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獨疑忌潞王從珂,聽信朱、馮兩樞密,出從珂子重吉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

五代史演義

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

五代史演義卻說唐主從厚,已改元應順,尊嫡母曹氏為太后,庶母王氏為太妃,所有藩鎮文武臣僚,更一體覃恩,俱給賞賜。

獨疑忌潞王從珂,聽信朱、馮兩樞密,出從珂子重吉為亳州一團一練使。

重吉有妹名惠明,在洛為尼,亦召入禁中。

從珂聞子被外黜,女被內召,料知新主有猜忌意,免不得瞻顧彷徨。

他本為明宗所一愛一,夙立戰功,明宗病劇,只遣夫人劉氏入省,自在鳳翔觀望。

及明宗去世,亦謝病不來奔喪。

彼時已料有內釁,坐覘成敗。

果然嗣皇從厚,信讒見猜,屢遣使偵察從珂。

朱弘昭、馮贇,又捕風捉影,專喜生事。

內侍孟漢瓊,與朱、馮結為知己,朱、馮說他有功,加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且賜號忠貞扶運保泰功臣。

漢瓊有何功績,只殺從榮一事,由他首倡。

此時漢瓊出守天雄軍,見上回。

意欲邀他回都,協同辦事,於是奏請召還漢瓊,徙成德節度使范延光,轉鎮天雄軍。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移鎮成德軍。

潞王從珂,卻叫他改鎮河東,兼北都留守。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從厚也不知利害,俱從所請,遣使出發四鎮,分頭傳命。

從珂鎮守鳳翔,距都最近,第一個接到敕使,滿肚中懷著鬼胎。

忽又聞洋王從璋,前來接替,更覺疑慮不安。

看官閱過上文,應知從璋為明宗從子,前時簡任河中,手殺安重誨。

這番調至鳳翔,從珂也恐他來下辣手,隨即召集僚佐,商議行止。

大眾應聲道:「主上年少,未親庶事,軍國大政,統由朱、馮兩樞密主持。

大王威名震主,離鎮是自投羅網,不如拒絕為是!」觀察判官馮胤孫,獨出為諫阻道:「君命召,不俟駕而行,諸君所議,恐非良圖。」

大眾聞言,統啞然失笑,目為迂談。

從珂乃命書記李專美,草起檄文,傳達鄰鎮,大略謂朱弘昭、馮贇等,乘先帝疾亟,殺長立少,專制朝權,疏間骨肉,動搖藩垣,從珂將整甲入朝,誓清君側,但慮力不逮心,願乞靈鄰藩,共圖報國云云。

檄文既發,又因西都留守王思同,擋住出路,不得不先與聯絡,特派推官郝詡,押牙朱廷等,相繼詣長安,說以利害,餌以美一妓一。

思同卻慨然道:「我受明宗大恩,位至節鎮,若與鳳翔同反,就使成事,也不足為榮。

一或失敗,身名兩喪,反致遺臭萬年。

這事豈可行得!」遂將郝詡、朱廷拘住,詳報唐廷。

此外各鎮,接到從珂檄文,或與反對,或主中立,惟隴州防禦使相裡金,有心依附,即遣判官薛文遇,往來計事。

唐主從厚,既聞從珂叛命,擬遣康義誠出兵往討。

義誠不欲督師,請飭王思同為統帥,羽林都指揮使侯益為行營馬步都虞侯。

益知軍情將變,辭疾不行,遂被黜為商州刺史,侯益尚不失為智,義誠卻很是狡詐。

即命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前靜難軍節度使藥彥稠為副,前絳州刺史萇從簡為馬步都虞侯,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羽林指揮使楊思權等,皆為偏裨,出師數萬,往討從珂。

又命護國節度使安彥威,為西面行營都監,會同山南、西道,及武定、彰義、靜難各軍帥,夾攻鳳翔。

一面令殿直楚昭祚,往執亳州一團一練使李重吉,幽錮宋州。

洋王從璋,行至中途,聞從珂拒命,便即折還。

王思同等會同各道兵馬,共至鳳翔城下,鼙鼓喧天,兵戈耀日,當即傳令攻城。

城塹低淺,守備不多,由從珂勉諭部眾,乘陴抵禦。

怎奈城外兵眾勢盛,防不勝防,東西兩關,為全城保障,不到一日,都被攻破,守兵傷亡,不下千百,急得從珂危懼萬分,寢食不遑。

好容易過了一宵,才見天明,又聽得城外喧聲,一齊趨集,好似那霸王被困,四面楚歌。

極寫唐軍聲勢,反射後文降潰。

從珂情急登城,泣語外軍道:「我年未二十,即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才立得本朝基業,汝等都隨我有年,亦應目睹,今朝廷信任讒臣,猜忌骨肉,試想我有何罪,乃勞大軍痛擊,必欲置我死地呢!」說至此,就在城上大哭起來。

內外軍士,相率泣下。

忽西門外躍出一將,仰首大呼道:「大相公真是我主哩!」遂率部眾解甲投戈,願降潞王。

從珂開城放入,思權用片紙呈入,內書數語云:願王克京城日,授臣節度使,勿用作防一團一。

從珂即下城迎勞,援筆批入紙中,寫就思權為邠寧節度使七字,授與思權。

思權舞蹈稱謝。

為彼一人,斷送社稷,試問彼心何忍?且登城招誘尹暉,尹暉即遍呼各軍道:「城西軍已入城受賞了!我等應早自為計!」說著,也將甲冑脫卸,作為先導,各軍遂紛紛棄械,乞降城中。

從珂復開了東門,迎納尹暉等降軍。

王思同毫不接洽,驟見亂兵入城,頓時倉皇失措,與安彥威等五節度使,統皆遁去。

鳳翔城下,依舊是風清日朗,霧掃雲開。

從珂轉驚為喜,大括城中財帛,犒賞將士,甚至鼎釜等器,亦估值作為賞物。

大眾都得滿願,歡聲如雷。

長安副留守對遂雍,聞思同敗還,也生異志,閉門不納。

思同等只好轉走潼關。

從珂建大將旗鼓,整眾東行,尚恐思同據住長安,併力拒守。

及行次岐山,聞劉遂雍不納思同,大喜過望,便即遣人慰撫。

遂雍悉傾庫帑,遍賞從珂前軍,前軍皆不入城,受賞即去。

至從珂到來,由遂雍出城迎接,復搜索民財,充作供給。

從珂也無暇入城,順道東趨,逕一逼一潼關。

唐廷尚未得敗報,至西面步軍都監王景從等,自軍中奔還,才識各軍大潰。

唐主從厚,驚慌的了不得,亟召康義誠入議,淒然與語道:「先帝升遐,朕在外藩,並不願入都爭位,諸公同心推戴,輔朕登基。

朕既承大業,自恐年少無知,國事都委任諸公,就是朕對待兄弟,也未嘗苛刻。

不幸鳳翔發難,諸公皆主張出師,以為區區叛亂,立可蕩平,今乃失敗至此,如何能轉禍為福?看來只有朕親往鳳翔,迎兄入主社稷,朕仍舊歸藩。

就使不免罪譴,亦所甘心,省得生靈塗炭了!」徒然哀鳴,有何益處?朱弘昭、馮贇等,面面相覷,不發一言。

不能收火,如何放火?

康義誠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進議道:「西師驚潰,統由主將失策,今侍衛諸軍尚多,臣請自往抵敵,扼住要衝,招集離散,想不至再蹈前轍,願陛下勿為過憂!」唐主從厚道:「卿果前往督軍,當有把握,但恐寇敵方盛,一人不足濟事,且去召入石駙馬,一同進兵,可好麼?」

義誠道:「石駙馬聞徙鎮命,恐亦未願,倘有異心,轉足資寇,不如由臣自行,免受牽制!」巧言如簧。

從厚總道他語出至誠,毫不動疑,便召將士慰諭,親至左藏,悉發所儲金帛,分給將士。

且更面囑道:「汝等若平鳳翔,每人當更賞二百緡。」

將士無功得賞,益加驕玩,各負所賜物,出語途人道:「到鳳翔後,再請給一分,不怕朝廷不允!」途人聞言,有幾個見識較高,已料他貪狡難恃,康義誠獨揚揚得意,調集衛軍,入朝辭行。

都指揮使朱弘實,進白唐主道:「禁軍若都出拒敵,洛都歸何人把守?臣意以為先固洛一陽一,然後徐圖進取,可保萬全。」

義誠正恨弘實主兵,擊斃從榮,此時又出來阻撓,頓覺怒氣上衝,厲聲叱道:「弘實敢為此言,莫非圖反不成?」

弘實本是莽夫,怎肯退讓,也厲聲答道:「公自欲反,還說別人欲反麼?」

這二語的聲音,比義誠還要激響,適值從厚登殿,聽是弘實口音,心滋不悅,便召二人面訊。

二人爭訟殿前,弘實仍盛怒相向,義誠獨佯作低聲,兩下各執一詞。

義誠便面奏道:「弘實目無君上,在御座前,尚敢這般放肆,況叛兵將至,不發兵攔阻,卻聽他直入都下,驚動宗社,這尚得謂非反麼?」

從厚不禁點首,義誠又一逼一緊一層道:「朝廷出此一奸一臣,怪不得鳳翔一亂,各軍驚潰,今欲整軍耀武,必須將此等國蠹,先正典刑,然後將士奮振,足以平寇!」從厚被他一激,遂命將弘實綁出市曹,斬首以徇。

各禁軍見弘實冤死,無不驚歎,那康義誠得洩餘恨,遂帶著禁軍,一麾出都去了。

從厚見義誠就道,還以為長城可靠,索一性一令楚匡祚殺死李重吉,並將重吉妹惠明,也勒令自盡,眼巴巴的專待捷音。

當下宣詔軍前,命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王思同為副。

那知思同奔至潼關,被從珂前軍追至,活擒而去,解至從珂行轅。

從珂面加詰責,思同慨然道:「思同起自行間,蒙先帝擢至節鎮,常愧無功報主;非不知依附大王,立得富貴,但人生總有一死,死後何顏往見先帝?今戰敗就擒,願早就死!」忠有餘而才略不足,終致殺身。

從珂也自覺懷慚,改容起謝道:「公且休言!」遂命羈住後帳,偏楊思權、尹暉二人,羞與相見,屢勸從珂心腹將劉延朗,謀斃思同。

延朗遂乘從珂醉後,擅將思同殺死。

及從珂醒後報聞,託言思同謀變,從珂徒付諸一歎罷了。

再進軍入華州,前驅又執到藥彥稠,命系獄中。

越日進次閿鄉,又越日進次靈寶,各州邑無一拒守,如入無人之境。

護國節度使安彥威,與匡國節度使安重霸,望風迎降。

獨陝州節度使康思立,閉門登城,擬俟康義誠到來,協同守禦。

從珂前驅至城下,中有捧聖軍五百騎,前曾出守陝西,至此為從珂所誘,令充前鋒,便向城上仰呼道:「城中將吏聽著!現我等禁軍十萬,已奉迎新帝,爾等數人,尚為誰守?徒累得一城人民,肝腦塗地,豈不可惜!」守兵應聲下城,開門出迎。

思立禁遏不住,也只好隨了出來,迎從珂入城。

從珂入城安民,與僚佐再商行止。

僚佐獻議道:「今大王將及京畿,料都中人必皆喪膽,不如移書入都,慰諭文武士庶,令他趨吉避凶,定可不勞而服了。」

從珂依言,即馳書都中,略言大兵入都,惟朱弘昭、馮贇兩族不赦外,此外各安舊職,不必憂疑。

時侍衛馬軍指揮使安從進,方受命為京城巡檢,一得此書,即潛布心腹,專待從珂軍到,好出城迎降。

唐主從厚,尚似睡在夢中,詔促康義誠進兵。

義誠軍至新安,部下將士,爭棄甲兵,赴陝投降。

及抵乾壕,十成中走去了九成半,只剩得寥寥數十人。

義誠心本叵測,此次自請出兵,意欲盡舉衛卒,迎降從珂,作為首功,不意衛卒已走了先著,頓失所望。

可巧途次遇著從珂候騎,即與他相見,自解所佩弓劍,令攜去作為信物,傳語請降。

心術最壞,莫如此人。

警報飛達都中,可憐唐主從厚,急得不知所為,忙遣中使宣召朱弘昭。

弘昭正憂心如焚,突然聞召,即惶遽出涕道:「急乃召我,是明明欲殺我謝敵呢!」當即投井自盡。

安從進聞弘昭已死,竟引兵入弘昭第,梟了弘昭首級,乘便往殺馮贇,把馮家男一女長幼,盡行屠戮,遂將朱、馮兩顆頭顱,送入陝中。

從厚得弘昭死耗,復聞馮族被屠,自知危在旦夕,不得不避難出奔。

適值孟漢瓊自魏州歸來,便令他再往魏州,整備行轅,以便出幸。

漢瓊佯為應命,及趨出都門,卻揚鞭西馳,投奔陝府去了。

保泰功臣,所為也如是麼?從厚尚未得知,自率五十騎至玄武門,顧語控鶴指揮使慕容進道:「朕且幸魏州,徐圖興復,汝可率控鶴兵從行!」進系從厚一愛一將,便即應聲道:「生死當從陛下!請陛下先行一步,俟臣召集部眾,出衛乘輿!」從厚乃馳出玄武門。

一出門外,門便闔住。

看官道是何人所闔?原來就是慕容進。

進給出主子,立即變卦,安安穩穩的居住都中,並沒有從駕的意思。

宰相馮道等入朝,到了端門,始知朱、馮皆死,車駕出走,因悵然欲歸。

李愚道:「天子出幸,並未向我等與謀,今太后在宮,我等且至中書省,遣小黃門入宮請示,取太后進止,然後歸第,諸公以為何如?」

道搖首道:「主上失守社稷,人臣將何處稟承?若再入宮城,恐非所宜。

潞王已處處張榜,不若歸俟教令,再作計較。」

已生變志。

乃共歸至天宮寺。

安從進遣人與語道:「潞王倍道前來,行將入都,相公宜帶領百官,至谷水奉迎。」

道等乃入憩寺中,傳召百官。

中書舍人盧導先至,道與語道:「聞潞王將至,應具書勸進,請舍人速即起草!」便欲勸進,太無廉恥。

導答道:「潞王入朝,百官只可班迎,就使有廢立情事,亦當俟太后教令,怎得遽往勸進呢?」

道又說道:「凡事總須務實。」

導答駁道:「公等身為大臣,難道有天子出外,遽向別人勸進嗎?若潞王尚守臣節,舉大義相責,敢問公等具何詞對答呢?為公等計,不如率百官徑詣宮門,進名問安,取太后進止,再定去就,方算是情義兼盡了。」

道尚躊躇未決,那安從進復遣人催促道:「潞王來了,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勞潞王,奈何百官尚未出迎?」

道慌忙出寺,李愚、劉等,也紛然隨行。

到了上一陽一門外,佇候了半日有餘,並不見潞王到來,但只有盧導趨過。

道復召與語,導對答如初。

李愚喟然道:「舍人所言甚當,我等罪不勝數了。」

罪止貪生,何必過謙。

乃相偕還都。

是時潞王從珂,尚留陝中,康義誠至陝待罪,從珂面責道:「先帝晏駕,立嗣由諸公,今上居喪,政事出諸公,何為不能終始,陷吾弟至此?」

你也口是心非。

義誠大懼,叩頭請死。

本意想立首功,誰知當場出醜!從珂冷笑道:「你且住著,再聽後命!」已露殺機。

義誠不得已留住行黃,馬步都虞侯萇從簡,左龍武統軍王景戡,均為從珂軍所執,匍匐乞降。

從珂俱命系獄,遂遣人上箋太后,一面由陝出發,東趨洛都。

至澠池西,遇著孟漢瓊,漢瓊伏地大哭,欲有所陳。

一哭便能保命麼?從珂勃然道:「汝也不必多言,我已早知道了!」遂命左右道:「快了此Yan奴!」漢瓊魂不附體,連哀求語都說不出來,刀光一閃,身首分離。

殺得好。

從珂復引兵至蔣橋,唐相馮道等,已排班恭迎。

丑極。

從珂傳令,說是未謁梓宮,不便相見。

道等又上箋勸進,越醜。

從珂並不審視,但令左右收下,竟爾昂然入都。

先進謁太后、太妃,再趨至西宮,拜伏明宗柩前,泣訴詣闕的緣由。

馮道等跟了進來,俟從珂起身,列班拜謁。

從珂亦答拜。

馮道等又復勸進。

從珂道:「我非來奪位,實出自不得已。

俟皇帝歸闕,園寢禮終,當還守藩服,諸公遽議及此,似未諒我的苦衷了!」吾誰欺?欺天乎!看官!你道從珂此言,果然好當真麼?翌日即由太后下令,廢少帝從厚為鄂王,命從珂知軍國事。

又翌日復傳出太后教令,謂潞王從珂,應即皇帝位。

從珂並不固辭,居然在柩前行即位禮,受百官朝賀了。

寫得從珂即位之速,返射上文偽言。

先是從珂在鳳翔,有瞽者張濛,自言知術數事,嘗事太白山神。

神祠就是北魏崔浩廟。

每遇人問休咎,由濛禱告,神即附體傳語,頗有應驗。

從珂親校房暠,酷信濛術,曾托濛代詢潞王吉凶。

濛即傳神語道:「三珠並一珠,驢馬沒人驅。

歲月甲庚午,中興戊己土。」

暠茫然不解,請濛代釋。

濛答道:「這是神語,我亦未能解釋呢。」

暠轉白從珂,從珂亦莫名其妙,至入都受冊,文中起首,便是應順元年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三語,從珂回視房暠道:「張濛神言,果然應驗了!」惟三珠兩語,尚難索解,再令暠往延張暠,共相研究。

濛言三珠指三帝,驢馬沒人驅,便是失位的意義。

是耶非耶!乃授濛為將作少監同正,敕賜金紫,作為酬謝。

還有一種奇怪的應兆,鳳翔人何叟,年逾七十,無疾猝死。

冥中見了一陰一官,憑幾告叟道:「為我白潞王,來年三月,當為天子二十三年。」

叟方聞此語,一聲怪響,竟爾還一陽一。

自思一陰一官所言,不便轉告,仍秘匿過去。

逾月又死,復見一陰一官,向他怒叱道:「怎得違我命令,不去轉達!今再放汝還一陽一,速即傳報!」一陰一官必欲轉白,究是何因?叟惶恐遵教,退見廊廡下簿書,便問守吏。

守吏道:「朝代將易,這就是升降人爵的簿籍呢。」

及叟已再蘇,不敢隱匿,乃轉告從珂親校劉延朗,延朗轉白從珂,從珂召叟入問,叟答道:「請待至來年三月,必有徵信,否則戮我未遲。」

從珂乃給與金帛,囑他不再洩漏,遣令還家,及期果驗。

但從珂據國,先後僅及三年,何故訛作二十三年,後人仔細研求,方知從珂生日,是正月二十三日,小字二十三,諢名便叫作阿三。

二十三年,就是三年,究竟此事真假,小子也無從辨明。

但史乘上載有此語,不妨依言錄述,聊供看官談助。

並隨筆寫入一詩道:

同胞兄弟尚一操一戈,異類何能保太和!

養子可曾如養虎,明宗以後即從珂。

從珂篡位,故主從厚,究竟往何處去了?欲知詳情,試閱下回便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