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恩生怨:《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恩生怨

反經

恩生怨

【原文】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

寡人怨矣。」

是知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

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高子曰:「怨。」

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為詩也。

有越人於此,關弓而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

無他,疏之也。

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

無他,戚之也。

然則《小弁》之怨,親一親也。

親一親,仁也。」

(《小弁》,刺幽王也。

太子之傅作焉。

)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云:「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公曰:「何故?」

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一寵一,饑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

(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一愛一至者,其求謹。

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戚,近也。

殊,謂異於疏者也。

),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

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

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

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

怎麼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

盂子說:「何以見得?」

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

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裡,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

這沒有別的原因,只為我和他素不相識。

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只為他和我是親人。

《小弁》這首詩裡的怨恨情緒,正是熱一愛一親人的表現。

熱一愛一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

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於我軍,可鬥士卻比我們多一倍。」

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麼?」

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一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饑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

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

[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

杜鄴在遊說王音時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一愛一的人,要求也少。

關係親近卻顯不出與關係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麼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麼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

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

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麼關係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

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