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原文】絲竹發歌響,假器1揚清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

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

大子夜歌

【原文】

絲竹發歌響,假器1揚清音。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2。

【註釋】

1假器:借助於樂器。

2聲勢出口心:聲音出口卻表現著歌者的內心。

【譯文】

絲竹之所以能發出美妙的歌響,是借助於樂器才有清妙的聲音。

你不明白歌謠的妙處,它的聲音表現著歌者的內心。

【賞析】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種變調。

據說有個叫「子夜」的女子創製了這個聲調。

這首詩寫的是歌謠之妙。

子夜四時歌

唐·李白

春歌

【原文】

秦地1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2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3。

【註釋】

1秦地:指今陝西關中地區。

2紅妝:女子盛裝後非常艷麗。

3五馬莫留連:五馬,駕著五匹馬的人,這裡指貴人。

意為貴人莫要在此地留連。

【譯文】

秦地有羅敷女,她常在綠水邊採桑。

她的纖纖細手在青綠桑條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白嫩,她的盛裝在白天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艷麗。

想著家裡的蠶應該餓了,需要這些桑葉,她便思索著要回去了。

為羅敷著迷的那些貴人們啊不要在此地留連了。

【賞析】

《子夜四時歌》由《子夜歌》變化而來。

這首詩用採桑起興,吟詠的是羅敷女的故事,讚揚她不為富貴所迷惑的貞潔品操。

夏歌

【原文】

鏡湖1三百里,菡萏2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4。

【註釋】

1鏡湖:又名鑒湖、賀監湖,在今浙一江一 紹興東南。

2菡萏(h&agra一ve;n d&agra一ve;n):荷花。

3人看隘若耶:觀看采荷女子的人多得使若耶溪顯得狹窄起來。

4歸去越王家:西施被越王選入宮廷,一去不復返。

【譯文】

鏡湖綿延三百里,荷花在水面上燦爛綻放。

五月西施來此地采荷,引得觀看西施等采荷女子的人多了起來,若耶溪好像一下子變得狹窄了。

西施采荷不等月亮升起就回去了。

她被越王選入宮廷,一去不復返。

【賞析】

這首詩是夏歌,以荷花起興,借西施來感歎天下人都重視美色。

秋歌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1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2情。

何日平一胡一 虜,良人3罷遠征。

【註釋】

1搗衣:古時縫製衣服的一個過程,由兩人對立,各執一棒,像舂米似的把鋪好的布帛敲平,然後縫製。

2玉關:即玉關門,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3良人:指丈夫。

【譯文】

長安城裡今晚月明如晝,正好搗衣,在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這特殊的秋聲不禁勾起了思婦的懷人之情。

月朗風清,陣陣秋風不斷,送來砧聲,聲聲都是思婦對玉關徵人的懷念。

什麼時候才能掃平一胡一 虜,丈夫才得以重返家園呢?

【賞析】

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親人好一團一 聚。

前四句寫秋月皎潔,秋晚裡的搗衣聲隨處可聽,秋風陣陣吹不盡,後兩句由思念引出祝福與祈求,表達了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的心聲。

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未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

冬歌

【原文】

明朝驛使發,一夜 絮征袍1。

素手2抽針冷,那堪把3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4?

【註釋】

1「明朝」兩句:明晨驛使就要出發,必須連夜給親人的棉袍鋪絮。

驛使,古時傳遞公文、郵件的人。

絮,在衣服裡鋪棉花。

2素手:指婦女潔白的手。

3把:拿著。

4臨洮:郡名,在今甘肅境內。

此處泛指邊地。

【譯文】

明天清晨驛使就要出發了,婦人必須連夜制好親人的棉袍,好及時給遠方征戍的丈夫寄去。

女子潔白的手抽著縫針,來回密密地縫著,像她這樣纖弱的細手怎能拿得動重重的剪刀呢?天氣漸漸轉涼了,現在邊塞也已經奇寒無比了吧,這棉衣幾天才能寄到臨洮,送到丈夫的身邊呢?

【賞析】

這首詩是冬歌,借驛使引發全詩。

作者描述婦女在冬夜緊張地裁縫,為戍邊的親人趕製棉衣,忘記了自己的寒冷。

丁都護歌

唐·李白

【原文】

雲陽1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2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盤石,無田達一江一 滸3。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註釋】

1雲陽:秦以後為曲阿,天寶初改丹陽,屬一江一 南道潤州,是長一江一 下游商業繁榮區,有運河直達長一江一 。

即今一江一 蘇丹陽。

2吳牛:指一江一 淮間的水牛。

3一江一 滸:一江一 邊。

【譯文】

自雲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雲集。

一江一 淮間的水牛喘息休息的時候,縴夫們卻還在賣力幹活。

他們賣力地拖船行進,真是十分辛苦。

氣候如此炎熱,渴極了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河水太渾濁了不可以喝啊!但他們還是喝了,這濁如泥漿,半成都是土的水!他們拉縴的時候唱著《都護歌》,其聲淒切哀怨,口唱心悲,淚下如雨。

船夫為官吏役使,得把這些難開採盡的石頭運往上游。

可石芒碭是採之不盡、輸之難竭的,縴夫之苦足以感傷千古!

【賞析】

李白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作不如杜甫多,此詩寫縴夫之苦,卻是很突出的篇章。

全詩層層深入,處處以形象畫面代替敘寫。

篇首「雲陽」二字預作伏筆,結尾以「石芒碭」點明勞役性質,把詩情推向極致,有點睛的奇效。

通篇無刻琢痕跡,由於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寫來自覺「落筆沉痛,含意深遠」,實為「李詩之近杜者」。

春一江一 花月夜

唐·張若虛

【原文】

春一江一 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1隨波千萬里,何處春一江一 無月明。

一江一 流宛轉繞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裡流霜4不覺飛,汀5上白沙看不見。

一江一 天一色無纖塵6,皎皎空中孤月輪7。

一江一 畔何人初見月,一江一 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8,一江一 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一江一 月待何人,但見9長一江一 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十,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一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一江一 水流春去欲盡,一江一 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一江一 樹。

【註釋】

1灩灩(y&agra一ve;n y&agra一ve;n):波光閃動的光彩。

2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agra一ve;n):雪珠。

4流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

這裡比喻月光皎潔,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水中的空地。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像車輪,故稱月輪。

8窮已:窮盡。

9但見:只見、僅見。

十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

這裡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扁舟:孤舟。

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妝鏡台:梳妝台。

玉一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月華:跟從月光。

文:同「紋」。

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

【譯文】

春天的一江一 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一江一 ,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麼地方的春一江一 沒有明亮的月光?一江一 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光像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一江一 畔的白沙看不見。

一江一 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一江一 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一江一 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只有一江一 上的月亮一年年總是相像。

不知一江一 上的月亮照耀著什麼人,只見長一江一 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閒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一江一 水流走春一光 ,春一光 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一江一 邊的樹林。

【賞析】

《春一江一 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相傳為陳後主所創,內容是寫艷情的「宮體」詩。

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漸將其改變為寫景詩,但仍為五言短篇,張若虛首次將這一舊題改造成長篇七言歌行,對春一江一 花月夜景作盡情描繪,對自身內在情感與詩的情韻意境作了淋漓酣暢的展示。

陽春歌

唐·李白

【原文】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桑裊風1。

披香殿2前花始紅,流芳3髮色4繡戶中。

繡戶中,相經過。

飛燕皇后5輕身舞,紫宮夫人6絕世歌7。

聖君三萬六千日,歲歲年年奈樂何!

【註釋】

1裊風:微風,輕風。

2披香殿:漢代長安的宮殿名。

在未央宮中。

3流芳:散發著香氣。

4髮色:顯露顏色。

5飛燕皇后:即趙飛燕。

趙飛燕本是長安宮中的侍女,後為陽阿公主的舞女。

漢成帝見而喜歡,召她入宮,初為婕妤,終為皇后。

6紫宮夫人:指漢武帝最一寵一 愛的李夫人。

7絕世歌:指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之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譯文】

陽春三月,暖暖的太陽照耀著長安城,碧空下,楊樹的枝條已經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風吹拂下,遠看輕煙曼舞。

披香殿前的花兒正含苞待放,已經顯露出紅色,在繡房間散發著芬芳。

詩人從繡房間經過,不禁聯想到皇后趙飛燕妙曼的身段舞姿,還有紫宮夫人的絕世嗓音。

但春日裡皇宮內園中這些美好的景色,都在歷代帝王之家被消磨了,世人無法欣賞,實在可惜。

【賞析】

《陽春歌》,樂府《》舊題。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陽春三月景色,字裡行間充滿對春天的喜愛。

採蓮曲

唐·李白

【原文】

若耶溪1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2,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3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4空斷腸。

【註釋】

1若耶溪:在今天的浙一江一 紹興市南。

2遊冶郎:出遊尋樂的青年男子。

3紫騮:毛色棗紅的好馬。

4踟躕:徘徊。

【譯文】

若耶溪旁採蓮的女子,在荷花間快樂地談著,笑著。

陽光照耀下的溪水澄清明亮,把女子美麗的臉龐照在水面上。

採蓮女子的衣袖在微風中輕輕飄揚。

溪岸上,是誰家出遊尋樂的青年男子呢?他們也出來踏青了,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在垂楊邊笑談。

但他們騎著紫騮馬很快又離開了。

只見馬嘶鳴處,落花點點。

這讓採蓮的女子看到後非常感傷,徘徊不去,獨自惆悵。

【賞析】

《採蓮曲》,屬樂府《》。

興起於梁武帝時,後人多有擬作。

這首詩清麗明快,抒發詩人的閒情逸致,帶有民歌色彩。

楊叛兒

唐·李白

【原文】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1。

何許最關人2,烏啼白門3柳。

烏啼隱4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5中沉香6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註釋】

1新豐酒:新豐,漢代縣名。

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六朝以來以產美酒而著名。

2最關人:最牽動人心的,最讓人動情的。

3白門:本是劉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門。

因為南朝民間情歌常常提到白門,所以成了男女歡會之地的代稱。

4隱:隱沒,這裡指鳥棲息在楊花叢中。

5博山爐:一種爐蓋作重疊山形的熏爐。

6沉香:一種名貴的香木,放到水裡就會沉下去,所以稱為沉水香。

【譯文】

你(君)唱著《楊叛兒》的曲調,我(妾)勸著別人喝新豐出產的美酒。

哪裡是最讓人牽掛的?是那有烏鳥啼叫的白門柳。

烏鳥的啼叫聲湮沒在楊樹的花裡,你喝醉了留宿在我的家裡。

博山爐中燃燒著香木製成的燃香,兩道煙氣並作一道直直的煙像要凌駕仙境一般。

【賞析】

「楊叛兒」本是北齊時童謠,後來成為樂府詩題,為樂府西曲歌名。

相傳南朝齊隆昌時,女巫之子楊曼隨母入內宮,長大後,為何後所一寵一 愛。

當時童謠云:「楊婆兒,共戲來。」

訛傳為「楊伴兒」、「楊叛兒」,並演變而為西曲歌的樂曲之一。

李白此詩與《楊叛兒》童謠的本事無關,而與樂府《楊叛兒》關係十分密切。

玉樹後一庭花

陳·陳叔寶

【原文】

麗宇芳林對1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2。

映戶凝嬌乍4不進,出帷4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5流光6照後一庭。

【註釋】

1對:相對,對面。

這裡指高閣前有芳林花草。

2傾城:使城池傾倒,形容女子貌美。

3乍:開始,起初。

4帷:帷帳,帷幄。

5玉樹:玉樹的樹冠挺拔秀麗,莖葉碧綠,頂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別緻。

6流光:玲瓏剔透,流光溢彩。

【譯文】

樓殿高閣前有芳林花草競相爭春,妃子們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裝打扮,更加顯出傾城之貌。

妃子起初掩映著窗子,外面春一光 的嬌美之景無法進入她們的芳閣。

但妃子一出閨閣,萬般春日麗景都失去了顏色。

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門戶。

她們的臉就像帶著晶瑩雨露的鮮花,她們的美態就如玉樹那樣秀麗,流光溢彩,清雅別緻。

【賞析】

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一庭花》歌,寫的是嬪妃們嬌嬈媚麗,堪與鮮花比美競妍,其詞哀怨靡麗而悲涼,後來成為亡國之音的代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

詩的開頭概括了宮中環境,並化用漢朝李延年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詩句,來映襯美人的美麗。

華麗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園,沒人居住的高閣就在這殿宇的對面,在花叢的環繞之中。

美人生來就美麗,再經刻意妝點,姿色更加艷麗無比。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寫美人們應召見駕時的情態,儀態萬千,風情萬種。

無論是應召時的「乍不進」,還是接駕時的「笑相迎」,都討得後主的無比歡欣。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一庭。」

詩的結尾處與開頭相呼應,重點描繪了宮中美人的「傾國傾城之貌」,也成了陳後主留戀後宮,貪戀美人的最好註腳。

詩歌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著意於從側面、動一態 的角度去描寫,力求捨形而求神,詩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的描寫都極為生動傳神;二是全詩結構緊湊,迴環照應,景與人相互映襯,意象美不勝收。

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宮體詩的最高水平。

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陳後主雖然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但卻是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詩人。

大堤曲

唐·李白

【原文】

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1暖。

佳期2人堤下,淚向南雲3滿。

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亂。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

【註釋】

1大堤:在襄陽城外,東臨漢一江一 ,西至萬山。

2佳期:指美好的春日。

3南云:陸機的《思親賦》中有:「指南山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

後來,「南雲」指思念家鄉或是懷念親人之詞。

【譯文】

漢水臨近襄陽城,襄陽城已經有花盛開,襄陽城外的大堤也變得暖起來了。

大堤下美好的春日總讓人看不盡,只是看到這樣的美景總會讓人想起家鄉,思鄉的淚水瀰漫在整個大堤上。

總覺春風無情,屢屢吹散我回家的夢。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我的親人了,相隔萬里,音信難通,想起來怎不讓人傷懷?

【賞析】

《大堤曲》,屬於南朝樂府舊題,屬於《》。

這首詩裡詩人觸景傷情,抒發的是作者久別家鄉,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

拔蒲二首

其一

【原文】

青蒲銜紫茸1,長葉復從風。

與君同舟去,拔蒲五湖2中。

【註釋】

1青蒲銜紫茸:出自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中的詩句「新蒲含紫茸」。

2五湖:即太湖。

【譯文】

青青的蒲草開著紫色的細茸花,時而有一陣風吹過,輕輕拂動著蒲草的葉子。

我與情人 一起乘著小舟,在碧波萬頃的五湖上慢慢飄蕩,拔著蒲草,心情非常愉快。

其二

【原文】

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

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1。

【註釋】

1「與君」兩句:意為女子與情人 一起拔蒲,因為感到快樂而拔蒲心不在焉,才會「竟日不成把」。

【譯文】

清早,天才剛剛亮,和情人 從桂蘭渚出發,勞作一天後,晚上就歇息在桑榆之下。

在湖上,和情人 一塊兒拔著蒲草,心裡沉浸在甜蜜之中,可是只顧與情人 說笑,拔了半天,手裡的蒲草還沒有一把呢。

【賞析】

《拔蒲》為《西曲歌》之一。

《古今樂錄》曰:「《拔蒲》,倚歌也。」

七日夜女歌

其一

【原文】

三春怨離泣,九秋欣期歌1。

駕鸞行日時,月明濟長河2。

【註釋】

1三春、九秋:形容時間非常漫長。

期:會面之期。

2駕鸞:織女駕鸞在天空中飛行。

長河:銀河。

【譯文】

牛郎和織女被銀河阻隔,二人分別的時間這麼漫長,織女心中哀怨,禁不住哭泣。

每年才能相會一次,兩人見面之後,又是多麼的歡心啊。

假如織女能夠駕著鸞車在天空中飛行,每天晚上都能飛過銀河,那該多好啊。

其二

【原文】

長河起秋雲,漢1渚風涼發。

含欣出霄路2,可笑向明月。

【註釋】

1漢:雲漢,指銀河。

2霄路:指雲路。

【譯文】

秋天的季節,夜涼如水。

一條銀河橫在天空,一團一 一團一 秋雲讓銀河若隱若現。

天上和人間一樣,秋天的銀河也變涼了,時有涼風吹過。

織女從雲霧中走出,她心情舒暢,微笑著一直走到明月的方向。

【賞析】

《七日夜女歌》是關於牛郎織女的組詩。

漢代古詩《迢迢牽牛星》中就寫過這個故事。

晉代以後的文人如謝惠連、顏延之等都寫過這個題材。

這組詩出自民間,但很顯然經過文人們的加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樂府詩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