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詞典自性意思及解釋 - 佛學大詞典在線查詢自性,佛教詞典自性詞彙及解釋

佛學知識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佛學大詞典:【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六無畏之一。略稱一切法平等無畏。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差別,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意指一乘之人,觀自心畢竟空性,離有為、無為二界之扼縛,了悟萬法乃一實真如,於諸法無能所本末,而住於虛空無垢之菩提心位。〔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大日經疏卷三十〕(參閱『六無畏』1294)

一體三身自性佛

佛學大詞典:【一體三身自性佛】指皈依自己色身內,自性具足之法身、報身、化身等三身佛。六祖壇經(大四八·三五四中):『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七種自性

佛學大詞典:【七種自性】七種染淨諸法之自性。又作七種性自性。即:(一)集性自性(梵samudaya-svabha^va),又稱集自性,謂善惡聚集,成就染淨法之性。(二)性自性(梵bha^va-svabha^va),謂諸法各自任持之性。(三)相性自性(梵laks!an!a-svabha^va),又稱相自性,謂諸法

名詮自性

佛學大詞典:【名詮自性】即以名詮顯事物之自性。俱捨論、成唯識論等,以之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並立名身、句身、文身三者。名(梵na^man),指事物之名稱,相當於單語;句(梵pada),指單語所作之章句;文(梵vyan~jana),指構成單語之文字,系指音節;身則為總體、積聚之意。成唯識論卷二(大三一·六中):『名

自性

佛學大詞典:【自性】(一)梵語svabha^va,sva-laks!an!a。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為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關於自性之義,十八空論(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又顯識論亦舉出不雜、不變二義。此外,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將自性分

自性分別

佛學大詞典:【自性分別】梵語svabha^va-vikalpa。三分別之一。又作自性思惟、任運分別。於心識之認知作用,指任運覺知現在所緣之境,稍加推測思考而分別其自性。蓋以欲界及色界初靜慮共為有尋有伺之地,必說自性分別。關於其體,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謂,其體為尋與伺;雜阿毗曇心論卷一、俱捨論卷二則均謂,其體僅為尋

自性戒

佛學大詞典:【自性戒】(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為戒體,因佛性與自性無異,故稱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據大日經疏卷十七載,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戒,(二)出家戒。於此二眾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屬菩薩自性修行戒,基於善性之故,一切菩薩應行之

自性唯心

佛學大詞典:【自性唯心】謂心外無法,一切萬法僅為自己本性之自心所變現。自性,指自己之本性,亦即本來具有之佛性;唯心,即『三界唯一心』之意,乃否認吾人心識之外,另有實體事物之存在。此類萬法唯心、三界唯心、自性唯心之主張,無論就哲理上或修持上,皆為大乘佛教教義主要基礎之一。又由此類思想進而產生『生佛一如』之說。舊譯

自性清淨心

佛學大詞典:【自性清淨心】謂吾人之心本來清淨,亦即心性本淨之意。又作性淨心、本性清淨心。為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大乘則將此心稱為如來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依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對自性清淨心之解釋,謂心於無始以來即為無明染法所覆,然以性淨不改之故,稱之為『淨』;以無有無明染法與之相應之故,稱之為『性淨』;復以中

自性善

佛學大詞典:【自性善】指本質即善之法。四種善之一。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等三善根,不待相應及其餘之等起,其體性本善,猶如良藥,故稱為自性善。此為俱捨、法相等家所立。(參閱『三性』563)

自性無自性

佛學大詞典:【自性無自性】指存在與非存在。自性,梵語svabha^va,即自身,指存在而固定之實體;無自性,梵語asvabha^va,即非自身,指非存在而不固定之實體。後者系佛教之基本觀點,尤以般若經與龍樹之中論特別闡釋此說。(參閱『自性』2524、『無自性』5083)

自性極成

佛學大詞典:【自性極成】因明用語。因明四種極成之一。極成,至極成就之意;自性,即宗(命題)之前陳(主詞),又稱有法、所別。自性之條件有二:(一)真極有體,非疑非無。(二)經過立(立論者)、敵(問難者)共同認可。凡具備此二者之極成,稱為自性極成;反之,則稱自性不極成。於因明三支作法中,規定宗依、因體、同法喻依等均

自性輪身

佛學大詞典:【自性輪身】三輪身之一。指諸佛教化眾生之『本地』自性佛位。如大日如來系以本地自性之佛體化導眾生,稱為自性輪身;大日『垂跡』現菩薩身,以正法教人,稱為正法輪身;大自在天王等強剛難化眾生,不受正法化導,故金剛薩埵示現忿怒威儀,稱為教令輪身。據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載,勝軍不動明王於三千大千世

自性禪

佛學大詞典:【自性禪】九種大禪之一。此禪法以觀心之實性為主。即觀一切諸法無不由心生起,心攝於一切,如『如意珠』之變現種種珍寶。或唯住於止而攝心不散,或唯住於觀而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而定慧均等。此禪法觀心之自性,不由外得,乃本有之定,故稱自性禪。(參閱『九種大禪』152)

自性身

佛學大詞典:【自性身】梵語svabha^va-ka^ya。又作自性法身(梵sva^bha^vika-dharma-ka^ya)。乃三身之一,四身之一。指自性本有之身,非依後天人為而得者。依唯識家所說,此身即諸如來之真淨法界,為受用、變化、平等之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足無邊際之真常功德,而與法身同體,然法身

自性清淨佛性觀

佛學大詞典:【自性清淨佛性觀】謂觀眾生本具之佛性。自性者,自己之心性,即如來藏。眾生本有之佛性,其體清淨而無妄染。於佛性論卷二,則稱為自性住佛性。據起信論義記卷中載,自性清淨心因無明之風而動;若以觀法觀得己心之清淨佛性,即為自性清淨佛性觀。唐代淨土宗大德善導於觀經疏定善義中,就自性清淨佛性觀解釋(大一二·三四三

自性會

佛學大詞典:【自性會】即自性法身大日如來和自眷屬之聖眾共同集會之會場。自性身與從心流出之自眷屬共為自受法樂,而各說三密門,故演成胎藏、金剛等兩部大經。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佛學大詞典:【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梵名Sva-bha^va-s/uddha。為觀自在王如來之異名,亦即阿彌陀佛之密號。略稱得自性清淨如來。系出自般若理趣經之如來名,然理趣經之梵本並無『得(梵pra^pta)』字。理趣釋卷下載,此佛名無量壽如來,若於淨妙佛國土,則現成佛身;住於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觀自在

無自性

佛學大詞典:【無自性】梵語asvabha^va,asvabha^vatva,asvabha^vya,nih!svabha^vata^。指無實在之自體。又作無本性、無性。謂諸法皆因緣所生,故無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離,物即滅盡;人亦為四大所成,四大不調即成病,四大相離則亡。中論卷一(大三○·二中

極無自性心

佛學大詞典:【極無自性心】能了知諸法之至極無自性之心。為顯教之最極、密教之初心。即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亦相當於華嚴經所說圓融法界之理。真如無自性,故緣起為萬法;所起之萬法,亦如真如之無自性,故萬法相即相融。蓋華嚴法界之理為究極而無自性之理者,故稱極無自性。大日經疏卷三(大三九·六一二中):『如說極無自性心

一體三身自性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一體三身自性佛】(術語)於己色身內歸依法報化三身佛也。六祖壇經曰:『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緣性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緣性自性】(術語)七種自性之一。見自性條附錄。

極無自性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極無自性心】(術語)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華嚴經所說圓融法界之理也。真如無自性,故緣起為萬法。所起之萬法,亦如真如之性無自性,故萬法互相即相融,蓋華嚴法界之理,為究極為無自性之理者,故曰極無自性。大日經疏三曰:『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句生,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寶鑰下曰:『善無畏三

無自性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自性心】(術語)極無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於華嚴宗。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名)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卷,宋惟淨等譯。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受用變化三身】(術語)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論,取唯識論之名。是又開真合應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與佛之境界。他菩薩不能見聞,佛自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之所變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薩感見之,使彼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現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術語)唯識論所說。見四種涅槃條。

自性不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不善】(術語)見善惡條附錄。

自性清淨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清淨心】(術語)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故雲自性清淨心。又曰如來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大日經疏一曰:『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

自性戒定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戒定慧】(術語)言戒定慧不離自性也。六祖壇經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自性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見】(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身上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答:見無如許種見。云:既是無如許種見,復何見?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自性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善】(術語)四種善之一。自性不善之對也。見善惡條附錄。

自性輪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輪身】(術語)諸佛三輪身之一。見教令輪身條。

自性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會】(術語)大日如來之自性身會從心流出之諸內眷屬為三世常自受法樂,說兩部之大經,名為自性會。此會場,因人之實機,不得參加之,但未來世有一類頓大之機,聞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證入者,乃為自性會之因人。但謂自性會之自性身有說法者,真言古義派之說也。若依其新義派則謂自性會之加持身說法也。

自性唯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唯心】(術語)諸法即真如。萬法唯一心之見解也。

自性冥諦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冥諦】(術語)數論二十五諦之一。冥諸者自性之異名。見自性條。

自性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身】(術語)四身之一。

名詮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名詮自性】(術語)名詮自性者,名字顯自性也,如言諸行無常,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雲名詮自性。又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無為,通於一切。加行無常三字而成句時,詮差別之義。考其故,行者遷流之義,有為法之通名也。諸有為法,皆為無常,故雲諸行無常。以差別於無為法之常住,故雲句

自性戒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戒】(術語)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雲自性戒,又雲本性戒。大日經疏十七曰:『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眾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或雲自性戒也。』

自性分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分別】(術語)三分別之一。

自性差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差別】(術語)因明宗法五名之一。見宗法條。

七種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七種自性】(名數)如來有七種之性自性,性者即不變遷之義,此不變遷之性即為如來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萬善聚集之因,是約於聖而論。故經曰: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於內,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見而分之,謂之相。由前第

三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三自性】(名數)一遍計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圓成自性。見三性條附錄。

自性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行】(術語)四種性行之一。

自性住佛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住佛性】(術語)三佛性之一。見佛性條。

自性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斷】(術語)三斷之一。

自性淨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淨心】(術語)自性清淨心之略稱。

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囗@又]數論師二十五諦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稱自性。為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見數論外道條附錄。

自性三寶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三寶】(術語)三寶,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覺。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淨。故雲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唸唸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

自性禪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禪】(術語)九種大禪之一。見禪條附錄。

自性清淨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清淨藏】(術語)五種藏之一。

自性普賢如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自性普賢如來】(菩薩)普賢如來,即金剛界之大日如來。稱其如來之自性身也。

依他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依他自性】(術語)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無自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自性】(術語)謂諸法為因緣生,無一定之自性也。唯識論九曰:『一切法皆無自性。』

自性涅槃

英漢對照詞典:【自性涅槃】Nirvanaofpure,clearself-nature==自性涅槃Itiscommonlypossessedbyallindividualsentientbeings.Itisnotsubjecttobirthanddeath,norincreaseanddecrease.

三自性

三藏法數:【三自性】[出顯揚聖教論]一遍計自性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於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為實有。故名遍計自性。二依他自性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三圓成自性謂真如自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故名圓成自性。

七種性自性

三藏法數:【七種性自性】[出入楞伽經]性即不遷變之義。此不遷變性。是如來之自性。故雲性自性。(雖有七種之名。不出如來第一義心也。)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萬善聚集之因也。此約聖而論。故經雲。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二性自性謂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各有自性存於內故。是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覽而可

三自性

佛學常見辭彙:【三自性】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見三性條。

自性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自性行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行】四種性行之一。

自性戒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戒】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自性身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身】四身之一。見四身條。

自性三寶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三寶】自性本具的三寶,如眾生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為佛寶,其性常寂圓淨為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為僧寶。

自性彌陀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彌陀】自性就是彌陀。依心性的道理說,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滅的心性與彌陀佛不生不滅的心性毫無差異,故念彌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清淨心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清淨心】又名如來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淨,離一切的妄染,故雲自性清淨心。

自性五分法身香

佛學常見辭彙:【自性五分法身香】見五分法身香條。

依他自性

佛學常見辭彙:【依他自性】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見三自性條。

無自性

佛學常見辭彙:【無自性】無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都無一定的自性。

一切法無自性

法相辭典:【一切法無自性】p0009世親釋五卷十頁云:說一切法無自性意,今當顯示:自然無者:由一切法,無離眾緣自然有性。是名一種無自性意。自體無者:由法滅已;不復更生;故無自性。此復一種無自性意。自性不堅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後,無力能住;故無自性。如是諸法無自性理,與聲聞共。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此無自性

一切法皆無自性

法相辭典:【一切法皆無自性】p0010瑜伽七十三卷十頁云: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雲何相無自性性?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雲何生無自性性?謂一切行,眾緣所生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勝義無自性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法相辭典:【一切諸法皆無自性】p0012如隨順會通方便善巧中說。二解瑜伽七十六卷七頁云: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所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何諸法生

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

法相辭典:【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p0020瑜伽七十三卷十頁云: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答:依相無自性性,說如是言。二解瑜伽七十六卷八頁云: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

二種依他起自性

法相辭典:【二種依他起自性】p0040瑜伽七十四卷三頁云:復有二種依他起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執所起。二、即彼無執所起。

二種遍計所執自性執

法相辭典:【二種遍計所執自性執】p0043瑜伽七十三卷十五頁云:復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復有五種。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會加行故,四、別離加行故,五、捨隨與加行故。名施設執,當知復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何物?

八識自性非定一異

法相辭典:【八識自性非定一異】p0084成唯識論七卷十一頁云: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余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他說:心意識八種

十力自性

法相辭典:【十力自性】p0112瑜伽五十卷一頁云:雲何如來十力自性?謂總五根為其自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為自性。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餘力。如處非處智力,如是餘力,當知亦爾。是名如來十力自性。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法相辭典:【十惡業道自性差別】p0134瑜伽五十九卷十二頁云:復次若廣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別,復由五相。何等為五?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業道,各別決定所依處事。或有情數,或非有情數。隨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想者:有四。謂於彼,非彼想;非於彼,彼想;於彼,彼想;非於彼,

三自性

法相辭典:【三自性】p0168顯揚六卷一頁云:三法者:謂三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依名言,假立自性。為欲隨順世間言說故。依他起自性者:謂從緣所生法自性。圓成實自性者: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為欲證得極清淨故。為令一切相及粗重二縛,得解脫故。為

三種自性

法相辭典:【三種自性】p0177瑜伽七十三卷十二頁云:雲何名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雲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雲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雲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

三自性作業

法相辭典:【三自性作業】p0198顯揚六卷五頁云:業者:問:遍計所執自性,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於是中,起諸言說。三、能生眾生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粗重。問:依他起自性,能作幾業?答:有五種。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為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三、能為眾生執所依。

三惡尋自性

法相辭典:【三惡尋自性】p0198大毗婆沙論四十四卷三頁云:問:此三惡尋,以何為自性?答:欲尋,以欲界五部六識身俱貪相應尋為自性。恚尋,亦以五部六識身俱瞋相應尋為自性。害尋、有說:即瞋一分相應尋為自性。害即瞋故。問:若爾;恚尋、害尋、有何差別?答:瞋有二種。一、欲斷眾生命。二、欲打縛眾生。前名為恚,後名為害。

三善尋自性

法相辭典:【三善尋自性】p0198大毗婆沙論四十四卷四頁云:復次有三善尋。一、出離尋。二、無恚尋。三、無害尋。問:此三善尋,以何為自性?答:皆以一切善心相應尋為自性。謂三惡尋,一一別起,自性各異;非與一切不善心俱。此三善尋,無別自性;皆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此三,有何差別?答:自性無別,而義有異。是三惡尋

三自性抉擇

法相辭典:【三自性抉擇】p0198如瑜伽七十三卷十二頁至七十四卷八頁廣說。

三種無自性性

法相辭典:【三種無自性性】p0203瑜伽七十三卷十頁云: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雲何相無自性性?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雲何生無自性性?謂一切行,眾緣所生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勝義無自性性

三自性所依止

法相辭典:【三自性所依止】p0205瑜伽七十四卷三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依止三事。謂相、名、分別。問:依他起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即依遍計所執自性執,及自等流。問:圓成實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無所安住,無所依止。

三自性粗細分別

法相辭典:【三自性粗細分別】p0210瑜伽七十四卷四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微細。如微細,難見、難了、當知亦爾。問:依他起自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是粗。然難見難了。問:圓成實自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極微細。如極微細,極難見,極難了,當知亦爾

三自性以何為喻

法相辭典:【三自性以何為喻】p0210瑜伽七十四卷七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以何為喻?答:譬如虛空。問:依他起自性,以何為喻?答:如害如怨。問:圓成實自性,以何為喻?答:譬如無盡大寶伏藏。

三自性有及非有

法相辭典:【三自性有及非有】p0210辯中邊論中卷二頁云:論曰:即於如是三自性中,遍計所執,相常非有。唯常非有於此性中,許為真實。無顛倒故。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唯有非真,於依他起,許為真實。有亂性故。圓成實相,亦有非有。唯有非有,於此性中,許為真實。有空性故。

三自性當雲何知

法相辭典:【三自性當雲何知】p0210瑜伽七十四卷五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當雲何知?答:當正了知唯有其名;唯遍計執。無相,無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本來寂靜,自性涅盤;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系,非離系;非縛,非解脫;非苦,非樂,非不苦不樂;唯是一味;遍一切處,皆如虛空。以如是等無量行相,應正了知遍計

三自性各有二種

法相辭典:【三自性各有二種】p0210攝論二卷七頁云:此三自性,各有幾種?謂依他起,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執。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

三種無自性性因緣

法相辭典:【三種無自性性因緣】p0214瑜伽七十六卷九頁云:復次勝義生!非由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亦非由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彼諸有情,於依他起自性,

三自性不成無差別

法相辭典:【三自性不成無差別】p0215攝論二卷八頁云: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雲何三自性不成無差別?若由異門,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三自性非異非不異

法相辭典:【三自性非異非不異】p0215攝論二卷七頁云:復次此三自性,為異?為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

三自性與知斷證修

法相辭典:【三自性與知斷證修】p0215瑜伽七十四卷二頁云:問:三種自性,幾應遍知?答:一切。問:幾應永斷?答:一。問:幾應證得?答:一。

三自性各能作五業

法相辭典:【三自性各能作五業】p0215瑜伽七十四卷四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能為幾業?答:五。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於彼性,能起言說。三、能生補特伽羅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彼二種執習氣粗重。問:依他起自性,能為幾業?答:亦五。一、能生所有雜染法性。二、能為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三、能為

三自性執無執分別

法相辭典:【三自性執無執分別】p0215瑜伽七十四卷五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執無執相,雲何應知?答:此有二種。一、彼覺悟執或無執。二、彼隨眠執或無執。若由言說假立名字,遍計諸法決定自性;當知是名彼覺悟執。若善了知唯有名者;知唯名故,非彼諸法有決定性。當知是名於彼無執。若未拔彼習氣隨眠;當知於彼,有隨眠執;乃

三自性自他染淨分別

法相辭典:【三自性自他染淨分別】p0220瑜伽七十四卷七頁云:問:此三自性。幾自非染能令他染?答:一。問:幾唯自染?答:一。問:幾自清淨,令他清淨?答:一。如染,當知苦亦爾。

三自性生不生等分別

法相辭典:【三自性生不生等分別】p0220瑜伽七十四卷五頁云:問:此三自性,幾是不生,能生於生?答:一。問:幾是生,能生生不生?答:一。問:幾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答:一。

三自性為何等智所行

法相辭典:【三自性為何等智所行】p0220瑜伽七十四卷二頁云:問:遍計所執自性,何等智所行?為凡智耶?為聖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無相故。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

三解脫門由三自性建立

法相辭典:【三解脫門由三自性建立】p0223瑜伽七十四卷二頁云:復次三種解脫門,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性故;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性故;立無相解脫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