,統是因時制宜的良策,朕自當次第施行。

但金陵系王氣所鍾,朕即欲建都定鼎,可好麼?」

錢江尚未回答,東王楊秀清道:「弟意本欲進攻河朔,昨聞老舟子言,河南水少無糧,地平無險,倘戰被困,四面受敵。

此處以長江為天塹,城高池深,民富食足,正是建都的地方,何必異議!」錢江因東王勢大,不好多言,只說:「東王計畫,很是有理,只鎮江、揚州一帶,亟宜攻取,方可隔斷南北清軍,鞏固金陵根本。」

秀清道:「這著原是要緊。」

遂不待秀全下令,竟向大眾道:「何人敢去取鎮江、揚州?」

丞相林鳳祥應聲願往。

秀清道:「林丞相膽略過人,此去必定獲勝。

但一人卻是不足,還須數人同去方好。」

當下羅大綱、李開芳、曾立昌等,都願隨鳳祥前行。

秀清道:「甚好,甚好!」遂請秀全發令,命眾人率眾去訖。

秀全復道:「朕既在此地建都,難道仍稱為南京麼?」

秀清道:「我朝既名天國,何不就稱為天京?」

長一毛一口吻。

秀全大喜,就把總督衙門,改為王宮,揀擇故家大宅,作為諸王府,募集工匠,大興土木,修築得非常華麗。

於是定官制,立朝儀,訂法律官制,以王位為最大,統轄一切政務,次為丞相,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名目,兼理文武。

行軍則專屬武職,叫作天將,有三十六檢點,及七十二指揮。

又設立女官,分充宮府中女簿書,算是男一女平等。

朝儀設君臣座位,免去一切拜跪儀文。

會議時依次坐定,言者起立,方許發言。

法律如蓄妾有禁,賣娼有禁,纏足有禁,鬻奴有禁,吸鴉片有禁,略似西國的摩西十誡,號為天條,犯者立誅。

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有閏日,無閏月。

每七日一禮拜,讚美上帝。

另建說教台,高數丈,演說宗教,常作天父附身的模樣。

總之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一般制度。

確評!爆殿既成,正殿叫作龍鳳殿,匾額是「龍鳳朝一陽一」四字,旁有兩聯,一聯是:「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一聯是:「撥妖霧而見青天,重整大明新氣象;掃蠻氛以光祖國,挽回漢室舊江山。」

這兩聯,大約是錢軍師手筆。

秀全把掠取女子,選擇好幾十名,充作妃嬪,遂諏吉行升御禮,戴紫金冕,前後垂三十六旒,穿黃龍袍,渾身統用繡金盤成,當下升了御座,受文武百官朝賀。

總算如願。

禮畢,就在殿中大饗群臣。

忽報清欽差大臣向榮,統率大兵數萬,已到城東孝陵衛紮營了。

秀全大驚道:「這個向妖,怎麼慣與我作對?總要設法除滅了他,方可安心。」

道言未絕,又報清欽差大臣琦善,統率直隸、陝西、黑龍江馬步各軍,與直隸提督陳金綬,內閣學士勝保,已自河南出發,來攻天京了。

秀全道:「怎麼好?怎麼好?」

錢江起座道:「陛下不必著急!揚州一帶,已由老將林鳳祥等出去攻略,當能截住北軍;況琦善那廝,前在粵時,很是沒用,這路兵不足為慮。

只向榮很是耐戰,又有張國梁為助,聲勢浩大,須要派遣重兵,屯駐城外,才可無虞。」

正議論間,鎮江揚州的捷音,絡繹前來,並接林鳳祥奏議,略說:「二月二十一日,拔鎮江,二十三日,陷揚州,一路進行,毫無阻礙。

現得金銀若干,子女若干,繼送天京,伏祈賞收。

惟滿廷遣琦善到此,統率各妖,約有數萬,臣觀他營伍不整,攻城不力,毫不足懼,但留臣指揮曾立昌,防守揚州,已足堵御,臣願率兵北伐」等語。

秀全向錢江道:「果不出軍師所料。」

錢江道:「林丞相雖是雄才,惟孤軍深入,未免疏虞,應請添派大兵,作為後應方好。」

秀清道:「就派吉丞相文元前去。」

錢江道:「吉丞相麼?」

言下有不足意。

秀清道:「吉文元系北王親戚,當不致有異心。」

錢江道:「並非防他有異心,但為北伐計,非計出萬全不可。」

秀清道:「方今滿清一精一銳,已聚南方,北省地面,料必空虛,有林、吉二人前去,何慮不勝?」

錢江不便再爭,遂由秀清派吉文元去訖。

原來吉文元妹一子,嫁與北王韋昌輝,韋為北王,楊為東王,兩人勢力相當,楊欲獨攬大權,恐韋從旁牽掣,因此先把吉文元調開,削他羽翼,以便將來篡立。

錢江窺破此意,只因洪楊為患難交,疏不間親,只得嘿然。

韋楊內哄張本。

秀全便道:「江北妖營,已不足慮,江南妖營,如何抵禦?」

錢江道:「第一著是添派重兵,分堵要口,只叫堅守得住,不必與他開仗;待他曠日持久,兵心懈弛,自有破敵之策。

第二著是分擾安徽、江西,截他後路,斷他餉道,憑他如何驍勇,不能耐久,將來總是難逃吾手。」

秀全亟稱妙計。

秀清道:「安徽、江西,系江南上流,關係甚大。

看來安徽一帶,須勞翼王,江西一帶,須勞北王,我願與天王共守此城。

現在我軍部下,如李秀成、陳玉成等,統是後起英雄,叫他分堵江南,何怕向、張二妖。」

仍是私意。

秀全道:「好!好!」遂命北王韋昌輝出兵江西,翼王石達開出兵安徽。

諸王統已調開,秀清可橫行無忌了。

兩王各帶天將數十人,長一毛一數萬眾,分路而去。

秀清又遣派部下各將,分堵雨花台、天保城、秣陵關各要口,密佈得銅牆鐵壁相似,遂一味驕一婬一奢佚,恢拓府第至周圍四五里,服食起居,概與秀全相等。

搜取城內美一女三十六人,充作妾媵,號為王一娘一,統是破一瓜年紀,綽約丰神;又與天妹洪宣嬌私相來往,亦未免有苟合勾當。

每一出門,前後擁護數千人,金鼓旌旄等類數十件,又有洋縐五色巨龍一大條,長約百丈,高亦丈餘,行不見人,隨著音樂,大吹大打的過去;然後繼以大轎,轎夫五十六人,轎內左右,立著一對男一女,右系孌童,左系嬌妾,一捧茗甌,一執蠅拂,彷彿神仙相似。

每晨高坐府中,官屬先以次進見,隨後去朝洪天王。

這位天王,亦耽情酒色,鎮日裡在後宮取樂,十日中只有一二日視朝,軍事文報,刑賞黜陟,一任秀清所為。

秀清又是個色中餓鬼,漸漸弄得形神尪弱,還要慫恿天王,速開男一女各科,由秀清主試,錢江為副。

男狀元取了池州人程文相,女狀元取了金陵人傅善祥。

男狀元乃是陪賓,秀清注意在女狀元。

男科題為《蓄髮》檄,程文相文中有云:「髮膚受父母一之遺,無翦無伐;鬚眉乃丈夫之氣,全受全歸。

忍看辮發胡奴,衣冠長玷,從此簪纓華胄,髦弁重新。」

由錢江拔為男狀元。

女科題為《北爭》檄,傅善祥文中有云:「問漢官儀何在?燕雲十六州之父老,已嗚咽百年;執左單于來庭,遼衛八百載之建胡,當放歸九甸。

今也天心悔禍,漢道方隆,直掃北庭,痛飲黃龍之酒;雪仇南渡,並摧北伐之巢。」

由錢江拔為女狀元。

秀清本不甚通文,統歸錢江取錄,只看中這女狀元,才貌俱全,便叫她充東王府女簿書,日司文牘,夜共枕席。

女狀元感恩圖效,格外婉媚恭順,太無廉恥。

秀清非常合意。

不料積一寵一生嬌,批判牋牘,信口詆罵,屢言首事諸酋,狗矢滿中,甚至秀清亦被她批得一文不值。

秀清憤怒起來,竟說她嗜吸黃煙,枷號女館。

狀元二字掃地了。

紅顏女子,受了這般凌一辱,免不得懨懨成病。

病中上書秀清。

內稱:「素蒙厚恩,無以報稱,代閱文書,自盡心力,緣欲夜遣睡魔,致干禁令,偶吸煙草,又荷不加死罪,原冀恩釋有期,再圖後效,詎意染病三旬,瘦骨柴立,似此奄奄待斃,想不能復睹慈顏,謹將某日承賜之金條脫一,金指圈二,隨表納還,藉申微意。」

秀清閱畢,又動了憐惜之意,忙令釋放,並令閒散養痾,許她遊行無禁。

原來長一毛一定制,除諸王丞相及大小辟吏外,男歸男館,女歸女館,不得夾雜;就使本是夫婦,也不得同宿,違犯天條,雙雙斬首。

傅善祥得任意遊行,乃是秀清特令,後來善祥竟不知去向,大索不得,頗稱狡獪,可惜失一身於賊。

這是後話。

且說林鳳祥帶領二十一軍出滁州,據臨淮關,進破鳳一陽一,兵鋒銳甚。

吉文元又由浦口攻亳州,與鳳祥合軍,北趨河南。

江北清營,亟令勝保分兵追躡,那林吉兩人,率著悍一黨一,兼程前進,好似狂風驟雨,片刻不停。

勝保未入河南,林、吉已陷歸德,河南巡撫陸應谷,督兵出城,向歸德防剿,誰料警報到來,長一毛一已由間道趨開封。

開封系河南省會,陸撫台安能不急?飛檄藩司沈兆雲等,登陴固守。

沈兆雲才接撫劄,整備守城,林鳳祥前隊,已撲到城下。

城中守兵,倉猝聚集,正在驚惶,虧得新任江寧將軍托明阿,方督三鎮兵過河南,乘便入援,與城兵內外夾擊,足足戰了兩晝夜,才把長一毛一兵殺退。

林、吉小挫。

林鳳祥因開封難下,直趨河北,分兵圍鄭州滎一陽一縣,牽制南岸的清兵,自己卻與吉文元潛收煤艇,夤夜渡河,進搗懷慶府城。

清廷已授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為欽差大臣,與尚書恩華,率一精一兵數千,馳赴河南。

到了懷慶,正與林、吉相遇,林鳳祥方一穴一隧攻城,見援軍已至,只得分兵抵截。

城中聞有援兵,知府以下,個個膽壯,格外奮力,堅守不懈。

憑他如何設法,總被城中堵住。

隔了數日,鄭州滎一陽一的長一毛一,亦敗竄過河,托明阿尾追而到。

李開芳諫林鳳祥道:「頓兵城下,兵家所忌,我軍不如轉旆東趨,從大名進一逼一天津,攻心扼吭,方為上策。」

鳳祥道:「懷慶扼黃河要害,懷慶不下,轉向東行,倘若腹背受敵,如何是好?」

遂不聽李開芳言,一面飭人至江寧乞援,一面豎柵為城,一面深溝高壘,為自固計。

兩下相持復十日,勝保又到,開芳仍請變計,鳳祥只是不從。

失計在此。

先後與清兵血戰,計十數次,鳳祥總不能稍佔便宜。

駒光如駛,竟逾月餘,清廷下旨嚴責各軍,訥爾經額與恩華、托明阿、勝保三人,不免焦灼,遂督勵將士,誓破長一毛一。

當下分兵三路,奪攻敵柵,那邊開炮,這邊縱火,霎時間煙焰蔽空,積成紅光一片。

林鳳祥等固守不住,只得棄柵出來,抵死相撲。

那官軍亦拚命攔截,飛炮流彈,簡直在各兵頭下亂滾。

吉文元躲避不及,中彈倒斃。

長一毛一見傷了一個主將,只殺得一條血路,擁著林鳳祥北走。

林、吉大挫。

這一戰,鳳祥麾下的一精一銳,幾已死盡。

訥爾經額凱旋直隸,托明阿南赴江寧,單由勝保追擊鳳祥。

鳳祥後無退路,竟竄入山西。

山西巡撫哈芳,一些兒都沒有預備,邊境空虛得很。

鳳祥又乘虛突入,從垣曲縣出曲沃縣,連拔平一陽一府城,進至洪洞縣,適江寧援兵二萬人,由曾立昌、許宗揚等統帶,自東而來,與鳳祥相會。

鳳祥大喜,再合軍東趨,尋出潞城、黎城兩縣間的小路,卷旗掩鼓,疾驅至臨洺關。

臨洺關在直隸邯鄲縣北,系直隸省要隘。

訥爾經額率軍凱旋,方在關內駐紮,忽有探馬來報,說西南角上有一大隊人馬,懸著大清旗號,向關上趕來。

訥欽差茫無頭緒,便道:「這枝兵從何而至?難道是勝保的兵麼?」

飭令再探!探馬才出,那支兵已蜂擁而至,不管三七二十一,竟衝入關中,訥軍摸不著頭腦,有幾個上前攔阻,不料來軍一齊動手,把攔阻的官軍殺得一個不剩。

訥爾經額尚在營內,聞外面一片喊殺聲,出來探望,才叫得一聲苦。

原來衝入關內的人馬,前隊服著清裝,後面統是紅布包頭的長一毛一,當時失聲叫道:「長一毛一到了!長一毛一到了!」兵士聞著「長一毛一」兩字,不由的膽戰心搖,三十六著,走為上著,統抱頭竄去。

訥爾經額也是逃命要緊,跨馬疾走。

這一大隊長一毛一,正是林鳳祥用了詭計,掩襲訥軍,鳳祥也算聰明,無如天不容他。

當下乘勢追殺,把清兵擊死多人,一徑馳到深州。

深州各官,早已遁去,無阻無礙,聽長一毛一入城。

深州距京師只六百里,警報遞入清廷,與雪片相似。

咸豐帝亟命惠親王綿愉為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督京旗及察哈爾一精一兵,星夜馳剿。

時勝保已收復山西平一陽一府,自山西趨入直隸,亦奉旨代訥爾經額後任,與惠親王、僧郡王等,夾攻長一毛一。

這位僧郡王有萬夫不當之勇,是蒙旗第一個人物,手下的親兵,也似生龍活虎一般,這番奉命視師,仗著一股銳氣,連破敵營十數座,擊斃長一毛一七八百人,殺得林鳳祥不能住足,棄了深州,東走天津,又被勝保夾擊一陣,鳳祥不敢攻天津城,退據靜海,漸漸窮蹙了。

三次大挫,不死何待?

北方稍靜,南方偏一騷一擾異常。

安徽省城安慶府,被石達開再陷,江西省城南昌府,又被韋昌輝圍攻。

楊秀清又遣豫王胡以晃,丞相賴漢英石祥貞等,分頭接應。

皖贛兩省,糜爛不堪,幾無一人與長一毛一對手。

只有升任按察使江忠源,奉命赴江南大營幫辦,行次九江,聞南昌圍急,倍道往援,才算得了一回勝仗,入南昌城助守。

不意吉安又起了土匪,聯絡長一毛一,圍困府城,江忠源飛書至湖南告急,為這一書,激出一位清室中興的大功臣來。

看官!你道大功臣是誰?就是湖南湘鄉人曾國藩。

國藩字伯涵,號滌生。

他降生的時候,家人夢見巨蟒入室,鱗甲燦然,嘗相傳為異事。

道光十八年中進士,至道光末年,已升至禮部右侍郎。

咸豐元年,詔求直言,國藩應詔,有詳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一折,語語切直,幾干罪譴。

還虧大學士祁雋藻,及國藩會試時房師季芝昌,極力解救,方得免罪。

二年丁母憂回籍,適洪楊四擾,烽火彌天,有旨令他幫助巡撫張亮基,督辦一團一練,搜查土匪。

他本是理學名家,擬請守制終喪,不欲與聞軍事,適友人郭嵩燾,勸他墨絰從戎,不違古禮,於是投袂而起,募農夫為義勇,用書生為營官,仿明朝戚繼光束伍成法,逐日一操一練,遂創成一團一練數營。

湘軍發軔。

已而張亮基移督湖北,駱秉章回撫湖南,國藩與秉章很是投契,練勇亦愈集愈多,是時得忠源乞援書,遂入見駱撫道:「江岷樵系戡亂才,不可不救。」

原來江忠源表字岷樵,國藩在京時,江適會試,謁見國藩,談了一會方去。

國藩曾說他後必立名抗節,至此與駱撫議妥,遂遣湘勇千二百,楚勇二千,營兵六百,屬編修郭嵩燾,及道員夏廷樾,知縣朱孫詒,帶領赴援。

忠源弟忠濟,暨諸生羅澤南,亦各率子弟鄉人,隨同前去。

湘軍出境剿敵,好算破題兒第一遭了。

看官記著。

正是:

建州一脈延王氣,衡岳三湘出輔臣。

湘軍出境以後,勝敗如何,當於下回交代。

洪氏之不終也宜哉!定都江寧,尚無關得失,乃安居縱樂,荒一婬一無度,軍國大事,盡遍楊秀清掌握,秀清專權自恣,一婬一佚與洪氏同,而驕縱且倍之。

君相若是,寧能成功乎?林鳳祥等率眾北犯,本系洪氏勝算,越淮入汴,所向無前,可謂銳矣。

然不乘清軍未集之時,馳入齊魯,進窺燕都,而乃西趨懷慶,迂道力爭,復從山西間道,繞入直隸,師勞力竭,安能不敗?寧待深州大挫,始知其無成耶?然觀洪楊之皮相西法,屠毒同胞,即使北犯而勝,亦無救於亡。

故本回為洪楊惜,亦為洪楊病。

林鳳祥、吉文元輩,猶為本回之賓。

項莊舞劍,意在漢王,閱者當於言外求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