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跏思惟像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半跏思惟像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半跏思惟像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半跏思惟像

【半跏思惟像 】

一種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為左腳下垂於地,右腳橫疊於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於右腳踝上;上身稍前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撐於右頰下,呈現思惟之狀。此類佛像,以悉達多太子思惟像、彌勒思惟像等較著名。

 此造型自古印度即有作品傳世,原系表現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前之姿態。約有三種: (一)太子於閻浮樹下,見農人翻土時,眾鳥爭食土中蟲蟻,心生悲憫,而起思惟。(二)淨飯王為阻太子出家之念,連日宴飲作樂,太子見諸宮女疲憊酣眠之醜態,而起思惟。 (三)太子離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別愛馬犍陟,而起思惟。我國留傳之思惟像多屬此類。我國自南北朝以來即有半跏思惟像之製作。自五世紀頃北魏時代,已出現半跏思惟形之獨立像,其年代最早者,為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所造之石刻半跏思惟像;該像衣裳緊覆於身,造型寫實,顯見受到西方藝術之影響,因當時與西域諸國往來頗為頻仍。五世紀後半期陸續開鑿之雲岡石窟,其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等處亦有類似造像出現。又西安為當時東西交通樞紐,早為鳩摩羅什教化之地,文化極高,所造之思惟像,體態厚重,表現出高尚之品貌。此外另有東魏武定二年(544),銘戎愛洛妻趙氏等造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像乃東魏至北齊初期之半跏像遺品。於北齊時代,造型漸趨定型,然其體態稍見豐腴,線條流暢富麗,顯示出我國雕刻史上罕見之典雅風采,其

代表作有後主武平元年(570)所造之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外,韓國、日本之半跏思惟像亦深受北魏、北齊風格之影響。

 韓國最早之思惟像,造於四世紀古新羅時代;另有造於六至七世紀頃之金銅半跏思惟像,寶冠、懸裳,線條洗練。日本則流行於飛鳥時代(552~644)、白鳳時代(645~707)。廣隆寺迄今猶藏有寶冠式與寶髻式兩種半跏思惟像。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