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譯文》卷三·疾病死喪: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問人病曰貴體違和,自謂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幼學瓊林譯文》卷三·疾病死喪

幼學瓊林譯文

卷三·疾病死喪

【原文】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

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

問人病曰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

罹病者,甚為造化小兒所苦;患病者,豈是實沈台駘為災。

病不可為,曰膏肓;平安無事,曰無恙。

采薪之憂,謙言抱病;河魚之患,系是腹疾。

可以勿藥,喜其病安;厥疾勿瘳,言其病篤。

【註釋】(01)調:調理、調養。

(02)玉:珍重、一愛一護。

(03)違和:不調和。

(04)微恙:小一毛一病。

(05)罹:遭遇。

(06)實沈、台駘:傳說中的參宿之神、汾水之神,能使人生病。

(07)膏:指心下的部位。

(08)肓:指膈上薄膜。

膏肓謂病情險惡無法醫治。

(09)采薪之憂:《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朱熹集註:「采薪之憂,言病不能采薪。」

意思是患病不能負薪。

(10)河魚之患:因為魚腐爛是從內至外,故用河魚之患指腹瀉。

(11)瘳:病癒。

(12)病篤:病重。

【譯文】福壽康寧是人人所期望的,死亡疾病也是人們所不可避免的。

只有聰明的人才會調養自己,通情達理的人才會珍一愛一自己。

詢問別人的病情,說是「貴體違和」;自己有病自謙為「偶沾微恙」。

遭疾病困擾就說生病的人深受造化小兒的折磨;患了疾病說難道是實沈、台駘作怪?病已經很嚴重了,叫做「病入膏肓」,表示不會好了。

安慰人不必吃藥了,平安無事稱為「無恙」。

患病臥一床一,說是有不能采薪的憂慮;「河魚之患」是指得了腹瀉。

可以不用吃藥,為病將痊癒而高興,疾病不容易好就說病得很重。

【原文】瘧不病君子,病君子正為瘧耳;卜所以決疑,既不疑復何卜哉。

謝安夢雞而疾不起,因太歲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

將屬纊、將易簣,皆言人之將死;作古人、登鬼菉,皆言人之已亡。

親死則丁憂,居喪則讀禮。

在一床一謂之一屍一,在棺謂之柩。

報喪書曰訃,慰孝子曰唁。

往吊曰匍匐,廬墓曰倚廬。

【註釋】(13)瘧不病君子:晉朝有一小兒的父親得了瘧疾,有人問他:「你父親是有品德的君子,怎麼會得瘧疾呢?」小兒說:「正因為它是讓君子患病,所以才叫瘧疾。」

(14)謝安夢雞:晉代謝安夢見乘坐桓溫的車子走了十六里,看見一隻白雞就停下來了。

不知何意。

後來謝安接替桓溫任宰相,過了十六年忽然得病,謝安才悟到:「原來十六里意味著十六年,見到白雞而停止,意味著酉年,我將一病不起了。」

不久果然病死。

(15)楚王吞蛭:楚王吃飯時吃出一條水蛭來,想吐掉又怕廚師因此獲罪,就勉強吞進去而得病。

令尹知道其中的緣由,就對楚王說:「大王有這樣的德行,此病不會有什麼傷害。」

後來果然好了。

(16)屬纊:將新綿放在臨死人的鼻下,檢查是否斷氣。

(17)易簀:換下竹蓆。

菉:簿籍。

(18)丁憂:遭遇憂傷,指居喪。

(19)讀禮:《禮記》中載,死者未葬時讀葬禮,既葬則讀祭禮。

(20)訃:報喪的文書。

(21)唁:慰問死者家屬。

(22)匍匐:爬行,指前往弔唁。

(23)倚廬:古代在父母墓邊搭小屋居住以守墓,稱為倚廬。

【譯文】傳說瘧疾不敢侵犯君子,既然君子得了瘧疾,那就是它在作「瘧」;占卜是為了解決疑惑的事,既然沒有疑問又何必占卜呢?謝安病中,夢行路十六里遇雞而停止,悟到自己雞年將會重病不起;楚惠王待人有厚德,雖然吞吃了蛭而生病,但不久便痊癒了。

「將屬纊」、「將易簀」都是人將死亡的意思。

「作古人」和「登鬼菉」都是指人已經死亡了。

父母親去世稱為「丁憂」,居喪時應當讀禮。

人死後停於靈一床一稱為「一屍一」,已盛入棺材叫做「柩」。

到親友家去報喪叫做「訃」,到喪家去安慰孝子叫做「唁」。

去喪家弔唁叫做「匍匐」,建在墓旁守墓的屋子稱為「倚廬」。

【原文】寢苫枕塊,哀父母一之在土;節哀順變,勸孝子之惜身。

男子死曰壽終正寢,女人死曰壽終內寢。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殤。

自謙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

父死何謂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母死何謂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

百日內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顙。

期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

【註釋】(24)寢苫枕塊:古代禮教,子從父母一之喪起至入葬期間,不能住寢室,要睡在草蓆上,以土塊為枕。

(25)正寢:正屋。

(26)內寢:內室。

古代男子將要死時,就移到正屋東首,以候氣絕。

如果是女子仍然躺在內室。

(27)崩、薨、卒、不祿、死、殤:古代等級森嚴,不同的人死有不同說法。

(28)孤子、哀子、孤哀子:分別為父喪、母喪、父母皆喪者的自稱。

(29)怙、恃:都是依賴的意思。

(30)考:稱已經死去的父親。

(31)妣:稱已死去的母親。

(32)克媲父美:可以和父親媲美。

(33)泣血:極其悲痛而無聲的哭泣。

(34)稽顙:叩頭。

(35)小祥:父母死後週年的祭禮稱小祥。

(36)大祥:父母死後兩週年的祭禮叫大祥。

【譯文】「寢苫枕塊」是說孝子在靈堂旁睡草蓆、枕土塊,以哀悼父母。

「節哀順變」是弔唁者勸慰喪家節制哀思、順應變故、一愛一惜身一體。

古時男子將死就把他停臥在正屋,死後稱為「壽終正寢」;女子將死則安置在內室,死後稱為「壽終內寢」。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叫「不祿」,百姓死叫「死」,未成年人死叫「殤」,不同身份的人去世,自然有不同的稱呼。

父親死了自己謙稱「孤子」,母親死了自謙為「哀子」,父母俱亡自稱為「孤哀子」;自言父親去世說「失怙」,母親去世說「失恃」,父母皆不在則說「失怙恃」。

稱呼已去世的父親為「考」,因為「考」有「成就」的意思,取父親創業有成之義;稱呼已去世的母親為「妣」,因為「妣」通「媲」,是說母親能媲美父親的德行一事業。

父母去世後百日之內的哭泣叫「泣血」,百日之外居喪者答謝賓客的跪拜禮節稱「稽顙」。

父母去世的週年祭禮叫做「小祥」,兩週年的祭禮稱為「大祥」。

【原文】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

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禮。

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

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一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

以財物助喪家,謂之賻;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賵;以衣殮死者之身,謂之禭,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

送喪曰執紼,出柩曰駕輀。

杏地曰牛眠地,築墳曰馬鬣封。

【註釋】(37)斬衰:不縫邊的喪服。

衰:古代喪服,用粗麻布製成。

喪服有五種,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按與死者的不同關係穿用。

穿的時間也有長短,大功要穿九個月,小功要穿五個月,緦麻要穿三個月。

(38)齊衰:縫邊的喪服。

(39)緦麻:喪服名,用細麻布製成。

(40)禫禮:指除去喪服的祭禮。

(41)杖期:舊時服喪禮制,祖父母死了,嫡孫要服一年喪,手中拿著喪杖,稱為杖期。

(42)承重:長子死了,由嫡孫代替服喪,稱為承重孫,即承擔重任的意思。

(43)明器:陪葬的器物。

(44)古代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禮制,居父喪時,用粗糙的竹杖,居母喪時用桐木杖。

(45)賻:以財物助人辦喪事。

(46)賵:助葬用的車馬。

(47)禭:給死者贈送衣被。

(48)王含:通「唅」。

含在死者口中的珠、玉、貝的通稱。

(49)紼:指引棺材入墓一穴一的繩子,送葬時幫助牽引靈柩。

(50)輀:喪車。

(51)牛眠地:晉陶侃遭父喪未葬,家中老牛也忽然不見了。

有一老者告訴他:「前崗有一條牛睡在泥污中,以該地為葬地,將來必位極人臣。」

(52)馬鬣封:墳墓上封土的一種形狀。

【譯文】用粗麻布做孝服且不縫邊的謂之「斬衰」,用粗麻布做孝服且縫邊的叫做「齊衰」,這是表示喪禮有輕重的等級。

服喪九個月所穿的喪服叫「大功」,五個月的喪服叫「小功」,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有不同。

穿用細麻布做的喪服服期三個月叫「緦麻」;服喪滿三年要舉行除喪服的禮節叫「禫禮」。

孫子為祖父母服喪,嫡孫執杖,服一年期;長子已死,嫡長孫要承受喪祭和宗廟的重任,服喪三年。

死者隨葬的器物叫做「明器」,因為要用對待神明的辦法來對待死人;孝子所執之杖稱為「哀杖」,為的是要扶持因喪親而哀痛衰弱的身一體。

父親的節一操一在外,所以父死哀杖用竹子製作;母親的節一操一在內,所以母親死哀杖用桐木製作。

送財物給喪家叫做「賻」,以車馬幫助喪家辦喪事稱為「賵」。

將衣服送給死者謂之「襚」;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叫做「琀」。

送葬時牽引靈柩叫「執紼」;出柩叫做「駕輀」。

吉祥的葬地名為「牛眠地」;封土築成的墳墓叫做「馬鬣封」。

【原文】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曰銘旌。

輓歌始於田橫,墓誌創於傅奕。

生墳曰壽藏,死墓曰佳城。

墳曰夜台,壙曰窀穸。

已葬曰瘞玉,致祭曰束芻。

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飲杯棬而抱痛,母一之口澤如存;讀父書以增傷,父之手澤未泯。

子羔悲親而泣血,子夏哭子而喪明。

王裒哀父之死,門人因廢《蓼莪》詩;王修哭母一之亡,鄰里遂停桑柘杜。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

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

【註釋】(53)翁仲:傳說秦代阮翁仲身高異於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後鑄銅像立於鹹一陽一宮外。

(54)銘旌:豎在樞前以表明死者官職、姓名的旗旛。

(55)輓歌:送葬時挽柩者所唱的哀歌。

(56)壽藏:給活人修的墳。

(57)夜台:指墓中昏暗如夜。

(58)窀穸:墓一穴一。

(59)瘞玉:死者已埋葬叫安瘞玉樹。

(60)束芻:將青草捆成束放在靈前。

《後漢書·徐稚傳》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61)禴、禘、嘗、烝:古代宗廟四時的祭名。

(62)飲杯棬而抱痛,母一之口澤如存:用母親用過的杯子而心中悲痛,母親口中的氣息像還存在一樣。

棬,曲木製成的飲器。

(63)王裒:晉代人王裒一讀到懷念父母的《蓼莪》詩就悲痛欲絕,他的學生因此不再讀這首詩。

停桑柘社:魏朝王修的母親因為在社日那天去世,次年社日,鄰里因為王修極為悲痛,就停止了社日活動。

(64)皋魚:齊國人,曾對孔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兒子想贍養雙親已不在。」

後來痛哭而死。

(65)與其椎牛而祭墓:曾子曾說:「與其殺牛去祭祀,不如在親人活著的時候用雞豬好好供養。」

【譯文】墳前所立的石像原名為「翁仲」;喪葬時靈柩前豎的旗旛叫做「銘旌」。

「輓歌」是對死人的哀悼,始於漢初田橫之去世。

墳前的墓誌記載死者的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始創。

生前預建的墳墓叫做「壽藏」;死後才挖的墳墓叫做「佳城」。

墳墓又稱「夜台」,墓一穴一又名「窀穸」。

死者已埋葬叫安瘞玉樹,到墳前祭奠叫一束生芻。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四時名稱不同,春祭名「禴」、夏祭稱「禘」、秋祭叫「嘗」、冬祭謂「烝」。

拿著杯子喝水時不禁悲從中來,因為母親的氣息還留在杯子上;讀父親遺留下的書籍更增添憂傷,因為書中滿是父親的墨跡手印。

子羔悲悼逝去的雙親而泣血,子夏痛失一愛一子而哭瞎了眼睛。

王裒父親死後,每當他讀到《蓼莪》詩中的句子時,都要痛哭流涕,學生們不忍便不再去讀這一首詩。

王修母親死於社日,次年社日王修思母極為悲哀,鄰里為之淒然便停止了這個祭祀。

樹想靜止而風並不停息,兒子想奉養父母而雙親則已謝世,皋魚為此悲傷不已;與其父母死後殺牛到墳前祭奠,不如當他們健在時以雞豬之肉盡心奉養,這是曾子讀喪禮時的感想。

所以為人子女的,應當想到木有本,水有源,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必須慎重地按照禮儀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恭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幼學瓊林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