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秦始皇求仙的故事
傳說渤海之東,有一個方圓不知幾億萬里的大壑,叫做歸墟。
歸墟深不可測,實際上是個無底谷。
據說谷內有五座神山,名為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座高三萬里,方圓也是三萬里;山和山之間的距離一般是七萬里,山頂平地方圓九千里。
山上住的神仙,所有宮殿都用黃金打造,欄杆全由白玉雕成。
山上到處長滿了翠樹瓊花,開的花結的果都是珍珠美玉,璀璨輝煌。
這些奇花異果卻都是可吃的,據說吃了會長生不老。
神山上的飛禽走獸應有盡有,然而全是白色的。
神仙住在山上,吃的穿的玩的莫不俱備。
日常無事,隨手摘些珍珠果、美玉花嘗嘗,或者追逐飛禽走獸耍樂,不知道憂患是什麼。
神仙平日喜歡穿寬大的純白衣裳,有時候興趣所至,就拍動背上的翅膀飛上藍空,在大海上面遨遊,像鳥一樣自一由自在地飛翔。
一會兒飛到岱嶼去看朋友,一會兒飛到方壺探親戚,來來往往,其樂無窮。
神山雖好,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由於神山都在海上飄浮,下面沒有根,風平一浪一靜的日子當然好,遇上了風暴海嘯,就不知會飄到哪兒去,很可能一座往東,另一座往西,每一座都不能永遠留在原來地方。
神山這樣飄飄浮浮,對神仙造成許多不便。
有時要去看朋友,明明記得在東,飛去一看,整座山竟失了蹤跡;恕要找親戚,本來是半日的路程,哪知卻要一整天。
神仙嬌生慣養,怎受得住這樣的困擾?因此決定派代表去向天帝訴苦。
天帝也怕神山飄到邊極地方沉沒了,神仙會沒地方住,於是叫海神禺強辦妥這件事,務求把神山穩住,不要再東飄西浮。
禺強是天帝的嫡孫,聽了天帝吩咐,不敢怠慢,立即調遣手下十五隻大綠龜前往歸墟,擔當用頭頂一住神山的工作。
禺強將大綠龜分成五組,每組負責頂一住一座神山。
一隻大綠龜頂一住神山時,另外兩隻就在附近守候,六萬年後換另外一隻,如此輪流當值,永遠穩住神山。
當然,換班的時候,或是大綠龜突然不耐煩,挪挪身一子,神仙仍會有點小麻煩,不過和以前東飄西浮的日子相比,也算不了什麼。
神仙從此快快樂樂地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也不知過了多少個年頭。
人世間總是好景不常,似乎仙界也是如此。
這一年,在距崑崙山以北不知多少萬里的龍伯國,有一個人聽說東方海外有五座風景如畫的神山,還有大綠龜可釣,突然興起了到東方海外遊玩垂釣的念頭。
他興致勃勃地辭別了家人,拿起釣竿出門去,不兩步就來到東海之濱。
他原想在岸邊釣釣算了,又覺得釣不到大的東西沒有意思,於是下到海裡,走幾步就到了歸墟五神山地方。
他看了看五座神山,覺得倒也不錯。
歸墟雖說方圓不知幾億萬里,這個龍伯國的人卻只當是一個小水池。
他再走幾步,就把五座神山都看遍了。
他原恕拿一座回家去,沒事時看看,就像後來的人觀賞盆景一樣。
可是再一想,這次出來是要釣龜,釣到了龜就剩不出手來拿神山,還是下次再拿吧!巨人看罷風景就動手釣龜。
輕輕舉手一釣,也不過兩三次,已釣起了六隻不知餓了多少年的大龜。
他眼看收穫甚豐,不再釣了,將六隻大龜背起來,高高興興地回家。
家人把龜煮好當點心吃了,剝下的龜殼他就拿來占卜吉凶,可惜當時卜出的是吉是凶,至今還沒有人知道。
這六隻大綠龜,原來是負責頂一住岱嶼和員嶠兩座神山的,給龍伯國這個傢伙釣了去,岱嶼和員嶠頓時失去了依靠,加上他來時攪動海水,起了風一浪一,兩座神山被衝到北極地方,不久就沉沒了。
話得說回頭,正當岱嶼和員嶠失去依靠,隨處飄浮時,山上的神仙發覺大禍臨頭,猶如睛天霹靂,慌忙收拾家中細一軟,狼狽逃奔,一時東海上空,漫天飛著緊抱細一軟的神仙!等到神仙在其他三座神山安頓下來,驚魂甫定後,才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稟告天帝。
天帝聽了,怒不可遏,認為龍伯國的人竟敢冒犯神,非嚴懲不可。
天帝知道龍伯國的人向來膽大妄為,完全因為他們是巨人,於是施展無邊神力,將龍伯國的土地和人都盡量縮小,不讓他們自恃身軀龐大,到處惹事生非。
可是,龍伯國的人實在太大了,不知過了多少年,化們的身軀仍是好幾十丈長。
這些人的壽命也很長,可以活到一萬八千歲。
五座神山沉沒了兩座,剩下的蓬萊、方壺和瀛洲三座,至今仍由大綠龜頂著。
神仙蒙難、龍伯國大人受罰、大綠龜慘遭烹煮,本來遺世悄立的神山從此出了名,人人都想到神山去看看,吃些使人長生不老的花果。
其中最熱衷求仙的是秦始皇。
當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
他認為自己的功績能比得上天上的帝王,因此稱自己為始皇帝。
希望皇位從他開始,一直傳到二世、三世至千萬世。
從此,歷代君王都自稱為皇帝。
秦始皇聽到一些從海上飄來的有關仙山、仙人和長生不死藥物等傳說,非常嚮往,但是苦於仙山飄渺、仙凡永隔,始終找不出辦法來。
恰好有人啟奏秦始皇,有個名叫安期生的仙人,說他吃的棗子大得像瓜,知道通往蓬萊仙山的道路。
這個人邀游海上的時候曾經親眼見到過他。
聽到這話,秦始皇就迫不及待地想見這個吃大棗子的仙人。
找來找去,終於在東海邊找到了。
安期生原來是個賣藥的老頭子,模樣和普通老頭子差不多。
可是一般人都說他至少已經活了一千歲。
秦始皇和他密談了三天三夜,賜給他無數黃金白璧。
安期生並不一愛一這些金銀財寶,把秦始皇所賜的東西全都封存在阜鄉亭,留下一封信和一雙紅玉拖鞋來作答謝,就飄飄灑灑不知道往哪裡去了。
他的信上只是說了這麼一句話:「幾年以後到蓬萊山找我。」
茫茫煙海,浩翰無邊。
秦始皇看著寬廣的大海,突發宏願,決心修建一條通往蓬萊的海上之路。
就驅使十萬民工修築一條通往蓬萊的海上求仙路。
民工們每天挑土擔石,非常辛苦,怨聲載道。
他們的怨情驚動了天上的驪山姥母,她十分同情民工的遭遇,就從天界給每個民工拋下一條紅絲線,栓在他們的挑擔上。
立刻沉重的擔子變得十分輕一盈。
秦始皇發現幹活的工人個個喜笑顏開,覺得很是驚訝。
當監工發現了這個奧秘後,秦始皇下令收集所有的紅絲線。
十萬根紅絲線都聚攏在秦始皇的手中,他將它們紮成了一條鞭子,心想:既然一根絲線就能挑一起巨石,那麼十萬根絲線的威力一定很大。
於是他來到一座小山下,將手中的鞭子輕輕揮舞,只聽見一聲巨響,山在鞭子的驅使下移動起未。
秦始皇大喜過望,於是驅趕著大大小小的山,要把東海填出一條路來。
東海龍王又害怕,又擔心。
他那美麗的三女兒卻想了個聰明的辦法,利用自己的美貌,將秦始皇的神鞭騙到手。
秦始皇失去了神鞭,也就失去了神力。
築路去蓬萊的辦法失敗了。
秦始皇轉而向方士尋求仙丹,指派了當時最有名的徐福在官裡煉製仙藥。
一些著急得到功名利祿的方士向秦始皇供奉不死藥,但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徐福知道仙藥難求,開始想辦法脫身。
當時,西域大宛國有很多冤屈死的人橫陳在野外道旁。
這時卻飛來一種像烏鴉的鳥,銜了一種草,覆蓋在死人的臉上,不多時間,死人竟慢慢悠悠地復一活轉來。
像這樣死而復一活的人,不算少數。
官府把這件事奏報給秦始皇,並把神鳥銜來的草也帶去給他看。
始皇觀看這草,葉子像弧葉,苗有三四尺長,連自己也不認識。
就叫人拿去請問住在北郭的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說:「這草乃是東海祖洲上的不死草,生長在瓊田當中,又叫養神芝。」
又有宛渠國的國民,聽說秦始皇喜歡神仙方術,便特地從遙遠的海外,駕了螺舟到秦國來。
這種舟像螺殼,能夠沉在海底行駛卻不被海水浸入,有點像今天的潛水艇,所以又叫淪波舟。
宛渠國的人一個個都是長漢子,身長大約有十丈,穿著鳥獸一毛一織的衣服。
見了秦始皇便向他描述天地最初開闢時情形,好像是他們親眼所見。
他們又向秦始皇說起東海扶桑島上生產的扶桑樹。
扶桑樹長有幾千丈,大有兩千圍,兩樹同根偶生,互相依倚,所以叫做扶桑。
桑果紅色,九千年才結一次,果實稀少,人吃了這種果實,可以長生不老;仙人吃了這種果實,遍體都作金光色,可以飛騰到上帝住的玄官去。
秦始皇本來就已經不相信本國的方士了,聽了他們一說,更堅定了去海外求藥的決心,要派人到海土去尋求仙人和不死藥物。
徐福覺得這是一個逃脫的好機會,自稱知道仙山所在,能找到仙藥。
帶著童一男童女各三千人,乘著樓船出海去找瀛洲。
然而徐福出海後一去不回,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仙山縹緲不知所在,仙藥更人間所無。
秦始皇求仙,最後無果而終。
出海的徐福傳說成了仙。
他常常做為使者,乘白虎車,來凡間接得道之人。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讀書人得了個半身枯瘦變黑的怪病,請了宮中的御醫來看也不知道是什麼病。
病人把全家聚在一起商量說:「我已經病成這樣了,還能活多久呢?我聽說大海裡有神仙,乾脆我就去求仙方吧,也許就能治好我的病呢。」
家裡人留不住他,只好給他派一個僕人,帶上糧食來到山東登州的大海邊上,正好看見海邊有條空船就上了船,把東西放到船裡,張起船帆,隨著風就走了。
這個士人在海上漂流了十幾天,靠上了一個孤島,見島上有好幾百人,好像正在朝拜一個什麼人。
士人上岸後,見岸邊有個女人在洗藥,就向那女人打聽他們都是些什麼人。
那女人朝遠處指了指說:「你看那邊在大一床一當中坐著的那個白髮老翁,那就是徐君,大家都在朝拜他。」
士人又問徐君是什麼人。
女人說:「你沒聽說過秦始皇時出海求仙的徐福嗎?」
士人說知道。
女人說:「他就是徐福。」
過了~會,朝拜的人都散了,士人就上前拜見徐福,說了自己的病情,請求徐福給治療。
徐福說:「你得的是必死的病,但遇到了我,你就能活了。」
徐福起初給士人一些很好吃的飯食,但盛飯的碗特別小,士人嫌碗小飯太少。
徐福說:「你能把碗中的飯吃完,我就再給你添,管你吃飽,只怕你連這小碗裡的飯都吃不完呢。」
士人就大口地吃飯,沒吃幾口,就像吃了好幾大盆飯似的,很快就飽了。
徐福又給他酒喝。
酒杯也極小,剛喝一點兒就醉了。
第二天,徐福又給士人幾粒黑色藥丸讓他吃下去,吃下去以後,病就好了。
士人請求留下來。
徐福說:「你是人世上有官位的人。
留在這兒不合適,我會讓你乘著東風回去。」
徐福給了他一袋黃色的藥,並說:「這藥能治任何疾病,再遇見有病的人,可以用羹匙量著喝一點就能治好病。」
士人回到登州以後,把藥獻給宮中。
當時唐玄宗把那藥給有病的人吃。
一吃病就治好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