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賦白話解
(三)溫性
溫藥總括,醫家素諳。
本篇所列藥物,總括了常用的溫性藥。
這些藥物是每一個中醫工作者平素所應該熟悉和瞭解的。
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濕痰。
木香性味辛、苦,芳香。
為行氣導滯主藥,張潔古說它:「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洩肺氣」。
故善治一切氣滯疼痛。
但其主要作用,以入脾、理中氣為主,對於食積氣滯而發生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瀉痢厚重等症,最為適宜。
半夏性味辛、溫,有毒。
其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為祛痰止嘔要藥,以治濕痰證之嘔噦呃逆、心下痞塞、痰飲咳喘胸悶等症。
故賦中說它「主於濕痰」。
但本品有毒!內服多經炮製後用,生用宜慎,以防中毒。
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蔔去膨脹,下氣治面尤堪。
蒼朮性味辛、苦、溫。
芳香。
即能燥濕健脾,又能外散風寒之邪,善燥脾濕治濕阻中焦之腹滿洩瀉,祛風濕,治痺痛及濕注下肢之腫痛、痿弱。
濕邪祛、脾氣健、生化旺盛、氣血充足以上奉,夜盲雀目可愈。
蘿蔔即菜菔根。
味辛、甘,性平。
本品為日常蔬菜之一,醫療上也有很大的用途,搗汁生飲能止血、止渴、降氣、定喘、除脹、並能消除麵食積滯。
前人認為它尤其能制止麥面類之毒,善除因食麥面類之熱積毒邪。
鐘乳粉補肺氣,兼療腎虛;明雄黃善解毒,又殺蟲積。
鐘乳粉即鐘乳石粉。
性味甘、溫。
為溫肺助陽藥,治虛寒喘嗽有良效。
以其性溫而鎮墜,有使氣得歸元之功,故賦中所說「補肺氣兼療腎虛」是指純虛寒症而言。
如若陰虛勞嗽、咳嗽咯血等症,又當禁用。
此外,又能壯腎陽、下乳汁,治陽痿遺精、腰腳冷痺、乳汁不通等症。
明雄黃即雄黃。
性味辛、溫。
有毒。
有較強的解瘡毒作用,對癰毒疔毒、瘡癤、疥廯、蛇傷及毒蟲螫傷中毒,有較好療效,有名的「二味拔毒散」(雄黃、白礬)外用治上述諸症,即本品為主藥,又有殺蟲治療寄生蟲的作用。
熟地而血虛能醫;復花而痰嗽皆止。
熟地是熟地黃的簡稱。
性味甘、微寒。
為補血益肝腎的藥。
前人稱其為「補血之君,壯水之主」。
凡內傷不足以至陰血耗損,或由胎產崩漏失血及其它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各種血虛症候,均為其主治。
復花即旋復花之簡稱。
性味苦、辛、鹹、微溫。
善於宣肺行水、降氣消痰,故主痰濕犯肺之咳逆上氣,和痰濕胃失和降之嘔惡噫氣。
赤石脂治精濁而止洩,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陰痿。
赤石脂性味甘、澀、溫。
味澀質重,有收斂、固下、止血、止瀉之功。
張仲景「挑花湯」(赤石脂、乾薑、粳米)治傷寒下痢便下膿血不止,即本品為主。
而對遺精、白濁、崩中、帶下均有療效,為其有「澀可固脫」之功。
凡氣虛失固而有滑洩者,均可應用。
陽起石性味鹹、溫。
善溫補命門之火。
固下焦,暖子宮,興陽事、以治子宮虛冷、陽痿遺精等。
誠以紫菀治嗽,防風祛風。
紫菀性味苦、辛、溫。
善於開洩肺氣,下氣逆,化痰涎,止咳嗽,為止咳平喘良藥,通過配伍,可用於外感內傷,虛實等多種咳嗽。
防風性味辛、甘、溫。
善於祛風,能通治一切風邪,對外感風寒之感冒、頭痛寒熱、風寒濕痺及破傷風痙攣抽搐等,有較好療效。
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
蒼耳子性味辛、苦、溫。
有小毒。
其性疏散宣通、善走竄通行、祛除一切風濕之邪,為治頭痛鼻淵之要藥。
著名方劑「蒼耳子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即以本品為主藥,治療鼻淵、流濁涕有良好的效果。
前人認為鼻淵濁涕為腦汁下流,因風濕遏郁腦竅所致。
本品能上達巔頂,祛風濕鬱閉之邪以透竅止涕、治鼻淵症。
威靈仙性味辛、鹹、溫。
善於宣通經絡,祛風勝濕,通痺止痛。
對風濕痺痛、四肢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等有較好療效。
其散風濕、行經絡之氣的作用很強,所以前人說它善治厲風、厲氣而流走不定的痛風症。
賦中以「宣風痛氣」形容它的這種作用。
此外,還能治魚骨哽咽。
細辛去頭風,止嗽而療齒痛;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
細辛又名「遼細辛」。
性味辛、溫。
其性燥烈能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上疏頭之風,下通腎氣。
所以風寒外感之頭痛、身痛,頭風頭痛,寒飲內停之咳嗽氣喘等症,是為主治。
又由於細辛有搜風通竅止痛作用,根據「火郁發之」的治療原則,本品配伍石膏用治浮熱於上或陽明鬱火的牙痛,有良好效果。
艾葉性味苦、辛。
芳香。
即能治虛寒性腹痛、瀉痢,又可調經、安胎、止血、治崩;用治胃脘和腹部冷痛、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胎動下血及痔血、赤白下痢等症,每有良效。
尚可用於瘡疥廯癩,折跌金瘡等。
究其總功不外理氣血、逐寒濕、溫經血、殺蟲等四個方面。
此外,本品干搗成絨,名為「艾絨」,作艾炙用,有溫散助陽,行氣血之功,為針灸科的主要藥料之一。
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瘺瘡癰。
羌活性味辛、苦、溫。
性善搜風濕,上達巔頂,對風寒濕痺、拘攣腫痛及風濕上犯頭目之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等症,有良好療效。
這裡所說的「明目」,就是在「驅風」的基礎上所達到的效果,是專指治風邪上犯的目赤腫痛而言的。
如果因肝火上犯、腎水不足之目疾腫痛,則非本品所宜。
此外,又能散寒解表,治風寒表症、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
白芷又名香白芷。
性味辛、溫。
芳香。
善散風寒而化濕開竅,消腫止痛,為陽明主藥。
對瘡瘍腫痛、腸風痔漏、鼻淵、頭痛、牙痛、崩漏、帶下等症,有較好療效。
特別對陽明頭痛(前額和眉靈骨痛)有殊效。
鼻淵:病名,主症為鼻流濁涕不止,香臭不聞。
本病包括鼻竇炎。
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
紅藍花簡稱「紅花」。
性味辛、甘,微溫。
善於行血散瘀,調經止痛,為婦科藥藥。
可治血滯經閉,產後惡血瘀阻腹痛,主治婦科經、產諸疾。
另外,又多用於外傷科跌打損傷,瘀血作痛,以活血祛瘀止痛。
劉寄奴性味苦、溫。
能破血痛經,消腫止痛。
主治經閉症瘕、產後血瘀、心腹疼痛、善能祛瘀散血,為傷科要藥。
治折傷瘀血作痛、金瘡出血、燙火傷痛、及潰瘍病出血、便血等症,效果顯著,均以其止血散血之功。
此外,能破血痛經,治療經閉症瘕、產後血瘀、心腹疼痛等症。
減風濕之痛則茵芋葉;療折傷之症則骨碎補。
茵芋葉性味辛、苦、溫。
有毒。
能祛風濕,止痺痛。
為治風濕關節炎的良藥,前人多用於治風濕寒痺、筋骨疼痛。
《名醫別錄》說它:「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古方並有「茵芋丸」、「茵芋酒」,治風濕痺痛、風痌的記載。
所以賦中以「減風濕之痛」句,來概括它的作用。
由於本品有毒,服後中毒引起痙攣麻痺,甚或死亡,所以此藥今已不常用。
骨碎補又稱「毛薑」、「申姜」。
性味苦、溫。
長於補腎和血通絡,續筋接骨,為治療筋骨折傷的常用藥物。
治療骨折損傷,有良好效果,也因此得名為「骨碎補」。
此外,本品鮮者折斷可癬,酒侵汁搽之可治禿髮、促毛髮生長。
又能補腎壯骨,治療腰膝疼痛,腎虛陽浮之牙痛、耳鳴、久洩等。
藿香葉辟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
藿香又稱「廣藿香」。
分取其葉入藥,稱藿香葉。
性味辛、微溫。
芳香。
藿香葉有芳香辟穢除惡氣,調中和胃之效,善治夏秋間傷暑受濕之寒熱頭痛、胸膈滿悶及寒濕傷中之噁心嘔吐、脘痞懶食及霍亂吐瀉等症。
臨床應用又有梗、葉之分,習慣上發散多用葉,和中多用梗,此外,本品煎劑、外用治療念珠性陰道炎,有較好效果。
草果仁性味辛、溫。
香。
入脾、胃經。
本品溫香入脾胃,善於化濕濁、溫中焦、止嘔噦,治寒濕痰濁之嘔吐、胸腹脹痛、脘悶少食之症,療效見卓。
此外,又能除痰截瘧,治療溫瘧、瘴瘧。
巴戟天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玄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
巴戟天性味辛、甘,微溫。
本品甘溫入腎,能溫補腎陽,治腎虛陽痿、遺精、白濁、腰膝酸痛、寒疝等症頗為有效。
玄胡索又稱「元胡索」,簡稱「玄胡」或「元胡」。
性味辛、苦,溫。
善能治血利氣,散瘀止痛,治氣滯血瘀諸痛,為止痛良藥。
前人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所以不論是氣是血、瘀而不散、滯而不行所引起的脘腹諸痛、痛經、月經不調、疝痛、胸脅肢體疼痛等,均可應用。
但屬血熱為病,月經先期,或血熱妄行者,又當忌用。
款冬花潤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溫中,止霍亂而助脾。
款冬花簡稱「冬花」。
性味辛、甘,溫。
溫而不燥,疏散之中又有潤養作用,入肺經,所以能潤肺定喘、化痰止咳。
通過不同配伍,可用於各種咳喘,為止嗽定喘之良藥。
肉豆蔻性味辛、澀、溫。
香。
善能溫運中焦脾胃,澀腸止瀉,治脾胃虛寒瀉痢、嘔吐食少,脘腹脹痛。
能調氣和中,緩解疼痛,增進食慾。
伸筋草祛風濕活絡;何首烏治瘡疥之資。
伸筋草性味苦、辛,溫。
長於祛風除濕,活血舒筋通絡。
治風濕痺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有較好療效。
何首烏入藥應分為首烏和制首烏兩種。
性味,生首烏苦,寒;制首烏甘、澀,微溫。
生者通大便、解瘡毒;制者補肝腎、益精髓、烏鬚髮。
本品多制用,能補肝益腎、生精益血、烏須黑髮,為治肝腎虛弱、精血虧損、鬚髮早白的要藥。
但生首烏為苦寒之性,以清降為功,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以消癰腫、療瘡疥。
薑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南星主風痰,治風癇痰迷。
薑黃性味苦、辛,溫。
能內行氣血,外勝寒濕,長於破血行氣、通經止痛,驅風療痺。
凡氣滯血瘀而致胸脅疼痛、肢體串痛、跌打損傷、閉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少婦刺痛等,均有較好療效。
南星又稱天南星,性味苦、辛,溫。
有毒。
本品性烈開瀉,入肝經,偏驅風痰,為治風痰阻絡之中風口噤、肢體麻木、口眼歪斜以及肝風挾痰之驚風顛癇等風痰症要藥。
所以前人有「諸風口噤,宜用南星」之說。
此外,又能祛風止痙,治療破傷風、痙攣強直;祛痰消腫,治癰疽痰核腫痛等。
稿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
蒿本性味辛、溫善能散風,祛寒濕止痛。
為太陽經風藥,治風寒感冒頭痛。
煎湯熏洗,能治婦人陰中腫痛。
此外,又能治風濕痺痛、寒疝腹痛等症。
仙茅性味辛、溫。
有小毒。
善補腎陽、益命門火。
所以前人謂之「補命門,益陽道,助筋骨,去風痺」。
能治陽衰精冷,老人遺溺,腰膝冷痺等元陽衰弱症。
現代臨床用它同淫羊藿(仙靈脾)等配伍,治婦女更年期高血壓病等,有一定效果。
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勞傷;宣木瓜入肝,療腳氣並水腫。
破故紙又名「補骨脂」。
性味辛、苦,大溫。
善能溫腎,補命門相火,能振陽以化陰,補腎而固脫,益命門真火以溫運脾陽,為脾腎陽虛之要藥。
其能益火消陰,補腎生精髓,治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又治脾腎陽虛洩瀉等症,若陰虧勞損,又非所宜。
宣木瓜即木瓜中質量較好者,主產湖北宣城,故稱「宣木瓜」。
性味酸,溫。
香。
以香溫為用,化濕為功。
入肝經,偏走下肢,以祛筋脈之濕,故凡濕邪下注之腳氣、膝腫、足膝疼痺、濕痺攣急等症,均可應用。
此外,又善於和胃化濕,治療霍亂轉筋等症。
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痛之用。
杏仁,又名苦杏仁。
性味辛、苦,溫。
有毒。
善能潤肺燥,止咳嗽,為止咳平喘之專藥。
通過不同配伍,可治各種咳嗽。
又能潤大腸,而通便秘,治大便秘結。
茴香,又稱「小茴香」。
性味辛、溫。
芳香。
功能理氣止痛,和胃調中,祛寒療疝。
主治脘腹疼痛,善能疏肝理氣,溫腎祛寒,而能止痛,治寒疝偏墜,少腹疼痛牽引睪丸等症,有較好療效。
此外,又能和胃調中,理氣止痛,治中寒症之脘腹疼痛。
訶子生精止渴,兼療滑洩之痾;白附子去風痙,治面癱偏頭痛。
訶子又名「訶黎勒」。
性味苦、酸、澀、微溫。
酸澀收斂,能斂肺澀腸、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對咳嗽氣喘、失音及瀉痢日久、滑瀉不固之症有較好良效。
白附子性味苦、辛、溫。
有毒。
長於祛風止痙,治中風口眼咼斜、破傷風、驚癇及風談頭痛。
此外,又能祛痰散結,治瘰疬痰核等症。
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杜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
檳榔性味苦、辛、溫。
味厚質重,善消逐水、殺蟲去積。
配常山、草果、厚樸等治瘧疾;同吳茱萸、木瓜、蘇葉、陳皮等治療腳氣腫痛;與使君子、川楝根皮、烏梅、雷丸等同用,治絛蟲、薑片蟲、蛔蟲、蟯蟲等腸寄生蟲病。
此外,又可消積導滯,治食積脹滿,便秘,痢疾裡急後重。
杜仲性味甘、微辛、溫。
甘溫入肝腎,善補肝腎之陽,肝腎陽復則筋骨自健,腎陽得補則精氣旺盛,故可治腰膝無力重著、陽痿遺精等症。
此外,又能安胎、降血壓,對肝腎虛損、胎動、胎漏及高血壓等,亦多常用。
豁痰:豁(huo)。
即滑利氣機,豁除痰濁之邪的意思。
寸白蟲:中醫病名,為九蟲病之一。
本病即絛蟲病,所稱寸白蟲長寸許,實為絛蟲的一個節片。
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氣之瘨。
紫石英性味甘、溫。
本品為氟化鈣礦石,有補虛鎮怯作用,主要功能為鎮心、養肝、溫經。
善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怔忡,血虛崩漏及婦女血海虛寒不孕等症。
橘核仁即橘核。
性味辛、苦、微溫。
歸肝經。
本品入厥陰,善於理氣散結止痛,為治疝氣、睪丸腫痛專藥,著名成方「橘核丸」治疝瘕、卵核腫痛,即以本品為主藥。
還能治療腰及少腹脹痛等症。
金櫻子兮澀遺精;紫蘇子兮下氣涎。
金櫻子性味酸、澀、平。
味酸而澀,有收斂故攝作用,尤能固精縮尿,收攝精氣,配伍龍骨、牡蠣、枸杞子、菟絲子等收澀補腎藥,治遺精滑精,有較好效果。
此外,還能澀腸止瀉,治療久洩久痢等症。
紫蘇子,簡稱蘇子。
性味辛、溫。
入肺經。
善於宣肺氣行津液,津液行則痰涎無生,痰涎消則咳逆喘息、上氣自止。
有名的「三子養親湯」即本品配伍白芥子、萊菔子組成,治療咳嗽痰喘、胸悶氣逆等症,頗稱效驗。
淡豆豉發傷寒之表;三七參除諸血之鮮。
淡豆豉,簡稱「豆豉」。
性味辛、苦,微溫。
有較強的發汗作用,與蔥白同用,即「蔥鼓湯」,能通陽發表,治風寒感冒發熱頭痛無汗,與梔子同用,則為「梔子鼓湯、治虛煩不眠,亦取其輕宣透發作用。」
三七參,一名參三七,簡稱「三七」。
性味甘、微苦,溫。
本品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用
治內外各種出血症。
又兼能活血散瘀,所以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又能止痛消腫,對瘀血阻滯、肝胃疼痛、跌打瘀腫、癰腫瘡瘍等,也有良好作用。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數;青皮破氣,除積滯又疏肝。
益智即益智仁的簡稱。
性味辛、溫。
入脾、腎經。
為暖腎溫脾助陽之藥,前人認為可「益氣安神」,實為行陽退陰之劑。
暖下元、固精縮尿,溫中焦,止瀉攝涎是其特點,所以與烏藥等分為末,山藥打糊為丸稱「縮尿丸」,治下元虛寒、小便頻數及老年虛溺不淨等,有較好療效。
青皮性味苦、辛、溫。
本品苦辛芳烈,偏疏肝膽氣分,性剛悍而降洩,長於破氣、疏肝、消積,為治肝氣鬱結、胸肋疼痛、乳房腫痛、疝氣等症的良藥。
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芪;強腰腳、壯筋骨,無如狗脊。
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經、肺經。
善補氣生血扶弱,托瘡排膿,凡氣血不足、倦怠乏力、血脫氣陷、脾虛洩瀉、表虛自汗等諸症,均可應用。
又能補氣助生機,促使肌肉新生、膿瘡早潰,治瘡瘍久敗或潰後不斂,有良好效果。
狗脊性味苦、甘、溫。
入肝,腎經。
善能補肝腎、強健筋骨,治療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痺痿無力有良好效果。
此外,尚能祛風濕,治風寒濕痺、腰膝疼痛等症。
菟絲子補腎以明目;紫河車補虛而有益。
菟絲子性味甘、辛、溫,入肝、腎經。
本品甘而微溫,補而不峻,善能補腎生精,治療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腰痛腳弱,又可益肝明目,所以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所致的目昏目暗、視物不清、頭昏耳鳴等症,菟絲子為其要藥。
紫河車為人胎盤,古代人稱人胞。
性味甘、鹹、溫。
入心、肺、腎經。
乃血肉有情之物,能大補人體精、氣、血三寶,主虛損勞絕之症。
如虛損勞傷,贏廋乏力,脾虛食少,肺虛喘咳,腎氣不足、精血衰少之不孕不育,肝腎虧損,骨蒸潮熱等症。
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者也。
以上這五十四種藥是溫性的。
註:以上溫性藥賦中的「況夫」「誠以」「若乃」「嘗聞」「乃曰」「當知」「抑又聞」等均為虛詞,起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非為實際藥性內容。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