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卷九:(楊氏)一論中風,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大成》卷九

針灸大成

卷九

【治症總要】

(楊氏)

一論中風,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後用生蔥、薄荷、桃柳葉,四味煎湯淋洗,灸令祛逐風氣自瘡口出。

如春一交一夏時,夏一交一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

但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色酒過度,卒忽中風,可於七處一齊俱灸各三壯,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會、耳前一穴一也。

〔第一〕一陽一症,中風不語,手足癱瘓者︰合谷 肩 手三里 百會 肩井 風市 環跳足三里 委中 一陽一陵泉(先針無病手足,後針有病手足)

〔第二〕一陰一症,中風,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攣,此是一陰一症也。

亦根據治之,但先補後〔第三〕中暑不省人事︰人中 合谷 內庭 百會 中極 氣海問曰︰中暑當六、七月間有此症,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從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醫者不省,當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氣,流入脾胃之中,串入經各,灌溉相並,或因怒氣觸一動,或因過飲、恣欲傷體,或外感風,至八、九月方發,乃難治也。

六、七月受病淺,風疾未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

復刺後一穴一︰中沖 行間 曲池 少澤〔第四〕中風不省人事︰人中 中沖 合谷問曰︰此病如何而來?以上一穴一法,針之不效,奈何?答曰︰針力不到,補瀉不明,氣血錯亂,或去針速,故不效也。

前一穴一未效,復刺後一穴一〔第五〕中風口噤不開︰頰車 人中 百會 承漿 合谷(俱宜瀉)

問曰︰此症前一穴一不效,何也?答曰︰此皆風痰灌注,氣血錯亂,一陰一陽一不升降,致有此病,復刺後一穴一︰廉泉 人中〔第六〕半身不遂,中風︰絕骨 崑崙 合谷 肩 曲池 手三里 足三里問曰︰此症針後再發,何也?答曰︰針不知分寸,補瀉不明,不分虛實,其症再發。

再針前一穴一,復刺後一穴一︰肩井 上〔第七〕口眼 斜,中風︰地倉 頰車 人中 合谷問曰︰此症用前一穴一針效,一月或半月復發,何也?答曰︰必是不禁房勞,不節飲食,復刺後一穴一,無不效也。

聽會承漿 翳風〔第八〕中風,左癱右瘓︰三里 一陽一溪 合谷 中渚 一陽一輔 崑崙 行間問曰︰數一穴一針之不效,何也?答曰︰風痰灌注經絡,血氣相搏,再受風寒濕氣入內,凝滯不散,故刺不效,復刺後一穴一。

先針無病手足,後針有病手足。

風市 丘墟 一陽一陵泉〔第九〕正頭大痛及腦頂痛︰百會 合谷 上星問曰︰此症針後,一日、二日再發,甚於前,何也?答曰︰諸一陽一聚會頭上,合用先補後瀉,宜補多瀉少,其病再發,愈重如前,法宜瀉之,無不效也。

復針後一穴一,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者當用心救治,如不然,則難治。

〔第十〕偏正頭風︰風池 合谷 絲竹空問曰︰以上一穴一法,刺如不效,何也?答曰︰亦有痰飲停滯胸膈,賊風串入腦戶,偏正頭風,發來連臂內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變為癱瘓,亦分一陰一陽一針之。

或針力不到,未效,可刺中脘,以疏其下疾,次針三里,瀉去其風,後針前一穴一。

中脘 三里 解溪〔第十一〕頭風目眩︰解溪 豐一隆問曰︰此症刺效復發,何也?答曰︰此乃房一事過多,醉飽不避風寒而臥,賊風串入經絡,冷症再發,復針後一穴一︰風池〔第十二〕頭風頂痛︰百會 後頂 合谷問曰︰頭頂痛針入不效者,再有何一穴一可治?答曰︰頭頂痛,乃一陰一陽一不分,風邪串入腦戶,刺故不效也。

先取其痰,次取其風,自然有效。

中脘 三里 風池 合谷〔第十三〕醉頭風︰攢竹 印堂 三里問曰︰此症前一穴一針之不效,何也?答曰︰此症有痰飲停於胃脘,口吐清涎,眩暈,或三日、五日,不省人事,不進飲食,名曰醉頭風。

先去其氣,化痰調胃進食,然後去其風痛也。

中脘 膻中 三里 風門〔第十四〕目生翳膜︰睛明 合谷 四白問曰︰以上一穴一法,刺之不效,何也?答曰︰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時便愈,須是二、三次針之,方可有效。

復刺後一穴一︰太一陽一光明 大骨空 小骨空〔第十五〕迎風冷淚︰攢竹 大骨空 小骨空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醉酒當風,或暴赤,或痛,不忌房一事,恣意好餐,燒煎肉物;婦人多因產後不識迴避,當風坐視,賊風串入眼目中,或經事一交一感,穢氣衝上頭目,亦成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小骨空(治男婦醉後當風) 三一陰一交一(治婦人一交一感症) 淚孔上(米大艾七壯效) 中指半指尖(米大艾三壯)

〔第十六〕目生內障︰瞳子 合谷 臨泣 睛明問曰︰此症從何而得?此數一穴一針之不效,何也?答曰︰怒氣傷肝,血不就捨,腎水枯竭,氣血耗散,臨患之時,不能節約,恣意房一事,用心過多,故得此症,亦難治療。

復針後一穴一︰光明 天府 風池〔第十七〕目患外瘴︰小骨空 太一陽一 睛明 合谷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頭風灌注瞳人,血氣湧溢,上盛下虛,故有此病。

刺前不效,復刺後一穴一二三次方愈。

臨泣 攢竹 三里 內 尖(灸五壯,即眼頭尖上)

〔第十八〕風沿眼紅澀爛︰睛明 四白 合谷 臨泣 二間問曰︰針之不效,何也?答曰︰醉飽行一房,血氣凝滯,癢而不散,用手揩摸,賊風乘時串入,故得此症。

刺前不效,復刺後一穴一︰三里 光明〔第十九〕眼赤暴痛︰合谷 三里 太一陽一 睛明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時氣所作,血氣壅滯,當風睡臥,饑飽勞役,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太一陽一 攢竹絲竹空〔第二十〕眼紅腫痛︰睛明 合谷 四白 臨泣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腎水受虧,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歸元,血氣上壅,灌注瞳人,赤脈貫睛,故不散。

復刺後一穴一︰太溪 腎俞 行間 勞宮〔第二十一〕 肉侵睛︰風池 睛明 合谷 太一陽一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或因傷寒未解,卻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虛,氣血上壅;或頭風不早治,血貫瞳人;或暴下赤痛;或因氣傷肝,心火炎上,故不散也。

及婦人產後,怒氣所傷,產後未滿,房一事觸一動心肝二經,飲食不節,饑飽醉勞,皆有此症,非一時便可治療,漸而為之,無不效也。

復針後一穴一︰風池 期門 行間 太一陽一〔第二十二〕怕日羞明︰小骨空 合谷 攢竹 二間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皆因暴痛未癒,在路迎風,串入眼中,血不就捨,肝不藏血,風毒貫入,睹燈光冷淚自出,見日影乾澀疼痛。

復針後一穴一︰睛明 行間 光明〔第二十三〕鼻窒不聞香臭︰迎香 上星 五處 禾問曰︰此症緣何而得?針數一穴一皆不效。

答曰︰皆因傷寒不解,毒瓦斯沖腦,或生鼻痔,腦中大熱,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水溝風府 百勞 太淵〔第二十四〕鼻流清涕︰上星 人中 風府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此因傷風不解,食肉飲酒太早,表裡不解,咳嗽痰涎,及腦寒疼痛,故得此症。

復針後一穴一︰百會 風池 風門 百勞〔第二十五〕腦寒瀉臭︰上星 曲差 合谷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皆因鼻衄不止,用一藥吹入腦戶,毒瓦斯攻上腦頂,故流鼻臭也。

復刺後一穴一︰水溝〔第二十六〕鼻淵鼻痔︰上星 風府問曰︰針此一穴一未效,復刺何一穴一?答曰︰更刺後一穴一︰禾 風池 人中 百會 百勞 風門〔第二十七〕鼻衄不止︰合谷 上星 百勞 風府問曰︰此症緣何而得?出一血不止。

答曰︰血氣上壅,一陰一陽一不能升降,血不宿肝,肝主藏血,血熱妄行,故血氣不順也。

針前不效,復刺後一穴一︰迎香 人中 印堂 京骨〔第二十八〕口內生瘡︰海泉 人中 承漿 合谷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上盛於虛,心火上炎,脾胃俱敗,故成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金津、玉一液 長強〔第二十九〕口眼 斜︰頰車 合谷 地倉 人中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醉後臥睡當風,賊風串入經絡,痰飲流注,或因怒氣傷肝,房一事不節,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承漿 百會 地倉 瞳子〔第三十〕兩頰紅腫生瘡(一名枯曹風、豬腮風)︰合谷 列缺 地倉 頰車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熱氣上壅,痰滯三焦,腫而不散,兩腮紅腫生瘡,名曰枯曹風。

復刺後一穴一;承漿三里 金津、玉一液〔第三十一〕舌腫難語︰廉泉 金津、玉一液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酒痰滯於舌根,宿熱相搏,不能言語,故令舌腫難言。

復刺後一穴一︰天突 少〔第三十二〕牙齒腫痛︰呂細 頰車 龍玄 合谷〔第三十三〕上片牙疼︰呂細 太淵 人中〔第三十四〕下片牙疼︰合谷 龍玄 承漿 頰車問曰︰牙疼之症,緣何而得?答曰︰皆因腎經虛敗,上盛下虛,一陰一陽一不升降,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腎俞 三間 二〔第三十五〕耳內虛鳴︰腎俞 三里 合谷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一事不節,腎經虛敗,氣血耗散,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太溪 聽會 三里〔第三十六〕耳紅腫痛︰聽會 合谷 頰車問曰︰此症腫痛,何也?答曰︰皆因熱氣上壅,或因繳耳觸傷,熱氣不散,傷寒不解,故有此症。

不可一例針灸,須辨問端的,針之,無不效也。

復刺後一穴一︰三里 合谷 翳風〔第三十七〕 耳生瘡,出膿水︰翳風 合谷 耳門問曰︰ 耳生瘡,出膿水,嘗聞小兒有此症。

答曰︰洗浴水歸耳內,故有。

大人或因剔耳觸一動,耳黃有水誤入耳內,故如此。

復刺後一穴一︰聽會 三里〔第三十八〕耳聾氣閉︰聽宮 聽會 翳風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傷寒大熱,汗閉,氣不舒,故有此症。

前針不效,復刺後一穴一︰三里 合谷〔第三十九〕手臂麻木不仁︰肩 曲池 合谷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寒濕相搏,氣血凝滯,故麻木不仁也。

復刺後一穴一︰肩井 列缺〔第四十〕手臂冷風酸痛︰肩井 曲池 手三里 下廉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寒邪之氣,流入經絡,夜臥涼枕、竹簟、漆凳冷處睡著,不知風濕,流入經絡,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手五里 經渠 上廉〔第四十一〕手臂紅腫疼痛︰五里 曲池 通裡 中渚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氣血壅滯,流而不散,閉塞經脈不通,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合谷 尺澤〔第四十二〕手臂紅腫及疽︰中渚 液門 曲池 合谷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血氣壅滯,皮膚瘙癢,用熱湯泡洗,而傷紅腫,故得此症;久而不治,變成手背疽。

復刺後一穴一︰上都 一陽一池〔第四十三〕手臂拘攣,兩手筋緊不開︰一陽一池 合谷 尺澤 曲池 中渚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濕氣處臥,暑月夜行,風濕相搏,或酒醉行一房之後,露天而眠,故得此症。

復針後一穴一︰肩 中渚 少商 手三里〔第四十四〕肩背紅腫疼痛︰肩 風門 中渚 大杼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腠理不密,風邪串入皮膚,寒邪相搏,血氣凝滯。

復刺後一穴一︰膏肓 肺俞〔第四十五〕心胸疼痛︰大陵 內關 曲澤問曰︰心胸痛從何而得?答曰︰皆因停積,或因食冷,胃脘冷積作楚。

心痛有九種,有蟲、食痛者,有心痺冷痛者,有一陰一陽一不升降者,有怒氣沖心者,此症非一,推詳其症治之。

中脘 上脘 三里〔第四十六〕脅肋疼痛︰支溝 章門 外關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氣傷肝,血不歸元,觸一動肝經,肝藏血,怒氣甚,肝血不歸元,故得是症。

亦有傷寒後脅痛者,有挫閃而痛者,不可一例治也,宜推詳治之。

復刺後一穴一︰行間(瀉肝經,治怒氣) 中封 期門(治傷寒後脅痛) 一陽一陵泉〔第四十七〕腹內疼痛︰內關 三里 中脘問曰︰腹內疼痛,如何治療?答曰︰失饑傷飽,血氣相爭,榮衛不調,五臟不安,寒濕中得此。

或冒風被雨,飽醉行一房,飲食不化,亦有此症,必急治療,為腎虛敗,毒瓦斯沖歸臍腹,故得此症。

如不愈,復刺後一穴一︰關元 水分 天樞(寒濕饑飽)

〔第四十八〕小腹脹滿︰內庭 三里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此症針入一穴一法不效,何也?答曰︰皆因停飲不化,腹脹。

此症非一,有膀一胱疝氣,冷築疼痛;小一便不利,脹滿疼痛;大便虛結,脹滿疼痛,推詳治之。

再刺後一穴一︰照海 大敦 中脘(先補後瀉) 氣海(專治婦人血塊攻築疼痛,小一便不利,婦人諸般氣痛)

〔第四十九〕兩足麻木︰一陽一輔 一陽一交一 絕骨 行間問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濕氣相搏,流入經絡不散,或因酒後房一事過多,寒暑失蓋,致有此症。

復針後一穴一︰崑崙 絕骨 丘墟〔第五十〕兩膝紅腫疼痛︰膝關 委中問曰︰此症從何而來?答曰︰皆因脾家受濕,痰飲流注,此疾非一,或因痢後寒邪入於經絡。

復刺後一穴一︰一陽一陵泉中脘 豐一隆〔第五十一〕足不能行︰丘墟 行間 崑崙 太沖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醉後行一房,腎經受虧,以致足弱無力,遂致不能行步。

前治不效,復刺後一穴一︰三里 一陽一輔 三一陰一交一 復溜〔第五十二〕腳弱無力︰公孫 三里 絕骨 申脈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濕氣流入經絡,血氣相搏,或因行一房過損一精一力,或因行路有損筋骨,致成此疾。

復針後一穴一︰崑崙 一陽一輔〔第五十三〕紅腫香港腳生瘡︰照海 崑崙 京骨 委中問曰︰此症前一穴一不愈,何也?答曰︰氣血凝而不散,寒熱久而不治,變成其疾。

再針後一穴一︰三里 三一陰一交一〔第五十四〕腳背紅腫痛︰太沖 臨泣 行間 內庭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勞役過多,熱湯泡洗,血氣不散,以致紅腫疼痛,宜針不宜灸。

丘墟 崑崙〔第五十五〕穿跟草鞋風︰照海 丘墟 商丘 崑崙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皆因勞役過度,濕氣流滯而冷,或因大熱行路,冷水浸洗,而成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太沖 解溪〔第五十六〕風痛不能轉側,舉步艱難︰環跳 風市 崑崙 居 三里 一陽一陵泉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一事過多,寒濕地上睡臥,流注經絡,挫閃後腰疼痛,動止艱難。

前一穴一不效,復刺後一穴一︰五樞 一陽一輔 支溝〔第五十七〕腰腳疼痛︰委中 人中〔第五十八〕腎虛腰痛︰腎俞 委中 太溪 白環俞〔第五十九〕腰脊強痛;人中 委中〔第六十〕挫閃腰脅痛︰尺澤 委中 人中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一事過多,勞損腎經,一精一血枯竭,腎虛腰痛,負重遠行,血氣錯亂,冒熱血不歸元,則腰痛。

或因他事所關,氣攻兩脅疼痛,故有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崑崙 束骨 支溝〔第六十一〕渾身浮腫生瘡︰曲池 合谷 三里 三一陰一交一 行間 內庭問曰︰此症從何而感?答曰︰傷饑失飽,房一事過度,或食生冷。

〔第六十二〕四肢浮腫︰中都 合谷 曲池 中渚 液門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饑寒,邪入經絡,飲水過多,流入四肢。

或飲酒過多,不避風寒,致有此症。

復針後一穴一︰行間 內庭 三一陰一交一 一陰一陵泉〔第六十三〕單蠱脹︰氣海 行間 三里 內庭 水分 食關〔第六十四〕雙蠱脹︰支溝 合谷 曲池 水分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酒色過多,內傷臟腑,血氣不通,遂成蠱脹。

飲食不化,痰積停滯,渾身浮腫生水,小一便不利,血氣不行,則四肢浮腫,胃氣不足,酒色不節,則單蠱脹也。

腎水俱敗,水火不相濟,故令雙蠱。

此症本難療治,醫者當詳細推之。

三里 三一陰一交一 行間 內庭〔第六十五〕小一便不通︰一陰一陵泉 氣海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此症緣何得之?答曰︰皆因膀一胱邪氣,熱氣不散。

或勞役過度,怒氣傷胞,則氣閉入竅中;或婦人轉胞,皆有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一陰一谷 大陵〔第六十六〕小一便滑數︰中極 腎俞 一陰一陵泉問曰︰此症為何?答曰︰此膀一胱受寒,腎經滑數,小一便冷痛,頻頻淋瀝。

復針後一穴一︰三一陰一交一 氣海〔第六十七〕大便秘結,不通︰章門 太白 照海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有熱結,有冷結,宜先補後瀉。

〔第六十八〕大便洩瀉不止︰中脘 天樞 中極〔第六十九〕赤白痢疾,如赤︰內庭 天樞 隱白 氣海 照海 內關 如白,裡急後重,大痛者︰外關 中脘 隱白 天樞 申脈〔第七十〕髒毒下血︰承山 脾俞 一精一宮 長強〔第七十一〕脫一肛一久痔︰二白 百會 一精一宮 長強〔第七十二〕脾寒發瘧︰後溪 間使 大椎 身柱 三里 絕骨 合谷 膏肓〔第七十三〕瘧,先寒後熱︰絕骨 百會 膏肓 合谷〔第七十四〕瘧,先熱後寒︰曲池(先補後瀉) 絕骨(先瀉後補) 膏肓 百勞〔第七十五〕熱多寒少︰後溪 間使 百勞 曲池〔第七十六〕寒多熱少︰後溪 百勞 曲池問曰︰此症從何感來?答曰︰皆因脾胃虛弱,夏傷於暑,秋必成瘧,有熱多寒少,單寒單熱,氣盛則熱多,痰盛則寒多,是皆痰飲停滯,氣血耗散,脾胃虛敗,房一事不節所致。

有一日一發,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者,久而不治,變成大患。

瘧後有浮腫,有虛勞,有大便利,有腹腫蠱脹者,或飲水一多,腹內有瘧母者,須用調脾進食化痰飲。

一穴一法根據前治之。

〔第七十七〕翻胃吐食︰中脘 脾俞 中魁 三里〔第七十八〕飲水不能進,為之五噎︰勞宮 中魁 中脘 三里 大陵 支溝 上脘問曰︰翻胃之症,從何而得?針法所能療否?答曰︰此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

病初來時,皆因酒色過度,房一事不節,胃家受寒,嘔吐酸水。

或食物實時吐出,或飲食後一日方吐者,二、三日方吐者。

隨時吐者可療,三兩日吐者,乃脾絕胃枯,不能克化水谷。

故有五噎者︰氣噎、水噎、食噎、勞噎、思噎,宜推詳治之。

復刺後一穴一︰脾俞 胃俞(以上補多瀉少) 膻中 太白 下脘 食關。

〔第七十九〕哮吼嗽喘︰俞府 天突 膻中 肺俞 三里 中脘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好飲熱酸魚腥之物,及有風邪痰飲之類,串入肺中,怒氣傷肝,乘此怒氣,食物不化,醉酒行一房,不能節約。

此亦非一也,有水哮,飲水則發;有氣哮,怒氣所感,寒邪相搏,痰飲壅滿則發;鹹哮,則食鹹物發;或食炙爆之物則發,醫當用意推詳。

小兒此症尤多。

復刺後一穴一︰膏肓 氣海 關元 一乳一根〔第八十〕咳嗽紅痰︰百勞 肺俞 中脘 三里問曰︰此症緣何感得?答曰︰皆因色一欲過多,脾腎俱敗,怒氣傷肝,血不歸元,作成痰飲,串入肺經,久而不治,變成癆瘵。

復刺後一穴一︰膏肓 腎俞 肺俞 一乳一根〔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 中脘 氣海 三里 一乳一根 支溝問曰︰此症緣何而得?何法可治?答曰︰皆因憂愁思慮,七情所感,內動於心,即傷於神,外勞於形,即傷於一精一。

古人言︰心生血,肝納血。

心肝二經受克,心火上炎,氣血上壅,腎水枯竭不一交一濟,故有此症。

須分虛實,不可概治。

肺俞 腎俞 肝俞 膏肓 關元〔第八十二〕肺壅咳嗽︰肺俞 膻中 支溝 大陵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因而傷風,表裡未解,咳嗽不止,吐膿血,是肺癰也。

復刺後一穴一︰風門 三里〔第八十三〕久嗽不愈︰肺俞 三里 膻中 一乳一根 風門 缺盆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食鹹物傷肺,酒色不節,或傷風不解,痰流經絡,咳嗽不已。

可刺前一穴一。

〔第八十四〕傳一屍一癆瘵︰鳩尾 肺俞 中極 四花(先灸)

問曰︰此症從何而來?答曰︰皆因飽後行一房,氣血耗散,癆瘵傳一屍一,以致滅門絕戶者有之。

復刺後一穴一︰膻中湧一泉 百會 膏肓 三里 中脘〔第八十五〕消渴︰金津、玉一液 承漿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為腎水枯竭,水火不濟,脾胃俱敗,久而不治,變成背疽,難治矣。

復刺後一穴一︰海泉 人中 廉泉 氣海 腎俞〔第八十六〕遺一精一白一濁︰心俞 腎俞 關元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因房一事失宜,驚動於心,內不納一精一,外傷於腎,憂愁思慮,七情所感,心腎不濟,人漸 羸,血氣耗散,故得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命門 白環俞〔第八十七〕一陰一莖一虛痛︰中極 太溪 復溜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少年之時,妄用金石他藥,有傷一莖一孔,使令一陰一陽一交一感,不能發洩,故生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血 中極 海底 內關 一陰一陵泉〔第八十八〕一陰一汗偏墜︰蘭門 三一陰一交一〔第八十九〕木腎不痛,腫如升︰歸來 大敦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賁豚一乳一弦︰關門 關元 水道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此三症因何而得?答曰︰皆為酒色過度,腎水枯竭,房一事不節,一精一氣無力,一陽一事不一舉,強而為之,一精一氣不能洩外,流入胞中。

此症非一,或腫如升,或偏墜疼痛,如雞子之狀,按上腹中則作聲,此為一乳一弦疝氣也。

宜針後一穴一︰海底 歸來 關元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一〕婦女赤白帶下︰氣海 中極 白環俞 腎俞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不惜身一體,恣意房一事,傷一精一血。

或經行與男子一交一感,內不納一精一,遺下白水,變成赤白帶下。

宜刺後一穴一︰氣海 三一陰一交一 一陽一交一(補多瀉少)

〔第九十二〕婦女無子︰子一宮 中極〔第九十三〕婦女多子︰石門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四〕經事不調︰中極 腎俞 氣海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五〕婦女難產︰獨一陰一 合谷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極 子一宮〔第九十七〕產後血塊痛︰氣海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八〕胎衣不下︰中極 三一陰一交一〔第九十九〕心煩熱,頭目昏沉︰合谷 百勞 中泉 心俞 勞宮 湧一泉問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產後勞役,邪風串入經絡。

或因辛勤太過而得,亦有室女得此症,何也?答曰︰或一陰一陽一不和,氣血壅滿而得之者,或憂愁思慮而得之者。

復刺後一穴一︰少商 曲池〔第一百〕一陰一門忽然紅腫疼︰會一陰一 中極 三一陰一交一〔第一百一〕婦女血崩不止︰丹田 中極 腎俞 子一宮問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乃經行與男子一交一感而得,人漸羸瘦,外感寒邪,內傷於一精一,寒熱往來,一精一血相搏,內不納一精一,外不受血,毒瓦斯衝動子一宮,風邪串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

如不明脈之虛實,作虛勞治之,非也。

或有兩情一交一感,百脈錯亂,血不歸元,以致如斯者。

再刺後一穴一︰百勞風池 膏肓 曲池 絕骨 三一陰一交一〔第一百二〕婦人元一乳一︰少澤 合谷 膻中〔第一百三〕一乳一癰︰針一乳一疼處 膻中 大陵 委中 少澤 俞府〔第一百四〕月水斷絕︰中極 腎俞 合谷 三一陰一交一問曰︰婦人之症,如何不具後一穴一?答曰︰婦人之症,難以再具,止用此一穴一,法無不效。

更宜辨脈虛實,調之可也。

〔第一百五〕渾身生瘡︰曲池 合谷 三里 行間〔第一百六〕發背癰疽︰肩井 委中 天應 騎竹馬或問︰一陰一症疽,滿背無頭,何法治之?答曰︰可用濕泥塗之,先干處,用蒜錢貼之,如法灸,可服五香連翹散數帖發出。

〔第一百七〕腎臟風瘡︰血 三一陰一交一〔第一百八〕疔瘡(以針挑,有血可治;無血不可治)︰合谷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九〕夾黃(脅退毒也)︰支溝 委中 肩井 一陽一陵泉〔第一百一十〕傷寒頭痛︰合谷 攢竹 太一陽一(眉後紫脈上)

〔第一百十一〕傷寒脅痛︰支溝 章門 一陽一陵泉 委中(出一血)

〔第一百十二〕傷寒胸脅痛︰大陵 期門 膻中 勞宮〔第一百十三〕傷寒大熱不退︰曲池 絕骨 三里 大椎 湧一泉 合谷(俱宜瀉)

〔第一百十四〕傷寒熱退後餘熱︰風門 合谷 行間 絕骨〔第一百十五〕發狂,不識尊卑︰曲池 絕骨 百勞 湧一泉〔第一百十六〕傷寒發 ,不省人事︰曲池 合谷 人中 復溜〔第一百十七〕傷寒無汗︰內庭(瀉) 合谷(補) 復溜(瀉) 百勞〔第一百十八〕傷寒汗多︰內庭 合谷(瀉) 復溜(補) 百勞〔第一百十九〕大便不通︰章門 照海 支溝 太白〔第一百二十〕小一便不通︰一陰一谷 一陰一陵泉〔第一百二十一〕六脈俱無︰合谷 復溜 中極(一陰一症多有此)

〔第一百二十二〕傷寒發狂︰期門 氣海 曲池〔第一百二十三〕傷寒發黃︰腕骨 申脈 外關 湧一泉〔第一百二十四〕咽喉腫痛︰少商 天突 合谷〔第一百二十五〕雙一乳一蛾症︰少商 金津、玉一液〔第一百二十六〕單一乳一蛾症︰少商 合谷 海泉〔第一百二十七〕小兒赤游風︰百會 委中〔第一百二十八〕渾身發紅丹︰百會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二十九〕黃膽發虛浮︰腕骨 百勞 三里 湧一泉(治渾身黃) 中脘 膏肓 丹田(治色黃) 一陰一陵泉(治酒黃)

〔第一百三十〕肚中氣塊、痞塊、積塊︰三里 塊中 塊尾〔第一百三十一〕五癇等症︰上星 鬼祿 鳩尾 湧一泉 心俞 百會〔第一百三十二〕馬癇︰照海 鳩尾 心俞〔第一百三十三〕風癇︰神庭 素 湧一泉〔第一百三十四〕食癇︰鳩尾 中脘 少商〔第一百三十五〕豬癇︰湧一泉 心俞 三里 鳩尾 中脘 少商 巨闕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寒痰結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數症,醫者推詳治之,無不效也。

〔第一百三十六〕失志癡呆︰神門 鬼眼 百會 鳩尾〔第一百三十七〕口臭難近︰齦一交一 承漿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用心過度,勞役不已,或不漱牙,藏宿物,以致穢臭。

復刺︰金津、玉一液〔第一百三十八〕小兒脫一肛一︰百會 長強 大腸俞〔第一百三十九〕霍亂轉筋︰承山 中封〔第一百四十〕霍亂吐瀉︰中脘 天樞〔第一百四十一〕咳逆發噫︰膻中 中脘 大陵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氣傷肝,胃氣不足。

亦有胃受風邪,痰飲停滯得者;亦有氣逆不順者,故不一也。

刺前未效,復刺後一穴一︰三里 肺俞 行間(瀉肝經怒氣)

〔第一百四十二〕健忘失記︰列缺 心俞 神門 少海問曰︰此症緣何而得?答曰︰憂愁思慮,內動於心,外感於情,或有痰涎灌心竅,七情所感,故有此症。

復刺後一穴一︰中脘 三里〔第一百四十三〕小一便淋瀝︰一陰一谷 關元 氣海 三一陰一交一 一陰一陵泉問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為酒色嗜欲不節,勉強為之,少年之過。

或用金石熱劑,或小一便急行一房,或一交一感之際,被人衝破,不能完一事,一精一不得施洩,一陰一陽一不能舒通。

緣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熱一淋,有冷淋,有氣一淋,請審詳治之。

〔第一百四十四〕重舌,腰痛︰合谷 承漿 金津、玉一液 海泉 人中〔第一百四十五〕便毒癰疽︰崑崙 承漿 三一陰一交一〔第一百四十六〕瘰 結核︰肩井 曲池 天井 三一陽一絡 一陰一陵泉〔第一百四十七〕發痧等症︰分水 百勞 大陵 委中〔第一百四十八〕牙關脫臼︰頰車 百會 承漿 合谷〔第一百四十九〕舌強難言︰金津、玉一液 廉泉 風府〔第一百五十〕口吐清涎︰大陵 膻中 中脘 勞宮〔第一百五十一〕四肢麻木︰肩 曲池 合谷 腕骨 風市 崑崙 行間 三里 絕骨委中 通裡 一陽一陵泉(此症宜補多瀉少。

如手足紅腫,宜瀉多補少)

【東垣針法】

(《聚英》)

東垣曰︰《黃帝針經》︰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

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一洩,妨食。

三里、氣沖,以三稜針出一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一穴一下三寸上廉一穴一出一血。

禁酒,忌濕面。

東垣曰︰《黃帝針經》雲︰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一陽一病在一陰一,從一陰一引一陽一,去其邪氣於腠理皮一毛一也。

又雲︰視前痛者,當先取之。

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

黃帝曰︰五亂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一陰一、心主之俞︰神門、大陵,同一精一導氣,以復其本位。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一陰一滎、俞︰魚際、太淵。

成痿者以導濕一熱,引胃氣出一陽一道,不令濕土克腎,其一穴一在太溪。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

因足大一陰一虛者,於募一穴一中導引之,於一穴一中有一說,腑俞去腑病也。

胃虛而致太一陰一無所稟者,於足一陽一明之募一穴一中引導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治。

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

不足,取之足太一陽一滎、俞︰通谷、束骨。

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取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中,不補不瀉,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一穴一,以引導去之。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手足一陽一明之滎、俞︰二間、三間,深取之;內庭、陷谷,深取之。

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後治其痿厥,皆不補不瀉,從一陰一深取,引而上之。

上者出也,去也。

皆一陰一火有餘,一陽一氣不足,伏匿於地中者,榮血也。

當從一陰一引一陽一,先於地中升舉一陽一氣,次瀉一陰一火,乃導氣同一精一之法。

帝曰︰補瀉奈何?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謂之同一精一。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問,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東垣曰︰一陰一病治一陽一,一陽一病治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應像論雲︰審其一陰一陽一,以別柔剛,一陰一病治一陽一,一陽一病治一陰一,定其血脈,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導引之。

夫一陰一病在一陽一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髒俞。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說。

中於一陽一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俞,非止風寒而已。

六一婬一濕暑燥火。

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

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

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此皆六一婬一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另有上熱下寒。

經曰︰一陰一病在一陽一者,當從一陽一引一陰一,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

若一陰一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一陽一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

慎勿獨瀉其六一陽一,此病一陽一亢,乃一陰一火之邪滋之,只去一陰一火,只損脈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一陽一病在一陰一者,當從一陰一引一陽一,是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飲食失節,又勞役形質,一陰一火乘於坤土之中,致谷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一陽一氣,是五一陽一之氣先絕於外。

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一陰一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合三里一穴一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一陰一引一陽一。

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一穴一,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髒之募一穴一於腹,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

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一陽一氣不足,一陰一氣有餘,故曰一陽一不勝其一陰一。

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一陰一引一陽一,勿誤也。

若錯補四末之俞,錯瀉四末之滎,錯瀉者,差尤甚矣。

按岐伯所說,只取一穴一於天上。

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興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一婬一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一穴一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亦岐伯之言,下工豈可不慎哉!東垣曰︰三焦元氣衰王。

《黃帝針經》雲︰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結。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悶,補足外東垣曰︰一富者前一陰一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夫前一陰一足厥一陰一之脈絡,循一陰一器出其挺。

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

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乃治其標。

【名醫治法(《聚英》)·瘡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覺發背,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用濕紙復其上,立候之,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

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銅錢濃,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住。

最要早覺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

過七日,則不可灸。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其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

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謂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將 ,所以不痛也。

不痛灸至痛而止,謂先及其 ,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

此癰疽初發之治也。

若諸瘡患久成漏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濃二三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

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濃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餅子,後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相用之, 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外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

【名醫治法(《聚英》)·喉痺】

《原病式》曰︰痺,不仁也。

俗作閉;閉,壅也。

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張一乳一蛾、雙一乳一蛾、單閉喉、雙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

熱氣上行,故傳於喉之兩旁。

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一乳一蛾,一為單,二為雙也。

其比一乳一蛾差小者,名閉喉。

熱結舌下,復生一小一舌,名子舌脹。

熱結於舌中為之腫,名木舌脹。

木者,強而不柔和也。

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

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閉。

八名雖詳,皆歸之火。

微者鹹軟之,大者下散之。

至於走馬喉閉,生死人在反掌間,砭刺出一血則病已。

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令以 針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

計所出一血幾盈鬥。

喉痺急用吹藥,刺宜少商、合谷、豐一隆、湧一泉、關沖。

【名醫治法(《聚英》)·淋閉】

《原病式》曰︰淋,小一便澀痛也。

熱客膀一胱,鬱結不能滲洩故也。

嚴氏曰︰氣一淋者,小一便澀,常有餘瀝。

石一淋者,一莖一中痛,尿不得卒出。

膏一淋者,尿似膏出。

勞淋者,勞倦即發痛引氣沖。

血淋者,熱即發,甚則溺血。

以上五一淋,皆用鹽炒熱,填滿病患臍中,卻用筋頭大艾,灸七壯,或灸三一陰一交一即愈。

【名醫治法(《聚英》)·眼目】

東垣曰︰五臟上注於目,而為之一精一,一精一之窠為眼。

骨之一精一為黑眼,血之一精一為絡其窠,氣之一精一為白眼,肌肉之一精一為約束。

裹擷筋骨血氣之一精一,而與脈並為系。

目者,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之所主也。

子和曰︰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屬肺金,肉屬脾土,赤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

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熱之所為也。

宜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几不可刺囟會,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目之內 ,太一陽一膀一胱之所過,血多氣少。

目之銳 ,少一陽一膽經,血少氣多。

目之上網,太一陽一小腸經也,亦血多氣少。

目之下網,一陽一明胃經也,血氣俱多。

然一陽一明經起於目兩旁,一交一 中,與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交一會於目,惟足厥一陰一肝經,連於目系而已。

故血太多者,太一陽一、一陽一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一陰一之虛也。

故出一血者,宜太一陽一、一陽一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

少一陽一一經,不宜出一血,血少故也。

刺太一陽一、一陽一明出一血,則目愈明;刺少一陽一出一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

雀目不能夜視,乃因暴怒大憂所致,皆肝血少,禁出一血,止宜補肝養胃劉氏曰︰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一陽一陷、一陰一脫者所致。

種種病因,古人皆不議,況外夫墨調膩粉合成色,與翳同矣。

如議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一毛一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

蓋內傷熱,一陰一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並邪火。

眼目眶久赤爛,俗呼為赤瞎。

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一熱而愈。

偷針眼,視其背上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即瘥,實解太一陽一之鬱熱也。

【名醫治法(《聚英》)·損傷】

《內經》雲︰人有所墜,惡血留於腹中,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

若上傷厥一陰一之脈,下傷。

左刺右,右刺左。

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孫真人針十三鬼一穴一歌】

百邪顛狂所為病,針有十三一穴一須認,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一一從頭逐一求,三針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四針掌上大陵一穴一,入針五分為鬼心;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九針勞宮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十一一陰一下縫三壯,女玉一門頭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針仍要七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一穴一須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一穴一隻單通,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一針鬼宮,即人中,入三分。

二針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針鬼壘,即隱白,入二分。

四針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針鬼路,即申脈(大針),三分。

六針鬼枕,即風府,入二分。

七針鬼一床一,即頰車,入五分。

八針鬼市,即承漿,入三分。

九針鬼窟,即勞宮,入二分。

十針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針鬼藏,男即會一陰一,女即玉一門頭,入三分。

十二針鬼腿,即曲池(火針),入五分。

十三針鬼封,在舌下中縫,刺出一血,仍橫安針一枚,就兩口吻,令舌不動,此法甚效。

更加間使、後溪二一穴一尤妙。

男子先針左起,女人先針右起。

單日為一陽一,雙日為一陰一。

一陽一日、一陽一時針右轉,一陰一日、一陰一時

【捷要灸法】

(《醫學入門》)

鬼哭一穴一︰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

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並縛定,用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我自去。

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魘暴絕,灸足兩大趾內,去甲一韭葉。

灸一精一宮︰專主夢一遺。

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

鬼眼一穴一︰專祛癆蟲。

令病患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可見,即腰眼也。

以墨點記,於六月癸亥夜亥時灸,勿令人知。

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蟲。

痞根一穴一︰專治痞塊。

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

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稈心量患人足大趾齊,量至足後跟中截斷,將此稈從尾骨尖量至稈盡處,兩旁各開二韭葉許,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針三分,灸七壯,神效。

又法︰於足第二趾歧骨處灸五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一晚夕,覺腹中響動,肘尖一穴一︰治瘰 。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時,男左女右,灸風池。

又法︰用稈心比患人口兩角為則,折作兩段,於手腕窩中量之,上下左右四處盡頭是一穴一,灸之亦效。

灸疰忤︰一屍一疰客忤,中惡等症。

一乳一後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或兩大拇指頭。

灸疝痛偏墜︰用稈心一條,量患人口兩角為則,折為三段,如△字樣,以一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尖盡處是一穴一。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

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壯神效。

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節橫紋當中,男左女右灸之。

兼治諸氣,心腹痛,外腎吊腫,小灸翻胃︰兩一乳一下一寸,或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腸風諸痔︰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腫滿︰兩大手指縫,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風︰左右手指節宛宛中。

凡贅 諸痣,灸之無不立效。

【崔氏取四花一穴一法】

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 羸痼疾。

用蠟繩量患人口長,照紙四方,中剪小孔,別用長蠟繩踏腳下,前齊大趾,後上曲 橫紋截斷。

如婦人纏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 一穴一貼肉,量至中指頭截斷,卻絡在結喉下,雙垂向背後,繩頭盡處,用筆點記,即以前紙小孔安點中,分四方,灸紙角上各七壯。

按︰四花一穴一,古人恐人不知點一穴一,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

今根據此法點一穴一,果合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以補之。

膽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

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一穴一者,為粗工告也。

但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再取膏肓二一穴一灸之,無不應矣。

膈俞︰在七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膽俞︰在十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

【取膏肓一穴一法】

(《醫學入門》)

主治一陽一氣虧弱,諸風痼冷,夢一遺上氣,呃逆膈噎,狂惑妄誤百症。

取一穴一須令患人就一床一平坐,曲膝齊胸,以兩手圍其足膝,使胛骨開離,勿令動搖,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點墨記之,即以墨平畫相去六寸許,四肋三間,胛骨之裡,肋間空處,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一穴一也。

灸至百壯、千壯,灸後覺氣壅盛,可灸氣海及足三里,瀉火實下。

灸後令人一陽一盛,當稍息以自保養,不可縱一欲。

【騎竹馬灸一穴一法】

此二一穴一,專治癰疽惡瘡,發背癤毒,瘰 諸風,一切病症。

先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爪甲,截斷;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卻令病患脫一去衣服豎一起,從尾 骨貼脊量至篾盡處,以筆點記,後取身寸篾,各開一寸是一穴一。

灸七壯。

此楊氏灸法。

按《神應經》︰兩人抬摃不穩,當用兩木凳,擱竹扛頭,令患人足微點地,用

【灸勞一穴一法】

(《聚英》)

《資生經》雲︰久勞,其狀手腳心熱,盜汗,一精一神困頓,骨節疼寒,初發咳嗽,漸吐膿血,肌瘦面黃,減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於男左女右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至曲 大紋處截斷;卻將此草,自鼻尖量從頭正中,分開發,量至脊,以草盡處,用墨點記;別用草一條,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闊狹截斷;卻將此草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量一穴一。

灸時隨年紀多灸一壯。

如人三十歲,灸三十一壯,累效。

按此一穴一,合五椎兩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一穴一也。

心主血,故灸之。

【取腎俞法】

在平處立,以杖子約量至臍,又以此杖,當背脊骨上量之,知是與臍平處也。

然後左右各寸半,取其一穴一,則腎俞也。

【取灸心氣法】

先將長草一條,比男左女右手掌內大拇指根橫紋量起。

至甲內止,以墨點記;次比鹽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點定,別用稈草一條,與前所量草般齊,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結一磊;卻令病患正坐,脫一去衣,以草分開,加於頸上,以指按定,磊於天突骨上,兩邊垂向背後,以兩條草取般齊,垂下脊中盡處是一穴一,灸七壯效。

【取灸痔漏法】

痔疾未深,止灸長強甚效。

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馬藍菜根一握,煎湯取水三碗。

用一碗半,乘熱以小口瓶熏洗,令腫退,於原生鼠一奶一根上灸之,尖頭灸不效。

或用一藥水盆洗腫微退,然後灸,覺一一團一火氣通入腸至胸,乃效。

灸至二十餘壯。

更忌毒物,永愈。

隨以竹片護火氣,勿傷兩邊好肉。

【灸小腸疝氣一穴一法】

若卒患小腸疝氣,一切冷氣,連臍腹結痛,小一便遺溺。

大敦二一穴一,在足大趾之端,去爪甲韭葉許,及三一毛一叢中是一穴一。

灸三壯。

若小腸卒疝,臍腹疼痛,四肢不一舉,小一便澀滯,身重足痿。

三一陰一交一二一穴一,在足內踝骨上三寸是一穴一,宜針三分,灸三壯,極妙。

【灸腸風下血法】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為準,於尾閭骨尖頭,從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盡處,是第一一穴一也。

又以第二指,於中一穴一取中一字分開指頭各一一穴一,灸七壯。

以上加至壯數多為效。

患深,次年更灸,但以中指一指為準,臨時更揣摸之。

【灸結胸傷寒法】

宣黃連七寸,搗末,巴豆七個,去殼不去油,一處研細成膏,如干,滴水兩點,納於臍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為度。

【灸一陰一毒結胸】

巴豆十粒研爛,入面一錢,搗作餅子,實搽臍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許,灸七壯,覺腹中鳴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蔥白一束緊札,切作餅 ,灸令熱,與熨臍下;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餅,令生真氣,漸覺體一溫一熱,即用五積散二錢,入附子末一錢,水盞半,姜棗加鹽一捻,同煎至七分,一溫一服,日並三兩服,即汗自行而安。

【雷火針法】

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而畏刺者。

用沉香、木香、一乳一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三錢,麝少許,蘄艾二兩,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於上,次將藥未摻卷極緊,收用。

按定痛一穴一,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一穴一,將卷艾藥,名雷火針也,取太一陽一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一穴一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蒸臍治病法】

五靈脂(八錢,生用)斗子青鹽(五錢,生用)一乳一香(一錢)沒藥(一錢)天鼠糞(即夜明沙,二錢,微炒)地鼠糞(三錢,微炒)蔥頭(干者,二錢)木通(三錢)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水和 面作圓圈,置臍上,將前藥末以二錢放於臍內,用槐皮剪錢,放於藥上,以艾灸之,每歲一壯,藥與錢不時添換。

根據後開日,取天地一陰一陽一正氣,納入五臟,諸邪不侵,百病不入,長生耐老,脾胃強壯。

立春巳時,春分未時,立夏辰時,夏至酉時,立秋戌時,秋分午時,立冬亥時,冬至寅時。

此乃合四時之正氣,全天地之造化,灸無不驗。

【相天時】

《千金》雲︰正午以後乃可灸,謂一陰一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谷氣虛,令人癲 ,不可針灸。

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經》雲︰灸時若遇一陰一霧、大風雪、猛雨、炎暑、雷電虹霓停,候晴明再灸。

急難亦按日正午,氣注心經,未時注小腸經,止可灸極泉、少海、靈道、通裡、神門、少府、少衝不發,《千金》所云︰午後灸之言,恐非孫真人口訣也。

【《千金》灸法】

《千金方》雲︰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切令瘡暫瘥,則瘴癘一溫一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

故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

有風者,尤宜留意。

【《寶鑒》發灸法】

《寶鑒》雲︰氣不至而不效,灸亦不發。

蓋十二經應十二時,其氣各以時而至,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應至之候,而灸之者,則瘡不發,世醫莫之知也。

【艾葉】

《醫統》《本草》雲︰艾味苦,氣微一溫一,一陰一中之一陽一,無毒,主灸百病。

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陳久者良,避惡殺鬼。

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

制艾先要如法︰令乾燥,入臼搗之,以細篩去塵屑,每入石臼,搗取潔白為上,須令焙大燥,則灸有力,火易燃,如潤無《證類本草》雲︰出明州。

《圖經》雲︰舊不著所出,但雲生田野,今在處有之。

惟蘄州葉濃而干高,果氣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丹溪曰︰艾一性一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

【艾灸補瀉】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一陰一陽一皆虛,火自當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

經絡堅緊,火所治之。

陷下則灸之。

絡滿經虛,灸一陰一刺一陽一。

經滿絡虛,刺一陰一灸一陽一。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一穴一。

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一穴一也。

【艾炷大小】

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

小弱乃小作之。

又曰︰小兒七日以上,週年以還,炷如雀糞。

《明堂下經》雲︰凡灸欲炷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則火氣不達,病未能愈,則是灸炷欲其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

《明堂上經》乃曰︰艾炷根據小箸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

雀糞大炷,亦能愈疾。

又有一途,如腹脹、疝瘕、 癖、伏梁氣等,須大艾炷。

故《短劇》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而已,不宜大炷。

如巨闕、鳩尾,灸之不過四五壯。

炷根據竹箸頭大,但令正當脈上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

如頭上灸多,令人失一精一神;背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一精一神,又加細節,令人短壽。

王節齋雲︰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點艾火】

《明堂下經》曰︰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

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

次有火鏡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

諸番部用鑌鐵擊石得火,以艾引之。

凡倉卒難備,則不如無木火,清麻油點燈上燒艾一莖一,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用蠟燭更佳。

【壯數多少】

《千金》雲︰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

扁鵲灸法,有至三五百壯、千壯,此亦太過。

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

《短劇》諸方亦然。

惟《明堂本經》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

故後人不准,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

凡灸頭項,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

《銅人》治風,灸上星、前頂、百會,至二百壯,腹背灸五百壯。

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灸,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

《千金方》於足三里一穴一,乃雲多至三百壯。

心俞禁灸。

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

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不通其變也。

【灸法】

《千金方》雲︰凡灸法,坐點一穴一,則坐灸;臥點一穴一,則臥灸;立點一穴一,則立灸,須四體平直,毋令傾側。

若傾側一穴一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雲︰須得身一體平直,毋令蜷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

【炷火先後】

《資生》雲︰凡灸當先一陽一後一陰一,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明堂》雲︰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

王節齋曰︰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灸寒熱】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 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一毛一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一陽一明跗上動脈灸上。

巔上一一穴一灸之。

【灸瘡要法】

《資生》雲︰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

《甲乙經》雲︰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

今人用赤皮蔥三五一莖一去青,於 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瘡上十餘遍,其瘡三日遂發。

又以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亦有恐血氣衰不發,服四物湯,滋養血氣,不可一概論也。

有復灸一二壯遂發,有食熱灸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順其自然,終不發矣。

【貼灸瘡】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出多而疾除。

《資生》雲︰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一毛一,或貓腹一毛一。

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

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

但今世貼膏藥,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藥不壞,惟久久貼之可也。

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盡除也。

【灸瘡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葉、芩、連、一乳一香、當歸、川芎、薄荷、蔥白等,炒鉛粉、香油煎膏貼。

如用別膏不對症。

倘瘡口易收,而病氣不得出也。

如用別物,乾燥作疼,亦且不便。

【洗灸瘡】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

其法以赤皮蔥、薄荷煎湯,一溫一洗瘡週遭,約一時久,令驅逐風邪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

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一溫一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黑爛,加一胡一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神效。

【灸後調攝法】

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人事,遠色一欲,平心定氣,凡百俱要寬解。

尤忌大怒、大勞、大饑、大飽、受熱、冒寒。

至於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惟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氣。

若過濃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

鮮魚雞羊,雖能發火,止可施於初灸,十數日之內,不可加於半月之後。

今人多不知恬養,雖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

徒責灸艾不效,何耶!

【醫案】

(楊氏)

乙卯歲,至建寧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一舉,背惡寒而體倦困,雖盛暑喜穿棉襖,諸醫俱作虛冷治之。

予診其脈沉滑,此痰在經絡也。

予針肺俞、曲池、三里一穴一,是日即覺身輕手舉,寒亦不畏,棉襖不復著矣。

後投除濕化痰之劑,至今康健,諸疾不發。

若作虛寒,愈補而痰愈結,可不慎歟!戊午春,鴻臚呂小山,患結核在臂,大如柿,不紅不痛。

醫雲是腫毒。

予曰︰此是痰核結於皮裡膜外,非藥可愈。

後針手曲池,行六一陰一數,更灸二七壯,以通其經氣,不數日即平妥矣。

若作腫毒,用以托裡之劑,豈不傷脾胃清純之氣耶?己巳歲夏,文選李漸庵公祖夫人,患產後血厥,兩足忽腫大如股,甚危急。

徐、何二堂尊召予視之,診其脈芤而歇止,此必得之產後惡一露未盡,兼風邪所乘,一陽一陰一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一體腫痛,病勢雖危,針足三一陰一經,可以無虞。

果如其言,針行飯頃而蘇,腫痛立消矣。

癸酉秋,大理李義河翁,患兩一腿痛十餘載,諸藥不能奏效。

相公推予治之,診其脈滑浮,風濕入於筋骨,豈藥力能愈,須針可痊。

即取風市、一陰一市等一穴一針之。

官至工部尚書,病不甲戌夏,員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熱咳嗽,繞臍一塊痛至死,脈氣將危絕。

眾醫雲︰不可治矣。

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視其脈雖危絕,而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針刺,不得已,急針氣海,更灸至五十壯而蘇,其塊即散,痛即止。

後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調理得痊。

次年升職方,公問其故。

予曰︰病有標本,治有緩急,若拘於日忌,而不針氣海,則塊何由而散?塊既消散,則氣得以疏通,而痛止脈復矣。

正所謂急則治標之意也。

公體雖安,飲食後不可多怒氣,以保和其本;否則正氣乖而肝氣盛,致脾土受克,可計日而復矣。

辛未夏,刑部王念頤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於其間,此疾在肺膈,豈藥餌所能愈。

東皋徐公推予針之,取膻中、氣海,下取三里二一穴一,更灸數十壯,徐徐調之而痊。

東皋名醫也,且才高識博,非不能療,即東垣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非針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門而愈。

東皋之心,即東垣心也,而其德可並稱焉。

視今之嫉賢妒能者,為何如哉?然妒匪斯今,疇昔然矣。

予曾往磁洲,道經湯一陰一伏道路旁,有先師扁鵲墓焉,下馬拜之。

問其故。

曰︰鵲乃河間人也。

針術擅天下,被秦醫令李HT 刺死於道路之旁,故名曰伏道,實可歎也。

有傳可考。

戊辰歲,給事楊後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藥日服而人日瘦。

同科鄭湘溪公,迎予治之。

予曰︰此子形羸,雖是疳症,而腹內有積塊,附於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塊,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

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門灸針,消散積塊,後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己除,而君子得行其道於天下矣。

果如其言,而針塊中,灸章門,再以蟾蜍丸藥兼用之,形體漸盛,疳疾俱痊。

壬申歲,四川陳相公長孫,患胸前突起,此異疾也。

人皆曰︰此非藥力所能愈。

錢誠翁堂尊,推予治之,予曰︰此乃痰結肺經,而不能疏散,久而愈高,必早針俞府、膻中,後擇日針,行六一陰一之數,更灸五壯,令貼膏,痰出而平。

乃翁編修公甚悅之。

辛未,武選王會泉公亞夫人,患危異之疾,半月不飲食,目閉不開久矣。

六脈似有如無,此疾非針不蘇。

同寅諸公,推予即針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時,則淪於鬼矣。

不得已,即針內關二一穴一,目即開,而即能食米飲,徐以一乳一汁調理而愈。

同寅諸君,問此何疾也?予曰︰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一交一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生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竅不同之論也。

而子和公亦嘗論之詳矣。

然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逆上矣。

怒則一陽一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嘔血及飧洩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和,故氣緩矣。

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一精一神上,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一洩,故氣洩。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一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

抑嘗考其為病之詳,變化多端,如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一陽一厥,為胸滿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也。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一毛一發焦,為肉病,為一陽一氣不收,甚則為狂也。

悲氣所致,為一陰一縮,為筋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大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