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噶當派
【噶當派 】
中國藏傳佛教宗派。噶,藏語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將佛的一切語言和三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並據以修行。
1042年阿底峽應阿里古格王室之請入藏傳教,住托林寺,著《菩提道燈論》,開示「三士道」次第。1045年仲敦巴·甲哇迥乃至阿里迎阿底峽至衛藏傳教,並從阿底峽學習9年,盡得其傳。1056年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為此派建立之始。
支派 有教典、教授、教誡三個主要支派,並各有自己所依的經典與教義。
1教典派。自博多哇傳出。以較為重視學習佛教經典而得名。教典派傳述阿底峽的佛學思想體系,認為一切經論都是為解脫設教,可分為三類:一為重在明見的,是《入二諦論》、《中觀教授論》等;二為重在明行的,是《攝行炬論》、《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儀軌》等;三為見行並重的,是《菩提道燈論》。教典派重視學習的「噶當六論」中,《集菩薩學論》和《入菩提行論》見行兼說;《菩薩地》、《莊嚴經論》、《本生鬘論》和《集法句經》則偏重於說行。教典派的代表人物有博多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和夏爾哇巴。夏爾哇巴的弟子又分別建立怯喀寺、基布寺系統和納塘寺系統。
2教授派。自京俄哇傳出。以較為重視師長的指教,注重實修而得名,也分為三類:一為重在明見的,有京俄哇所傳的「四諦」、普窮哇所傳的「十二緣起」和南交欽波所傳的「二諦」,「四諦」和「十二緣起」重在明人無我義,「二諦」重在明微細法無我義;二為重在明行的,除通依一切在乘經典外,還以《華嚴經》和龍樹的《寶鬘論》,「噶當六論」中的《集菩薩學論》、《入菩提行論》等經論為主,阿底峽之師法護的《修心劍輪論》、《入菩提行論》等經論主,阿底峽之師法護的《修心劍輪論》、《孔雀化毒論》,絳貝南交的《詠修金剛歌》,賽林哇的《菩薩次第》、《除分別論》等,也是重明行者的依據;三為見行並重的,即「三士道」次第,所依教典即《菩提道燈論》。三土道中的下士道為人天乘,以修三皈依為主,中士道為小乘,以修戒、定、慧三學為主,上士道為大乘,以修菩薩行之六度為主。上士道由顯入密,分密教經法為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所以三士道可以總攝全部佛法。針對當時西藏佛教重密輕顯的傾向,提倡以顯為主,顯密兼修,大小並舉,世出世並重,立論圓通,具有轉移風氣的作用。該派的代表人物以京俄哇弟子甲域哇比較著名,並由他的弟子建立甲域寺、崗崗寺。此外,尚有內鄔素巴及其弟子分別建立的仁欽崗寺、達堅寺系統。
3教誡派。阿底峽在耶巴傳給枯敦·尊追雍中、俄·雷必喜饒、仲敦巴三人的教法。根據阿底峽遺囑,首由俄·雷必喜饒傳阿里巴·喜饒堅贊,阿里巴傳普窮哇,以下又單傳數代,至仲·宣奴羅追,傳承稍廣,至根敦主時傳佈更廣。教誡派但恆住五念:念師長為皈依,念自身為本尊,念語言為誦咒,念眾生為父母,念心性為本空。有「十六明點」修法,為顯密雙融之法門。
影響 噶當派系藏傳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由於自阿底陝入藏後,大力整頓原有的佛教,使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故此派對藏傳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響。如噶舉派初祖瑪爾巴曾從阿底峽受教;塔布噶舉創始人塔布拉傑,其弟子都松欽巴、帕木竹巴,其再傳弟子止貢巴、達垅塘巴,以及薩迦派四祖薩班等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並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導源於噶當派,俄·雷必喜饒及其侄俄·羅丹喜饒為代表人物,被稱為大、小俄譯師。小俄譯師在拉薩、桑耶講經,從學弟子達23000餘人。噶當派在藏傳佛教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可從《青史》所記西藏諸大善知識及諸得大成就者的傳記中得到證明。(法尊 張建木)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