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28 終了:他父親神宗有子十四人,他只有一子,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蘇東坡傳》28 終了

蘇東坡傳

28 終了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歲,留在身後的是一代死亡、頹喪、疲憊的文臣學者。

他父親神宗有子十四人,他只有一子,乃「劉美人」所生,亦在幼年夭折。

他弟弟繼位,是為徽宗。

徽宗身後遺有兒子三十一人、幾幅名畫、一個混亂的國家。

他兄長所開始的,徽宗給做了結束。

他還是任用那些人,遵行那些政策。

王安石的國有資本主義,現在和神宗當政時期相提並論,和「祖制」的神聖不可侵犯一詞,使人敬而生畏。

在豐裕國庫的方法,在與北方民族兵戎相見兩事上,徽宗也步王安石的後塵。

集中財富於國庫、於皇家,也許這個政策是為帝王者無法割一愛一的吧。

但是實行此一政策的皇帝,必須付出其代價。

在徽宗,那代價是丟棄王位,國都淪陷,是在俘虜中死於敵方。

徽宗能畫美麗的花鳥,一一交一一一頸的鴛鴦,但是每一個帝王,只要能忍心對老百姓施虐政而為自己建築瓊樓玉宇園圍亭台,則未有不失其王位者。

徽宗登基之時,國家之組織已爛,國家之元氣已衰。

有品有才有德之人,乃文明社會產生之瑰寶,要假以長久之時日方能生長成熟。

司馬光、歐一陽一修、范純仁、呂公著那一代,已是往者已矣。

那一代的人才,或已懲處,或已流放,或因病因老而死,或遭謀害而亡。

清議批評,至大至剛的思想與文章,那種氣氛已然室塞,一切政治生活全已污染腐壞。

蘇東坡及其門人學士為理想而從政之心,因遭逢迫害過深,已不復再存其壯志雄心,尤其是當時政治的歪風仍與他們的浩然正氣相左。

憑皇帝一道聖旨,朝中即可立即出現一代新的正直博學勇敢無畏的儒臣,那可真是難矣哉。

若使一個享有政權滋味八年之久的一個大幫派輕易放下政權,那也是所望過奢了。

不過,蘇東坡是暫時有好運來臨。

因為在元符三年(—一○○)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後,新皇太后攝政。

那年四月,所有元佑老臣一律赦罪,雖然她在七月還政於其子,直到次年正月她去世之前,她卻始終保有強大的力量保護元佑諸臣。

在她在世之日,遭放逐的儒臣,都蒙赦罪,或予陞遷,或至少得到完全的行動自一由。

神宗的這位皇后,就像她的婆婆一樣,天一性一就能辨別人的善惡,這一點遠勝過她的兒子,而且在女一性一單純的智慧上,也更有知人之明。

批評家和歷史家,沉迷於一精一煉的詞句、一抽一象的特點,而不能自拔,一精一研一代的政治與問題入而不能出,有時反而會忘記在對人終極的判斷上,我們仍然逃不出兩個基本的形容詞「好」與「壞」。

在總論一個人的事業人品時,他所能祈求得到的最高的那些讚美詞裡,「好人」一詞,終居其一。

蘇東坡所曾服侍的幾位太后,似乎從未在朝廷大臣和政治之中涉及甚深。

當然,章停是個堅強有力的人,呂惠卿能言善辯,蔡京有一精一力有才幹,但是皇太后現在只把他們歸入「壞人」之列。

在五月,那個時代的閒雲野鶴式的人物吳復古,又出現了,把蘇東坡遇赦的喜信告訴他,並告訴他要調到雷州半島西邊的一縣去。

這消息不久就由秦觀的來信證實,秦觀是謫居雷州,剛剛接到特赦令。

由現在起,蘇東坡又要飄泊無定了。

他渡海到了雷州以後,剛到了一個月,他接到命令要他去住在永州(今湖南零陵)。

為了到永州,徒然改變路線,還在到永州的半途中,他終於接到可以隨意到處居住的命令。

他若一開始就得到可以自一由定居的命令,兄弟二人很容易便在廣州會面而結伴北歸。

蘇子由接到命令調往湖南洞庭湖邊的一個地區。

因為那時,蘇東坡只是奉令移居到海南島的對面,離廣東還很遠,子由已經立即攜眷北歸,那時以前,他的家眷一直住在惠州東坡的房子裡。

等子由到了漢口附近,正往目的地去的途中,他又升了官,恢復了行動自一由。

因為在穎州他有田產,別的孩子也住在那兒,他就回到穎州去了。

蘇東坡和弟弟子由不一樣,他費時好久才離開了海南島。

他是等搭福建一隻大船過海,但是空等了些日子,只好和吳復古、兒子過、他的大狗「烏嘴」一齊渡海。

這一群人一齊到雷州去探望秦觀,然後吳復古自己離去,飄然不見。

蘇東坡和吳復古二人此生足跡遍中國,所不同者,蘇東坡是受別人的命令所驅使,而吳復古則完全聽由己意,不受命於他人。

回想起來,蘇東坡一定很願和吳復古易地而處。

那樣,他會更快樂,更自一由。

蘇東坡如今啟程北上,我們無須細表。

在每一個他所經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受人歡迎,大可以稱之為勝利歸來。

到每一個地方都有朋友和仰慕他的人包圍著他,引他去遊山游廟,請他題字。

在接受命令到湖南赴任之後,他就同兒子,也可以說是長時期的伴侶,從沿海城市廉州北上往梧州,他曾經吩咐孩子們在那裡等他。

他到達時,發現兒媳和孫子們還沒到。

並且賀一江一水淺,乘船直往北到湖南行船不易。

他決定走一條長而彎曲的路:回廣州,再往北過大疫嶺,再由一江一西往西到湖南。

這段旅程要走上半年,但是幸而他不須要走完那條路線。

十月,他到了廣州,又重新和兒孫等一一團一一聚。

二子蘇造已經自北方到此來探望父親。

蘇東坡在詩文中說自覺生活如夢。

在廣州為他設宴者極為繁多。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當時謠傳他已死亡。

在一次宴席上,一個朋友向他開玩笑說:「我當時真以為你死了。」

蘇東坡說:「不錯,我死了,並且還到了一陰一曹地府。

在一陰一間路上遇見了章停,決心又還了一陽一。」

這一大家人,有少一婦有嬰兒,一齊乘船往南雄。

還不曾走很遠,吳復古及一群和尚追上了他們,和這位大詩人在船上盤桓了幾天。

忽然吳復古生了病,不久死去,就那麼簡單省事。

臨死時,蘇東坡問有什麼囑托。

他微笑一下,閉上了眼。

在離開廣東之前,他接到可以自一由居住的消息。

在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正月,蘇東坡穿越大疫嶺,在山北贛縣停留了七十天。

一大家人在那裡等船,但是好多孩子生病,六個僕人死於瘟疫。

在停留的那些日子,只要不忙著題字,他就給病人看病,給市鎮上的人配藥。

有些朋友常和他在一起,一同計劃去遊山玩水。

他的行動總是有人探聽出來,他們一到目的地,就看到一大堆縷絹和紙,請他在上面題詩。

他欣然應允,因為他喜歡寫。

等天色漸晚,他要急忙回家時,人只好求他寫幾個大字。

所有去求他墨寶的人,都稱心滿意而歸。

五月一日,他到了金陵,他已經寫信給至一一交一一錢世雄,求他在常州城內為他找房子住。

但是那半年內他所寫的那些信,顯得他頗為躊躇不定。

子由這時已經回到穎昌的老農莊,而且已然寫信要他去同住。

但是他卻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定主意。

他知道常州地瀕太湖,風光甚美,並且他在常州也有田產,是為生活之資。

他很願和弟弟住在一處,但是弟弟有一大家人,而且家境並不富裕。

他不知道該不該帶一家三十口人,子孫僕人等,去加重弟弟的負擔。

接到信之後,他決定去與弟弟結鄰而居。

他在金陵渡一江一,告訴兒子邁和運到常州去清理家事,然後在儀真相會。

他還真寫了公函請求撥四隻官船,供一家人往京都方向進發。

但是,那年正月,皇太后不幸逝世,現在正是五月。

一切情形顯示政策又要全復舊觀。

蘇東坡判斷恐怕又要有麻煩出現,所以不願住得近在京輜。

他給子由寫了一封長信,把他們不能聚首歸咎於天命。

他說:「吾其如天何!」情況既然如此,他自然只好定居在常州。

家庭安定之後,他再讓邁去任新職,他和另外兩個兒子則在太湖地區的農莊上居住。

這時,蘇東坡在儀真等待孩子們前來相接,他就住在船上。

那年夏季突然來臨,而且非常之熱。

他覺得自己從熱帶回來,為什麼反覺得在中國中部會如此之熱。

太一陽一照在岸邊的水上,濕氣自河面上升,他覺得十分難過。

在六月初三,他得了大概是阿米巴一性一的痢疾。

他以為自己喝冷水過多(陝冷過度),也可能是一直喝一江一水的緣故。

第二天早晨,覺得特別軟弱無力,乃停止進食。

因為他自己是醫生,就自己買了一服藥,買黃昏來吃,覺得好得多了。

黃香中醫認為是很有力的補藥,能補血、補內臟各經,是衰弱病症的好補藥,而並不適於專治某一種病。

這味藥在現代還需要研究,因為很多現代的中國人天天論碗喝黃香湯,確有益處。

可是,他的消化系統確是出了一毛一病,他夜裡不能睡。

大畫家米芾來看他多次。

他身一體較好時,二人甚至一同去做東園之遊。

他在儀真給米芾寫的九封信把他的病描寫得很明白。

有一次,他這樣寫:「昨夜通旦不一一交一一睫,端坐飽蚊子爾。

不知今夕如何度?」

米芾送來一種藥,是麥門冬湯。

蘇東坡一直把米芾當晚輩看,米芾則對他十分仰望。

現在蘇東坡讀了米芾的一篇賦之後,他預言米芾的名聲已經屹立不搖,雖然二十年相一一交一一,對他所知,實嫌不足。

蘇東坡的病,時而覺得好些,時而覺得軟弱疲乏。

他的生命力受到了破壞,不是皇帝,也不是章淳,而大概是阿米巴菌。

河邊的濕潮氣悶很難受,他讓船移到轉為涼爽的地方。

六月十一日,他向米芾告別,十二日過一江一往靖一江一去。

在這個地區,他特別受人歡迎。

到此等於還鄉。

詩人已自海外歸來,即將到達的消息,立刻傳開。

百姓有數千之眾,立在一江一邊,打算一看這位名人的丰采。

一般都傳說他要做中樞要員,執掌朝政。

他堂妹的墳墓就在靖一江一,她兒子柳閡現在城內。

六月十二日,甚至他身一體疲弱之下,他仍然和三個兒子、一侄子,去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祖。

他第二次為亡者寫祭文。

可能是為堂妹寫了一篇,另為堂妹夫寫了一篇,不過從內容上看不太清楚,不敢確信。

第一篇《祭柳仲遠文》,先提到的是他妻子堂妹,然後才說:「結哦仲遠,孝友恭一溫一。」

第二篇祭文更為真情流露,其中文句有:

我厄於南,天降罪戾。

方之古人,百死有溢。

天不我亡,亡其朋戚。

如柳氏妹,夫婦連壁,雲何兩逝,不愁遺一。

我歸自南,宿草再易。

哭墮其目,泉壤用尺。

閩也有立,氣貫金石。

我窮且老,似舅何益……

第二天,客人去看他,發現他側身面壁而臥,硬咽一抽一搐,竟至不能起一床一接待他們。

來訪的客人之中有已故的宰相蘇頌之子,以為蘇東坡是為他的亡父而哭。

蘇頌亡時年八十二歲。

蘇頌家雖然與蘇東坡同姓,卻不是同一省籍。

蘇東坡與蘇頌相識,已有三四十年,但是若說他聽他老友之死會傷心到如此程度,實難令人相信。

並且,在前一天,蘇東坡聽到他死的消息時,也沒親自到墓前去祭奠,只是派長子蘇邁去過。

他這種悲傷的原因,我相信,必須從上面引證的祭文裡去看。

在當地的文人不能見到蘇東坡的,其中有章停的長子章援。

因為蘇東坡病重,謝絕見許多客人。

章停一年以前也貶到雷州半島去了,兒子正在前去探望他父親的途中。

當年蘇東坡為主考官時,他曾親自以第一名取了章援。

所以章援,按一般一習一慣上說,應當算是蘇東坡的門生。

那是大概九年以前的事。

章授知道他父親對蘇東坡的所做所為,也知道蘇東坡這種人物隨時有再度當權的可能,所以他給蘇東坡寫了一封長七百字的信。

這封信當然很難措詞。

他說出不敢登門拜訪的理由,並且很坦白的說是因為他父親的緣故,他曾躊躇再三。

他很委婉的提到蘇東坡若有輔佐君王之時,一言之微,足以決定別人的命運。

章授深怕蘇東坡會以他父親當年施之蘇東坡者,再施之於他父親。

他盼望能見蘇東坡一面,或者得他一言,以知其態度。

章援若是以為蘇東坡會向他父親尋仇,他就大謬不然了。

蘇東坡在遇赦北歸的路上,就聽到章停被放逐的消息。

有一個人叫黃實,與蘇章兩家都有親戚關係。

他是章淳的女婿,同時又是蘇子由第三個兒子的岳父。

蘇東坡聽到章停被貶滴的消息,他寫信對黃實說:「子厚得雷,為之驚歎彌日。

海康地雖遠,無甚瘴。

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穩。

望以此開譬大夫人也。」

他給章援的回信如下:

某與丞相定一一交一一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一一交一一情因無所增損也。

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

但已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

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魚所知。

建中靖國之意可恃以安。

所云穆卜反覆究繹,必是誤聽。

紛紛見及已多矣,得安此行為幸。

見今病狀,死生未可必。

自半月來食米不半合,見食卻飽。

今且連歸毗陵,聊自想我裡。

庶幾少休,不即死。

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

(—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聖法蘭濟,也是生在那同一世紀的偉大人道主義者,他若看了這封信,一定會頻頻點頭讚歎。

這一封信,連同他以前給朱壽昌反對殺嬰惡俗的那一封信,還有他元佑七年(一○九二)給皇太后上書求寬免貧民欠債的那一封信,可以算做蘇東坡寫的三大人道一精一神的文獻。

在六月十五,他沿運河繼續自靖一江一北歸常州家園。

他萬劫歸來的消息引起了轟動,沿路在運河兩岸,老百姓表示發乎真誠的歡迎。

他體力較佳,已然能在船裡坐起,頭戴小帽,身著長袍,在炎熱的夏天,兩臂外露。

他轉身向船上別的人說:「這樣歡迎,折煞人也!」

航程很短,不久到了常州,住進東門附近好友錢世雄給他租的一棟房子。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向皇帝上表請求允許完全退隱林下。

宋朝官員的退休制度是,朝廷將退休的官員任命為寺院的管理人,處於一種半退休狀態。

蘇東坡現在被任命為故鄉四川省一個寺院的管理人,管理廟產。

當時有一種迷信,官員若有重病,辭去官職,有助於病的痊癒,也能延年益壽。

意思是在上天看來,做官和搶劫人民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辭官不做就猶如向神許願不再為惡之意。

蘇東坡說他也聞有此說,願意一試。

回到常州之後,他的病還是纏一綿不愈。

一直沒有胃口,一個月光景,始終倒在一床一上。

他預感大去之期已不遠。

在家人侍奉之下,好友錢世雄幾乎每隔一天就去看他。

他在南方時,錢世雄不斷寫信捎藥物給他。

每逢蘇東坡覺得稍好一些,他就讓兒子過寫個便條去請錢世雄來閒談。

一天,錢世雄到時,發現蘇東坡已不能坐起來。

蘇東坡說:「我得由南方迢迢萬里,生還中土,十分高興。

心裡難過的是,歸來之後,始終沒看見子由。

在雷州海邊分手後,就一直沒得再見一面。」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在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三書的註解,我想以此三本書托付你。

把稿本妥為收藏,不要讓人看到。

三十年之後,會很受人重視。」

然後想打開箱子,但是找不到鎖匙。

錢世雄安慰他說,他的病會好,一時不用急。

在那一個月裡,錢世雄常去探望。

蘇東坡最初與最後的喜悅,都是在寫作上。

他把在南方所寫的詩文拿給錢世雄看時,兩目炯炯有神,似乎忘了一切。

有幾天,他還能寫些小文札記題跋等,其中一篇是《桂酒頌》,他把這一篇送給錢世雄,知道他的好友會細心珍藏的。

七月十五,他的病況惡化。

夜裡發高燒,第二天早晨牙根出一血,覺得身一體特別軟弱。

他分析症狀,相信他的病是來自「熱毒」,即一般所謂傳染病。

他相信只有讓病毒力盡自消,別無辦法,用各種藥進去干涉是沒用的。

他拒絕吃飯,只喝人參、麥門冬、獲菩熬成的濃湯,感覺到口渴,就飲下少許。

他寫信給錢世雄說:「莊生聞在有天下,未聞治天下也。

如此而不愈則天也,非吾過矣。」

錢世雄給蘇東坡幾種據說頗有奇效的藥,但是蘇東坡拒不肯服。

七月十八,蘇東坡把三個兒子叫到一床一前說:「我平生未嘗為惡,自信不會進地獄。」

他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囑咐他們說:子由要給他寫墓誌銘,他要與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幾天之後,他似乎有點起色,教兩個小兒子扶他由一床一上坐起,扶著走了幾步。

但是覺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復已然絕望,他在杭州期間的老友之一維琳方丈,前來探望,一直陪伴著他。

雖然蘇東坡不能坐起來,他願讓方丈在他屋裡,以便說話。

二十六日,他寫了最後一首詩。

方丈一直和他談論今生與來生,勸他念幾首謁語。

蘇東坡笑了笑,他曾讀過高僧傳,知道他們都已死了。

他說:「鳩摩羅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

鳩摩羅什為印度高僧,在漢末來中國,獨力將印度佛經三百卷左右譯成中文。

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國和日本的佛法即屬於此一派。

鳩摩羅什行將去世之時,有幾個由天竺同來的僧友,正在替他念梵文咒語。

縱然這樣念,但是鳩摩羅什病況轉惡,不久死去。

蘇東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後秦書》中,讀過他的傳,還依然記得。

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覺氣短。

根據風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塊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

這時全家都在屋裡。

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向他耳朵裡說:「現在,要想來生!」

蘇東坡輕聲說:「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

錢世雄這時站在一旁,對蘇東坡說:「現在,你最好還是要做如是想。」

蘇東坡最後的話是:「勉強想就錯了。」

這是他的道教道理。

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兒子邁走上前去請示遺教,但是一言未發,蘇東坡便去了。

享年六十四歲。

半月之前,他曾寫給維琳方丈說:「嶺南萬里不能死,而歸宿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爾,無只道者。」

由一般世俗的看法衡量,蘇東坡畢生坎坷多好。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問伯夷叔齊二大先賢,他二人不食周粟,餓死首一陽一山。

弟子問孔夫子,「這些大賢人臨死之時,有無怨恨?」

孔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一人的事業人品,與生面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

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

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形,曇花一現而已。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

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蘇東坡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