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廣記白話文》腐流部:【原文】教官子與縣丞子廝打,教官子屢負,歸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笑林廣記白話文》腐流部

笑林廣記白話文

腐流部

廝打

【原文】

教官子與縣丞子廝打,教官子屢負,歸而哭訴其母。

母曰:「彼家終日吃肉,故恁般強健會打。

你家終日吃腐,力氣衰微,如何敵得他過?」

教官曰:「這般我兒不要忙,等祭過了丁1,再與他報復便了。」

【註釋】

1此句意為:等祭過孔子就可以得到供品了。

【譯文】

教書先生的兒子與縣官的兒子打架,教書先生的兒子總是吃虧,回家後向母親哭訴。

母親說:「人家整天吃肉,自然身強力壯,咱們家整天吃豆腐,當然體瘦力弱,怎麼能打得過他呢?」

教書先生說:「這樣,我兒不要著急,等祭過了孔子,再找他報仇就是了。」

鑽刺

【原文】

鼠與黃蜂為兄弟,邀一秀才做盟證,秀才不得已往,列為第三人。

一友問曰:「兄何居乎鼠輩之下?」

答曰:「他兩個一會鑽,一會刺,我只得讓他些罷了。」

【譯文】

鼠和黃蜂結拜為兄弟,邀請一個秀才去做證,秀才不得已去了,只被排在第三位。

朋友問他:「老兄為何甘心居於鼠輩之下?」

秀才回答說:「他們兩個一個會鑽,一個會刺,我只得讓著他們些了。」

證孔子

【原文】

兩道學先生議論不合,各自詫真道學而互詆為假,久之不決,乃請證於孔子。

孔子下階,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

二位老先生皆真正道學,丘素所欽仰,豈有偽哉。」

兩人各大喜而退。

弟子曰:「夫子何諛之甚也?」

孔子曰:「此輩人哄得他動身就夠,惹他怎麼!」

【譯文】

有兩個道學先生觀點不同,都說自己是真道學,別人是假道學,爭論不休,於是請孔子給判斷一下。

孔子走下台階,鞠躬致敬說道:「吾道甚大,何必相同。

二位老先生都是真正道學,我一直都很欽佩景仰,哪會有假呢?」

兩人歡歡喜喜地回去了。

孔子的學生對孔子說:「你奉承他們為何那樣厲害呢?」

孔子回答說:「這種人哄得走就行了,惹他幹什麼!」

三上

【原文】

一儒生,每作文字謁先輩。

一先輩評其文曰:「昔歐陽公作文,自言多從三上得來,子文絕似歐陽第三上得者。」

儒生極喜。

友見曰:「某公嘲爾。」

儒生曰:「比我歐陽,何得雲嘲?」

答曰:「歐陽公三上,謂枕上、馬上、廁上;第三上,指廁也。」

儒生方悟。

【譯文】

有一個秀才,每次作完文章都拜請前輩指教。

一位前輩評價他的文章說:「古有歐陽公作文,自己說大多是從三上得來,你的文章特別像歐陽公第三上得到的那樣。」

秀才特別高興。

他的朋友聽見了,對他說:「那人是在嘲笑你。」

秀才問:「把我比做歐陽,怎麼能說是嘲笑我呢?」

朋友回答說:「歐陽先生的三上,說的是:枕上、馬上、廁上;第三上,指廁所呀。」

秀才這時才明白人家是在譏笑他。

平上去入

【原文】

某日,有友人之子結婚。

曉嵐攜了禮物一樣去吃喜酒。

俟來客坐定,曉嵐緩緩取出禮物,是一部《詩韻大全》。

有客人某覓了,對曉嵐曰:「以書本作為賀禮,倒是少見,可否聽聽你送這樣禮物的用意?」

曉嵐說道:「詩韻之書,所談不外是『平、上、去、入』,結婚之事,也不外是『平、上、去、入』,我送這樣禮物,祝他們早生貴子,誰說不宜?」

座上賓客一聽,無不捧腹。

【譯文】

有一天,一個朋友的兒子結婚,紀曉嵐帶了一樣禮物去吃喜酒。

等到客人都到齊了,紀曉嵐才慢慢地拿出禮物,是一部《詩韻大全》書。

有個客人看見了,就對紀曉嵐說:「用書作賀禮,倒是很少見,能不能聽聽您送這件禮物的用意?」

紀曉嵐說:「詩韻之書,所談不外乎是『平、上、去、入』,結婚的事,也不外乎是『平、上、去、入』,我送這樣的禮物,是祝他們早生貴子,誰說不適合?」

在座的客人聽了以後,沒有不捧腹大笑的。

與人家吃

【原文】

某甲將投也,閻王問他:「願與人家吃,還是願吃人家的?」

彼思自己的東西,如何捨得與人吃,乃謂願吃人家的。

及投生,己父為傭,幫於人,已而己亦傭於人,終年辛苦非凡。

乃悟及閻王語,原來吃人家的,就是幫傭。

謂來世他若再問起我來,我一定連連曰:「與人家吃,與人家吃。」

【譯文】

有個人要投胎人世,閻王問他:「願意給人家吃,還是願吃人家的?」

他想:自己的東西,怎麼捨得給別人吃?於是就說願意吃人家的。

等到投生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傭人,自己長大了便子繼父業,也成了傭人,一生非常辛苦。

這時,他才明白閻王的話,原來吃人家的就是當傭人。

於是他想:來世如果閻王再問起來,我一定連連說:「給人家吃,給人家吃。」

作詩自娛

【原文】

許義方之妻劉氏,以端潔自許。

義方嘗出,經年始歸,語其妻曰:「獨處無聊,得無與鄰里親戚往來乎?」

劉曰:「自君之出,惟閉門自守,足未嘗履閾1。」

義方嗟歎不已。

又問:「何以自娛?」

答:「惟時作小詩以適情耳。」

義方欣然命取詩觀之,開卷第一篇題云:「月夜招鄰僧閒話。」

【註釋】

1閾(yu):門坎。

【譯文】

許義方的妻子劉氏,自命行為端正。

義方曾經外出一年,第二年才回來。

他對妻子說:「你自己單獨生活沒有意思,沒和鄰里親戚往來嗎?」

劉氏說:「自從夫君外出,我一直閉門自守,腳都沒出過大門。」

義方感歎不已,又問:「那你自己怎樣娛樂呢?」

劉氏回答:「只是有時作作小詩,用來排解孤獨和寂寞罷了。」

義方非常高興,讓她把寫的詩拿來看看。

他打開詩卷,第一篇寫道:「月夜招鄰僧閒話。」

盜牛

【原文】

有盜牛被枷1者,親友問曰:「汝犯何罪至此?」

盜牛者曰:「偶在街上走過,見地下有條草繩,以為沒用,誤拾而歸,故連此禍。」

遇者曰:「誤拾草繩,有何罪犯?」

盜牛者曰:「因繩上還有一物。」

人問:「何物?」

對曰:「是一隻小小耕牛。」

【註釋】

1枷:古代刑法,將犯人上枷,寫明罪狀示眾。

【譯文】

有一個人偷了別人的牛,被披枷帶鎖示眾,一個親友看見了,就問他:「你到底犯了什麼罪,竟然到了這種地步?」

偷牛的人說:「我從街上走過,偶然看見地面上有一根草繩,以為是沒用的東西,就誤把它撿起來拿回家了,沒想到竟會遭到這種災禍。」

有個過路人聽見了說:「誤撿了一根草繩,犯了什麼罪呢?」

偷牛的人說:「因為繩子上面還有一樣東西。」

過路人問他是什麼東西。

偷牛的人回答說:「是一頭小小的耕牛。」

纏住

【原文】

一螃蟹與田雞結為兄弟,各要賭跳過澗1,先過者居長。

田雞溜便早跳過來,螃蟹方行,忽被女子撞見,用草捆住。

田雞見他不來,回轉喚云:「緣何還不過來?」

蟹曰:「不然幾時來了,只因被這歪刺骨2纏住在此,所以耽遲來不得。」

【註釋】

1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這裡指小水溝。

2歪刺骨:罵人的話,相當於「不正經的人」。

【譯文】

一隻螃蟹和一隻青蛙要結拜為兄弟,它們打賭跳水溝,誰先過去誰就是兄長。

青蛙只一跳就早早地過了水溝。

螃蟹剛要走,忽然被一個女人用草把它捆住了。

青蛙見螃蟹遲遲不過來,便轉身叫道:「什麼原因,為什麼還不過來?」

螃蟹回答說:「只因為被這個賤貨纏住在這裡,所以給耽誤了,遲遲不能過來。

要不然,早就過來了。」

老鰥

【原文】

蘇州老鰥1,人問:「有了令郎麼?」

答云:「提起小兒,其實心酸。

前面妻祖與妻父定親,說得來垂成了,被一個天殺的用計矗退了。

致使妻父不曾娶得妻母,妻母不曾養得賤內2,至今小兒杳然。」

【註釋】

1鰥(ɡuān):指沒有妻子的男人。

2賤內:謙稱自己的老婆。

【譯文】

蘇州有個老光棍,有個人問他說:「有了兒子嗎?」

老光棍回答說:「一提起小兒,實在讓人心酸。

當初,我妻子的爺爺給我丈人定親,眼看著成功了,卻被一個該死的王八蛋設計攪散了。

以致我的老丈人沒娶成丈母娘,而我丈母娘也就沒生下我老婆,直到今天,我的兒子仍沒有蹤影。」

醵金

【原文】

有人遇喜事,一友封分金一星1往賀。

乃密書封內云:「現五分,賒五分。」

已而此友亦有賀分。

其人仍以一星之數答之,乃以空封往,內書云:「退五分,賒五分。」

【註釋】

1一星:極少的一點點。

【譯文】

有個人家裡辦喜事,他的一位朋友給他送的賀禮只有極少的一點點,賀禮的信封裡面有一張紙,上面寫著:「現金五分,賒五分。」

過了不久,那位朋友的家裡也有喜事,他也用極少的一點點賀禮來回敬。

於是,他封了一封空的賀禮,裡面用信紙寫著:「退五分,賒五分。」

露水桌

【原文】

一人偶見露水桌子,因以指戲寫「謀篡」字樣。

被一仇家見之,奪桌就走,往府首告。

及官坐堂,露水已為日色曝干,字跡減去,官問何事,其人無可說得,慌曰:「小人有桌子一堂,特把這張來看樣,不知老爺要買否?」

【譯文】

有一個人偶然看到一張桌子滿是露水,於是就用手指頭在桌面上寫了「謀篡」等字鬧著玩。

沒想到被一個仇人看見了,仇人奪過桌子就走,前往官府去告發。

等到官員上堂時,露水已經被太陽曬乾,字跡已經消失。

官員問他有什麼事情,他無話可說,便慌慌張張稟告說:「小人有許多這樣的桌子,特拿了一張來給老爺看看樣,不知道老爺是否要買?」

僧士詰辯

【原文】

秀才詰問和尚曰:「你們經典內『南無』二字,只應念本音,為何念作『那摩』?」

僧亦回問云:「相公四書上『於戲』二字,為何亦讀作『嗚呼』?如今相公若讀『於戲』,小僧就念『南無』;相公若是『嗚呼』,小僧自然『那摩』。」

【譯文】

秀才責問和尚說:「你們經典內『南無』二字,只應該念做本音,為什麼念做『那摩』?」

和尚也反問說:「四書上『於戲』二字,為何也讀做『嗚呼』?現今你如果讀成『於戲』,我就念『南無』;你如果念成『嗚呼』,我自然念成『那摩』。」

識氣

【原文】

一瞎子雙目不明,善能聞香識氣。

有秀才拿一《西廂記》與他聞。

曰:「《西廂記》。」

問:「何以知之?」

答曰:「有些脂粉氣。」

又拿《三國誌》與他聞。

曰:「《三國誌》。」

又問:「何以知之?」

答曰:「有些兵氣。」

秀才以為奇異。

卻將自作的文字與他聞。

瞎子曰:「此是你的佳作。」

問:「你怎知?」

答曰:「有些屁氣。」

【譯文】

有個瞎子,擅長聞香識別氣味。

有個秀才拿《西廂記》給他聞,瞎子說:「《西廂記》。」

秀才問瞎子憑什麼猜到的,瞎子回答說:「因為有脂粉的氣味。」

秀才又拿《三國誌》給他聞,瞎子說:「《三國誌》。」

秀才又問憑什麼猜到的,瞎子回答說:「因為有兵器味。」

秀才感到十分奇怪驚異,便將自作的文章給他聞,瞎子說:「這是你的佳作。」

秀才問:「何以知道?」

瞎子回答說:「有些屁氣。」

後場

【原文】

賓主二人同睡,客索夜壺。

主人說:「在床 下,未曾倒得。」

只好棚過頭地場,後場斷斷再來不得了。

【譯文】

主人和客人睡在一屋內,客人找夜壺。

主人說:「在床 下,沒有倒掉。」

客人只能經過頭一場,後場肯定再來不得了。

借糧

【原文】

孔子在陳絕糧,命顏子往回回國借之。

以其名與國號相同,冀有情熟。

比往通訖,大怒曰:「汝孔子要攘1夷狄,怪俺回回,平日又罵俺回之為人也擇(擇賊同音)乎!」糧斷不與。

顏子怏怏而歸。

子貢請往,自稱平昔極奉承。

常曰:「賜也何敢望回回。」

群回大喜。

以白糧一擔,先令攜去,許以陸續運付。

子貢歸,述之夫子。

孔子攢眉曰:「糧便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註釋】

1攘:排斥,驅逐。

【譯文】

孔子帶著弟子在陳國不被陳國容納,師生餓得發慌,孔子就叫顏回到回回國去借糧,考慮到顏回的回與回回國的名號一樣,會有親情之感,一定會成功。

顏回到了回回國通報畢,酋長大怒說:「孔子要驅逐我們,還罵我們是賊(擇)。」

不給借糧。

顏子垂頭喪氣回來。

弟子子貢請求去借糧,見了回回國酋長,極盡奉承,並用孔子的一句話「賜也何敢望回回。」

博得回回高興,給白面一擔,叫他先帶回去,以後還要陸續運去。

子貢回來告訴孔子,孔子皺緊眉毛說:「糧雖然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楊相公

【原文】

一人問曰:「相公尊姓?」

曰:「姓楊。」

其人曰:「既是羊,為甚無角?」

士怒曰:「呆狗入出的。」

那人錯會其意,曰:「嗄!」

【譯文】

一個人問另一個人:「貴姓?」

那人答:「姓楊。」

這人說:「既然是羊,怎麼沒有角?」

那人怒罵道:「呆狗入出的。」

這人會錯了意說:「嗄!原來如此!」

無一物

【原文】

窮人往各寺院,竊取神物靈心。

止有土地廟未取,及去挖開,見空空如也。

乃駭歎曰:「看他巾便戴一頂,原來腹中毫無一物!」

【譯文】

有個窮人到各寺院竊取神物靈心,僅有土地廟未取,等到挖開土地廟,見空空如也,於是驚歎說:「看他巾倒是戴了一頂,原來腹中毫無一物!」

窮秀才

【原文】

有初死見冥王者,王謂其生前受用太過,判來生去做一秀才,與以五子。

鬼吏稟曰:「此人罪重,不應如此善遣。」

王笑曰:「正惟罪重,我要處他一個窮秀才,把他許多兒子,活活累殺他罷了。」

【譯文】

有個剛剛死去的人,見到了閻王,閻王說他生前受用太過,判來生去做一秀才並生養五個兒子。

鬼吏稟報說:「此人罪重,不該對其如此行善道。」

閻王笑著說:「正因為其罪重,我要判他來生做個窮秀才,讓他許多兒子活活累死他。」

湊不起

【原文】

一士子赴試。

艱於構思。

諸生隨牌俱出。

接考者候久。

甲僕問乙僕曰:「不知作文一篇,約有多少字?」

乙曰:「想來不過五六百。」

甲曰:「五六百字,難道胸中便沒有了,此時還不出來?」

乙曰:「五六百字雖有在肚裡,只是一時湊不起來耳。」

【譯文】

有個人應考,深感構思艱難,始終不能成篇。

許多考生都出了考場,接他的人等候他已有很長時間,甲僕問乙僕說:「不知道做一篇文章,約用多少字?」

乙回答說:「大概不超過五六百。」

甲說:「五六百字,難道肚裡還沒有?為何此時還不出來?」

乙回答說:「肚裡雖然有五六百字,只是一時湊不起來呀!」

不完卷

【原文】

一生不完卷,考了四等,受杖。

對友曰:「我只缺得半篇。」

友云:「還好,若做完,看了定要打殺。」

【譯文】

有個考生未做完試卷,判為四等受到杖罰。

考生對其朋友說:「我只不過缺了半篇。」

朋友回答道:「還好,如果做完,看了定要被打死。」

求籤

【原文】

一士歲考求籤。

通陳曰:「考在六等求上上,四等下下。」

廟祝曰:「相公差矣。

四等止杖責,如何反是下下?」

士曰:「非汝所知,六等黜退1,極是乾淨。

若是四等,看了我的文字,決被打殺。」

【註釋】

1黜退:貶黜。

【譯文】

有個人參加歲考後算命求籤,祈求說:「考在六等最好,考在四等最不好。」

廟裡管簽人說:「你錯了。

考在四等只受到杖罰,怎麼反是最不好?」

那個人說:「你有所不知,考在六等趕出去極為痛快。

如果考在四等,看了我寫的東西,一定會被打死。」

夢入泮

【原文】

府取童生祈夢。

「考可望入泮否?」

神問曰:「汝祖父是科甲否?」

曰:「不是。」

又問:「家中富饒否?」

曰:「無得。」

神笑曰:「既是這等,你做甚麼夢!」

【譯文】

官府考取秀才,有個人考前祈夢說:「不知考試能否考中?」

神問道:「你祖父是否科甲出身?」

回答說:「不是。」

又問:「家中富裕嗎?」

回答說:「不富裕。」

神笑道:「既是這樣,你做什麼夢!」

謁孔廟

【原文】

有以銀錢匯緣入泮者,拜謁孔廟。

孔子下席答之。

士曰:「今日是夫子弟子禮,應坐受。」

孔子曰:「豈敢,你是孔方兄1的弟子,斷不受拜。」

【註釋】

1孔方兄:銅錢孔方形。

【譯文】

有個用錢買通入學的人,拜謁孔廟,孔子從神座上下來答謝。

那個人說:「今天是您的弟子拜您,您應該坐在神座上接受禮拜。」

孔子說:「豈敢,你是孔方兄的弟子,絕對不能受拜。」

狗頭師

【原文】

館師歲暮買舟回家。

舟子問曰:「相公貴庚1?」

答曰:「屬狗的,開年已是五十歲了。」

舟人曰:「我也屬狗,為何貴賤不等?」

又問:「哪一月生的?」

答曰:「正月。」

舟子大悟曰:「是了是了,怪不得!我十二月生,是個狗尾,所以搖了這一世。

相公正月生,是狗頭,所以教(叫)了這一世。」

【註釋】

1貴庚:問人年齡的敬詞。

【譯文】

有個教書先生乘船回家。

艄公問他:「您多大年紀了?」

先生回答說:「屬狗的,過了年就是五十歲了。」

艄公說:「我也屬狗,為什麼你我貴賤不同?」

艄公又問先生哪個月生的,先生回答說:「正月。」

艄公一聽恍然大悟,說:「對了,對了,怪不得我們貴賤不同,這是因為我生在十二月是個狗尾,所以搖了這一生;你是正月生的,是個狗頭,所以教(叫)了這一生。」

狗坐館

【原文】

一人慣說謊。

對親家云:「舍間有三寶,一牛每日能行千里;一雞每更止啼一聲;又一狗善能讀書。」

親家駭云:「有此異事,來日必要登堂求看。」

其人歸與妻述之。

「一時說了謊,怎生回護?」

妻曰:「不妨,我自有處。」

次日,親家來訪,內云:「早上往北京去了。」

問幾時回?答曰:「七八日就來的。」

又問為何能快,曰:「騎了自家牛去。」

問:「宅上還有報更雞?」

適值亭中午雞啼,即指曰:「只此便是,不但夜裡報更,日聞生客來也報的。」

又問:「讀書狗請借一觀。」

答曰:「不瞞親家說,只為家寒,出外坐館去了。」

【譯文】

有個人慣說謊話,對親家說:「家裡有三寶:一牛每日能行千里,一雞每更只啼一聲,又有一狗擅長讀書。」

親家聽了十分震驚,說:「有此奇特的事,來日一定要登門看看。」

好說謊的人回家後把自己說的謊話告訴了妻子,並為一時說了謊不好圓場而犯愁。

妻子說:「不怕,我自有辦法。」

第二天親家來訪,說謊人的妻子說:「丈夫早上到京城去了。」

親家問幾時回來,回答說:「七八天就回來。」

親家又問:「怎能那麼快就回來?」

回答說:「騎了自家的牛去的。」

親家問:「你家裡的報更雞呢?」

這時,院子裡正好有雞啼鳴,說謊人的妻子馬上指其說:「那個雞便是,不但夜裡啼鳴報更,白天聽到客人來也要報的。」

親家又問:「讀書狗請讓我看一看。」

回答說:「不瞞親家說,只為家寒,那狗出外住館教書去了。」

講書

【原文】

一先生講書,至「康子饋藥」。

徒問:「是煎藥是丸藥?」

先生向主人誇獎曰:「非令郎美質不能問,非學生博學不能答。

上節『鄉人儺』,儺的自然是丸藥。

下節又是煎藥。

不是用爐火,如何就『廄1焚』起來!」

【註釋】

1廄(jiu):馬棚。

【譯文】

有個先生講書講到康子贈藥時,學生問是煎藥還是丸藥,先生向主人誇獎道:「非你的兒子聰明絕頂不能問,非我學識淵博不能答。

上一節講『鄉人儺』,舉行驅疫逐鬼的活動,用的自然是丸藥,下節肯定用的是煎藥,否則爐火怎麼會把馬棚燃燒起來呢?」

請先生

【原文】

一師慣謀人館,被冥王訪知,著夜叉拿來。

師躲在門內不出。

鬼卒設計哄騙曰:「你快出來,有一好館請你。」

師聞有館,即便趨出,被夜叉擒住。

先生曰:「看你這鬼頭鬼腦,原不像個請先生的。」

【譯文】

有個教書先生一向好圖謀到富貴人家教書,其劣行被冥王知道了,便讓夜叉去捉拿他。

先生躲在門內不出來,鬼卒設計哄騙說:「你快點出來,有個好地方請你去教書。」

先生聽了,立即跑出來,被夜叉擒住。

先生說:「看你這鬼頭鬼腦,本來就不像請先生的。」

兄弟延師

【原文】

有兄弟兩人,共延一師,分班供給。

每一交一 班,必互嫌師瘦,怪供給之不豐。

於是兄弟一交一 師於約。

師輪至日,即稱斤兩以為一交一 班肥瘦之驗。

一日,弟將一交一 師於兄,乃令師餐而去,即上秤,師偶撒一屁。

乃咎之曰:「秤上買賣,豈可輕易撒出。

說不得原替我吃了下去。」

【譯文】

有兄弟二人,請了一個教書先生,膳食輪流供給。

每次輪換時,兄弟兩人都嫌教書先生體瘦,責怪對方膳食不好。

於是兄弟倆約定,等到輪換之日,用秤稱一下教書先生的體重作為輪換時肥瘦的憑證。

一天,弟弟欲將教書先生一交一 給哥哥,於是令教書先生飽食後再去稱量。

到了稱體重的時候,教書先生碰巧放了一屁,弟弟立即責怪說:「秤上買賣,豈可輕易放出,快替我吃了下去。」

退束脩

【原文】

一師學淺。

善讀別字,主人惡之。

與師約,每讀一別字,除脩一分。

至歲終,退除將盡。

止余銀三分,封送之。

師怒曰:「是何言興,是何言興!」主人曰:「如今再扣二分,存銀一分矣。」

東家母在旁曰:「一年辛苦,半除也罷。」

先生近前作謝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主人曰:「恰好連這一分,乾淨拿進去。」

【譯文】

有個先生愛讀別字,主人很討厭他。

便和先生約定,每讀一別字去掉酬金一分。

到了年終的時候,按照約定扣除念別字的罰金,酬金只剩三分銀子,主人送給先生,先生大怒說:「是何言輿(興),是何言輿(興)〔應讀與〕?」

主人說:「現在又扣二分,僅存銀一分了。」

主人的妻子在旁邊說:「一年辛苦,除掉酬金一半就行了。」

先生上前作謝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主人說:「恰好連這一分全都拿回去。」

赤壁賦

【原文】

庸師慣讀別字。

一夜 ,與徒講論前後《赤壁》兩賦,竟念「賦」字為賊字。

適有偷兒潛伺窗外,師乃朗誦大言曰:「這前面《赤壁賊》呀。」

賊大驚,因思前面既覺,不若往房後穿逾而入。

時已夜深,師講完,往後房就寢。

既上床 ,復與徒論後面《赤壁賦》,亦如前讀。

偷兒在外歎息曰:「我前後行藏,悉被此人識破,人家請了這樣先生,看家狗都不消養得了!」

【譯文】

有個平庸的教書先生好讀別字。

一天晚上為學生講授《赤壁》前後兩賦,竟把「賦」字念成「賊」字。

正巧有個小偷潛藏在窗外,教書先生高聲朗誦道:「這前面《赤壁賊》呀。」

小偷十分驚慌,心想房前已被人察覺,不如到房後穿越而入。

此時夜已深,教書先生已經講完,到後房就寢。

上床 後又與學生論後面《赤壁賦》,如前讀成「赤壁賊」,小偷在房外聽後歎息道:「我前後行蹤都被此人識破,人家請了這樣的先生,看家狗都不需要養了!」

於戲左讀

【原文】

有蒙訓者,首教《大學》。

至「於戲前王不忘」句,竟如字讀之。

主曰:「誤矣,宜讀作『嗚呼』。」

師從之。

至冬間,讀《論語》註:「儺雖古禮而近於戲。」

乃讀做嗚呼。

主人曰:「又誤矣,此乃於戲也。」

師大怒,訴其友曰:「這東家甚難理會。

只『於戲』兩字,從年頭直與我拗到年尾。」

【譯文】

有個啟蒙先生,先教《大學》篇,講到「於戲前王不忘」句,竟然按字讀音。

主人說:「錯了,應讀成『嗚呼』。」

教書先生聽從了主人的意見。

到了冬天,讀《論語》注「儺雖古禮而近於戲」,教書先生把「於戲」讀做「嗚呼」。

主人說:「又錯了,此處應讀成『於戲』。」

教書先生十分惱怒,向其朋友訴說道:「這東家真難伺候,只『於戲』兩字,從年初一直跟我拗到年末。」

中酒

【原文】

一師設教,徒問「大學之道,如何講?」

師佯醉曰:「汝偏揀醉時來問我。」

歸與妻言之。

妻曰:「《大學》是書名,『之道』是書中之道理。」

師頷之。

明日,謂其徒曰:「汝輩無知,昨日乘醉便來問我,今日我醒,偏不來問,何也?汝昨日所問何義?」

對以「《大學》之道」。

師如妻言釋之。

弟子又問:「『在明明德』如何講?」

師遽1捧額曰:「且住,我還中酒在此。」

【註釋】

1遽(ju):急忙。

【譯文】

有個先生執教,弟子問「《大學》之道」如何講,先生假裝醉酒說:「你偏找我醉酒的時候來問我。」

先生回家後對妻子講了白天弟子所求教的問題,妻子說:「《大學》是書名,『之道』是書中道理。」

先生點頭稱是。

第二天先生對弟子說:「你們無知,昨天乘我醉酒時來問我,今天我酒醒了,偏又不來問,為什麼?你昨天所問的是什麼問題?」

弟子回答說是「《大學》之道」。

先生按照妻子的話講解了什麼是「《大學》之道」。

弟子又問:「『在明明德』,如何講?」

先生急忙捧住腦袋說:「暫且停止,我現在又醉了。」

先生意氣

【原文】

主人問先生曰:「為何講書總不明白?」

師曰:「兄是相知的,我胸中若有,不講出來,天誅地滅!」又問:「既講不出,也該坐定些。」

答云:「只為家下不足,故不得不走。」

主人云:「既如此,為甚供給略淡泊,就要見過?」

先生毅然變色曰:「若這點意氣沒了,還像個先生哩!」

【譯文】

主人問教書先生道:「為什麼講書總不明白?」

先生說:「你是瞭解我的,我胸中如果有,不講出來,天誅地滅。」

主人又問:「既然講不出,也該坐穩些。」

先生回答說:「只因為家中不足,故不得不走動。」

主人說:「既然這樣,為什麼飲食供給稍差點,就牢騷滿腹?」

教書先生陡然變色說:「如果這點意氣沒了,還像個先生嗎?」

夢周公

【原文】

一師晝寢,而不容學生瞌睡,學生詰之。

師謬言曰:「我乃夢周公耳。」

明晝,其徒亦效之,師以戒方擊醒曰:「汝何得如此?」

徒曰:「亦往見周公耳。」

師曰:「周公何語?」

答曰:「周公說,昨日並不曾會見尊師。」

【譯文】

有個教書先生,白天睡覺,而不允許學生瞌睡。

學生反問先生為何白天睡覺,先生謊騙道:「我是夢周公去了。」

第二天白天,其弟子也倣傚先生白天睡覺,先生用戒尺擊醒學生說:「你為何這樣?」

弟子說:「我也去見周公。」

先生說:「周公說了什麼?」

弟子回答說:「周公說昨天不曾會見尊師。」

問館

【原文】

乞兒制一新竹筒,眾丐沽酒稱賀。

每飲畢,輒呼曰:「慶新管酒干。」

一師正在覓館1,偶經過聞之,誤聽以為慶新館也。

急向前揖之曰:「列位既有了新館,把這舊館讓與學生罷!」

【註釋】

1覓館:尋找教書的人家。

【譯文】

有個乞丐做了一個新竹筒,許多乞丐買酒相慶賀。

每當喝完一竹筒,就歡呼喊道:「慶新管酒干。」

有個教書先生正在覓館,偶然經過聽到乞丐歡呼,誤聽為慶新館也,急忙上前向眾乞丐作揖道:「諸位既然有了新館,把這舊館讓給學生我吧!」

改對

【原文】

訓蒙先生出兩字課與學生對曰:「馬嘶。」

一徒對曰:「鵬奮。」

師曰:「好,不須改得。」

又一徒曰:「牛屎。」

師叱曰:「狗屁!」徒亦揖而欲行,師止之曰:「你對也不曾對好,如何便走?」

徒曰:「我對的是『牛屎』,先生改的是『狗屁』。」

【譯文】

有個教幼童的先生出兩字題讓學生對,先生說:「馬嘶。」

一弟子對說:「鵬奮。」

先生說:「好,不須再改。」

又一個弟子對道:「牛屎。」

先生叱責說:「狗屁!」弟子揖禮想要退下,先生讓其停下說:「你對也不曾對好,為什麼便要離去?」

弟子說:「我對的是『牛屎』,先生改的是『狗屁』。」

撻1徒

【原文】

館中二徒,一聰俊,一呆笨。

師出夜課,適庭中栽有梅樹。

即指曰:「老梅。」

一徒見盆內種柏,應聲

曰:「小柏。」

師曰:「善。」

又命一徒:「可對好些。」

徒曰:「阿爹。」

師以其對得胡說,怒撻其首。

徒哭曰:「他小柏(伯)不打,倒來打阿爹。」

【註釋】

1撻(ta):用鞭棍等打人。

【譯文】

有個先生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聰明,一個學生呆笨。

晚上先生教對子,正巧庭院中栽有梅樹,於是指著說:「老梅。」

一個學生見到盆中種柏,應聲答道:「小柏。」

先生說:「對得好。」

先生又讓另一個學生對,學生應對道:「阿爹。」

先生因其一胡一 對,怒打其頭,學生哭著說:「先生不打他『小伯』,倒來打『阿爹』。」

吃糞

【原文】

師在田間散步,見鄉人挑糞灌菜。

師訝曰:「菜是人吃的,如何潑此穢物在上?」

鄉人曰:「相公只會讀書,不曉我農家的事,菜若不用糞澆,便成苦菜矣。」

一日東家以苦菜膳師,師問:「今日為何菜味苦之甚?」

館僮曰:「因相公嫌齷齪。

故將不澆糞的菜請相公。」

師曰:「既如此,糞味可鑒,拿些來待我吃罷。」

【譯文】

有個教書先生在田間散步,看見鄉下人挑糞灌菜。

先生驚訝道:「菜是人吃的,為什麼潑此穢物在上邊?」

鄉下人說:「你只會看書,不懂得我們農家的事。

菜如果不用糞澆,便成苦菜了。」

有一天東家拿苦菜作為飯食給先生吃,先生問:「今天為什麼菜味甚苦?」

僕人說:「因為你厭惡齷齪的東西,所以將不澆糞的菜拿給你吃。」

先生說:「既然如此,糞味可鑒,拿些糞來讓我吃吧。」

咬餅

【原文】

一蒙師見徒手持一餅。

戲之曰:「我咬個月灣與你看。」

既咬一口。

又曰:「我再咬個定勝與你看。」

徒不捨,乃以手掩之。

誤咬其指。

乃呵曰:「沒事,沒事,今日不要你唸書了,家中若問你,只說是狗奪餅吃,咬傷的。」

【譯文】

有個教幼童的先生看見弟子手拿一餅,便對弟子開玩笑說:「我咬個月牙給你看。」

接著咬了一口。

之後又說:「我再咬個月牙一定好於上次給你看。」

弟子不給,並用手遮掩住餅。

先生又咬一口,誤傷弟子手指。

於是哄弟子說:「沒事沒事,今天不讓你唸書了,家裡人如果問你為何手指有傷,你只說是狗搶餅吃,咬傷的。」

是我

【原文】

一師值清明放學,率徒郊外踏青1。

師在前行,偶撒一屁,徒曰:「先生,清明鬼叫了。」

先生曰:「放狗屁!」少頃,大雨傾盆。

田間一瓦,為水淹沒,僅露其背。

徒又指謂先生曰:「這像是個烏龜。」

師曰:「是瓦(瓦我同音)。」

【註釋】

1踏青:清明節前後郊野遊覽的一習一 俗。

舊時並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譯文】

有個教書先生逢清明放學,帶弟子到郊外踏青。

先生在前邊走,偶然放了一屁,弟子說:「先生,清明鬼叫了。」

先生說:「放狗屁。」

不一會兒,大雨傾盆,田間一瓦被水淹沒僅露其背,弟子又指著對先生說:「這像是個烏龜。」

先生說:「是瓦(音我)。」

屎在口頭

【原文】

學生問先生曰:「『屎』字如何寫?」

師一時忘卻,不能回答。

沉吟半晌曰:「咦,方才在口頭,如何再說不出。」

【譯文】

學生問先生說:「『屎』字如何寫?」

先生一時忘卻回答不出,沉吟片刻說:「咦,方才在口頭,怎麼又說不出!」

瘟牛

【原文】

經學先生出一課與學生對。

曰:「隔河並馬。」

學生誤認「並」字為「病」字,即應聲曰:「過一江一 瘟牛。」

【譯文】

經學先生出一字題讓學生對。

先生說:「隔河並馬。」

學生誤以「並」字為「病」字,即應聲道:「過一江一 瘟牛。」

個人個妻

【原文】

一上路先生向人曰:「原來吳下朋友的老媽官,個人是一個歌喇。」

【譯文】

一上路先生向人說:「原來吳下朋友的老媽官,個人是一歌喇。」

詠鍾詩

【原文】

有四人自負能詩。

一日同游寺中,見殿角懸鍾一口。

各人詩興勃然,遂聯句一首。

其一曰:「寺裡一口鐘。」

次韻云:「本質原是銅。」

三曰:「覆轉像只碗。」

四曰:「敲來嗡嗡嗡。」

吟畢,互相讚美不置口,以為詩才敏捷,無出其右。

「但天地造化之氣,已洩盡無遺。

定奪我輩壽算矣。」

四人憂疑,相聚環泣。

忽有老人自外至,詢問何事,眾告以故。

老者曰:「壽數固無礙,但各要患病四十九日。」

眾問何病,答曰:「了膀骨痛!」

【譯文】

有四個人自以為會作詩。

有一天四人一同到寺院裡遊玩,見殿角懸掛著一口鐘,各個詩興勃發,於是聯句一首,其中一人說「寺裡一口鍾」,第二個人說「本質原是銅」,第三個人說「覆轉像只碗」,第四個人說「敲來嗡嗡嗡」。

四人吟詩完了,互相讚不絕口,皆以為詩才敏捷,沒人能超過。

「只是天地造化之氣,已洩無遺,必定剝奪我們這些人的壽命。」

於是四人憂愁疑惑起來,圍在一起哭泣。

忽然有個老人從外面進來,向他們詢問為何如此,四人以實相告。

老人說:「壽命倒不會減少,但得要患病四十九天。」

那四人問是什麼病,老人回答說:「全都是膀骨痛。」

做不出

【原文】

租戶連年欠租,每推田瘦做不出米來。

士怒曰:「明年待我自種,看是如何?」

租戶曰:「憑相公拚著命去種,到底是做不出的1。」

【註釋】

1此句意為:做不出文章。

【譯文】

佃戶連年欠租,推說田不好,沒有收成。

秀才說:「明年我自己種,看是不是你說的那樣。」

佃戶說:「任憑相公拚命去做,還是做不出來。」

蛀帽

【原文】

有盛大、盛二者,所戴氈帽,合放一處。

一被蟲蛀,兄弟二人互相推競,各認其不蛀者奪之。

適一士經過,以其讀書人明理,請彼決之。

士執蛀帽反覆細看,乃睨1盛大曰:「此汝帽也!」問:「何以見得?」

士曰:「豈不聞《大學》註解云:『宣(作先)著(作蛀),盛大之貌(帽同音)。

』」

【註釋】

1睨(ni):斜著眼睛看。

【譯文】

有盛大、盛二兄弟倆人,他們戴的氈帽,放在一起。

一頂被蟲蛀了,兄弟二人互相爭奪沒有被蟲蛀過的帽子。

正好有一秀才路過,讀書人明理,就找他斷。

秀才拿著蟲蛀帽子反覆細看,然後斜著眼睛看盛大,說:「這帽子是你的。」

問:「何以見得?」

秀才說:「難道沒聽《大學》註解說:『宣(先)著(蛀)盛大之貌(帽)。

』」

歪詩1

【原文】

一士好作歪詩。

偶到一寺前,見山門上塑趙玄壇喝虎像。

士即詩興勃發,遂吟曰:「玄壇菩薩怒,腳下踏個虎(去聲念音座)。

旁立一判官,嘴上一臉惡。」

及到裡面,見殿宇巍峨,隨又續題曰:「寶殿雄哉大(念作度),大佛歸中坐。

文殊騎獅子,普賢騎白兔。」

僧出見曰:「相公詩才敏妙,但韻腳欠妥。

小僧回奉一首何如?」

士曰:「甚好。」

僧念曰:「出在山門路,撞著一瓶醋。

詩又不成詩,只當放個破(破聲屁也)。」

【註釋】

1歪詩:指內容、技巧低劣或以遊戲態度草率而成的詩。

【譯文】

一相公好作歪詩,偶到一寺前,見山門上塑有趙玄壇喝虎像,詩興大發,遂吟道:「玄壇菩薩怒,腳下踏個虎,旁立一判官,嘴上一臉惡。」

走到裡面,見殿宇巍峨,隨又繼續作詩道:「寶殿雄哉大(音度),大佛歸中坐,文殊騎獅子,普賢騎白兔。」

僧出來見了說:「相公詩才敏妙,但韻腳欠妥,小僧回贈一首如何?」

相公說:「很好。」

僧念道:「出在山門路,撞著一瓶醋,詩又不成詩,只當放個破(讀屁音)。」

問藕

【原文】

上路先生攜子出外,吃著鮮藕。

乃問父曰:「爹,來個啥東西,豎搭起竟似煙囪,橫搭竟好像泥籠,捏搭手裡似把彎弓,嚼搭口裡醒松醒松。

已介甜水濃濃,咽搭落去蜘蛛絲絆住子喉嚨,從來勿曾見過?」

其父怒曰:「呆一奴一,呆一奴一!個就是南貨店裡包東西大(讀土音)葉個根結麼。」

【譯文】

上路先生攜子外出,吃著鮮藕。

子問父:「爹,來個啥東西,豎搭起竟似煙囪,橫搭竟好像泥籠,捏搭手裡似把彎弓,嚼搭口裡醒松醒松。

已介甜水濃濃,咽搭落去蜘蛛絲絆住子喉嚨,從來勿曾見過?」

其父怒道:「呆一奴一,呆一奴一,這個就是南貨店裡包東西的大(讀土音)葉個根結麼。」

老童生

【原文】

老虎出山而回,呼肚饑。

群虎曰:「今日固不遇一人乎?」

對曰:「遇而不食。」

問其故,曰:「始遇一和尚,因臊氣不食。

次遇一秀才,因酸氣不食。

最後一童生來,亦不曾食。」

問:「童生何以不食?」

曰:「怕咬傷了牙齒。」

【譯文】

一隻老虎出山回來,喊肚子餓了,群虎說:「今天一個人也沒遇到麼?」

回答說:「遇到了但沒有吃。」

問其原因,回答說:「開始遇到一個和尚,因為臊氣沒吃;之後遇到一秀才,因酸氣沒吃;最後來了一個童生,也沒有吃。」

群虎問為何沒吃,回答說:「怕咬傷了牙齒。」

認枴杖

【原文】

縣官考童生,至晚忽聞鼓角喧鬧。

問之,門子稟曰:「童生拿差了枴杖,在那裡爭認。」

【譯文】

縣官考童生,臨近終了時忽然聽到鼓角喧鬧。

縣官問怎麼回事,門人稟報說:「童生拿差了枴杖,在那裡爭認。」

【評析】

描寫了古時讀書人的讀書、生活、考試等面貌。

從諸多的短文中,可以看到書生的迂腐酸氣,也可以看到書生的飽滿詩書。

諷刺了古時書生死讀書而成書獃子,不諳世事,以至出種種笑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笑林廣記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