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摩(宋京師祇洹寺)〔《高僧傳》卷三〕是什麼意思,歷代名僧辭典中求那跋摩(宋京師祇洹寺)〔《高僧傳》卷三〕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求那跋摩(宋京師祇洹寺)〔《高僧傳》卷三〕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求那跋摩(宋京師祇洹寺)〔《高僧傳》卷三〕

【求那跋摩(宋京師祇洹寺)〔《高僧傳》卷三〕 】

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師子賢。以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言眾喜。因潛隱山澤。跋摩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泛博崇德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啟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三途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公見而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達律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眾鹹議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眾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眾鹹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發心。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漸染既久專精稍篤。頃之鄰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鬥戰傷殺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須御捍。但當起慈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腳。跋摩為咒水洗之。信宿平復。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棲法門。卿等可更擇明主。群臣皆拜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凶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慈寧不愍念。敢以死請申其悃愊。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后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腳指。跋摩又為咒治。有頃平復。導化之聲播於遐邇。鄰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餐稟。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帝。求迎請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俊等往彼祈請。並致書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加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雲。業行風所吹遂至於宋境。此之謂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敕州郡令資發下京。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市山。儀形聳孤峰嶺高絕。跋摩謂其彷彿耆闍。乃改名靈鷲。於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室去寺數里磬音不聞。每至鳴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濕。時眾道俗莫不肅然增敬。寺有寶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畫作羅雲像及定光儒童布發之形。像成之後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眾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於是山旅水賓去來無梗。感德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嘗於別室入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候之。見一白師子緣柱而上。亙空瀰漫生青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靈異無方。類多如此。後文帝重敕觀等。復更敦請。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於建鄴。文帝引見勞問慇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德亦眾矣。寧在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機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如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給隆厚。公王英彥莫不宗奉。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肩隨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絕。或時假譯人而往復懸悟。後祇洹慧義請出菩薩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繕寫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猶有兩本。或稱菩薩戒地。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於彭城請外國伊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而緣礙遂輟。至是更請跋摩譯出後品。足成十三卷。並先所出四分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優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並文義詳允梵漢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雲。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雲。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雲。戒法本在大僧眾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雲。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采華布席。唯跋摩所坐華彩更鮮。眾鹹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先起還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因緣雲。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雲。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餘人。並聞香氣芬烈。鹹見一物狀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於屍側直上衝天莫能詺者。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闍毗之。四部鱗集。香薪成[卄/積]。灌之香油以燒遺陰。五色焰起氛氳麗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欲重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京。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會虜寇侵強未及諮稟。奄而遷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眾僧譯出其遺文雲

  前頂禮三寶  淨戒諸上座

  濁世多諂曲  虛偽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  懷嫉輕有德

  是以諸賢聖  現世晦其跡

  我求那跋摩  命行盡時至

  所獲善功德  今當如實說

  不以諂曲心  希望求名利

  為勸眾懈怠  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鹹諦聽

  我昔曠野中  初觀於死屍

  膀脹蟲爛壞  臭穢膿血流

  系心緣彼處  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  貪蛾不畏火

  如是無量種  修習死屍觀

  放捨余聞思  依止林樹間

  是夜專精進  正觀常不忘

  境界恆在前  猶如對明鏡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輕身極明淨  清涼心是樂

  增長大歡喜  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  白骨現在前

  朽壞肢節離  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  調伏思法相

  我時得如是  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  勝進轉增長

  微塵唸唸滅  壞色正念法

  是則身究竟  何緣起貪慾

  知因諸受生  如魚貪鉤餌

  彼受無量壞  唸唸觀磨滅

  知彼所依處  從心猿猴起

  業及業果報  依緣唸唸滅

  心所知種種  是名別相法

  是則思慧念  次第滿足修

  觀種種法相  其心轉明瞭

  我於爾焰中  明見四念處

  律行從是竟  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  斯由渴愛轉

  愛盡般涅盤  普見彼三界

  死焰所熾然  形體極消瘦

  喜息樂方便  身還漸充滿

  勝妙眾生相  頂忍亦如是

  是於我心起  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  寂滅樂增長

  得世第一法  一念緣真諦

  次第法忍生  是謂無漏道

  妄想及諸境  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諦義  除惱獲清涼

  成就三昧果  離垢清涼緣

  不湧亦不沒  淨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曇  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  名者莫能見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諍

  修行眾妙相  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  誑惑諸世間

  於彼修利相  我已說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緣起

  摩羅婆國界  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  道跡修遠離

  後於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從是多留難  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  知是處空閒

  鹹生希有心  利養競來集

  我見如火毒  心生大厭離

  避亂浮於海  闍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  隨緣之宋境

  於是諸國中  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  諦實真實觀

  今此身滅盡  寂若燈火滅。

分類:歷代名僧辭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代名僧辭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