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
Fazhilun
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五年於玉華寺譯畢。因此論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也稱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因與六足論相對,又稱《發智身論》。另在《大智度論》中稱《發智經》,在《婆藪槃豆傳》中稱《發慧論》。異譯本有前秦僧伽提婆和竺佛念共譯的《阿毗達磨八犍度論》30卷。兩譯本在記述形式和名相概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此論將經中所有要義,用種種阿毗達磨形式加以解釋,有釋義的,有分別法門的,有抉擇性相的,也有破除異說的,在各種阿毗達磨中最為詳細。全書分八蘊(雜蘊、結蘊、智蘊、業蘊、大種蘊、根蘊、定蘊、見蘊)四十四納息(品),全面闡述了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觀點,兼論當時部派佛教之間爭論的各類問題。它和說一切有部其他重要論書一樣,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人空法有,既反對上座部的種種論點,也批評大眾部關於過未無體等等說法。此論在古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有一定影響。後來的《大毗婆沙論》一書,就是根據此論的分類,對八蘊所作的詳細論釋。此論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婆藪槃豆傳》說是佛滅後500年在罽賓國撰集,《大唐西域記》卷四則說為佛滅後300年在北印度至那僕底國答秣蘇伐那寺所著述。(高振農)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