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是什麼意思,中國百科全書中肇論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肇論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肇論

【肇論 】

  Zhaolun

  中國佛教論書。1卷。後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時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彙編成集,名曰《肇論》。

  內容 《肇論》取老莊之語命意遣詞,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問世以來,義學沙門玩味品析,視為名作。

  1《宗本義》。其文體似名相通釋,與他篇相異,故近代有人視為偽托。但陳小招提寺慧達著《肇論序》曰:「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則知在編集之時已加入此篇。其內容闡述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名相雖異,義理實一的道理。認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諸法實相」,才是「正觀」。

  2《物不遷論》。此論主要針對「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的「常情」,即把萬物看作是遷徙變易,不斷變化的樸素實在的觀點而作。僧肇根據《般若波羅蜜多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大品)般若經》以及《大智度論》和《中論》有關「法無去來,無動轉者」的說法,認為事物本無「來」,亦無「去」,表面上看事物在運動,實際上並沒有運動。僧肇既反對萬物皆在運動的見解,又反對萬物都處靜止的說法,而主張「動靜未始異」,即動即靜,動靜一如。

  3《不真空論》。論題的含義是「諸法虛假,故日不真。虛假不真,所以是空」。此論主要針對般若學系中談「空」時的偏頗而作。「心無」義認為,空就是指內心不要為外物所迷惑,並不是說外物不存在;「即色」義認為,物的產生來源於內心有關物的意念,所以「雖色而非色」,物其實並非物,這就是空;「本無」義則「直好無之談」,認為「有」是從「無」產生的,從無到有,這就是空。僧肇破斥了三家的觀點,認為它們都沒有真正從有與無的關係上理解空的意義。說有並不是指有真實的物體存在,萬物都賴因緣條件產生,本身無自性,故只是「假名」而已;說無也不是指絕對虛無,一無所有,就好像幻化變現出來的人,並非這個人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人罷了。所以,他認為「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並非離開具體的事物,另有一個無、一個空,然後憑借這個無、空去否定萬物。而是要領悟到「立處即真」,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於萬物之中,與物相即而不相離,這才是般若學中的空義。

  4《般若無知論》。此論主要針對因以般若有知,而有所取著的觀點而作。除本論以外,還有《劉遺民書問》和僧肇《答劉遺民書》作為附錄。本論前部分標立宗旨,後部分用問答的方式,對論旨作深入的闡發。僧肇說:「取相故名知」,知是由相引起的,有生滅的相狀,才有通過「言象」得到的知。而般若所要認識的是反映事物本體、實質的「真諦」,「真諦自無相」,也就不可產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無所知,才能無所不知。

  5《涅槃無名論》。前為《表上秦主姚興》(亦稱《上秦王表》),後為本論。本論是為姚興而作,有九折十演。九折托為「有名曰」,包括核體、徵出、搜玄、難差、責異、詰漸、譏動、窮原、考得。十演托為「無名曰」,包括開宗、位體、超境、妙存、辨差、會異、明漸、動寂、通古、考得。開宗為第一,核體為第一,「無名曰」一章與「有名曰」一章穿插排列,一問一答,鋪成全論。主要是說,涅槃之道,寂寥虛曠、徵妙無相,既不可能通過言象表達,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稱謂和區別,「良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近人對本論的真偽頗有爭議。有的從體裁、文筆、史實和思想諸方面分析,認為此篇非僧肇之作。有的則提出相反的論據,肯定它為僧肇真作。

  註疏 現存有晉惠達《肇論疏》2卷(原3卷);唐元康《肇論疏》3卷,惠澄《肇論疏》3卷;宋遵式《肇論疏科》1卷、《注肇論疏》6卷,曉月《夾科肇論序注》1卷,淨源《肇論中吳集解》3卷、《肇論集解令模鈔》2卷,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釋肇論》1卷;元文才《肇論新疏》3卷、《肇論新疏游刃》3卷;明德清《肇論略疏》6卷等。此外,據日本《東域傳燈錄》所載,尚有不詳作者的《肇論私記》1卷,東山矩《肇論略疏》1卷,惠澄《肇論鈔》1卷、《肇論文句圖》1卷,雲興《肇論略出要義兼注附並序》1卷。據高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所載,另有亡名或雲睿法師撰《肇論注》1卷,元康《肇論夾科》2卷,光瑤《肇論注》3卷,好直《肇論注》3卷,淨源《中吳集解科》1卷等。(陳士強)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