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詞典善惡意思及解釋 - 佛學大詞典在線查詢善惡,佛教詞典善惡詞彙及解釋

佛學知識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佛學大詞典:【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凡二卷。略稱宿曜經。唐代不空譯,楊景風修注。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共分八品,內容系詳敘二十七宿、七曜等事,及吉凶占卜之法。高麗藏與明藏中收之。〔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參閱『宿曜經』4512)

善惡不二

佛學大詞典:【善惡不二】謂善、惡(同於『不善』)二者,皆由因緣而生,其中並無實體,而系空性平等,無所差別,亦即不二、一如之意。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大一四·五五○下):『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一般雖將善惡分別為二,謂善為順理,惡為背理,或謂善能順益現在與未來,

善惡

佛學大詞典:【善惡】指善與惡。若再加上無記,則合稱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順理,惡指違理。然於經論中有多種不同說法,依成唯識論卷五之意,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其善惡之分際,在順益與違損之差別。且善惡二者皆須貫串此世與他世,否則即為無記。如人、天之樂果,於

善惡四位

佛學大詞典:【善惡四位】即由過去之善惡作用,於今聞法有四位之別。此四位為:(一)惡用偏增,此位不得聞法。如法華經卷七所說,增上慢之人,於二百億劫中,常不聞法。(二)善用偏增,此位常聞法。如十住以上之大菩薩等。(三)善惡交際,謂捨凡入聖時,此位中有一類人聞法甚難,偶爾聞之即悟,如常啼菩薩、須達長者家之老婢等,雖或

四種善惡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四種善惡】(名數)前所述善惡之性,其標準也,俱捨論分其種類各為四種:一勝義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極安穩,眾苦永滅,如無病之體者。二自性善,慚愧之二與無貪無癡無嗔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余之相應及等起而自為善,猶如良藥。三相應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慚愧與三善根相應而始為善故,猶如水。四等起善,身語二業也。

善惡報應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報應經】(經名)分別善惡報應經之略名。

善惡無記三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無記三性】(名數)一、善性,於現世來世為自他為順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惡性,於現世來世,為自他為違損者。貪等噁心及噁心所起一切之惡業是也。三、無記性,非善非惡為中容之法,亦為順益,亦為違損,不可記別者。此中有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二種。妄惑之勢用微弱,雖無違損自他之力,然其體

善惡不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不二】(術語)善無善之實性,惡無惡之實性,空性皆平等,故雲不二。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經名)宿曜經之具名。

分別善惡所起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分別善惡所起經】(經名)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明十善十惡之果報,兼說飲酒有三十六失。

分別善惡報應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分別善惡報應經】(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中阿含鸚鵡經之別譯也。

善惡業果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業果位】(術語)賴耶三位之一。

善惡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術語)判善惡之性經論諸師之說種種不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經下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大乘義章七曰:『順名為善,違名為惡。』同十二曰:『順理名善,違理名惡。』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雲順理。惡以乖理為義。』唯識論

善惡所起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善惡所起經】(經名)分別善惡所起經之略名。

善惡

佛學常見辭彙:【善惡】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

善惡無記三性

佛學常見辭彙:【善惡無記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見三性條。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俗語佛源:【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謂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說「三是因果報應」。依善惡業力的大小,或現世受報,稱為「現報」;或來生受報,稱為:「生報」;或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稱為「後報」。這就是所謂「來早」或「來遲」的不同。如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折:「休將奸

善惡律儀無表

法相辭典:【善惡律儀無表】p1146成業論十九頁云:若三種業、但思為體;於散亂心及無心位,爾時無思。如何得有名具律儀不律儀者?由思差別所熏成種,不損壞故;能發律儀不律儀表。由此思故;熏成二種殊勝種子。依二種子未損壞位,假立善惡律儀無表。齊何當言損壞如是由思差別所熏成種?謂從此後不作因生。遮不遮思,如先所受。誰

善惡律儀何有情有

法相辭典:【善惡律儀何有情有】p1148俱捨論十五卷十頁云: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惡戒人、除北二黃門二形。律儀亦在天。唯人具三種。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無漏並無色、除中定無想。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並天亦有。故於二

夢覺造善惡業受果不同

法相辭典:【夢覺造善惡業受果不同】p1281唯識論二十卷九頁云:若如夢中、境雖無實;而識得起。覺識亦然。何緣夢覺造善惡行,愛非愛果,當受不同?頌曰:心由睡眠壞,夢覺果不同。論曰:在夢位心,由睡眠壞,勢力贏劣;覺心不爾。故所造行,當受異熟;勝劣不同。非由外境。

善惡

佛學次第統編:【善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本業纓絡經云:『順理起心者謂之善,違理起心者謂之惡。』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 出六根聚經中)

閱藏知津:【占察善惡業報經(二捲出六根聚經中)】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婆伽婆住耆闍崛山,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說甚深根聚法門。堅淨信菩薩,為末世眾生請問方便,佛令轉問地藏菩薩。地藏為示三種輪相,占察三世善惡業報,兼示懺悔之法,次示一實境界。二種觀道,及示善巧說法,安慰怯弱,離相違過,此誠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

閱藏知津:【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即中阿含鸚鵡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閱藏知津:【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明十善十惡所有果報,中明飲酒三十六失,後有偈,頌善惡二報。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閱藏知津:【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善惡二業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善惡二業】善業即十善業道,惡業即十不善業道,見『十善業』及『十惡業』條。

善惡無記三性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善惡無記三性】在唯識學上,三性有兩種,一者是稱為『三自性』的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一者是善、不善、非善非不善的三性。不善即是惡,非善非不善即是無記,所以三性又稱善、惡、無記三性。一、善:善是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義是指能於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者。善與惡,都有理、事之

善惡無記三業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善惡無記三業】指善、不善、無記等三業。即: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及涅槃之業。不善業,又作不安穩業。能招非愛異熟之業。無記業為非善、非惡之業,稱為無記,即不招結果之業。換一方式解說:一、善業:此由無貪、無嗔、無癡等善心所為因緣所造作之業,具體言之,有十善業之說,參閱『十善業』條。二、惡業:此由

善惡業果位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善惡業果位】指為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的第八識,為此位攝,此位名毗播迦(Vipaka)識,義譯為異熟。到了佛果位,此識純淨無漏,不是有漏業所支配招感的異熟果,就不名異熟識,而名阿陀那識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