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地論學派
【地論學派 】
中國佛教學派。亦稱地論宗。以傳習、弘揚《十地經論》而得名。其學者稱地論師。從北魏到唐初,由於還沒有傳宗定祖之說,所以當時還不成為宗派。
《十地經論》是印度大乘瑜伽學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親初從聲聞乘出家,後聞其兄無著講《十地經》,便改變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經論》,以讚揚大乘,鞏固了瑜伽學說的理論基礎。這部《十地經論》在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上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兩人合作譯成,共12卷。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所習並不盡同,因之從他們兩人傳習「地論」的,也就發生異解,而形成南北兩道。這南北道的解釋,一般都說從相州去洛陽的通道,有南有北,兩家學徒即沿著兩道各別發展而得名。其實,南北道地論師在魏都洛陽時期即已分裂,可能是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分居在當時御道街的南北,因而成為道南道北兩系。
南道系傳自勒那摩提。北魏永平元年(508),他到洛陽弘法。譯出《十地經論》、《寶性論》等20餘卷。慧光傳承他的法與律學。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在翻譯《十地經論》時,發生意見分歧。慧光參與其事,折衷筆受為一本,並著論疏,使《十地經論》得以暢行。慧光門下高材很多,知名的有法上、道憑、曇遵、僧范、慧順、靈詢、僧達、道慎、安廩、曇衍、曇隱、洪理、道雲、道暈等人,其中以法上為上首。他擔任魏齊兩代僧統,著有《十地論義疏》、《大乘義章》等。法上的著名弟子有淨影寺慧遠,他對《大乘義章》作了詳細的註疏,闡述了地論師南道的教說,並集南北朝佛學的大成,在教理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北道系傳自菩提流支。他於北魏永平初年來洛陽,住永寧大寺,與勒那摩提等創譯《十地經論》,後隨東魏遷鄴。前後20餘年,譯《楞伽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大寶積經》、《法華經論》等共39部,129卷。其傑出弟子道寵,從他學《十地經論》,隨療出疏,名揚鄴下。門下以志念、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等為最有名。志念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疏》各9卷,盛行於世。
北道系的人才,沒有南道系多,所以在學說傳播上,遠不如南道之盛。加以攝論學派盛行於北方,其主張與北道系相近,而條理縝密過之,遂為攝論師所掩,融成一派。到了唐代,因賢首建宗,華嚴之說大張,《十地經論》原為大經之一品,地論精義又悉為賢道家所資取,更無獨立宣揚的餘地,南道系的傳承終於斷絕。
地論師所學,並不限於《十地經論》,思想上還受到先後流行的涅槃學派、攝論學派的影響,所以學說的性質比較駁雜。其南北兩道互有爭論之點,則集中於「當常」、「現常」的主張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對阿梨耶識性質的認識。南道主張有八識,阿梨耶識是淨識;北道主張有真妄和合的九識說,第八識為妄識,第九識為真識、淨識。南道學說的根據是宋譯4卷的《楞伽經》,而北道的根據是魏譯10卷的《楞伽經》,自真諦攝論學派興起後,攝論學派所主張的阿摩羅識是淨識,便與北道結合起來。在地論師中「常」是涅槃或佛性的異名。北道地論師以眾生的根本意識即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持,說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這和攝論師說法相近)。阿梨耶識雖和如來藏(佛性)無別,但並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經》說具足者,是對斷見人方便說的)。一切功德必待新熏而後生,亦即說眾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當果而現,後天所有。這就是當常之說。南道地論師反對此說,以為阿梨耶識法性,即是真如佛性,以之為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此法性真如即如來藏(佛性依楞伽等經說)本來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說眾生的佛性與生俱生,先開而有,這就是現常之說。當常與現常之爭,即佛性始起和本有之辯。南道地論師後來主張也多少有些變化。他們說佛性有理性(本有)、行性(始起)兩種;或說有理性(隱時)、體性(顯時)、緣起性(用時)三種。這樣,他們在本有佛性之外,也主張有始起佛性。當常、現常原為地論南北兩道對峙之說,後來演變為攝論師與地論師之爭。關於判教問題,北道地論師用五宗說,而南道用四宗說。五宗之說不得其詳,只舊傳護身寺自軌師有五宗說,即於南道四宗之上再加第五法界宗,以推尊《華嚴經》,此或與北道五宗說有關。南道四宗說,佛陀扇多與慧光同,即1因緣宗。指《大毗婆沙論》說六因四緣;2假名宗。指《成實論》說三假;3誑相宗。指《大品般若經》、「三論」說「相皆虛妄」;4真實宗。指《華嚴經》、《涅槃經》說「佛性常住」。此四宗名目,後來慧光弟子大衍寺曇隱,改之為因緣宗、假名守、不真宗及真宗。慧遠又改之為立性、破生、破相、顯實。又有約四宗為立相、捨相、顯真實三宗者。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