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攻心:孫子曰:「為上,攻城為下。」何以明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攻心

反經

攻心

【原文】

孫子曰:「為上,攻城為下。」

何以明之?

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

是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

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

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

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

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音堯)關下軍。

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也。

臣聞:其將屠子賈豎易動以利。

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之上,為疑兵。」

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貪而忽名,可貨以賂。

),秦等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擊之。」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諸葛亮擒孟獲,七縱七擒之,南方終亮之世,不敢背叛。

又,四面楚歌而項羽走,劉琨吹葭胡人散。

之計,非一途也。

)。

【譯文】

孫子說:「以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戰國時有人勸說齊王:「攻打一國的方法,以為上策,以攻城為下策。

心勝為上,兵服為下。

所以聖智之人討伐他國、戰勝敵人,最要緊的是先使其心服。

什麼叫「」呢?斷絕他的憑恃就是「」。

現在秦所憑恃為心的,是燕國、趙國,應收回燕、趙的權力。

如今勸說燕國、趙國的國君,不要只用空言虛辭,一定要給他們實利,用來回轉他們的心,這就是所說的『』。」

沛公劉邦向西進入武關,想用二萬人攻打秦曉關的守軍,張良進言說:「秦兵還很強盛,不能輕敵。

我聽說嶢關的軍官是屠戶的兒子。

商販出身的傢伙容易利誘。

希望沛公暫且安寨不動,派人先去,準備五萬人的供給以張聲勢,再在一些山頭上佈滿旗幟,以為疑兵,叫酈其食帶著值錢的珍寶去賄賂秦軍的將領。」

秦軍將領果然要求聯合起來一同西進襲擊咸陽。

沛公準備聽從這個要求,張良說:「這不過是那些將領想叛變罷了,恐怕部下的兵士是不聽從指揮的。

部下不聽從肯定會出危險,不如乘其懈怠進攻。」

沛公於是領兵襲擊,大破秦軍[當初諸葛亮擒拿孟獲,七次放了又七次擒拿,因此南方在諸葛亮在世時,一直不敢背叛。

四面楚歌使項羽敗逃,劉琨吹笳,胡人解圍散去。

採用的計謀,並非只有一種方法]。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