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宋史·范仲淹傳》原文及翻譯:【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宋史·范仲淹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宋史·范仲淹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

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

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

仲淹極言之,且日:「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

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

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

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日:「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

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簡不悅。

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日:「洛一陽一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一陽一。

當漸廣儲蓄,繕宮室。」

帝問夷簡,夷簡日:「此仲淹迂闊之論也。」

仲淹乃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

且日:「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

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

夷簡怒訴日:「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一黨一 也。」

仲淹對益切,由是罷知饒州。

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一黨一 ,揭乏朝堂。

於是秘書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貶竄,況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乎?陛下既優容之矣,臣請追改前命。」

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一黨一 之論興矣。

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

仲淹頓首謝日:「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愛樂善。

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宋史‧范仲淹傳》,有刪節)

【譯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後代。

范仲淹兩歲時喪父,母親改嫁長山姓朱的人,范種淹跟從他的姓,名字叫說。

從小有志向節操,長大後,瞭解了自己的家世,就傷感流淚告別母親,離開(家鄉)到應天府,依靠戚同文學習 。

晝夜不停息,冬日裡疲憊得厲害,用水澆臉;食物不充足,以至於用稀粥密,當食物,別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認為這艱苦。

考取進士,擔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接他的母回家奉養。

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賀。

仲淹極力勸諫這件事,並且說:「在家侍奉母親,自有家人的禮節,只是與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為後世的磚則。

並且上疏請太后還政,沒有得到答覆。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貶謫到陳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的職務,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監,調任吏部外郎、代理開封知府。

當時呂夷簡執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

范仲淹呈上《百官圖》指著它的次序說:像這樣是按順序陞遷,像這樣是不按順序(陞遷),像這樣是公正,像這樣是偏私,何況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級的,不應該全部把這些事一交一 給宰相。

「呂夷簡不高興。

後來,討論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說:「洛一陽一險要堅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敵的地方,太平時期適合在汴京,如果有戰事一定要在洛一陽一。

應當逐漸擴大物資儲備,修繕宮室。

「皇帝問呂夷簡,呂夷簡說:「這是范仲淹不切實情的看法。

「范仲淹於是寫四篇論呈獻(給皇上),大抵譴責當時的政務。

並且說:「漢成帝相信張禹,不懷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禍害。

我恐怕今天也有張禹,損壞陛下的家法。」

呂夷簡憤怒地駁斥道:「范仲淹離間陛下君臣,他推薦任用的官員,都是朋一黨一 (排斥異己的政治集一團一 )。」

仲淹奏對更加急切,因此免職任饒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韓瀆迎合宰相的旨意,請求寫下范仲淹的朋一黨一 ,把他們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在這種情況下,秘書丞余靖進獻意見說:「范仲淹因為一句話觸犯宰相,立刻加以貶謫、放逐,何況之前所議論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的事嗎?陛下已經寬容他了我請求改變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呂夷簡也被罷免宰相,從此關於朋一黨一 的議論流行開來。

呂夷簡第二次入朝擔任宰相,皇帝告誡范仲淹讓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頭道歉說:「臣先前爭論的是國家的事情,我對於呂夷簡沒有怨恨。」

范仲淹內心剛毅外表謙和,性情極其孝順,因為母親在世時正貧困,後來雖然顯貴,不是,招待賓客(賓客到來)不吃兩種以上的肉食。

妻子兒女的衣食,僅僅能自給。

然而(范仲淹)喜好施捨給予,廣施愛心,樂於行善。

死的時候,天下各地聽說的人,都替他歎息。

全文如下:

宋史·范仲淹傳

范仲淹字希文。

唐宰相履冰之後。

其先,邠州人也,後徙家一江一 南,遂為蘇州吳縣人。

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迺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

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監泰州西溪鹽稅,遷大理寺丞,徙監楚州糧料院,母喪去官。

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寘府學。

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擊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凡萬餘言。

服除,以殊薦,為秘閣校理。

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

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

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

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

時方建太一宮及洪福院,市材木陝西。

仲淹言:「昭應、壽寧,天戒不遠。

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

宜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之數,以蠲除積負。」

又言:「恩倖多以內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事雖不行,仁宗以為忠。

太后崩,召為右司諫。

言事者多暴太后時事,仲淹曰:「太后受遺先帝,調護陛下者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後德。」

帝為詔中外,毋輒論太后時事。

初,太后遺誥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

仲淹曰:「太后,母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

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

歲大蝗旱,一江一 、淮、京東滋甚。

仲淹請遺使循行,未報。

乃請問曰:「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帝惻然,乃命仲淹安撫扛、淮,所至開倉賑之,且禁民一婬一祀,奏蠲廬舒折役茶、一江一 東丁口鹽錢,且條上救敝十事。

會郭皇后廢,率諫官、御史伏閣爭之,不能得。

明日,將留百官揖宰相廷爭,方至待漏院,有詔出知睦州。

歲余,徙蘇州。

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導太湖注之海.募人興作,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以畢其役,許之。

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

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

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簡不悅。

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曰:「洛一陽一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一陽一。

當漸廣儲蓄,繕宮室。」

帝問夷簡,夷簡曰:「此仲淹迂闊之論也。」

仲淹乃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

且曰:「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禍。

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

夷簡怒訴曰:「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一黨一 也。」

仲淹對益切,由是罷知饒州。

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一黨一 ,揭之朝堂。

於是秘書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貶竄,況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乎?陛下既優容之矣,臣請追改前命。」

太子中允尹洙自訟與仲淹師友,且嘗薦己,願從降黜。

館閣校勘歐一陽一修以高若訥在諫官,坐視而不言,移書責之。

由是,三人者偕坐貶。

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一黨一 之論興矣。

仲淹既去,士大夫為論薦者不已。

仁宗謂宰相張士遜曰:「向貶仲淹,為其密請建立皇太弟故也。

今朋一黨一 稱薦如此,奈何?」再下詔戒敕。

仲淹在饒州歲余,徙潤州,又徙越州。

元昊反,召為天章閣待制、知水興軍,改陝西都轉運使。

會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進仲淹龍圖閣直學士以副之。

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

仲淹頓首謝曰:「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

延州諸砦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戶部郎中兼知延州。

先是,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

寇至御之,則官卑者先出。

仲淹曰:「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後,取敗之道也。」

於是大閱州兵,得萬八千人,分為六,各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

時塞門、承平請砦既廢,用種世衡策,城青澗以據賊沖,大興營田,且聽民得互市,以通有無。

又以民遠輸勞苦,請建鄜城為軍,以河中、同、華中下戶稅租就輸之。

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糴十之三,他所減不與。

詔以為康定軍。

明年正月,詔諸路人討,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師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賊馬瘦人饑,勢易制也。

況邊備漸修,師出有紀,賦雖猖獗,固已懾其氣矣。

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第按兵不動,以觀其釁,許臣稍以恩信招來之。

不然,情意阻絕,臣恐偃兵無期矣。

若臣策不效,當舉兵先取綏、宥,據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之民,必挈族來歸矣。

拓疆禦寇,策之上也。」

帝皆用其議。

仲淹又請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於是羌漢之民,相踵歸業。

久之,元昊歸陷將高延德,因與仲淹約和,仲淹為書戒喻之。

會任福敗於好水川,元昊答書語不遜,仲淹對來使焚之。

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焚之,宋庠請斬仲淹,帝不聽。

降本曹員外郎、知耀州,徙慶州,遷左司郎中,為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

初,元昊反,一陰一誘屬羌為助,而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約為鄉道,事尋露。

仲淹以其反覆不常也,至部即奏行邊.以詔書犒賞諸羌,閱其人馬,為立條約:「若仇己和斷,輒私報之及傷人者,罰羊百、馬二;己殺者斬。

負債爭訟,聽告官為理,輒質縛平人者,罰羊五十、馬一。

賊馬入界,追集不赴隨本族,每戶罰羊二,質其首領。

賊大人,老幼入保本砦,官為給食;即不入寨,率家罰羊二;全族不至,質其首領。」

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

改邠州觀察史,仲淹表言:「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為伍,第恐為賊輕矣。」

辭不拜。

慶之西北馬鋪砦,當後橋川口,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祐與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

諸將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號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

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

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少。

明珠、滅臧勁兵數萬,仲淹聞涇原欲襲討之,上言曰:「二族道險,不可攻,前日高繼嵩已喪師。

平時且懷反側,今討之.必與賊表裡,南人原州,西擾鎮戎,東侵環州,邊患未艾也。

若北取細腰、一胡一 蘆眾泉為堡障,以斷賊路,則二族安,而環州、鎮戎徑道通徹,可無憂矣。」

其後,遂築細腰、一胡一 蘆諸砦。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

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

仲淹以軍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

時已命文彥博經略涇原,帝以涇原傷夷,欲對徙仲淹,遣王懷德喻之。

仲淹謝曰:「涇原地重,第恐臣不足當此路。

與韓琦同經略涇原,並駐涇州,琦兼秦鳳.臣兼環慶。

涇原有警,臣與韓琦合秦風、環慶之兵,掎角而進;若秦風、環慶有警,亦可率涇原之師為援。

臣當與琦練兵選將,漸復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

願詔龐籍兼領環慶,以成首尾之勢。

秦州委文彥博,慶州用滕宗諒總之。

孫沔亦可辦集。

渭州.一武臣足矣。」

帝採用其言,復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以仲淹、韓琦,龐藉分領之。

仲淹與琦開府涇州,而徙彥博帥秦,宗諒帥慶,張亢帥渭。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

元昊請和,召拜樞密副使。

王舉正懦默不任事.諫官歐一陽一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

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辭不拜,願與韓琦出行邊。

命為陝西宣撫使,未行,復除參知政事。

會王倫寇淮南,州縣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誅之。

仲淹曰:「平時諱言武備,寇至而專責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誅。

帝方銳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後,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帝再賜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

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一曰明黜陟。

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遷,內外須在職滿三年,在京百司非選舉而授,須通滿五年,乃得磨勘,庶幾考績之法矣。

二曰抑僥倖。

罷少卿、監以上乾元節恩澤;正郎以下若監司、邊任,須在職滿二年,始得蔭子;大臣不得薦子弟任館閣職,任子之法無冗濫矣。

三曰一精一貢舉。

進士、諸科請罷糊名法,參考履行無闕者,以名聞。

進士先策論,後詩賦,諸科取兼通經義者。

賜第以上,皆取詔裁。

余優等免選注官,次第人守本科眩進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責實矣。

四曰擇長官。

委中書、樞密院先選轉運使、提點刑獄、大藩知州;次委兩制,三司、御史台、開封府官、諸路監司舉知州、通判;知州通判舉知縣、令。

限其人數.以舉主多者從中書選除。

刺史、縣令,可以得人矣。

五曰均公田。

外官廩給不均,何以求其為善耶?請均其入,第給之,使有以自養,然後可以責廉節,而不法者可誅廢矣。

六曰厚農桑。

每歲預下諸路,風吏民言農田利害,堤堰渠塘,州縣選官治之。

定勸課之法以必農利,減漕運。

一江一 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廢者可興矣。

七曰修武備。

約府兵法,募畿輔強壯為衛士,以助正兵。

三時務農,一時教戰,省給贍之費。

畿輔有成法,則諸道皆可舉行矣。

八曰覃恩信。

赦令有所施行,主司稽違者,重置於法;別遣使按視其所當行者,所在無廢格上恩者矣。

九曰重命令。

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幾,旋即厘改。

請政事之臣參議可以久行者,刪去煩冗,裁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於數變更矣。

十曰減徭役。

戶口耗少而供億滋多,省縣邑戶步者為鎮,並使、州兩院為一,職官白直,給以州兵,其不應受役者悉歸之農,民無重困之憂矣。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又建言:「周制,三公分兼六官之職,漢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曹。

今中書,古天官塚宰也,樞秘院,古夏官司馬也;四官散於群有司,無二公兼領之重。

而二府惟進擬差除,循資級,議賞罰,檢用條例而已。

上非三公論道之任,下無六卿佐王之職,非治法也。

臣請仿前代,以三司、司農、審官、流內銓、三班院、國子監、太常、刑部、審刑、大理、群牧、殿前馬步軍司,各委輔臣兼判其事。

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輕、事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僉議奏裁。

臣請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

章得像等皆曰不可。

久之,乃命參知政事賈昌朝領農田,仲淹領刑法,然卒不果行。

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一交一 指為朋一黨一 ,及陝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

及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

而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核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

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

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一黨一 之論浸聞上矣。

會邊陲有警,因與樞密副使富弼請行邊。

於是,以仲淹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賜黃金百兩,悉分遺邊將。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請棄之,仲淹為修故砦,招還流亡三千餘戶,蠲其稅,罷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稅,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請罷政事,迺以為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安撫使、知邠州。

其在中書所施為,亦稍稍沮罷。

以疾請一鄧一 州,進給事中。

徙荊南,一鄧一 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願留一鄧一 ,許之。

尋徙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徙青州。

會病甚,請穎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贈兵部尚書,謚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

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四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

論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諸葛孔明草廬始見昭烈數語,生平事業備見於是。

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