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道德: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道德

反經

道德

【原文】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出戰。

故孫子曰:一曰道。

道者,令人與上同意者也。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

(危,疑也。

言主上素有仁施於下,則士能致前赴敵,故與處存亡之難,不畏傾危之敗。

若晉陽之圍,沉灶生蛙,而民無叛疑也。

)

黃石公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

冬不服裘,夏不一操一扇,是謂禮將。

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

接之以禮,厲之以辭(厲士以見危授命之辭也),則士死之。

是以含蓼問疾,越王霸於諸侯;一吮一疽恤士,吳起凌於敵國。

陽門慟哭,勝三晉之兵;單醪投河,感一軍之士。

勇者為之鬥,智者為之憂。

視死若歸,計不旋踵者,以其恩養素畜,策謀和同也。

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萬。」

語曰:「積恩不已,天下可使。」

此之略也。

【譯文】

兵不可以出動有三種原因:國中不和,不可以出軍;軍中不和,不可以出陣;陣中不和,不可以出戰。

孫子說:放在第一位的是「道」。

所謂「道」,是使民眾與國君的意願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爭中就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

[危,是「疑」的意思。

是說上級素來有仁義施給下級,那麼士卒就能勇敢向前,攻擊敵人,與上級共赴危難,即使有傾覆之敗,也無所畏懼。

就像當年趙襄子敗走晉陽,雖然被晉國軍隊圍困,並用水灌,使爐灶沉於水中,日久蛙生,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背叛的。

]

黃石公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中幕帳還未安置好,將帥不說疲勞,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這就是將帥的禮法。

只要將帥與士卒同苦樂、共安危,士卒就會一團一結一心,不可離異,這支隊伍就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鬥。

將帥如果以禮對待,以言辭激勵[用言辭激勵士卒,告訴他危急與使命],那麼士卒就願意為知遇之恩而萬死不辭。

因此,越王勾踐為了報仇,口一含辛辣的蓼,問傷養死,撫一慰百姓,最終稱雄於諸侯;吳起為生病的士兵吸一吮一濃瘡,體恤士卒,最終凌駕在敵國之上。

看守宋國國門陽門的士卒死了,子罕人城痛哭,感動全城百姓,晉國因此不敢討伐;楚莊王有酒不獨飲,而把它投在河中,令軍士迎流共飲,三軍為之感動。

這樣,勇敢者願為之戰鬥,智慧者願為之憂慮。

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決計不退縮的原因,就是因為上級平日裡有恩德於己,計策和謀略與自己心願相一致。

所以說,平日裡對士卒不斷地積畜恩德,就可以在戰場上得到「以一破萬」的功效。

有俗語說:不斷地積畜恩德,整個天下都會為你所驅使。

這就是對「」一詞的簡明概括?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