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懸鏡》行之卷二:】譯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首要的是做到足夠的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處世懸鏡》行之卷二

處世懸鏡

行之卷二

【欲成事必先自信,欲勝人必先勝己。

譯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首要的是做到足夠的自信,想要戰勝他人必定先要戰勝自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驕橫孤行禍必自生。

譯文:君子是可以接納他人的勸諫的人,這讓他們更加聰明和富於智慧。

而對於那些自以為是,凡事一意孤行、驕傲蠻橫的人,禍患就是從這裡來的。

【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時者,機遇也。

譯文:孟子說:"人有智慧,自不待言,但不如借力打力來的好;手裡雖然有鋤頭,也得等農時到來才可開始耕作"。

時的意思,就是機遇二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同存異,小人外和而內不和"。

所以,君子收穫大道,而小人求得利益。

【孟子曰:"富貴不能一婬一,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孟子說:"富貴不能迷他眼,貧*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曲其節,這就是大丈夫"。

【非知之實難;惟行之,艱也。

譯文:知易行難之理。

大家讀一本書,聆聽一個人教誨,學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並不難,可是真要跟著做,那就顯得艱難了,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沒有想像中的多。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則服眾。

譯文:嚴格執行法令制度,這樣才能產生威信,有了威信才能有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則大家都會跟著服從。

【蓄不久則著不盛,積不深則發不茂。

譯文:厚積薄發之理。

積蓄的時間不夠長久,則儲存的東西必不夠豐盛;積累的力量不夠深厚,則將來的發展終究不會太強大和旺盛。

【學貴有恆,勤能補拙。

譯文:做學問,學知識,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把書從頭到尾地讀下來。

而且通過勤奮用功也能彌補一些所謂智力、天分上的小小不足。

【寧忍胯一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譯文:寧可忍受如同當年韓信所受的胯一下之辱,也絕對不能失去大丈夫的志向,成為一介庸碌之人。

【當斷不斷,必有禍亂;當斷則斷,不留禍患。

譯文:事到臨頭,必做明確決斷。

此時猶猶豫豫的態度,必定遭致之後無窮的禍患,而你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回頭。

所以,應該立時決斷的事情必須立刻做出決定並予以堅定執行,那麼也就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了。

【一精一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浮而狂。

故,言浮者親行之,其形可見矣。

譯文:一精一通個中事理關節的人,他的發言會是平易而簡潔明瞭的,而對事情一知半解的人,他的話會是浮誇、膚淺和狂妄的。

因此,那些言語膚淺浮誇的人,讓他們親自實踐一下,就會原形畢露了。

【五嶽之外,尚有山尊;至上之人,亦有聖人。

譯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五嶽雖然尊重,還有比這更高更了不起的高山;一個在道德品行或者社會地位方面已經達到至上地位的人,也還有著比他們更加高古尊貴的聖人生活在這世上。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處世懸鏡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