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以至庵觀寺院,停柩如山;曠野荒郊,浮厝無數。並且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鏡花緣》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鏡花緣

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話說吳之和道:「小子向聞貴處世俗,於殯葬一事,作子孫的,並不計及死者以入土為安』,往往因選風水,置父母一之 柩多年不能人土,甚至耽延兩代三代之久,相一習一 成風。

以至庵觀寺院,停柩如山;曠野荒郊,浮厝無數。

並且當日有力時,因選風水蹉跎;及至後來無力,雖要求其將就殯葬,亦不可得;久而久之,竟無入土之期。

此等一情一形,死者稍有所知,安能瞑目!況善風水之人,豈無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為一自一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發達,那通曉地理的,發達曾有幾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鼻,稽遲歲月,求我將來毫無影響之富貴,為人子者,於心不安,亦且不忍。

此皆不明『人傑地靈』之義,所以如此。

即如伏羲、文王、孔子之陵,皆生蓍草,卜筮極靈;他處雖有,質既不佳,卜亦無效。

人傑地靈,即此可見。

今人選擇陰地,無非欲令子孫興旺,怕其衰敗。

試以興褒而論,如陳氏之昌,則有『鳳鳴』之卜;李氏之興,則有『同復』之筮。

此由氣數使然呢,陰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見陰地好醜,又有何用。

總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轉禍為福,非大惡亦不能轉福為禍。

《易經》『餘慶餘殃』之言,即是明證。

今以陰地,意欲挽回造化,別有希冀,豈非『緣木求魚』?與其選擇徒多浪費,何不遵著《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替父母多做好事,廣積陰功,日後安享餘慶之福?較之陰地渺渺茫茫,豈不勝如萬萬?據小子愚見,殯葬一事,無力之家,一自一應急辦,不可蹉跎;至有力之家,亦惟擇高阜之處,得免水患,即是美地。

父母瞑目無恨,人子捫心亦安。

此海外愚談,不知可合尊意?」

唐、多二人正要回答,只見吳之祥道:「小子聞得貴處世俗,凡生子一女一,向有三朝、滿月、百日、週歲之稱。

富貴家至期非張筵,即演戲,必豬羊雞鴨類大為宰殺。

吾聞『上天有好生之德』。

今上天既賜子一女一與人,而人不知仰體好生之意,反因子一女一宰殺許多生靈。

是上天賜一生靈,反傷無數生靈,天又何必再以子文與人?凡父母一經得有子一女一,或西廟燒香,或東庵許願,莫不望其無災無病,福壽綿長。

今以他的毫無緊要之事,殺無數生靈,花許多浪費,是先替他造孽,懺悔猶恐不及,何能望其福壽?往往貧寒家子一女一多享長年,富貴家子一女一每多夭折,揆其所以,雖未必盡由於此,亦不可不以為戒。

為人父母的,倘以子一女一開筵花費之資,盡為周濟貧寒及買物放生之用,一自一必不求福而福一自一至,不求壽而壽一自一長。

並聞貴處世俗有將子一女一送人空門的,謂之『捨身』。

蓋因俗傳做了佛家弟子,定蒙神佛護佑,其有疾者從此一自一能脫體,壽短者亦可漸轉長年。

此是僧尼誘人上門之語。

而愚夫愚一婦一無知,莫不奉為神明,相沿即久,故僧尼日見其盛。

此教固無害於人,第為數過多,不獨陰陽有失配合之正,亦生出無窮瀅奔之事。

據小子愚見,凡鄉愚誤將子一女一送人空門的,本地父老即將『壽夭有命』以及『無後為大』之義,向其父母愷切勸諭。

久之捨身無人,其教一自一能漸息。

此教既息,不惟陰陽得配合之正,並且鄉愚亦可保全無窮貞一婦一。

總之,天下少-僧或少一道,則世間即多一貞一婦一。

此中固賢愚不等,一生未近一女一色一者,一自一不乏人;然如好一色一之輩,一生一世,又豈止一奸一瀅一一婦一女一而已。

鄙見是否,尚求指教。」

吳之和道:「吾聞貴處向有爭訟之說。

小子讀古人書,雖於『訟』字之義略知梗概,但敝地從無此事,不知究竟從何而起。

細訪貴鄉興訟之由,始知其端不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財產較量,以致相爭。

偶因一時尚氣,鳴之於官。

訟端既起,彼此控告無休。

其初莫不苦思惡想,掉弄筆頭,不獨妄造虛言,並以毫無影響之事,硬行牽入,惟期聳聽,不管喪盡天良。

一自一訟之後,即使百般浪費,並不一愛一惜錢財;終日屈膝公堂,亦不顧及顏面。

幸面官司了結,花卻無窮浪費,焦頭攔額,已屬不堪;設或命運坎坷,從中別生枝節,拖延日久,雖要將就了事,欲罷不能。

家道由此而衰,事業因此而廢。

此皆不能容忍,以致身不由己,即使醒悟,亦復何及。

尤可怪的,又有一等唆訟之人,哄騙愚民,勾一引 興訟,捕風捉影,設計鋪謀,或誣控良善,或妄扳無雇。

引人上路,卻於暗中分肥;設有敗露,他即遠走高飛。

小民無知,往往為其所愚,莫不被害。

此固唆訟之人造孽無窮,亦由本人貪心一自一取。

據小子看,爭訟一事,任你百般強橫,萬種機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於己。

所以《易經》說:『訟則終凶。

』世人若明此義,共臻美俗,又何爭訟之有!再聞貴處世俗,每每屠宰耕牛,小子以為必是祭祀之用。

及細為探聽,劫是市井小人,為獲利起見,因而饕餮口饞之輩,競相購買,以為口食。

全不想人非五穀不生,五穀非耕牛不長。

牛為世人養命之源,不思所以酬報,反去把他飽餐,豈非恩將仇報?雖說此牛並非因我而殺,我一人所食無幾,要知小民屠宰,希圖獲利,那良善君子,倘盡絕口不食,購買無人,聽其腐爛,他又安肯再為屠宰?可見宰牛的固然有罪,而吃牛一肉一之人其罪更不可逃。

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豈知善惡果報之道。

況世間之牛,又焉知不是若輩後身?據小子愚見,『《一春一秋》責備賢者』,其罪似應全歸買一肉一之人,倘仁人君子終身以此為戒,勝如吃齋百倍,冥冥中豈無善報!又聞貴處宴客,往往珍羞羅列,窮極奢華;桌椅既設,賓主就位之初,除果晶冷菜十餘種外,酒過一二巡,則上小盤小碗,——其名南喚『小吃』,北呼『熱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餘種至二十餘種不等,其間或上點心一二道;小吃上完,方及正餚,菜既奇豐,碗亦奇大,或八九種至十餘種不等。

主人雖如此盛設,其實小吃未完而容已飽,此後所上的,不過虛設,如同供獻而已。

更可怪者,其餚不辨味之好醜,惟以價貴的為尊。

因燕窩價貴,一餚可抵十餚之費,故宴會必出此物為首。

既不惡其形似粉條,亦不厭其味同嚼蠟。

及至食畢,客人只算吃了一碗粉條子,又算喝了半碗雞湯,而主人只覺客人滿嘴吃的都是『元絲課』。

豈不可笑?至主人待客,偶以盛饌一二品,略為多費,亦所不免,然惟美味則可。

若主人花錢而客人嚼蠟,這等浪費,未免令人不解。

敝地此物甚多,其價甚賤,貧者以此代糧,不知可以為菜。

向來市中一交一 一易,每谷一升,可換燕窩一擔。

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惟貧家每多屯積,以備荒年。

不意貴處尊為眾餚之首。

可見口之於味,竟有不同嗜者。

盂子云:『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魚則取其味鮮,熊掌取其肥一美。

今貴處以燕窩為美,不知何所取義,若取其味談,何如嚼蠟?如取其滋補,宴會非滋補之時,況葷腥滿腹,些須燕窩,豈能補人?如謂希圖好看,可以誇富,何不即以元寶放在萊中?——其實燕窩縱貴,又安能以此誇富?這總怪世人眼界過淺,把他過於尊重,以致相沿竟為眾餚之首,而並有主人親上此萊者。

此在貴處固為敬客之道,薦在敝地觀之,竟是捧了一碗粉條子上來,豈不一肉一麻可笑?幸而貴處倭瓜甚賤,倘竟貴於諾菜,一自一必以他為首。

到了宴會,主人恭恭敬敬捧一碗倭瓜上來,能不令人噴飯?若不論菜之好醜,亦不辨其有味無味,競取價貴的為尊,久而久之,一經宴會,無可賣弄,勢必煎炒真珠,烹調美玉,或煮黃金或煨白銀,以為首菜了。

當日天朝士大夫曾作『五簋論』一篇,戒世俗宴會不可過奢,萊以五樣為度,故曰『五簋』。

其中所言,不豐不儉,酌乎其中,可為千古定論,後世最宜傚法。

敝處至今敬謹遵守。

無如流傳不廣。

倘惜福君子,將『五簋論』刊刻流傳,並於鄉一黨一 中不時勸誡,宴會不致奢華,居家飲食一自一亦節儉,一歸純樸,何患家室不能充足。

此話雖近迂拙,不合時宜,後之君子,豈無採取?」

吳之祥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一婦一女一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及至一婦一女一察知其惡,惟恐聲張家長得知,莫不忍氣吞聲,為之容隱。

此皆事之小者。

最可舊的,來往既熟,彼此親密,若輩必於此中設法,生出一奸一情一一事。

以為兩處起發銀錢地步。

慫恿之初,或以美酒迷亂其一性一,或以瀅詞搖蕩其心,一俟言語可入,非誇某人豪富無比,即贊某人美貌無雙。

諸如哄騙上廟,引一誘朝山,其法種種不一。

總之,若輩一經用了手腳,隨你三貞九烈,玉潔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

甚至以男作一女一,暗中一奸一騙,百般瀅穢,更不堪言。

良家一婦一女一因此失一身 的不知凡幾。

幸而其事不破,敗壞門風,吃虧已屬不小;設或敗露,名節盡喪,丑聲外楊,而家長如同聾聵,仍在夢中。

此固由於一婦一女一無知所致,但家長不能預為防範,預為開導,以致『綠頭巾』戴在頂上,亦由一自一取,歸咎何人?小子聞《禮經》有云:『內言不出於捆,外言不入於捆。

』古人於一婦一女一之言,尚且如此謹慎,況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至於出頭露面,上廟朝山,其中暖昧不明,更不可問。

倘明哲君子,洞察其一奸一,於家中一婦一女一不時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仇,諸事預為防範,毋許入門,他又何所施其伎倆?再聞貴處向有『後母』之稱,此等人待前妻兒一女一莫不視為禍根,百般荼毒,或以苦役致使勞頓,或以疾病筆令纏一綿,或任聽饑寒,或時常打罵。

種種磨折,苦不堪言。

其父縱能一愛一護,安有後眼?此種一情一形,實為兒一女一第一黑暗地獄——

貧寒之家,其苦尤甚。

至富貴家,雖有侞母親族照管,不能過於磨折,一經生有兒一女一,希冀獨吞家財,莫不鋪謀設計,枕邊讒言,或誣其一女一不聽教訓,或誣其兒忤逆晚一娘一,或誣好吃懶做,或誣一胡一 作非為,甚至誣男近於偷盜,誣一女一事涉一奸一瀅,種種陷害。

此等弱一女一幼兒,從何分辨?一任拷打,無非哀號,因此磨折而死或憂忿而亡。

歷來命喪後母者,豈能勝計!無如其父始而保護嬰兒,亦知防範;繼而讒言入耳,即身不由己,久之染了後母一習一 氣,不但不能保護,並且一自一己漸漸亦施毒手。

是後母一之 外,又添『後父』。

裡外夾攻,百般凌一辱。

以致『枉死城』中,不知添了若干小表。

此皆耳軟心活,只重夫一婦一之一情一,罔顧父子之恩。

請看大舜捐階焚廩,閔子冬月盧衣,申生遭謗,伯奇負冤,千古之下,一經談起,莫不心傷。

處此境者,視此前車之鑒,仍不加意留神,豈不可悲!」

吳之和道:「吾聞尊處向有一婦一女一纏足之說。

始纏之時,其一女一百般痛苦,撫足哀號,甚至皮腐一肉一敗,鮮血淋一漓。

當此之際,夜不成寐,食不下嚥,種種疾病,由此而生。

小子以為此一女一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於死,故以此法治之。

誰知系為美觀而設,若不如此,即不為美!試問鼻大者削之使小,額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謂為殘廢之人,何以兩足殘缺,步履艱難,卻又為美?即如西子、王嬙,皆絕世佳人,彼時又何嘗將其兩足削去一半?況細推其由,與造瀅具何異?此聖人之所必誅,賢者之所不取,恨世之君子,盡絕其一習一 ,此風一自一可漸息。

又聞貴處世俗,於風鑒卜筮外,有算命合婚之說。

至境界不順,希冀運轉時來,偶一推算,此亦人一情一之常,即使推算不準,亦屬無妨。

婚姻一事,關係男一女一終身,理宜慎重,豈可草草。

既要聯姻,如果品行純正,年貌相當,門第相對,即屬絕好良姻,何必再去推算?左氏云: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若謂必須推算,方可聯姻,當日河上公、陶宏景未立命格之先,又將如何?命書豈可做得定准?那推算之人,又安能保其一無錯誤?尤可笑的,俗傳一女一命北以屬羊為劣,南以屬虎為凶。

其說不知何意?至今相沿,殊不可解。

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於羊?寅年而生又何至竟變為虎?——且世間懼內之人,未必皆系屬虎之一婦一,況鼠好偷竊,蛇最陰毒,那屬鼠、屬蛇的,豈皆偷竊、陰毒之輩?龍為四靈之一,一自一然莫貴於此,豈辰年所生,都是貴命?此皆愚民無知,造此謬論,往往讀書人亦染此風,殊為可笑。

總之,婚姻一事,若不論門第相對,不管年貌相當,惟以合婚為準,勢必將就勉強從事,雖有極美良姻,亦必當面錯過,以致日後兒一女一抱恨終身,追悔無及。

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謬,惟以品行、年貌、門第為重,至於富貴壽考,亦惟聽之天命,即日後別有不虞,此心亦可對住兒一女一,兒一女一似亦無怨了。」

吳之祥道:「小子向聞貴地世俗最尚奢華,即如嫁娶、殯葬、飲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莫不失之過侈。

此在富貴家不知惜福,妄一自浪費,已屬造孽。

何況無力下民,只圖目前適意,不顧日後饑寒。

倘惜福君子於鄉一黨一 中不時開導毋得奢華,各留餘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如此剴切勸諭,奢侈之風,一自一可漸息,一歸儉樸,何思家無蓋藏。

即偶遇饑歲,亦可無虞。

況世道儉樸,愚民稍可餬口,即不致流為一奸一匪;一奸一匪既少,盜風不禁一自一息;盜風既息,天下一自一更太平。

可見『儉樸』二字,所關也非細事。

……」

正說的高興,有一老僕,慌慌張張進來道:「稟二位相爺:適才官吏來報,國主因各處國王約赴軒轅祝壽,有軍國大事,面與二位相爺相商,少刻就到。」

多九公聽了,暗暗忖道:「我們家鄉每每有人會客,因客坐久不走,又不好催他動身,只好暗向僕人丟個眼一色一。

僕人會意,登時就來回話,不是『某大老即刻來拜』,就是『某大老立等說話』。

如此一說,客人一自一然動身。

誰知此處也有這個風氣,並且還以相爺嚇人——即或就是相爺,又待如何?未免可笑。」

因同唐敖打躬告別。

吳氏弟兄忙還禮道:「蒙二位大賢光降,不意國主就臨敝宅,不能屈留大駕,殊覺抱謙。

倘大賢尚有耽擱,愚弟兄俟送過國王,再至寶舟奉拜。」

唐、多二人匆匆告別,離了吳氏相府。

只見外面灑道清塵,那些庶民都遠遠迴避。

二人看了,這才明白果是實一情一。

於是回歸舊路。

多九公道:「老夫看那吳氏弟兄舉止大雅,器宇軒昂,以為若非高人,必是隱土。

及至見了國主那塊匾額,老夫就覺疑感,這二人不過是個進士,何能就得國主替他題額?那知卻是兩位宰輔!如此謙恭和藹,可謂脫盡仕途一習一 氣。

若令器小易盈、妄一自一尊大那些驕傲俗吏看見,真要愧死!」唐敖道:「聽他那番議論,卻也不愧『君子』二字。」

不多時,回到船上。

林之洋業已回來,大家談起貨物之事。

原來此地連年商販甚多,各一色一貨物,無不充足,一切價錢,均不得利。

正要開船,吳氏弟兄差家人拿著名帖,送了許多點心、果品,並賞眾水手倭瓜十擔、燕窩十擔。

名帖寫著:「同學教弟吳之和、吳之祥頓首拜。」

唐敖同多九公商量把禮收了,因吳氏弟兄位尊,回帖上寫的是:「天朝後學教弟多某唐某頓首拜。」

來人剛去,吳之和隨即來拜。

讓至船上,見禮讓坐。

唐、多二人,再三道謝。

吳之和道:「舍弟因國主現在敝宅,不能過來奉候。

小弟適將二位光降之話奏明,國主聞系天朝大賢到此,特命前來奉拜。

小弟理應恭候解纜,因要伺侯國主,只得暫且失陪。

倘寶舟尚緩開行,容日再來領教。」

即匆匆去了。

眾水手把倭瓜、燕窩搬到後梢,到晚吃飯,煮了許多倭瓜燕窩湯。

都歡喜道:「我們向日只聽人說燕窩貴重,卻未吃過。

今日倭瓜叨了燕窩的光,口味一自一然另有不同。

連日辛辛苦苦,開開胃口,也是好的。」

彼此用箸,都把燕窩夾一整瓢,放在嘴裡嚼了一嚼,不覺皺眉道:「好奇怪!為何這樣好東西,到了我們嘴裡把味都走了!」內中有幾個咂嘴道:「這明明是粉條子,怎麼把他混充燕窩?我們被他騙了!」及至把飯吃完,倭瓜早巳乾乾淨淨,還剩許多燕窩。

林之洋聞知,暗暗歡喜,即托多九公照粉條子價錢給了幾貫錢向眾人買了,收在艙裡道:「怪不得連日喜鵲只管朝俺叫,原來卻有這股財氣!」

這日收口,正要停泊,忽聽有人喊叫救命。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輸入

分類:才子佳人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鏡花緣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第二回 發正言花仙順時令 定罰約月姊助風狂第三回 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第四回 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第五回 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后怒貶牡丹花第六回 眾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第七回 小才女月下論文科 老書生夢中聞善果第八回 棄囂塵結伴遊寰海 覓勝跡窮蹤越遠山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聖超凡第十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第十一回 觀雅化閒遊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 儒士登山失路途第十四回 談壽夭道經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第十五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第十六回 紫衣女慇勤問字 白髮翁傲慢談文第十七回 因字聲粗談切韻 聞雁唳細問來賓第十八回 辟清談幼女講羲經 發至論書生尊孟子第十九回 受女辱潛逃黑齒邦 觀民風聯步小人國第二十回 丹桂巖山雞舞鏡 碧梧嶺孔雀開屏第二十一回 逢惡獸唐生被難 施神槍魏女解圍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聽奇文 觀藥獸武夫發妙論第二十三回 說酸話酒保咬文 講迂談腐儒嚼字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樓聞善政 徐公子茶肆敘衷情第二十五回 越危垣潛出淑士關 登曲岸閒遊兩面國第二十六回 遇強梁義女懷德 遭大厄靈魚報恩第二十七回 觀奇形路過翼民郡 談異相道出豕喙鄉第二十八回 老書生仗義舞龍泉 小美女銜恩脫虎穴第二十九回 服妙藥幼子回春 傳奇方老翁濟世第三十回 覓蠅頭林郎貨禽鳥 因恙體枝女作螟蛉第三十一回 談字母妙語指迷團 看花燈戲言猜啞謎第三十二回 訪籌算暢遊智佳國 觀艷妝閒步女兒鄉第三十三回 粉面郎纏足受困 長鬚女玩股垂情第三十四回 觀麗人女主定吉期 訪良友老翁得凶信第三十五回 現紅鸞林貴妃應課 揭黃榜唐義士治河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東床婿 壯士愁為學桉妻第三十七回 新貴妃反本為男 舊儲子還原作女第三十八回 步玉橋茂林觀鳳舞 穿金戶寶殿聽鸞歌第三十九回 軒轅國諸王祝壽 蓬萊島二老遊山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棄凡塵 走瀚海牽腸歸故土第四十一回 觀奇圖喜遇佳文 述御旨欣逢盛曲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第四十三回 因遊戲仙猿露意 念劬勞孝女傷懷第四十四回 小孝女嶺上訪紅蕖 老道姑舟中獻瑞草第四十五回 君子國海中逢水怪 丈夫邦嶺下遇山精第四十六回 施慈悲仙子降妖 發慷慨儲君結伴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鏡花嶺孝女尋親第四十八回 睹碑記默喻仙機 觀圖章微明妙旨第四十九回 泣紅亭書葉傳佳話 流翠浦搴裳覺舊蹤第五十回 遇難成祥馬能伏虎 逢凶化吉婦可降夫第五十一回 走窮途孝女絕糧 得生路仙姑獻稻第五十二回 談春秋胸羅錦繡 講禮制口吐珠璣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第五十四回 通智慧白猿竊書 顯奇能紅女傳信第五十五回 田氏女細談妙劑 洛家娃默禱靈簽第五十六回 詣芳鄰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僕重逢第五十七回 讀血書傷情思舊友 聞凶信仗義訪良朋第五十八回 史將軍隴右失機 宰少女途中得勝第五十九回 洛公子山中避難 史英豪嶺下招兵第六十回 熊大郎途中失要犯 燕小姐堂上宴嘉賓第六十一回 小才女亭內品茶 老總兵園中留客第六十二回 綠香園四美巧相逢 紅文館群芳小聚會第六十三回 論科場眾女談果報 誤考試十美具公呈第六十四回 賭石硯舅甥鬥趣 猜燈謎姊妹陶情第六十五回 盼佳音虔心問卜 頂盛典奉命掄才第六十六回 借飛車國王訪儲子 放黃榜太后考閨才第六十七回 小才女卞府謁師 老國舅黃門進表第六十八回 受榮封三孤膺敕命 奉寵召眾美赴華筵第六十九回 百花大聚宗伯府 眾美初臨晚芳園第七十回 述奇形蠶繭當小帽 談異域酒罈作煙壺第七十一回 觸舊事神在泣紅亭 聯新交情深凝翠館第七十二回 古桐台五美撫瑤琴 白蒁亭八女寫春扇第七十三回 看圍棋姚姝談弈譜 觀馬吊孟女講牌經第七十四回 打雙陸嘉言述前賢 下象棋諧語談故事第七十五回 弄新聲水榭吹蕭 隱俏體紗窗聽課第七十六回 講六壬花前闡妙旨 觀四課牖下竊真傳第七十七回 斗百草全除舊套 對群花別出新裁第七十八回 運巧思對酒縱諧談 飛舊句當筵行妙令第七十九回 指迷團靈心講射 擅巧技妙算談天第八十回 打燈虎亭中賭畫扇 拋氣球園內舞花鞋第八十—回 白蒁亭董女談詩 凝翠館蘭姑設宴第八十二回 行酒令書句飛雙聲 辯古文字音訛疊韻第八十三回 說大書佐酒為歡 唱小曲飛觴作樂第八十四回 逞豪興朗吟妙句 發婆心敬誦真經第八十五回 論韻譜冷言譏沈約 引毛詩佳句美莊姜第八十六回 念親情孝女揮淚眼 談本姓侍兒解人頤第八十六回 因舊事遊戲仿楚詞 即美景詼諧編月令第八十八回 借月旦月姊釋前嫌 逞風狂風姨洩舊忿第八十九回 闡元機歷述新詩 溯舊跡質明往事第九十回 乘酒意醉誦淒涼句 警芳心驚聞慘淡詞第九十一回 折妙字換柱抽梁 掣牙籤指鹿為馬第九十二回 論果贏佳人施慧性 辯壺盧婢子具靈心第九十三回 百花仙即景露禪機 眾才女盡歡結酒令第九十四回 文艷王奉命回故里 女學士思親入仙山第九十五回 因舊恙筵上談醫 結新之庭中舞劍第九十六回 秉忠誠部下起雄兵 施邪術關前擺毒陣第九十七回 仙姑山上指迷團 節度營中解妙冒第九十八回 逞雄心挑戰無火關 啟慾念被圍巴刀陣第九十九回 迷本性將軍游幻境 發慈心仙子下凡塵第—百回 建奇勳節度還朝 傳大寶中宗復位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