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當下召入范質、王溥、李穀諸宰臣,及樞密使鄭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

五代史演義

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

五代史演義卻說周主榮既敗漢卻遼,遂思西征南討,統一中國。

當下召入范質、王溥、李穀諸宰臣,及樞密使鄭仁誨等,開口宣諭道:「朕觀歷代君臣,欲求治平,實非容易。

近自唐、晉失德,天下愈亂,悍臣叛將,篡竊相仍。

至我太祖撫有中原,兩河粗定,惟吳、蜀、幽、並,尚未平服,聲教未能遠被。

朕日夜籌思,苦乏良策。

想朝臣應多明哲,宜令各試論策,暢陳經濟,如可采擇,朕必施行,卿等以為何如?」

范質、王溥等,齊聲稱善,乃詔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餘人,入殿親試。

每人各撰二文,一是「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是「平邊策」。

徐台符等得了題目,各去撰著。

有的是攢眉蹙額,煞費苦心;有的是下筆成文,很是敏捷。

自辰至未,陸續告成,先後繳卷。

周主逐篇細覽,多半是徒托空言,把孔聖人的「修文德,來遠人」二語,敷衍成篇,不得實用。

惟給事中竇儀,中書舍人楊昭儉,謂宜用兵江、淮,頗合周主微意。

還有一篇崇論閎議的大文,乃是比部郎中王樸所作。

略云: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

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一奸一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

天下離心,人不用命。

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

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

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

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

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

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

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

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

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

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

南人懦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

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

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

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

惟并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

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

方今兵力一精一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

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周主覽到這篇文字,大加稱賞,便引與計議。

樸談論風生,無不稱旨,因授為左諫議大夫。

未幾且命知開封府事。

就是竇儀、楊昭儉,也得陞官;儀為禮部侍郎,昭儉為御史中丞。

特用聲西擊東的計策,先命偏師攻蜀,繼出正軍擊唐。

先是秦、成、階三州入蜀,蜀人又取鳳州。

見前文。

蜀主孟昶,好游漁色,一浪一費無度,國用不足,專向民間取償。

秦、鳳人民,迭遭苛稅,仍欲歸隸中原,乃相次詣闕,乞舉兵收復舊地。

周主正要發兵,又得了這個機會,更加喜悅,立命鳳翔節度使王景,及宣徽南院使向訓,為征蜀正副招討使,西攻秦、鳳。

蜀主聞報,忙遣客省使趙季札,趨赴秦、鳳二州,按視邊備。

季札本沒有甚麼材干,偏他目中無人,妄自尊大。

一到秦州,節度使韓繼勳迎入城中,與談軍事,多經季札吹一毛一索瘢,免不得唐突數語,季札怏怏而去。

轉至鳳州,刺史王萬迪,見他趾高氣揚,也是不服,勉強應酬了事。

自大者必遭眾忌。

季札匆匆還入成都,面白蜀主,謂韓、王皆非將才,不足禦敵。

蜀主亦歎道:「繼勳原不足當周師,卿意屬在何人?」

季札朗言道:「臣雖不才,願當此任,管教周軍片甲不回!」令人好笑。

蜀主乃命季札為雄武節度使,撥宿衛兵千人,歸他統帶,再往秦、鳳扼守。

又派知樞密王昭遠,按行北邊城塞,部署兵馬,防備周師。

自己仍評花問柳,賭酒吟詩,日聚後宮佳麗,教坊歌伎,以及詞臣狎客,一堂笑樂,好似太平無事一般。

廣政初年,廣政即蜀主昶年號,見前。

內廷專一寵一,要算妃子張太華,眉目如畫,色藝兼優,蜀主昶一愛一若拱璧,出入必偕,嘗同輦游青城山,宿九天文人觀中,月餘不返。

忽一日雷雨大作,白晝晦暝,張太華身輕膽怯,避匿小樓,不意霹靂無情,偏向這美人頭上,震擊過去,一聲響亮,玉骨冰銷。

想系房帷不謹,觸一動神怒,故遭此譴。

昶悲悼的了不得,因張妃在日,曾留戀此觀,有死後瘞此的讖語,乃用紅錦龍褥,裹瘞觀前白楊樹下。

昶即日迴鑾,悼亡不已。

一班媚子諧臣,欲解主憂,因多方採選麗姝。

天下無難事,總教有心人,果然得一絕色嬌娃,獻入宮中。

昶仔細端詳,花容玉貌,彷彿太華,而且秀外慧中,擅長文墨,試以詩詞歌賦,無一不一精一,直把這好色昏君,喜歡得不可名狀。

綢繆數夕,即拜貴妃,別號花一蕊夫人,尋又賜號慧妃。

妃一愛一賞牡丹芙蓉,所以蜀中有牡丹苑,有芙蓉錦城。

牡丹苑中,羅列各種,無色不備。

芙蓉錦城,是在城上種植芙蓉,秋間盛開,蔚若錦霞,因此號為錦城。

蜀地素稱饒富,又經十年無事,五穀豐登,斗米三錢,都下士女,不辨菽麥,多半是采蘭贈芍,買笑尋一歡。

上行下效,捷如影響。

蜀主昶見近置遠,居安忘危,除花一蕊夫人外,又廣選良家女子,充入後宮,各賜位號,有昭儀、昭容、昭華、保芳、保香、保衣、安宸、安蹕、安情、修容、修媛、修娟等名目,秩比公卿大夫,甚至舞娼李艷一娘一,亦召入宮中,廁列女官,特賜娼家錢十萬緡,代作聘金。

是年周蜀開釁,適當夏日,昶既派出趙季札、王昭遠兩人,還道是禦敵有餘,依舊流連聲色。

漸漸的天氣炎熱,便挈花一蕊夫人等,避暑摩訶池上,夜涼開宴,環侍群芳,昶左顧右盼,無限歡娛。

及諦視嬪嬙,究要推那花一蕊夫人,作為首選,酒酣興至,就命左右取餅紙筆,即席書詞,讚美花一蕊夫人,第一句寫下道:「冰肌玉骨清無汗」,第二句接寫道:「水殿風來暗香滿。」

從戰鼓鼕鼕中,忽插一段香一艷文字,越覺奪目。

再擬寫第三句,突有緊急邊報到來,乃是周招討使王景,自大散關至秦州,連拔黃牛八寨。

昶不禁擲筆道:「可恨強寇,敗我詩興!」乃並撤酒餚,即召詞臣擬旨,派都指揮使李廷珪為北路行營都統,高彥儔為招討使,呂彥琦為副招討使,客省使趙崇韜為都監,出拒周師。

一面促趙季札速赴秦州,援應韓繼勳。

季札奉命出軍,連一愛一妾都帶在身旁,按驛徐進,興致勃然。

到了德一陽一,聞周軍連拔諸寨,氣勢甚盛,不由的畏縮起來。

嗣經朝旨催促,越覺進退兩難。

一床一頭婦人,權逾君上,勸令還都避寇,不容季札不依。

季札遂疏請解任,托詞還朝白事,先遣親軍保護一愛一妾,與輜重一同西歸,然後引兵隨返。

既至成都,留軍士在外駐紮,單騎入城。

都中人民,還疑他是孑身逃回,相率震恐。

及季札入見蜀主,由蜀主問他軍機,統是支吾對答,並沒有切實辦法。

蜀主大怒道:「我道汝有甚麼材能,委付重任,不料愚怯如此!」遂命將季札拘住御史台,付御史審勘。

御史劾他挈妾同行,擅自回朝,應加死罪。

蜀主批准,令把季札推出崇禮門外,斬首示眾。

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蜀行營都統李廷珪率兵至威武城,正值周排陣使胡立,帶領百餘騎,前來巡邏。

廷珪即麾軍殺上,把胡立困在垓心,胡立兵少勢孤,衝突不出,被蜀將射落馬下,活擒而去。

立部下多為所獲,只剩數十騎逃歸周營。

李廷珪得了小勝,報稱大捷,並命軍衣上繡作斧形,號為破柴都。

周主本姓為柴,故有此號。

虛名何益?

蜀主昶接著捷報,很是喜慰,且遣使至南唐、北漢,約共出兵攻周。

偏是得意事少,失意事多,捷報才到,敗報又來。

廷珪前軍,為周將所敗,擄去將士三百人。

蜀主乃復遣知樞密使伊審征撫勉行營,再行督戰。

審征馳詣軍前,與廷珪商定軍謀,遣先鋒李進據馬嶺寨,截住周軍來路。

再派游擊隊旁出斜谷,進屯白澗,作為偏師。

又令染院使王巒,引兵出鳳州北境,至堂倉鎮及黃花谷,絕周糧道,三路出師,審征、廷珪等擇地紮營,專待消息,準備接應。

王巒率兵三千人,逕趨堂倉,先令偵騎至黃花谷中,探明敵蹤,還報谷外有周軍往來,統是輸運輜重,接濟周營,並沒有大將彈壓。

巒大喜道:「我去把他輜重軍,一齊奪來,管教他糧食中斷,全軍潰走了。」

我亦說是妙計,無如不從汝願。

遂驅軍前進,馳入黃花谷。

谷長路窄,兵士不能並行,只好魚貫而入,慢慢兒的蛇行過去。

那知周軍伏一在谷口,見蜀兵出谷前來,立即突出。

打倒一個捉一個,打倒兩個捉一雙,王巒押著後隊,尚未得知,只管催軍速趲,待至前隊已擒去千人,方悉谷外警報,慌忙傳令退還,怎奈後面的谷口,也有周軍出現,巒拚命殺出,手下只剩百餘騎,緊緊隨著,此外都陷入谷中,被周軍前後搜捕,一古腦兒捉去。

巒帶百餘騎還奔堂倉,急急如漏網魚,纍纍如喪家犬,恨不得三腳兩步,即抵大營。

甫至堂倉鎮附近,見前面擺著一彪人馬,很是雄壯,為首的戴著兜鍪,穿著鐵甲,立馬橫槍,朗聲呼道:「我周將張建雄也!來將快下馬受縛,免我動手。」

巒至此叫苦不迭,自思進退無路,只好硬著頭皮,縱馬來戰。

兩下交鋒,一個是膽壯氣雄,一個是心驚力怯,才及四五合,殺得王巒滿身臭汗,招架不住。

建雄大喝一聲,把巒扯住衣襟,摔落馬下,周軍順手撳住,將巒縛好,牽往馬前。

蜀兵只有百餘騎,怎能奪回主將,兼且無路脫奔,沒奈何哀求乞降。

建雄令軍士反綁蜀兵,仍然由原路回軍。

那時黃花谷內,已將蜀兵捉得一精一光,仔細檢點,剛剛捉了三千人,一個也不少,一個也不多。

更奇的是一個不死,各由建雄帶去,回營報功。

原來王景、向訓等,早已防蜀兵劫糧,伏兵黃花谷口,巧巧王巒中計,遂致全軍覆沒。

李進在馬嶺寨中,得知此信,嚇得戰戰兢兢,還道周軍具有神力,能使片甲不留。

要逃一性一命,走為上策,便棄了馬嶺寨,奔回大營。

白澗屯兵,也聞聲奔潰。

伊、李兩蜀將的規畫,一併失敗,自知立腳不住,不如見機早退,因棄營返奔,直至青泥嶺下,依險紮住。

雄武節度使韓繼勳,亦樂得逃生,畫個依樣葫蘆,走還成都。

一班逃將軍。

秦州觀察判官趙玭,召官屬與語道:「敵兵甚銳,戰無不勝,我國所遣兵將,向稱驍勇,一經戰陣,非死即逃,我等怎可束手待斃,去危就安,正在今日,未知諸君意下如何?」

大眾都是貪生怕死,聽了玭言,應聲如響,即開城迎納周軍。

王景等已入秦州,便分兵攻成、階二州,自督軍往圍鳳州。

成、階二州的刺史,聞秦州失守,當即迎降,獨鳳州固守不下。

自韓繼勳逃回成都,蜀主昶把他褫職,改用王環為威武節度使,趙崇溥為都監,往援秦州。

兩將行至中途,接得秦州降周消息,忙引兵轉趨鳳州。

甫入鳳州城,那王景已率師來攻,急登陴守禦。

景四面攻撲,都被趙崇溥督兵拒卻,乃築壘成圍,斷絕城中樵汲,令他自斃。

適曹州節度使韓通,奉周主命,來助王景。

景令他往城固鎮,堵住蜀中援師。

城中餉竭援窮,漸漸支撐不住,每夜有兵將縋城出降。

王景乘危督攻,一鼓登城,城上守兵俱一靡一,王環、趙崇溥,尚率眾巷戰。

怎奈士無鬥志,陸續逃散,只剩王、趙兩將,無路可奔,統被周將擒住,崇溥憤不欲生,絕粒而死,環被拘獄中。

於是秦、鳳、成、階四州,俱為周有。

王景露布奏捷,靜候朝命。

周主傳諭優獎,且命赦四州所獲將士,願歸諸人,給資遣還。

願留諸人,各予俸賜,編為懷恩軍,即令降將蕭知遠帶領,暫住鳳州。

嗣因興兵南討,欲罷西征,遂遣蕭知遠率兵西歸。

蜀中兵敗地削,上下震驚,伊審征、李廷珪等,奉表請罪。

蜀主概置不問,但命在劍門、白帝城各處,多聚芻糧,為備御計。

一面鼓鑄鐵錢,禁民間私用鐵器。

國人很覺不便,都歸咎李廷珪等將士。

昶母李氏,亦屢言典兵非人,除高彥儔忠誠足恃外,應悉數改置,昶不能從,後來惟彥儔死節,方知李氏有識,可惜孟昶不用。

但罷廷珪兵一柄一,令為檢校太尉。

及蕭知遠等還蜀,蜀主昶亦放還周將胡立等八十餘人,並囑立帶轉國書,向周請和。

立還至大梁,呈上蜀主昶書。

周主展開一閱,但見起首二語,乃是大蜀皇帝,謹致書於大周皇帝閣下,不禁忿然道:「他尚敢與朕為敵麼?」

嗣復看將下去,乃是一篇駢體文。

略云:

竊念自承先訓,恭守舊邦,匪敢荒寧,於茲二紀。

頃者晉朝覆滅,何建來歸,不因背水之戰爭,遂有仇池之土地。

洎審晉君北去,中國且空,暫興敝邑之師,更復成都之境。

厥後貴朝先皇帝應天順人,繼統即位,奉玉帛而未克,承弓劍之空遺,但傷嘉運之難諧,適歎新歡之且隔。

以至去載,忽勞睿德,遠舉全師,土疆尋隸於大朝,將卒亦拘於貴國。

幸蒙皇帝惠其首領,頒以衣裘,偏裨盡補其職員,士伍遍加以糧賜,則在彼無殊於在此,敝都寧比於雄都!方懷全活之恩,非有放還之望。

今則指導使蕭知遠等,押領將士子弟,共計八百九十三人,還入成都,具審皇帝迥開仁愍,深念支離,厚給衣裝,兼加巾屨,給沿程之驛料,散逐分之緡錢。

此則皇帝念疆場幾經變革,舉干戈不在盛朝,特軫優容,曲全情好。

求懷厚誼,常貯微衷。

載念前在鳳州,支敵虎旅,曾拘貴國排陣使胡立以下八十餘人,囑令軍幕收管,令各支廩食,各給衣裝,只因未測宸襟,不敢放還鄉國。

今既先蒙開釋,已認沖融,歸朝雖愧於後時,報德未稽於此日。

其胡立以下,令各給鞍馬、衣裝、錢帛等,專差御衣庫使李彥昭部領,送至貴境,望垂宣旨收管。

矧以昶昔在齠齡,即離並都,亦承皇帝風起晉一陽一,龍興汾水,合敘鄉關之分,以申玉帛之歡。

倘蒙惠以嘉音,即佇專馳信使,謹因胡立行次,聊陳感謝。

詞不盡意,伏惟仁明洞鑒,瞻念不宣。

周主覽畢,顏色少霽,便語胡立道:「他向朕乞和,情尚可原,但不應與朕鈞禮,朕不便答覆。

汝在蜀多日,能悉蜀中情形否?」

立叩陳蜀主荒一婬一情事,且自請失敗罪名。

周主道:「現在有事南方,且令蜀苟延一二年,俟征服南唐,再圖西蜀未遲。

朕赦汝罪,汝且退出去罷!」立謝恩而退。

蜀主昶俟周復書,始終不至,竟向東戟指道:「朕郊祀天地,即位稱帝時,爾方鼠竊作賊,今何得藐我至此!」遂仍與周絕好,復為敵國。

小子有詩詠道:

喪師失地尚非羞,滿口驕矜最足憂;

幸有南唐分敵勢,尚留殘喘度春秋。

蜀事暫從緩敘,小子要述及周唐戰爭了。

看官不嫌詞費,還請再閱下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