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地形:孫子曰:「三曰地利。地利者,遠近、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地形

反經

地形

【原文】

孫子曰:「三曰地利。

地利者,遠近、險易、廣狹、生死也。

故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

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九地之名)。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戰其境內之地,士卒意不專,有自潰之心也。

故《經》曰:「散地,吾將一其志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入人之地未深,士卒意尚未專,而輕走也。

故《經》曰:「輕地,吾將使之屬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可以少勝眾、弱勝強,謂山水厄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爭。

故《經》曰:「爭地,吾將趣其後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為交地(道上相交錯,平地有數道,往來交通,無可絕也,故《經》曰:「交地,吾將固其結也」)。

諸侯之地三屬(我與敵相對,而旁有他國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先至其地,可交結諸侯之眾為助也。

故《經》曰:「衢地,我將謹其守也」)。

入人難返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遠去己城廓,深入敵地,專心意,故謂之重地。

故《經》曰:「重地,吾將繼其食也」)。

行出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汜地(汜,浸洳之地。

故《經》曰:「汜地,吾將進其途也)。

所由入者隘,所以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地(所欲從入厄險,欲歸道遠也,持久則糧乏,故敵可以少擊吾眾者。

故《經》曰:「圍地,吾將塞其闕也」)。

疾戰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復有礙,又糧乏絕,故為死地。

在死地者,當及士卒尚飽,強志殊死,故可以俱死。

故《經》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也」)。

是故,散地則無戰(士卒顧家,不可以戰。

),輕地則無止(入敵地淺,士意尚未堅,不可以遇敵,自當堅其心也。

),爭地則無攻(三道攻,當先主地利也,先得其地者,不可攻也。

),交地則無絕(相及屬也。

交地者,俱可進退,不以兵絕也。

),衢地則合交(佐諸侯也,當交結於諸侯。

),重地則掠(蓄糧食也。

入深,士卒堅固,則可掠取財物。

),汜地則行(不可止也),圍地則謀(擊其謀也。

則當權謀奇譎,可以免難。

),死地則戰(殊死戰也。

未戰先勵之曰:「無慮愚戇,用軍不明,乃隨圍厄之地,益士大夫之憂也,皆將之罪也。

今日之事,在此一舉。

若不用力,身當膏野草,為蟲獸食,妻子無所求索;克則身榮,賞祿在焉,可不勉哉。

)。」

又有六地:有通,有掛,有支,有隘,有險,有遠(六地名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謂俱在平陵,往來通利也。

)。

居通地,先處其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寧致人,無致於人。

已先處高地,分為屯守於歸來之路,不使敵絕已糧道也。

)。

可以往,難以反,曰掛(掛,相掛牽也。

)。

掛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反,不利(敵無備而出攻之,勝可也;有備,不得勝之,則難還反也。

)。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久也。

俱不便久相持也。

)。

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引而去也,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利我者,佯背我去,無出逐,待其引而擊之,可敗也。

)。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而待敵(盈,滿也。

以兵陣滿院形名,使敵不得進退。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也,不盈而從之(隘形者,兩山之間通谷也。

敵怒,勢不饒我也。

居之,必前齊厄口陣,而守之以奇也。

敵即先居此地齊口陣,勿從也。

即半隘陣者,從而與敵,其此利也。

)。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居高陽之地,以待敵人。

敵人從其下陰來,擊之,勝也。

);若敵先居,則引而去之,勿從也(地險,先不可致於人也。

)。

夫遠形,鉤勢,難以挑戰,而不利(挑,近敵也。

遠形,去國遠也。

地鉤等,無獨便利,先挑之戰,不利。

)。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

皆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故曰:深草蓊穢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阻險者,所以止御車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眾少可以夜擊敵也);沛澤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漸,浸也。

音子廉反。

),山林石徑,涇川丘阜(涇川,常流之川。

),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車騎二不當一。

丘陵漫衍相屬(漫衍,猶聯延也;屬,續也,音之欲反。

),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平原相遠(遠,離也。

),仰高臨下,此弓一弩一之地,短兵十不當一。

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劍楯三不當一。

雚葦竹簫(簫,蒿也。

),草木蒙籠,林葉茂接,此矛鋌之地,長戟二不當一。

曲道相伏,險扼相簿,此劍楯之地,弓一弩一三不當一。

故曰:「者,兵之助。」

又曰:「用兵之道,地利為寶。」

趙奢趨山,秦師所以覆敗;韓信背水,漢兵由是克勝。

此用地利之略也。

【譯文】

孫武說:「第三要看地利。

所謂地利,是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易,地域的寬廣和狹窄以及是否有利於攻守進退等。

不知山林的險阻、沼澤的形勢,不能行軍。

不用嚮導,不能獲得地利。

用兵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圍地、死地之分。

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作戰,這樣的地區叫「散地」[在自己境內作戰,士卒心意不專一,會生自我潰敗之心。

因此《經》上說:「在散地作戰,要使士卒的心意專一」]。

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叫「輕地」[進入敵人之境不深的地區,士卒的心意還沒有專一,因而容易逃跑。

《經》上說:「在輕地,我要使各部互相連接」]。

我先佔領對我有利,敵先佔領對敵有利的地區,叫「爭地」[ 在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地域裡,可以把守山水的隘口,據險固守,所以敵我雙方都要爭奪。

《經》上說:「對於爭地,要迅速趕在敵軍前面佔領它」]。

我軍可以去,敵軍可以來的地區,叫「交地」[交地的道路相交錯,平地上有數條路可以往來,交通便利。

《經》上說:「對於交地,要固守其要道」]。

敵我雙方和其它諸侯國接壤的三角地區,先到就可以結交諸侯並取得援助的,叫「衢地」[先到者可以結交諸侯,得到它們的援助。

《經》上說:「對於衢地,要小心謹慎地防守」]。

深入道險難返的地區,背後又有許多城鎮,這種叫「重地」[遠離自己的城郭,深入敵境,士卒會心意專一地作戰,所以稱之為「重地」。

《經》上說:「在重地,要不斷地為士卒提一供給養」]。

山林、險阻、沼澤等道路難行的地區,叫「汜地」[《經》]上說:「到了汜地,要迅速穿過它」]。

進入時的道路狹隘,退出時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能擊敗我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圍地」[ 繼續前進太險惡,返回歸路又遙遠,拖延久了會缺糧。

所以敵軍能以少勝多。

《經》上說:

「在圍地,一定要堵塞隘口」]。

迅速奮戰則能生存,否則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死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前進不能,後退又有障礙,加上糧草缺乏,所以稱之為「死地」。

[ 在死地作戰,趁士卒體力還好,要鼓舞士氣,以便與敵人決一死戰,可與敵人同歸於盡。

《經》上說:「在死地作戰,要有必死的決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散地」不宜作戰[因士卒顧戀家鄉],在「輕地」不可停留[進入敵境不深,士氣不高,不要輕易開戰,首先要注意堅定士卒的鬥志],遇「爭地」不可強攻[ 進攻就要先得地利,如果敵人已先佔領,就不要強攻] 。

在「交地」則各部要互相連接,防止被敵人切斷[在「交地」,敵我雙方都可以進退,不能讓各部失去聯絡],在「衡地」則應結交鄰國[ 求得鄰國的援助],在「重地」則應奪取物質,就地補給[蓄積糧食,深入敵境,士卒意志堅決,可奪取財物],在「汜地」就要迅速通過[不可停止],在「圍地」就要巧設奇謀[攻擊敵軍要用奇謀,這樣可以避免災難],在「死地」就要迅猛奮戰,死中求生[要決一死戰,在戰前先要這樣激勵士卒:「愚莽又缺乏考慮,用兵不明智,因此才進入到了這危險之地,加重了軍官們的憂慮,這都是我做將領的過錯。

今日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若不用力作戰,我們就會拋一屍一野外,為蟲獸所食,家中的妻子兒女也因此失去依靠。

戰鬥打勝了,不僅自身榮耀,賞獎俸祿均可得到。

諸位一定要努力向前!」]。

地理形勢又可分六種:有「通」、「掛」、「支」、「隘」、「險」、「遠」等。

凡是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叫做「通」[指都處在平原、丘陵地帶,交通便利]。

處在「通」地,要搶先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保持糧道暢通,這樣與敵交戰就有利[ 寧可引一誘敵人來就我,而不要我去就敵人。

既已佔據高地,就要分兵把守在返回的道路,不要讓敵切斷我軍的糧道]。

凡是易進難返的地方叫「掛」,在「掛形」地區,敵軍如無防備,就要出擊戰勝它;如果敵人有防備,我出擊不能取勝,又難以撤回,這就於我不利]。

凡是我出擊不利,敵出擊也不利的地方,叫作「支」[「支」,是持久的意思,敵我雙方都不便長久相持的地方] 。

在「支形」地區,敵人雖然以利誘我, 也不要出擊,最好是帶領部隊假裝離去,誘敵出動一半時,我突然發起進攻,這樣有利[對我軍有利。

如果敵軍佯裝背我而去,不要出兵,要等敵軍引兵離開時,再攻擊它,就可以取勝]。

在稱作「隘形」的這種狹窄的山谷地帶,我若先敵佔據,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敵人來攻[用重兵堵塞險要,使敵人不能進退]。

如果敵軍己先我佔據隘口,並以重兵據守,那就不要進攻;如敵軍沒有重兵把守,就要迅速攻佔。

[「 隘形」是指兩山中間的通道。

佔據這一的敵軍如果發怒,表示不會放過我軍。

佔據了它,一定要陳兵谷口,以奇謀鎮守。

敵軍如果佔據了谷口列陣以待,就不要進攻。

如果敵軍只佔領了一半,可以攻擊,以便與敵軍共享這一有利]。

在「險形」地區,如我先敵佔領,要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待擊敵人[佔據高而向陽的待敵來攻,敵軍如從下面的背陰處來,攻擊它可以取勝]。

如果敵人已先佔領,那就主動撤退,不要進攻[險要地帶,一定不能被敵人先控制]。

在「遠形」地區,雙方勢均力敵,不宜挑戰,勉強作戰,於我不利[「遠形」,離本國較遠。

勢均力敵,便沒有便宜可佔。

先挑戰,於我軍不利]。

以上是關於利用的原則,領會運用是將帥的重要一課,不可不認真研究。

姜太公說,有讓部隊緊一靠茂密的野草地段的,這是為了遁逃做準備;有佔據溪水深谷險要處的,這是為了阻擋敵軍的戰車騎兵;有把隊伍派往隘口要塞山林中的,這是為了以少擊多[人數少可以乘夜色攻擊敵軍];有把隊伍送到雜草叢生的湖泊河澤及幽暗處的,這是為了隱蔽自己的行動。

有丈五寬的壕溝,浸漫戰車的河水,山林,石徑,有常流水的河川以及草木生長的地方,適合用步兵作戰,在這類地段,一個步兵可敵二輛戰車或騎兵。

丘陵綿延相連,平原曠野,這是適於戰車、騎兵作戰的地方,在這種地方,十個步兵抵擋不了一個騎兵。

居高臨下,遠離平原,適於弓彎手作戰,在這種地方,十個使用短兵器的抵擋不了一個弓箭手。

兩軍陣地接近,平原淺草處,可前攻可後撒的地方,適於使用長戟作戰,在這種地方,一個使戟的可敵三個使劍盾的。

蘆葦竹蒿叢生,草木蔥籠,林莽相接,森林茂盛之處,適於使用長矛作戰,在這種地方,二個使長戟的抵擋不了一個使長矛的。

到處是曲折的道路,險要的隘口,這是適於劍盾作戰的地方。

所以說,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是善於利用的輔助作用。

當年秦兵圍困趙國的閼與,趙奢去救援,先佔據了北山,秦軍後至,攻山不得,趙奢乘機反攻,大敗秦軍。

韓信背水列陣,漢軍前臨大敵,後無退路,都拚死作戰,結果戰勝了趙軍。

這就是善於利用作戰的典型例證。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