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卷五:仝,范一陽一人。初,隱少室山,號玉川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才子傳》卷五

唐才子傳

卷五

○盧仝

仝,范一陽一人。

初,隱少室山,號玉川子。

家甚貧,惟圖書堆積。

後卜居洛城,破屋數間而已。

一一奴一,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

終日苦哦,鄰僧送米。

朝廷知其清介之節,凡兩備禮征為諫議大夫,不起。

時韓愈為河南令,愛其操,敬待之。

嘗為惡少所恐,訴於愈,方為申理,仝復慮盜憎主人,願罷之,愈益服其度量。

元和間,月蝕,仝賦詩,意譏切當時逆一黨一 ,愈極稱工,餘人稍恨之。

時王涯秉政,胥怨於人。

及禍起,仝偶與諸客會食涯書館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盧山人也,於眾無怨,何罪之有「吏曰:「既雲山人,來宰相宅,容非罪乎「蒼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禍。

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

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為讖雲。

仝性高古介僻,所見不凡近。

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

後來倣傚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有集一卷,今傳。

古詩云:「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

作書與魴鱮,相戒慎出入。」

斯所以防前之覆轍也。

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何戶庭之失。

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爛,可不痛哉!

○馬異

異,睦州人也。

興元元年,禮部侍郎鮑防下進士第二人。

少與皇甫湜同硯席,賦性高疏,詞調怪澀,雖風骨稜稜,不免枯瘠。

盧仝聞之,頗合己志,願與結一交一 ,遂立同異之論,以詩贈答,有云:「昨日仝不同,異自異,是謂大同而小異。

今日仝自同,異不異,是謂同不往而異不至。」

斯亦怪之甚也。

後不知所終。

集今傳世。

○劉叉

叉,河朔間人,一節士也。

少尚義行俠,傍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

更改志從學,能博覽,工為歌詩,酷好盧仝、孟郊之體,造語幽蹇,議論多出於正。

《冰柱》、《雪車》二篇,含蓄風刺,出二公之右矣。

時樊宗師文亦尚怪,見而獨拜之。

恃故時所負,自顧俯仰不能與世合,常破履穿結,築環堵而居休焉。

聞韓吏部接天下貧士,步而歸之,出入門館無間。

時韓碑銘獨唱,潤筆之貨盈缶,因持案上金數斤而去,曰:「此諛墓中人所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

愈不能止。

其曠達至此。

初。

玉川子履道守正,反關著述,《春秋》之學,尤所一精一心,時人不得見其書,惟叉愜意,曾授之以奧旨,後無所傳。

叉剛直,能面白人短長,其服義則又彌縫若親屬然。

後以爭語不能下客,去游齊魯,不知所終。

詩二十七篇,今傳。

○李賀

賀,字長吉,鄭王之孫也。

七歲能辭章,名動京邑。

韓愈、皇甫湜覽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豈有不識之理。」

遂相過其家,使賦詩。

賀總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無人,援筆題曰《高軒過》。

二公大驚,以所乘馬命聯鑣而還,親為束髮。

賀父名晉肅,不得舉進士,公為著《諱辯》一篇。

後官至太常寺奉禮郎。

賀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

旦日出,騎弱馬,從平頭小一奴一子,背古錦囊,遇有所得,書置囊裡。

凡詩不先命題,及暮歸,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見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上燈,與食,即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

非大醉弔喪,率如此。

賀詩稍尚奇詭,組織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驚邁,絕雲翰墨畦逕,時無能效者。

樂府諸詩,雲韶眾工,諧於律呂。

嘗歎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謝如梧葉矣。」

忽疾篤,恍惚晝見人緋衣賀赤虯騰下,持一版書,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樓成,立召君作記也。」

賀叩頭辭,謂母老病,其人曰:「無上比人間差樂,不苦也。」

居傾,窗中勃勃煙氣,聞車聲甚速,遂絕。

死時才二十七,莫不憐之。

李藩綴集其歌詩,因托賀表兄訪所遺失,並加點竄,付以成本。

彌年絕跡。

乃詰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為序者五卷,今傳。

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

信然。

賀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極名。

天奪之速,豈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養盛德,觀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茲惜哉!

○李涉

涉,洛一陽一人,渤之仲兄也。

自號清溪子。

早歲客梁園,數逢亂兵,避地南來,樂佳山水,卜隱匡廬香爐峰下石洞間。

嘗養一白鹿,甚馴狎,因名所居曰白鹿洞。

與弟渤、崔膺昆季茅舍相接。

後徙居終南,偶從陳許辟命,從事行軍。

未幾,以罪謫夷陵宰,十年蹭蹬峽中,病瘧成痼,自傷羈逐,頭顱又復如許。

後遇赦得還,賦詩云:「荷蓑不是人間事,歸去滄一江一 有釣舟。」

遂放船重來訪吳、楚舊遊,登天台石橋,望海得風水之便,掛席浮瀟、湘、岳一陽一,逢張祜話故,因盤桓。

歸洛下,營草堂,隱少室。

身自耕耘,妾能織紝,稚子供漁樵,拓落生計,伶俜酒鄉,罕一交一 人事。

大和中,宰相累薦,征起為太學博士,致仕。

卒。

妻亦入道。

涉工為詩,詞意卓犖,不群世俗。

長篇敘事,如行雲流水,無可牽制,才名一時欽動。

初,嘗過九一江一 皖口,遇夜客,方跧伏,問何人曰:「李山人。」

豪首曰:「若是,勿用剽奪。

久聞詩名,願題一篇足矣。」

涉欣然書曰:「暮雨瀟瀟一江一 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大喜,因以牛酒厚遺,再拜送之。

夫以跖、蹻之輩,猶曰憐才,而至寶橫道,君子不顧,忍哉。

詩集一卷,今傳。

○朱晝

晝,廣陵人。

貞元間,慕孟郊之名,為詩格範相似,曾不遠千里而訪之,不厭勤苦,體尚奇澀。

與李涉友善,相酬唱。

晝《古鏡》詩云:「我有古時鏡,初自壞陵得。

蛟龍猶泥蟠,魑魅幸月蝕。

磨久見菱蕊,青於藍水色。

贈君將照心,無使心受惑。

「凡如此警策者稍多,今傳於世。

○賈島

島,字閬仙,范一陽一人也。

初,連敗文場,囊篋空甚,遂為浮屠,名無本。

來東都,旋往京,居青龍寺。

時禁僧午後不得出,為詩自傷。

元和中,元、白變尚輕淺,島獨按格入僻,以矯浮艷。

當冥搜之際,前有王公貴人皆不覺,游心萬仞,慮入無窮。

自稱碣石山人。

嘗歎曰:「知余素心者,惟終南紫閣、白閣諸峰隱者耳。」

嵩丘有草廬,欲歸未得,逗留長安。

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

嘗跨蹇驢張蓋,橫截天衢,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曰:「落葉滿長安。」

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以「秋風吹渭水「為對,喜不自勝。

因唐突大京兆劉棲楚,被系一夕,旦釋之。

後復乘閒策蹇訪李余幽居,得句云:「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又欲作「僧敲」,煉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傍觀亦訝。

時韓退之尹京兆,車騎方出,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到馬前,島具實對,未定「推敲」,神遊象外,不知迴避。

韓駐久之曰:「「敲」字佳。」

遂並轡歸,共論詩道,結為布衣一交一 ,遂授以文法,去浮屠,舉進士。

愈贈詩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閒。

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

自此名著。

時新及第,寓居法乾無可一精一捨,姚合、王建、張籍、雍陶,皆琴樽之好。

一日,宣宗微行至寺,聞鐘樓上有吟聲,遂登,於島案上取卷覽之,島不識,因作色攘臂,睨而奪取之曰:「郎君鮮醲自足,何會此耶「帝下樓去。

既而覺之,大恐,伏闕待罪,上訝之。

他日,有中旨,令與一清官謫去者,乃授遂州長一江一 主簿。

後稍遷普州司倉。

臨死之日,家無一錢,惟病驢、古琴而已。

當時誰不愛其才,而惜其命薄。

島貌清意雅,談玄抱佛,所一交一 悉塵外之人。

況味蕭條,生計岨峿。

自題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每至除夕,必取一歲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

痛飲長謠而罷。

今集十卷,並《詩格》一卷,傳於世。

○莊南傑

南傑,與賈島同時,曾從受學。

工樂府雜歌,詩體似長吉,氣雖遒壯,語過鐫鑿,蓋其天資本劣,未免按抑,不出自然,亦一好奇尚僻之士耳。

集二卷,今行。

○張碧

碧,字太碧。

貞元間舉進士,累不第,便覺三山跬步,雲漢咫尺。

初慕李翰林之高躅,一杯一詠,必見清風,故其名字皆亦逼似,如司馬長卿希藺相如為人也。

天才卓絕,氣韻不凡,委興山水,投閒吟酌,言多野意,俱狀難摹之景焉。

有《歌行集》二卷傳世。

子瀛。

○朱放

放,字長通,南一陽一人也。

初,居臨漢水,遭歲歉,南來卜隱剡溪、鏡湖間。

排青紫之念,結廬雲臥,釣水樵山。

嘗著白接?,鹿裘筍屨,盤桓酒家。

時一江一 浙名士如林,風一流 儒雅,俱從高義。

如皇甫兄弟,皎、徹上人,皆山人良友也。

大歷中,嗣曹王皋鎮一江一 西,闢為節度參謀。

有《別同志》曰:「潺湲寒溪上,自此成離別。

回首望歸人,移舟逢暮雪。

頻行識草樹,漸老傷年發。

唯有白雲心,為向東山月。」

未幾,不樂鞅掌,扁舟告還。

貞元二年,詔舉韜晦奇才,特下聘禮,拜左拾遺,不就,表謝之。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放工詩,風度清越,神情蕭散,非尋常之比。

集二卷,今行於世。

○羊士諤

士諤,貞元元年禮部侍郎鮑防下進士。

順宗時,累至宣歙巡官,為王叔文所惡,貶汀州寧化尉。

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獎,擢為監察御史,掌制誥。

後以與竇群、呂一溫一 等誣論宰執,出為資州刺史。

士諤工詩,妙造梁《選》,作皆典重。

早歲嘗游女幾山,有卜隱之志,勳名相迫,不遂初心。

有詩集行於世。

○姚系

系,河中人。

貞元元年進士,與韋應物同時。

有詩名,工古調,善彈琴,好游名山,希蹤謝、郭,終身不言祿,祿亦不及之也。

與林棲谷隱之士往還酬酢,興趣超然。

弟倫,詩亦清麗,有集,並傳。

○麴信陵

信陵,貞元元年鄭全濟榜及第。

仕為舒州望一江一 縣令,卒。

工詩,有集一卷,今傳。

○張登

登,初隱居。

性剛潔,幅巾短褐,一交一 友名公。

後就辟,歷衛府參謀,遷廷尉平。

久之,拜監察御史。

貞元中,改河南士曹掾,遷殿中侍御史、漳州刺史,退居告老。

嘗晚春乘輕車出南薰門,抵暮詣宜春門入,關吏捧牌請書官位,登醉題曰:「閒遊靈沼送春回,關吏何須苦見猜。

八十老翁無品秩,三曾身到鳳池來。」

其狷迫如此。

數年,坐公累被劾,吏議捃摭不堪,感疾而卒。

有集六卷,權德輿為序雲。

○令狐楚

楚,字殼士,敦煌人也。

五歲能文章。

貞元七年尹樞榜進士及第。

時李說、嚴綬、鄭儋繼領太原,高其才行,引在幕府,由掌書記至判官。

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疏,必能辨楚所為,數稱美之。

憲宗時,累擢知制誥。

皇甫鎛薦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楚工詩,當時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唱和甚多。

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行於世。

自稱曰:「白雲孺子」。

○楊巨源

巨源,字景山,蒲中人。

貞元五年劉太真下第二人及第。

初為張弘靖從事,拜虞部員外郎,後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

大和中,為河中少尹,入拜禮部郎中。

巨源才雄學富,用意聲律,細挹得無窮之源,緩雋有愈永之味。

長篇刻琢,絕句清泠,蓋得於此而失於彼者矣。

有詩一卷,行於世。

○馬逢

逢,關中人。

貞元五年盧頊榜進士。

佐鎮戎幕府,嘗從軍出塞。

得詩名,篇篇警策。

有集今傳。

○王涯

涯,字廣津,貞元八年賈稜榜及第。

博學工文,尤多雅思。

梁肅異其才,薦於陸贄。

又舉宏辭。

憲宗時,知制誥、翰林學士,俄拜中書侍郎、平章事。

長慶中,節度劍南,召為御史大夫,遷戶部尚書,監鹽鐵使。

進僕射。

涯榷鹽苛急,百姓怨之。

及甘露禍起,就誅,悉詬罵,投以瓦礫,須臾成堆。

性嗇,不蓄妓妾,家財累鉅萬,嘗布衣蔬食。

酷好前古名書名畫,充積左右,有不可得,必百計傾陷以取之。

及家破,往來人得卷軸,皆剔取奩盒金玉牙錦,余棄道途,車馬踐踏,悉損污矣。

惜哉!善為詩,風韻遒然,殊超意表。

集十卷,今傳。

否泰遞復,盈虛消息,乃理之常。

夫物盛者,衰之漸也;散者,積之極也。

有能終滿而不覆者乎!況圖書人變化之際,神物所深忌者焉。

前修耽玩成癖,往往殺身,猶非剽剝而至也。

王涯掊克聚斂,以邀穹爵,逼孤凌弱,以積珍奇,知己之利,忘人之害,至於天奪其魄,鬼瞰其家,一旦飄零,殊可長歎。

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傳》曰:「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不亦宜哉。

庶來者之少戒雲。

○韓愈

愈,字退之,南一陽一人。

早孤依嫂,讀書日記數千言,通百家。

貞元八年擢第。

凡三指光范上書,始得調。

董晉表署宣武節度推官。

汴軍亂,去依張建封,辟府推官。

遷監察御史。

上疏論宮市,德宗怒,貶一陽一山令。

有善政,改一江一 陵法曹參軍。

元和中,為國子博士、河南令。

愈以才高難容,累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執政奇其才,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裴度宣慰淮西,奏為行軍司馬。

賊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因上表極諫,帝大怒,欲殺,裴度、崔群力救,乃貶潮州刺史。

任後上表,陳情哀切,詔量移袁州刺史。

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長慶四年卒。

公英偉間生,才名冠世,繼道德之統,明列聖之心。

獨濟狂瀾,詞彩燦爛,齊、梁綺艷,毫髮都捐。

有冠冕珮玉之氣,宮商金石之音,為一代文宗,使頹綱復振,豈易言也哉固無辭足以贊述雲。

至若歌詩累百篇,而驅駕氣勢,若掀雷走電,撐決於天地之垠,詞鋒學浪,先有定價也。

時功曹張署亦工詩,與公同為御史,又同遷謫,唱答見於集中。

有詩賦雜文等四十卷,今行於世。

○柳宗元

宗元,字子厚,河東人。

貞元九年苑論榜第進士。

又試博學宏辭,授校書郎,調藍田縣尉,累遷監察御史裡行。

與王叔文、韋執誼善,二人引之謀事,擢禮部員外郎,欲大用,值叔文敗,貶邵州刺史,半道,有詔貶永州司馬。

遍貽朝士書言情,眾忌其才,無為用心者。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

時劉禹錫同謫,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錫母老,具奏以柳州讓禹錫,而自往播,會大臣亦有為請者,遂改連州。

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

公天才絕倫,文章卓偉,一時輩行,鹹推仰之。

工詩,語意深切,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司空圖論之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而其美常在酸鹹之外,可以一唱而三歎也。

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應物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一溫一 厲靖深不及也。」

今詩賦雜文等三十卷,傳於世。

○陳羽

羽,一江一 東人。

貞元八年,禮部侍郎陸贄下第二人登科,與韓愈、王涯等共為龍一虎榜。

後仕歷東宮衛佐。

羽工吟,與靈一上人一交一 遊唱答。

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如《自遣》詩云:「稚子新能編筍笠,山妻舊解補荷衣。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當門白鳥飛。」

此景何處無之,前後誰能道者二十八字,一片畫圖,非造次之謂也。

警句甚多。

有集傳於世。

○劉禹錫

禹錫,字夢得,中山人。

貞元九年進士。

又中博學宏辭科,工文章。

時王叔文得幸,禹錫與之一交一 ,嘗稱其有宰相器。

朝廷大議,多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

判度支鹽鐵案,憑藉其勢,多中傷人。

御史竇群劾云:「挾邪亂政。」

即日罷。

憲宗立,叔文敗,斥朗州司馬。

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聲傖佇。

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聲作《竹枝辭》十篇,武陵人悉歌之。

始,坐叔文貶者,雖赦不原。

宰相哀其才且困,將澡用之,乃悉詔補遠州刺史,諫官奏罷之。

時久落魄,鬱鬱不自抑,其吐辭多諷托遠,意感權臣,而憾不釋。

久之,召還,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語譏忿,當路不喜,又謫守播州。

中丞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餘,與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

乃易連州,又徙夔州。

後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

至京後,游玄都詠詩,且言:「始謫十年,還輦下,道士種桃,其盛苦霞。

又十四年而來,無復一存,唯兔葵燕麥動搖春風耳。

「權近聞者,益薄其行。

裴度薦為翰林學士,俄分司東都,遷太子賓客。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

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適。

善詩,一精一絕,與白居易酬唱頗多,嘗推為「詩豪」,曰:「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

有集四十卷,今傳。

○孟郊

郊,字東野,洛一陽一人。

初隱嵩少,稱處士。

性介,不諧合。

韓愈一見為忘形一交一 ,與唱和於詩酒間。

貞元十二年李程榜進士,時年五十矣。

調溧一陽一尉。

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蓊蘙,下有積水。

郊間往坐水傍,命酒揮琴,裴回賦詩終日,而曹務多廢。

縣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辭官家居。

李翱分司洛中,日與談宴,薦於興元節度使鄭餘慶,遂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卒。

餘慶給錢數萬營葬,仍贍其妻子者累年。

張藉謚為貞曜先生,門人遠赴心喪。

郊拙於生事,一貧徹骨,裘褐懸結,未嘗俯眉為可憐之色。

然好義者更遺之。

工詩,大有理致,韓吏部極稱之。

多傷不遇,年邁家空,思苦奇澀,讀之每令人不歡,如「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

「如《謝炭》云「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如「愁人獨有夜燭見,一紙鄉書淚滴穿」,如《下第》云「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之類,皆哀怨清切,窮人冥搜。

其初登第,吟曰:「昔日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當時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李觀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雲。

時陸長源工詩,相與來往,篇什稍多,亦佳作也。

有《咸池集》十卷,行於世。

○戴叔倫

叔倫,字幼公,潤州金壇人。

師事蕭穎士為門生。

賦性一溫一 雅,善舉止,能清談,無賢不肖,相接盡心。

工詩。

貞元十六年陳權榜進士。

嘗在租庸幕下數年,夕惕匪怠。

吏部尚書劉公與祠部員外郎張繼書,博訪選材,日揖賓客,叔倫投刺,一見稱心,遂就薦。

累遷撫州刺史。

政擬龔、黃,民樂其治,圜扉寂然,鞠為茂草,詔書褒美,封譙郡男,加金紫。

後遷容管經略使,威名益振,治亦清明,仁恕多方,所至稱最。

德宗賦《中和節詩》,遣使者一寵一 賜,世以為榮。

還,上表請為道士,未幾卒。

叔倫初以淮、汴寇亂,魚肉一江一 上,攜親族避地來鄱一陽一。

肄業勤苦,志樂清虛,閉門卻掃,與處士張眾甫、朱放素厚,范、張之期,曾不虛月。

詩興悠遠,每作驚人。

有《述稿》十卷,今傳於世。

○張仲素

仲素,字繪之。

貞元十四年李隨榜進士,與李翱、呂一溫一 同年。

以中朝無援不調,潛耀久之,復中博學宏辭,始任武康軍從事。

貞元二十年,遷司勳員外郎,除翰林學士。

時憲宗求盧綸詩文遺草,敕仲素編集進之。

後拜中書舍人。

仲素能屬文,法度嚴確。

魏文帝有云:「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為衛。」

此言得之矣。

其每詞未達而意先備也。

善詩,多警句。

尤一精一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

集一卷,及《賦樞》三卷,今傳。

○呂一溫一

一溫一 ,字和叔,河中人。

初從陸贄治《春秋》,梁肅為文章。

貞元十四年李隨榜及第。

中宏辭。

與王叔文厚善,驟遷左拾遺,除侍御史。

使吐蕃,留不得遣彌年。

一溫一 在絕域,常自悲惋。

元和元年還,進戶部員外郎。

與竇群、羊士諤相愛。

群為中丞,薦一溫一 為御史,宰相李吉甫持久不報。

會吉甫病,夜召術上,群等因奏之,事見群傳。

上怒,貶筠州,再貶道州刺史,詔徙衡州,卒官所。

一溫一 藻翰粗贍,一時流輩鹹推尚。

性險躁,譎怪而好利。

今有集十卷,行於世。

○張籍

籍,字文昌,和州烏一江一 人也。

貞元十五年封孟紳榜及第。

授秘書郎,歷太祝,除水部員外郎。

初至長安,謁韓愈,一會如平生歡,才名相許,論心結契。

愈力薦為國子博士。

然性狷直,多所責諷於愈,愈亦不忌之。

時朝野名士皆與游,如王建、賈島、於鵠、孟郊諸公集中,多所贈答,情愛深厚。

皆別家千里,游宦四方,瘦馬羸童,青衫烏帽,故每邂逅於風塵,必多慇勤之思,銜杯命素,又況於同志者乎。

聲調相似,況味頗同。

公於樂府古風,與王司馬自成機軸,絕世獨立。

自李、杜之後,風雅道喪,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詩,為海內宗匠,謂之「元和體」,病格稍振,無愧洪河砥柱也。

樂天贈詩曰:「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

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

仕終國子司業。

有集七卷,傳於世。

○雍裕之

裕之,蜀人。

有詩名。

貞元後數舉進士不第,飄蓬四方。

為樂府,極有情致。

集一卷,今傳。

○權德輿

德輿,字載之,秦州人。

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

韓洄黜陟河南,辟置幕府。

復從一江一 西觀察使李兼府為判官。

德宗聞其材,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中間累上書直言,遷起居舍人。

貞元十五年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憲宗初,歷兵部侍郎、太子賓客。

以陳說謀略多中,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德輿善辯論,開陳古今,覺悟人生主輔相,尚寬,不甚察察。

封扶風郡公。

德輿能賦詩,工古調樂府,極多情致。

積思經術,無不貫綜,手不釋卷。

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一流 ,自然可慕。

貞元、元和間,為薦紳羽儀。

有文集,今傳,楊嗣復為序。

○長孫佐輔

佐輔,朔方人。

舉進士下第,放懷不羈。

弟公輔,貞元間為吉州刺史,遂往依焉。

後卒不宦,隱居以求志。

然風一流 醞藉,一代名儒。

詩格詞情,繁縟不雜,卓然有英邁之氣。

每見其擬古、樂府數篇,極怨慕傷感之心,如水中月,如鏡中相,言可盡而理無窮也。

集今傳。

○楊衡

衡,字中師,霅人。

天寶間避地西來,與符載、崔群、李渤同隱廬山,結草堂於五老峰下,號「山中四友」,日以琴酒寓意,雲月遣懷。

衡詩工,苦於聲韻奇拔,非常格敢窺其涯涘。

嘗吟罷,自賞其作,抵掌大笑,長謠曰:「一一鶴聲飛上天!」謂其響徹如此,人亦歎伏。

試大理評事。

往來多山僧道士,為方外之期。

詩一卷,今傳於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才子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