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十大謀士》第四名 魯肅字子敬——————高瞻遠矚,氣勢磅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撥開演義的外衣,而用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十大謀士》第四名 魯肅字子敬——————高瞻遠矚,氣勢磅礡

三國十大謀士

第四名 魯肅字子敬——————高瞻遠矚,氣勢磅礡

第四名 魯肅字子敬——————高瞻遠矚,氣勢磅礡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撥開演義的外衣,而用一副審視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國時,人們發現原來在演義裡被諸葛亮當傻子一樣耍的團團轉的老實人魯子敬也是個有膽有謀的大才,魯肅和周瑜,呂蒙,陸遜並稱「江東四英」,思慮深遠,見解獨到,高瞻遠矚,膽識俱佳,大局觀甚強,是江東四英中最接近謀士的一個,也是東吳集團第一戰略家。

1,魯肅早年仕於淮南袁術手下,但魯肅敏銳的發現袁術難成大器,便居家遷徙棄袁術而去,袁術派兵來追,魯肅輕鬆設計化解,後投靠江東孫策。

2,在周瑜引薦下,魯肅見江東新主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魯肅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料定漢室不可興,建議孫權立足江東與劉表、曹操鼎足之勢,再兼併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以圖天下二分,再圖中原,成就帝業。

一番豪言說的年輕的孫權心潮澎湃,點燃了他的帝王之夢,為江東確立了立國之策。

(只不過後來魯肅遇到了諸葛亮這個對手,《隆中對》干擾了《榻上策》的實施,但這無礙《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軍降至,又是魯肅隻身探夏口,高瞻遠矚,慧眼識英,帶諸葛亮回江東引薦於孫權,果斷促成孫劉聯盟,聯合抗擊最大的敵人曹操。

可以說,孫劉聯盟的締結,魯肅居功至偉,為赤壁擊敗曹操創造了最佳的先決條件。

4,魯肅回到江東,以張昭為首的絕大部分官員將領主張投降曹操,唯魯肅料孫劉聯盟可勝曹操,力排眾議,極力勸阻孫權投降,並建議召回周瑜,共圖破曹大計,魯子敬此次表現大氣沉穩,卓爾不凡,魄力盡顯。

5,赤壁之後,劉備要荊州,孫權不予,孫劉聯盟面臨破裂的危險,魯肅從大局觀出發,力排眾議,建議孫權借荊州於劉備(其實說不上是借,荊州本是劉表之地,只能說是孫權將荊州讓與劉備更恰當),這一條計策在很多三國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認為是魯肅之失,其實不然,相反,魯肅此計著眼極為深遠,讓荊州於劉備固然於東吳不利,但失去劉備這個盟友,聯盟破裂,兵戎相見,最大的受惠者是東吳當時最大也是最危險的敵人曹操,讓荊州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如若不讓,則有可能曹操捲土重來,各個擊破,江東不保。

再者,讓劉備在荊州這個是非貧瘠之地為東吳做緩衝帶來抗擊曹操也未嘗沒有好處。

很多人都目光短淺,只看到了荊州之失而忽視了大局,這就是魯子敬的高明之處。

曹操聽到孫權讓與荊州於劉備時的表現——「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6,關羽守荊州數次挑釁東吳,吳蜀摩擦不斷,魯肅繼任大都督,以吳蜀聯盟大局為重,數度忍讓,不與關羽一般見識,後蜀占益州,孫權討要荊州,兩軍對峙,魯肅約見關羽單刀赴會,面對關羽,魯肅毫不畏懼,慷慨陳詞,盡顯魄力,斥責關羽,關羽無言以對,兩家商定平分荊州,魯肅討荊州取得了一定進展。

(小說裡單刀赴會一段把關羽說的英明神武,魯肅唯唯諾諾,其實搞反了,魯肅此次再次展現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魯肅作為江東最傑出的戰略家,46歲就早早去世了,這是東吳集團的巨大損失。

在宏觀的戰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吳則當仁不讓首推子敬。

相比其他人,魯肅的謀略氣勢磅礡,十分大氣,總能站在最高的制高點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勢,依此制定立國之策;看清當下局勢,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做出最恰當的取捨,這些都是周瑜呂蒙所不能比的。

也許魯肅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謀,但魯肅之謀對於政權本身卻是重於泰山,對於國家的貢獻也超過了一般的謀士。

另外魯肅無論是初次見孫權,獨力會劉備,隻身赴關羽,都表現的,果斷善謀,膽識超人,顯示出過人的應變能力。

豪傑魯肅,讓人肅然起敬。

戰略分析能力: ★★★★★

應變(戰術)能力:★★★☆

「識人」能力: ★★

謀略精彩度: ★★★★

RP指數: ★★★★☆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十大謀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