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璋勃然道:「孟公家屬皆存,原可歸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

五代史演義

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

五代史演義卻說孟知祥據有西川,得進奉官蘇願歸報,已知朝廷有意詔諭,且聞在京家屬,均得無恙,乃遣使往告董璋,欲約他同上謝表。

璋勃然道:「孟公家屬皆存,原可歸附,我子孫已經被戮,還謝他甚麼?」

遂將來使斥歸。

知祥再三遣使,往說董璋,略言主上既加禮兩川,若非奉表謝罪,恐復致討。

我曲彼直,反足致敗,不如早日歸朝,得免後禍。

璋始終不從。

越年為唐主長興元年,知祥再遣掌書記李昊詣梓州,極陳利害。

璋不但不允,反將昊詬罵一番,攆出府門。

昊怏怏回來,入白知祥道:「璋不通謀議,且欲入窺西川,公宜預備為是。」

知祥乃增戍設防,按兵以待。

果然到了孟夏,董璋率兵入境,攻破白楊林鎮,把守將武弘禮擒去。

當董璋出兵時,與諸將謀襲成都,諸將統皆贊成,獨部將王暉道:「劍南萬里,成都為大,時方盛夏,師出無名,看來似未必成功哩。」

璋不肯依言,遂進兵白楊林鎮。

知祥聞武弘禮被擒,亟集眾將會議。

副使趙季良道:「董璋為人,輕躁寡恩,未能拊循士卒,若據險固守,卻是不易進攻,今不守巢一穴一,前來野戰,乃是捨長用短,不難成擒了。

惟董璋用兵,輕銳皆在前鋒,公宜誘以羸卒,待以勁兵,始雖小衄,終必大捷。

願公勿憂!」季良善謀。

知祥又問何人可為統帥,季良道:「璋素有威名,今舉兵突至,搖動人心,公當自出抵禦,振作士氣。」

趙廷隱獨插一入道:「璋有勇無謀,舉兵必敗,廷隱當為公往擒此賊!」知祥大喜,即命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率三萬人出拒董璋。

廷隱部署軍伍,已經成隊,乃入府辭行,適外面遞入董璋檄文,指斥知祥悔婚敗盟,又有遺季良、廷隱及李肇書,文中語氣,似與三人已訂密約,有裡應外合的意思。

知祥閱畢,遞視廷隱,廷隱舉書擲地道:「何必污目!想總是行反間計,欲公殺副使及廷隱呢。」

再拜而行,知祥目送廷隱道:「眾志成城,當必能濟事了。」

才閱兩日,又接漢州敗報,守將潘仁嗣,與董璋交戰赤水,大敗被擒,接連又得漢州失守警耗。

知祥投袂起座,命趙季良守成都,自率八千人趨漢州,行至彌牟鎮,見廷隱駐營鎮北,遂與他會師。

次日見董璋兵至,會廷隱列陣雞蹤橋,扼住敵沖,又令都知兵馬使張公鐸,列陣後面,自登高阜督戰。

董璋至雞蹤橋畔,望見西川兵盛,也有懼意,退駐武侯廟前,下馬休息。

帳下驍卒忽大噪道:「日已亭午,曝我做甚?何不速戰!」璋乃上馬趨進,前鋒甫交,東川右廂馬步指揮使張守進,即棄甲投戈,奔降知祥。

知祥召問軍情,守進道:「璋兵盡此,無復後繼,請急擊勿失。」

知祥乃麾軍逆擊,兩下裡一場鏖鬥,東川兵恰也利害,爭奪雞蹤橋,廷隱部下指揮使一毛一重威、李瑭,相繼陣亡,惹得廷隱一性一起,拚死力戰,三進三卻,總敵不住東川兵。

都指揮副使侯弘實,見廷隱不能得利,也揮兵倒退。

知祥立馬高阜,瞧著情形,不禁捏著一把冷汗,亟用馬箠指麾後陣,令張公鐸上前救應。

公鐸部下,養足銳氣,一經知祥指麾,驟馬突出,大呼而進。

東川兵已殺得筋疲力軟,不防一支生力軍,從刺斜裡殺將過來,頓時旗一靡一轍亂,不能支持。

廷隱、弘實,又乘勢殺轉,把東川兵一陣蹂一躪,擒住東川指揮使元積、董光裕等八十餘人。

先敗後勝,果如季良所料。

董璋拊膺長歎道:「親兵已盡,我將何依?」

遂率數騎遁去,餘眾七千人投降知祥。

潘仁嗣也得逃還。

知祥再引兵窮追,至五侯津,又收降東川都指揮使元瑰,長驅入漢州城。

董璋早棄城東奔,西川兵入璋府第,覓璋不得,但見有芻糧甲械,遺積甚多,大眾相率搬取,無心去追董璋,璋因是得脫。

惟趙廷隱帶著親卒,追至赤水,復得收降東川散卒三千人。

知祥命李昊草牓,慰諭東川吏民,且草書勞問董璋,謂將至梓州,詰問負約情由,及見侵罪狀,一面至赤水會廷隱軍,進攻梓州。

璋奔至梓州城下,肩輿入城。

王暉迎問道:「公全軍出征,今隨還不及十人,究屬何因?」

報復語雖然痛快,究非臣下所宜。

璋無言可答,只向他流涕下淚。

暉卻冷笑而退。

及璋入府就食,不意外面突起喧聲,慌忙投箸出窺,略略一瞧,亂兵不下數百,為首有兩員統領,一個正是王暉,一個乃是從子都虞侯董延浩,自知不能理喻,亟率妻子從後門逃出,登城呼指揮使潘稠,令討亂兵。

稠引十卒登城,竟把璋首取去,獻與王暉。

璋妻及子光嗣,統自經死。

適西川軍將趙廷隱,馳抵城下,暉即開城迎降。

廷隱趨入梓州,檢封府庫,候知祥到來發落。

偏是知祥有疾,中途逗留。

那李仁罕自遂州到來,由廷隱出迎板橋,仁罕並不道賀,且侮嫚廷隱。

廷隱非常銜恨,強延仁罕入城。

既而知祥疾瘳,方入梓州,犒賞將士,本欲令廷隱為東川留後,偏是仁罕不服,也欲留鎮梓州,乃由知祥自行兼領,調廷隱為保寧軍留後,仍飭仁罕還鎮遂州,兩人才算受命,各歸鎮地。

山南西道王思同,奏達唐廷,謂董璋敗死,知祥已並有兩川。

當由唐主商諸輔臣,樞密使范延光道:「知祥雖據全蜀,但士卒皆東方人,知祥恐他思歸為變,亦欲借朝廷威望,鎮壓眾心,陛下不如曲意招撫,令彼自新。」

唐主道:「知祥本我故人,為讒人離間至此,朕今日招撫故交,也不好算是曲意哩。」

乃遣供奉官李存瑰赴蜀,宣慰知祥。

知祥已還成都,聞存瑰持詔到來,即遣李昊出迎,延入府第,存瑰即開讀詔詞,略云:

董璋狐狼,自貽族滅。

卿邱園親戚,皆保安全,所宜成家世之美名,守君臣之大節。

既往不咎,勉釋前嫌,卿其善體朕意!

知祥跪讀詔書,拜泣受命。

存瑰將詔書遞交知祥,然後與知祥行甥舅禮。

原來存瑰系李克寧子,克寧妻孟氏,即知祥胞妹。

克寧為莊宗所殺,子孫免罪。

克寧被殺,見第四回。

存瑰留事闕下,得為供奉官。

知祥見甥兒無恙,恰也欣慰。

留住數日,便遣存瑰東歸,上表謝罪。

且因瓊華長公主,即知祥妻,見前文。

已經病逝,訃告喪期,又表稱將校趙季良五人,平東有功,乞授節鉞。

唐主再命存瑰西行,賜故長公主祭奠,贈絹三千匹,賞還知祥官爵,並賜玉帶。

所有趙季良等五將,候知祥擇地委任,再請後命。

知祥乃復請西川文武將吏,乞許權行墨制,除補始奏。

唐主一一允許。

知祥遂用墨制授季良等為節度使。

越年且由唐廷派遣尚書盧文紀,禮部郎中呂琦,冊封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自是知祥得步進步,隱然有帝蜀的思想了。

隱伏下文。

是時吳越王錢鏐,亦已老病,奄臥多日,自知病必不起,召諸將吏入寢室,流涕與語道:「我子皆愚懦,恐不足任後事,我死,願公等擇賢嗣立!」諸將吏皆泣下道:「大王令嗣傳瓘,素從征伐,仁孝有功,大眾俱願受戴,請以為嗣!」鏐乃召入傳瓘,悉出印鑰相授道:「將士推爾,爾宜善自守成,無忝所生!」傳瓘拜受印鑰,起侍寢側,鏐又與語道:「世世子孫,當善事中國,就使中原易姓,亦毋失事大禮,切記勿忘!」傳瓘亦唯唯遵教,未幾鏐歿,享壽八十一歲。

相傳鏐生時適遇天旱,道士東方生指鏐所居,謂池龍已生此家。

時鏐正產下,紅光滿室,父寬以為不祥,棄諸井旁。

惟鏐祖母知非常兒,抱歸撫養,名為婆留,且號井為婆留井。

及鏐年數歲,嘗在村中大木下,指示群兒,戲為隊伍,頗得軍法。

後來驍勇絕倫,善射與槊。

邑中有衣錦山,上列石鏡,闊二尺七寸,鏐對石自顧,身服冕旒,如封王狀。

雖嘗隱秘不言,但因此有自負意。

至受梁封為吳越王后,廣杭州城,築捍海石塘。

江中怒潮急湍,版築不就,鏐采山一陽一勁竹,製成強一弩一五百,硬箭三千,選杯一弩一手出射潮頭,潮乃退趨西陵,遂得豎樁壘石,築成長堤。

射潮事傳為美談,其實潮汐長落,本有定時,鏐特借此以鼓動工役耳。

且建候潮、通江等城門,並置龍山、浙江兩閘,遏潮入河。

嗣是錢塘富庶,冠絕東南。

為民奠土,不為無功。

鏐自少年從軍,夜未嘗寐,倦極乃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枕欹輒寤,名為警枕。

寢室內置一粉盤,有所記憶,即書盤中,至老不倦。

平時立法頗嚴,一夕微行,還叩北城門,門吏不肯啟關,自內傳語道:「就使大王到來,亦不便啟門!」詰旦鏐乃從北門入,召入北門守吏,嘉他守法,厚給賞賜。

有一寵一姬鄭氏父,犯法當死,左右替他乞免。

鏐怒道:「為一婦人,欲亂我法麼?」

並命宮人牽出鄭姬,斬首以徇。

純是權術。

每遇春秋薦享,必嗚咽道:「今日貴盛,皆祖先積善所致,但恨祖考不及見哩。」

孝思可嘉。

晚年禮賢下士,得知人譽。

自傳瓘襲職,傳訃唐都,唐主賜謚武肅,命以王禮安葬,且令工部侍郎楊凝式撰作碑文。

浙民代請立廟,奉詔俞允。

越二年廟成供像,歷代不移。

浙人稱為海龍王,或沿稱為錢大王。

補敘錢鏐故事,亦不可少。

傳瓘為鏐第五子,《十國春秋》謂為第七子。

曾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嗣位後改名元瓘,以遺命去國儀,仍用藩鎮法,除民逋賦,友於兄弟,慎擇賢能,所以吳越一方,安堵如恆。

惟閩王王延鈞殺兄攘位,據閩數年,會遇疾不能視事,延稟竟率子繼雄自建州來襲福州。

延鈞忙遣樓船指揮使王仁達往御,仁達遇繼雄軍,為立白幟,作乞降狀。

繼雄信為真情,過舟慰撫,被仁達一刀殺死,乘勢追擒延稟,牽至延鈞帳前。

延鈞病已少愈,面責延稟道:「兄嘗謂我善繼先志,免兄再來,今日煩兄至此,莫非由我不能承先麼?」

回應前第二十回。

延稟慚不能答,即由延鈞喝令推出,梟首示眾,複姓名為周紹琛。

遣弟延政往撫建州,慰撫軍民,閩地復安。

延鈞漸萌驕態,上書唐廷,內稱楚王馬殷,吳越王錢鏐,統加尚書令,今兩王皆歿,請授臣尚書令。

唐廷置諸不理。

延鈞遂不通朝貢。

已而信道士陳守元言,建寶皇宮,自稱皇帝,改名為鏻。

守元又妄稱黃龍出現,因改元龍啟,國仍號閩,追尊審知為太祖,立五廟,置百官,升福州為長樂府,獨霸一方。

唐廷力不能討,由他逞雄。

武安軍節度使馬希聲病死,弟希范向唐報喪,唐主准令襲職,不煩細表。

定難軍治夏州。

節度使李仁福,也因病去世,子彝超自稱留後,唐主欲稍示國威,徙彝超鎮彰武軍,治延州。

別簡安從進為定難留後。

偏彝超不肯奉命,但托詞為軍民所留,不得他往。

唐廷令從進往討彝超,卒因飽道不繼,無功引還。

彝超上表謝罪,自陳無叛唐意,不過因祖父世守,上下相習,所以遷徙為難,乞恩許留鎮。

廷議以夏州僻遠,不若權事羈縻,省得勞師費財。

唐主也得過且過,授彝超得節度使,姑息偷安罷了。

將外事並作一束,無非是插敘文字。

外事粗定,內亂復萌,骨肉竟同仇敵,蕭牆忽起干戈,這也是教訓不一良,釀成禍變,說將起來,可歎可悲!哭起一峰,筆不平直。

原來唐主嗣源,生有四子,長名從璟,為元行欽所殺,元行欽即李紹榮。

已見前文。

次名從榮,又次名從厚,又次名從益。

天成元年,從榮受命為天雄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

次年,授從厚同平章事,充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從榮聞從厚位出己上,未免怏怏。

又越年,徙從榮為河東節度使,兼北都留守。

未幾,又與從厚互易,從榮得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兩人為一母所生,見二十一回。

一性一情卻絕不相同。

從厚謹慎小心,頗有老成態度,獨從榮躁率輕誇,專喜與浮薄子弟,賦詩飲酒,自命不凡。

唐主屢遣人規勸,終不肯改,也只好付諸度外。

教之不從,奈何置之。

長興元年,封從榮為秦王,從厚為宋王。

從榮既得王爵,開府置屬,益招集一婬一朋為僚佐,日夕酣歌,豪縱無度,一日入謁內廷,唐主問道:「爾當軍政餘暇,所習何事?」

從榮答道:「暇時讀書,或與諸儒講論經義。」

唐主道:「我雖不知書,但喜聞經義,經義所陳,無非父子君臣的大道,足以益人智思,此外皆不足學。

我見莊宗好作歌詩,毫無益處,爾系將家子,文章本非素習,必不能工,傳諸人口,徒滋笑謗,願汝勿效此浮華哩!」從榮勉強答應,心中卻不以為然。

惟當時安重誨尚在禁中,遇事抑制,為從榮所敬憚,故尚未敢為非。

及重誨已死,王淑妃、孟漢瓊居中用事,授范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

延光以疏屬見用,沒甚重望。

延壽本姓劉,為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養子,冒姓劉氏,因巧佞得幸,尚唐主女興平公主,參入樞要。

從榮都瞧不上眼,任意揶揄。

石敬瑭自西蜀還朝,受任六軍諸衛副使。

他本娶唐主女永寧公主為妻,公主與從榮異母,素相憎嫉,敬瑭恐因妻得禍,不願與從榮共事,屢思出補外任,免惹是非。

就是延光、延壽,也與敬瑭同一思想,巴不得離開殿廷,省卻無數惡氣,只恨無隙可請,沒奈何低首下心,虛與周旋。

會契丹東丹王兀欲,怨及母弟,越海奔唐。

唐賜姓名為李贊華,授懷化軍治慎州。

節度使。

就是從前盧龍獻俘的惕隱,見二十一回。

也授他官職,賜姓名為狄懷忠。

契丹遣使索還,唐廷不許,遂屢次入寇。

唐主欲簡擇河東鎮帥,控御契丹,延光、延壽遂薦舉石敬瑭,及山南東道節度使康義誠。

敬瑭幸得此隙,立即入闕,自請出鎮,乃授敬瑭為河東節度使,敬瑭拜命,即日登程。

既至晉一陽一,用部將劉知遠、周瑰為都押衙,委以心腹,軍事委知遠,財政委瑰,靜聽內處消息,相機行一事。

後晉基業,肇始於此。

唐主調回康義誠,令掌六軍諸衛副使,代敬瑭職。

出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加封潞王。

四子從益為許王,並加秦王從榮為尚書令,兼官侍中。

從益一乳一母王氏,本宮中司衣,因見秦王勢盛,欲借端依托,為日後計,乃暗矚從益至唐主前,求見秦王。

唐主以幼兒思兄,人情常事,乃遣王氏挈往秦府。

王氏見了從榮,非常諂諛,甚且裝出許多媚一態,慇勤湊奉。

從榮最喜奉承,又見王氏有三分姿色,樂得移篙近舵,索一性一將從益哄出,令婢媼抱見王妃劉氏,自與王氏摟入別室,做了一出鴛鴦夢。

待至雲收雨散,再訂後期,且囑王氏伺察宮中動靜。

王氏當然依囑,仍帶從益回宮。

嗣是王氏常出入秦府,傳遞消息,所有宮中情事,從榮無不與聞。

又有太僕少卿致仕何澤,乘機希一寵一,表請立從榮為皇太子。

唐主覽表泣下,私語左右道:「群臣請立太子,朕當歸老太原舊第了!」六十餘歲,尚戀戀尊榮耶?不得已令宰相樞密會議。

從榮聞信,亟入見唐主道:「近聞有一奸一人請立太子,臣年尚幼,願學治軍民,不願當此名位呢。」

唐主道:「這是群臣的意思,朕尚未曾決定。」

從榮乃退,出語延光、延壽道:「執政欲立我為太子,是欲奪人兵權,幽入東宮哩。」

延光等揣知上意,且懼從榮見怪,遂奏請授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宰相上。

有詔准奏,於是從榮總攬兵權,得用禁軍為牙兵。

每一出入,侍衛盈途,就是入朝時候,從騎必數百人,張弓挾矢,馳騁皇衢,居然是六軍領袖,八面威風。

小子有詩詠道:

皇嗣何堪使帥師?春秋大義貴先知。

只因驕子一操一兵一柄一,坐使蕭牆禍亂隨。

從榮擅權,朝臣畏禍,最著急的莫若兩人。

看官道兩人為誰?待小子下回再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五代史演義
自序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覺異征 得艷鳳梟雄償夙願第二回 報親恩歡迎朱母 探妻病慘別張妃第三回 登大寶朱梁篡位 明正義全昱進規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第五回 策淮南嚴可求除逆 戰薊北劉守光殺兄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第七回 殺諫臣燕王僭號 卻強敵晉將善謀第八回 父子聚麀慘遭剸刃 君臣討逆謀定鋤凶第九回 失燕土偽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專政柄第十回 逾黃澤劉鄩失計 襲晉陽王檀無功第十一回 阿保機得勢號天皇 胡柳陂輕戰喪良將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訓 病徐溫計焚吳越軍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監軍諫阻稱尊第十四回 助趙將發兵圍鎮州 嗣唐統登壇即帝位第十五回 王彥章喪師失律 梁末帝隕首覆宗第十六回 滅梁朝因驕思逸 冊劉後以妾為妻第十七回 房幃溺愛婢雞司晨 酒色亡家牽羊待命第十八回 得後教椎擊郭招討 遘兵亂劫逼李令公第十九回 郭從謙突門弒主 李嗣源據國登基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後愛次子 殺任圜權相報私仇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寵 唐明宗焚香祝天第二十二回 攻三鎮悍帥生謀 失兩川權臣碎首第二十三回 殺董璋亂兵賣主 寵從榮驕子弄兵第二十四回 斃秦王夫妻同受刃 號蜀帝父子迭稱雄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第二十六回 衛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語啟戎 援石郎番兵破敵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冊立晉高祖 述律後笑罵趙大王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頭孽報 三帥叛命依次削平第三十回 楊光遠貪利噬人 王延羲乘亂竊國第三十一回 討叛鎮行宮遣將 納叔母嗣主亂一倫第三十二回 悍弟殺兄僭承漢祚 逆臣弒主大亂閩都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脫圍 迫父降楊光遠伏法第三十四回 戰陽城遼兵敗潰 失建州閩主覆亡第三十五回 拒唐師李達守危城 中遼計杜威設孤寨第三十六回 張彥澤倒戈入汴 石重貴舉國降遼第三十七回 遷漠北出帝泣窮途 鎮河東藩王登大位第三十八回 聞亂驚心遼主遄返 乘喪奪位燕王受拘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與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第四十回 徙建州晉太后絕命 幸鄴都漢高祖親征第四十一回 奉密諭王景崇入關 捏遺詔杜重威肆市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談兵 勇劉詞從容破敵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漢家軍第四十四回 弟兄構釁湖上操戈 將相積嫌席間用武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駢誅權宦 潰御營竄死孱君第四十六回 清君側入都大掠 遭兵變擁駕爭歸第四十七回 廢劉宗嗣主被幽 易漢祚新皇傳詔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馬氏亡國 征東魯周主督師第五十回 逐邊鎬攻入潭州府 拘劉言計奪武平軍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終留遺囑 高平縣敵愾奏奇勳第五十二回 喪猛將英主班師 築堅城良臣破虜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第五十四回 李重進涉水掃千軍 趙匡胤斬關擒二將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里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婦盡忠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闔城殉節 淮南納土奉表投誠第五十九回 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