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賦白話解》(四)平性:詳細分析討論中藥的性能,除寒、熱、溫三性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藥性賦白話解》(四)平性

藥性賦白話解

(四)平性

詳論藥性,平和惟在。

詳細分析討論中藥的性能,除寒、熱、溫三性藥物外,還有一部分不太寒涼,也不過於溫熱的平和藥物。

本篇所列的這類藥物,即以平性為主。

以硼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

硼砂,性味甘、鹹、平。

能清熱化痰。

治肺熱痰嗽、咯痰不利、久咳聲嘶等症。

前人認為本品有祛痰消癖去積作用,所以用治噫膈積聚,外用又能解毒防腐,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為外科眼科常用藥。

龍齒為古代多種大型動物如恐龍等的牙齒化石。

性味澀、平。

本品味色質重,長於安神鎮驚,治療心悸怔仲、神昏不寧或驚狂不寐之症,以其「重可鎮怯」之功。

麻仁滋養補虛弱,通便潤肺;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

麻仁,即大麻仁,又稱「火麻仁」。

性味甘、平。

富含油脂,能滋養補虛,其質潤滑利,能潤肺燥,通利六腑,治津枯腸燥便秘,以及老人虛秘、產婦大便不通等,有較好的效果。

芡實,性味甘、澀、平。

善補脾腎而澀精止瀉。

(健脾止瀉、固腎澀精、止帶)。

兼固真陽元氣,治遺精白濁,小便不禁,大便洩瀉等。

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則卻。

木賊草簡稱「木賊」。

性味甘、微苦,平。

善於疏風,退目翳,且能止血。

治風熱治目赤腫痛、多淚、目翳遮睛,以及婦女崩漏帶下等,有一點療效。

花蕊石味酸、澀、性平。

即可止血,又能化瘀,可治內外出血諸症。

如治吐血 、咯血等內出血而有瘀滯者,及外傷出血等症。

《十藥神書》裡的花蕊石散(本品一味),則為著名止血劑,臨床效用甚佳。

治外傷出血,以末摻之,也可很快止血,癒合快,且不化膿。

決明和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頭眩,祛風之藥。

決明即石決明的簡稱。

性味鹹、平。

入肝經。

味鹹質重,善能鎮肝潛陽,平肝明目。

故用治陰不足,肝陽上亢所致之眩暈、驚抽、目赤翳障、青盲雀目等症,均有療效。

又本品水飛點眼,可消翳膜。

天麻味辛、甘、性平。

本品專入肝經,善於平肝熄風,定驚。

故主頭暈目眩、痙攣抽搐,有偏行經脈,治風濕痰邪入於經絡之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症。

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石斛(hu)平胃氣而補腎虛,更醫腳弱。

甘草,性味甘、平。

為緩中調補之要藥,能調和藥性,又善解毒,應用頗廣。

可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咽喉腫痛、癰疽瘡瘍、咳嗽氣喘、腹中攣急疼痛等症。

古代成方用甘草者十有五六,前人說它「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熱,入峻氣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陰血,能調和諸藥。

使之不爭,所以有國老之稱」。

石斛,性味甘、淡,微寒。

主要功能是養胃陰,清胃熱,平胃氣,對於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舌光無苔,以及病後虛熱等症,最為適宜;又能滋腎陰,治陰虛之腰腳酸軟弱。

商陸治腫,覆盆益精。

商陸,味苦、辛、性平。

有毒。

為瀉水峻劑,善能通利二便,峻瀉水邪,消除水腫,故治水腫脹滿實證;外用又可消腫,治實證瘡腫,虛人水腫及孕婦,均應忌用。

覆盆即覆盆子的簡稱。

性味甘、酸、微溫。

本品長於補肝腎,固澀、益精、縮小便,治陽痿遺精、腎虛尿頻遺尿等,效果頗良。

所以賦中說它:「益精。」

此外,又能明目,治肝腎虛,視物不清等眼病。

琥珀安神而散血;硃砂鎮心而有靈。

琥珀,性味甘、平,芳香。

入心、肝、膀胱經。

其性走竄而和腸,善化瘀滯。

入心經化心經之瘀以鎮驚安神;化肝經之瘀,則通經止痛;化膀胱之瘀,則利尿行水。

前人多以定驚治癇,有名成方「琥珀抱龍丸」(琥珀、硃砂、牛黃、雄黃、天竺黃、膽星、鉤籐、人參、茯苓、金箔、麝香)治小兒驚風抽搐,即以本品為主。

又有通淋化瘀之效,可治血淋症;同乳香、沒藥,名「琥珀散」,為產後瘀血腹痛良方。

硃砂味甘、性微寒。

質重鎮降而清熱。

入心經善能鎮心安神,所以癲癇狂躁、多夢失眠、心悸怔仲,均可用之。

李東垣的「硃砂安神丸」(硃砂、黃連、生地、當歸、甘草)治心火內盛,心血不足,心悸怔仲、驚癇不眠等,是以硃砂為藥,臨床應用,每有良好效果。

此外,又能解毒,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

牛膝強足補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洩,更治血崩。

牛膝味苦、酸,性平。

本品性善下行,通而能補,為補肝腎、通利關節、通經破瘀、引血下行的要藥。

配蒼朮,黃柏名「三妙丸」,治小便不利、痿證、足膝腫痛,有良好效果。

配杜仲、續斷、寄生等治肝腎虧虛的腰膝酸痛,亦見功效。

此外,對婦科血滯經閉、症瘕腹痛、胎衣不下及淋病尿血、尿道澀痛等,亦多應用。

龍骨味甘、澀、性平。

有較強的收澀之功。

因此遺精滑精、滑洩不止、多汗、出血、帶下等症,本品均有較好療效。

此外,又能潛陽鎮驚,治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健忘耳鳴、驚悸癲癇、發狂等症。

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

甘松,性味甘、溫。

芳香。

入脾、胃經。

本品甘溫之性,既不燥熱,亦不膩滯,芳香行散,善開脾郁,理氣止痛,散風寒,通經絡。

最宜於氣滯胸悶,心腹脹痛,頭痛之症。

蒺藜即「刺蒺藜」,又名「白蒺藜」。

性味辛、苦、平。

入肝經。

辛主散而祛風疏肝,苦主燥而勝濕,故以疏肝解郁、祛風濕為其主要功能。

對於皮膚風濕症之週身風癢、蕁麻疹即肝郁化火炎目之目赤多淚、頭暈目眩等症,最為適宜。

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瘀調經。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

能大補元氣而益血生津,為治虛證之主藥。

故凡脾肺虛弱,氣血不足,津液虧耗等症,如脾虛食少便溏,肺虛喘乏消渴及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

均可用以治療。

《本草輯要》認為:「人參能回陽氣於垂危,劫虛邪於俄頃,以補五臟陽氣之君藥,開胃氣之神品。」

所以賦中說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但人參大補,只宜於虛證,對外感初起或內有積滯及體力不衰者,均不可濫用。

否則,會造成留邪不除,誤補益疾,欲補反傷的不良後果。

是值得注意的。

蒲黃,性味甘、平。

生用性滑而利,行血消瘀,療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及產後血瘀腹痛,瘡癤諸癰,炒黑性澀,止一切出血,治崩漏、吐衄、血尿等症。

山藥補脾,去痰嗽消渴之憂;三稜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症。

山藥,性味甘、平,入脾、肺、腎經。

故能上補肺氣而止咳止渴,主虛勞痰嗽、消渴;中健脾胃而止瀉止帶,主脾胃虛弱,小兒營養不良及脾虛白帶過多,下補腎氣而縮小便、止遺精,治遺精、尿頻、消渴、腰膝酸痛。

不寒不燥,為「三焦平補藥。」

三稜,性味苦、辛、平,入脾、肝經。

以削堅消積為功。

入肝經血分,以破血中之瘀結;入脾經走氣分,以消氣滯結聚,行氣止痛。

故血瘀氣滯、停痰停積而成症瘕結塊,經閉腹痛,產後瘀滯,心腹硬痛諸症,均為要藥。

沒食主洩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響應。

沒食即沒食子,又名「無石子」性味苦,微溫。

入脾、腎經。

本品能益腎固精,健脾澀腸止瀉。

善治腸虛冷痢、久洩脫肛,及遺精滑瀉、白帶過多等症。

皂角,性味辛、鹹、溫,有小毒。

本品能通關開竅,善搜風湧吐痰涎,為風痰壅閉證要藥。

多被用治痰閉急症,《局方》「稀涎散」治卒中昏迷、牙關緊閉、口角流涎等,即本品與明礬等藥配用。

此外,又可治痰喘腫滿、咽喉腫痛等症;煎水外洗可散腫消癰,燒煙外熏治臁瘡濕毒。

桑螵蛸療遺精之洩;粉萆薢治濕濁之盛。

桑螵蛸味甘、鹹、澀,性平。

本品為固精澀腎之品,善治遺精滑洩、遺尿、小便頻數、白帶過多。

多同龍骨、牡蠣等固澀藥同用,沒收良效。

粉萆薢即萆薢之一種,性味苦、平。

本品有利濕分別清濁的作用,善治下焦濕濁郁滯所致的膏淋、小便渾濁及婦女帶下等症。

又能祛風濕,治風濕痺痛,濕疹瘡瘍。

所以前人稱「萆薢 治濕最長,治風次之」。

蛤蚧治癆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蠍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

蛤蚧,性味鹹,平。

有小毒。

本品功能補肺氣、納腎氣、定喘嗽、益精血。

為治肺虛咳嗽、腎虛作喘的良藥。

對腎虛陽痿、尿頻等症,亦可應用。

牛蒡子簡稱「牛子」。

性味辛、微苦,涼。

本品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故既能外散風熱,又能內解熱毒。

善於疏風散熱、宣肺祛痰,並能透疹解毒消腫。

對風熱痰壅之咽喉腫痛、咳嗽、吐痰不利、麻疹不透及瘡癰腫毒等有較好療效。

全蠍又稱「全蟲」。

味甘、辛,性平。

有毒。

辛能散能行,入肝經,為驅風止痙之要藥,古方「牽正散」用全蠍、白附子、殭蠶為末,治口眼歪斜甚驗。

又陪蜈蚣、天南星、蟬蛻等,治破傷風、痙攣抽搐;配蜂房、海桐皮、當歸、蜈蚣等,治風濕頑痺、關節攣痛,很有效驗。

此外,又有解毒之功,治惡瘡腫毒。

酸棗仁簡稱「棗仁」。

性味甘、酸,平。

歸心、肝經。

本品有內補外斂之效,既能內部營血以安神,又能外斂營陰以止汗,故為寧心安神,催眠斂汗之要藥。

善治心血不足,心神失養,虛火妄動、營陰外洩之虛煩不眠、驚悸不安、心慌汗出等症。

《濟生方》「歸脾丸」以本品配伍滋補藥,以治心脾不足、氣血兩損之驚悸怔忡、失眠出汗。

怔忡:指心跳劇烈的一種病證。

屬心悸一類。

但有多為心悸或驚悸的進一步發展。

臨證以虛者多見。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雞內金消食化積,亦止遺尿。

桑寄生,性味甘、苦,平。

能內補肝腎,外祛風濕,益血強筋。

善治風濕痺痛、筋骨無力、腰膝酸痛等症。

補肝腎、養血安胎,治胎漏下血、胎動不安,效果良好。

雞內金,性味甘,平。

能健胃消諸種積滯,善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嘔吐瀉痢及小兒疳積發熱等症。

兼可攝約膀胱而止遺尿,臨床多用於治小兒遺尿症。

此外,近年來將本品用於治尿路結石,據謂有化石消堅功效。

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

遠志莖苗即為「小草」。

性味苦,辛,微溫。

本品有祛痰利竅,益智安神之功效,能交通心腎,安神寧心,善治痰濕內阻之驚悸失眠、精神迷亂、健忘等症。

小草功能與遠志相同,均有安神寧心的功效。

此外,能消癰腫,治癰腫癤毒、乳癰腫痛等。

木通,性味苦,微寒。

豬苓性味甘、淡,平。

木通與豬苓二者同有利水之效,均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之症。

賦文以表明二藥在這方面應用之廣泛。

此外,木通尚能下乳通經,用於乳汁不通,經閉等症。

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藥乃治瘡散血之科。

蓮肉即「蓮子肉」。

性味甘、澀,平。

如脾、腎、心經。

本品既能補益,又有收澀之功,最益脾胃,素有「脾果」之稱。

兼可養心益腎。

擅長於清心安神,健脾澀腸。

凡脾虛洩瀉,腎虧之遺精、崩帶及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虛煩消渴等症,均可應用。

沒藥,性味苦、辛,平。

氣香走竄、善行血散瘀、利氣通絡、消腫生肌止痛。

所以凡癰疽瘡痛、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疼痛劇烈等,均可應用。

此外,又可用於瘀血胃痛、閉經痛經、症瘕腹痛及風濕痺痛等症。

郁李仁潤腸宣水,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痾。

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

本品富含油脂,滋潤滑利,能潤便滑腸,治濕結便秘,排便不爽;又能通小腸有利水腫之功,對於水腫而有大小便不暢者,最為適宜。

茯神,性味甘、淡,平。

本品偏於寧心安神,是因其能健脾補中,補後天助生化,生氣化血以養心神、使心神安寧,以愈驚悸失眠之症。

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白茯苓簡稱「茯苓」。

性味甘、淡,平。

本品味甘能補,味淡能滲,既能補脾益心,又能利水滲濕。

所以臨床多用於脾虛諸症水濕內停諸症。

如中虛脹滿、水腫,食少便溏,心悸不眠、多夢等。

正因為善能補心脾,故治虛勞病多用茯苓。

赤茯苓簡稱「赤苓」。

其性味、歸經同白茯苓。

本品色赤兼入血分,能破瘀血之結,專利小便瀉膀胱之濕熱。

但須說明:茯神、白茯苓、赤茯苓三者,均系取自寄生於松根腐朽部分的茯苓菌塊,只是部位不同而已,所以三者的性味功能,基本相同。

然而,前人習慣上多將它們分別用於臨床。

如用茯神專於寧心安神;白茯苓多用於健脾滲濕;赤茯苓則用於滲濕利尿。

這源於梁代陶弘景「白補赤瀉」的說法。

白、赤茯苓的作用究竟有無不同,值得進一步研究。

眚(音省):過也,災也。

這裡作病解。

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心之力。

麥芽,性味甘,平。

入脾、胃經。

本品有開胃健脾消食之功,助米、面、乳食之消化,常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或食慾不佳之症。

此外,又能回乳,用於婦女斷乳或乳汁鬱積,乳房脹痛等症。

小麥,性味甘,涼。

歸心經。

本品善養心氣,古人稱為「心之谷」,所以能止汗養心除煩。

《金匱》「甘麥大棗湯」以本品配伍的甘草、大棗等,治髒躁症效果良好。

浮小麥止汗的功效更好,用於汗出過多。

香附子理血氣之瘀滯;大腹皮治水腫之泛溢。

香附子簡稱「香附」。

味辛、微苦、甘,性平。

入肝經。

本品心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緩肝急,善調和肝氣、理氣解郁。

肝為藏血之髒,氣為血帥,故肝氣調和則血行通暢,而自無瘀滯之患,所以香附為疏肝解郁之要藥,調經止痛之良劑。

對胸脅疼痛、嘔吐吞酸、月經不調、痛經等症,有較好療效。

大腹皮性味辛,性微溫。

為利氣行水藥,凡氣機不暢、水濕內停之小便不利、胸腹積水、腳氣水腫等症,均可應用。

其善消週身水氣,如《和劑局方》「五皮飲」(大腹皮、茯苓皮、地骨皮、五加皮、生薑皮)治水腫甚效。

進來臨床多用於肝硬變腹水、腎病水腫等。

椿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椿根皮簡稱「椿皮」。

性味苦、澀,寒。

本品味澀,善收澀固腸,苦寒清熱燥濕,止瀉止血,所以對腸風下血、便血血痢、痔漏出血以及婦女崩帶等症,都可應用。

然而,必久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早服,有留邪之弊,故瀉痢初時不宜用。

桑根白皮簡稱「桑皮」。

性味甘、苦,寒。

本品善瀉肺火而止咳定喘,錢仲陽「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熱咳嗽喘息,有良好療效。

所以賦中說它「主喘息」又能瀉肺行水,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進飲食。

桃仁,性味辛、苦,平。

為行血祛瘀的常用要藥,對婦科瘀血證之月經不調、行經腹痛、經閉症瘕、產後諸瘀諸痛,及外傷科瘀血腫痛等,均為主藥。

腰痛若因血瘀者,亦可應用。

若屬腎虛或其他原因者,則不宜用。

本品除行血外,又能潤腸通便。

治瘀血兼有大便結秘者。

神曲,性味辛、甘,溫。

入脾、胃經。

本品能消食健脾胃,為常用的消食導滯藥物,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可促進消化、增進飲食。

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心神而有益。

五加皮,性味辛、甘,溫。

入肝、腎經。

本品能外散風濕之邪,內補肝腎陽氣,風濕除,則痺痛自止,肝腎陽復,則筋骨自健,為祛風濕、療痺痛、強筋骨,起痿弱之要藥。

凡風濕侵襲、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拘攣腫痛及腰膝軟弱、小兒遲行等症,均為主治。

柏子仁,性味甘、平。

質潤。

能滋養真陰,養心寧神,潤腸通便,可治血虛心神失養之驚悸怔忡不眠,陰血不足之大便燥堅。

安息香辟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

安息香性味辛、苦,性平。

本品芳香,善辟惡開竅,行氣活血,適用於猝然昏厥、中風痰厥、痰壅內閉、心腹暴痛等,以其辟穢惡,行氣血、祛痰濁、開關竅、止疼痛。

冬瓜仁又名「冬瓜子」。

性味甘,微寒。

本品有健脾開胃的作用,炒後可作副食品。

又能化痰和胃,配谷芽、甘草、茯苓、陳皮等治熱病後期胃納不佳。

然而,冬瓜仁的主要醫療作用,則在於清熱利濕消癰散腫。

《金匱》「大黃牡丹皮湯」(大黃、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治腸癰;「千金葦莖湯」(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治肺癰,都用本品,表明冬瓜仁消內癰確有特長。

殭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斂肺癆之嗽萎。

殭蠶味鹹、辛,性平。

為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之藥,配合天南星研末以薑汁調服,名為「如聖散」,治急喉風痺有卓效。

另治風熱頭痛、風疹作癢、風痰咳喘、中風驚癇抽搐等,效果亦良。

百合,性味甘,微寒。

入心、肺經。

本品具有養陰潤肺止嗽的功效,善治肺勞肺虛久嗽、痰中帶血,如「百合固金湯」以百合配玄參、生地、知母、桔梗等藥,治陰虛火旺、肺傷咽痛、喘嗽痰血之症,每獲良效。

此外,能清心安神,用治熱病後期,餘熱未清、神思恍惚、煩躁失眠、莫名所苦之「百合病」。

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枇杷葉下逆氣,噦嘔可醫。

赤小豆味甘、算,性平。

本品除有健脾利水消腫,治水腫腳氣之功效外,還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例如以赤小豆研末,和蜜調敷,可治痄腮及發背潰爛。

以水調敷患處,治瘡癰初起、紅腫熱痛。

此外,能治療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症。

枇杷葉,性味苦、平。

入肺、胃經。

本品善清降,能上清肺熱,肅降肺氣以化痰止咳;中清胃熱,降胃逆而止嘔噦。

故為治肺熱痰火咳嗽,胃熱氣逆嘔噦之主藥。

連翹排瘡膿與腫毒;石楠葉利筋骨與毛皮。

連翹,性味苦,微寒。

本品善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排膿,為治瘡腫要藥。

配伍蒲公英、地丁等清熱解毒藥,治療癰、疽、疔毒等症有良好療效。

此外,連翹又能清心、肺之熱,治療上焦諸熱,風熱表徵等。

石楠葉,性味辛、苦,平。

歸肝、腎經。

本品善祛風邪,通經絡,利筋骨,治風疹、痺痛、 腰背酸痛、腎虛腳弱。

谷芽養脾,阿魏除邪氣而破積;太子參補氣,大棗和藥性以開脾。

谷芽,性味甘、平。

入脾、胃經。

本品與麥芽一樣,有消積健脾胃作用。

對食積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佳等症,有良好療效。

習慣上健脾養胃多生用,開胃消食多用炒的。

所以賦中以「養脾」來概括它的作用。

另外,亦有用本品治療腳氣病,有一定作用。

阿魏味苦、辛,性微溫。

入脾、胃經。

本品善消積殺蟲除痞塊,正如《本草經疏》所云:「阿魏,其氣臭烈疏常,故善殺諸蟲,專辟惡氣。

辛則走而不守,溫則通而能行,故能消積,利諸竅,除穢惡也。」

配三稜、莪術、砂仁等治痞塊堅積;同大白可治蟲積腹痛;與黃連、木香等同用,治下痢腹痛;配合它藥外用,可消一切痞塊。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

性味甘,平。

入脾、肺經。

以補氣為主要功能。

又兼有生津養血之效,對脾氣虛之胸痞、食慾不振、洩瀉、嘔吐、肺氣虛之氣喘、消渴、自汗怔忡、失眠等症,有較好療效。

最宜於氣陰兩傷諸症。

大棗,性味甘,平。

入脾、胃經。

本品味甘主補,入脾胃為補脾良品,能補脾益胃、益氣生津,並能調和營衛、緩和藥性。

如「十棗湯」中的大棗,就是用來緩和大戟、甘遂、芫花的峻烈之性。

鱉甲治癆瘧,兼破症瘕;龜甲堅筋骨,更療崩疾。

勞瘧:為瘧疾之一。

指瘧疾經久不愈,體虛內熱,或生瘧母(肝脾腫大及痞塊)或遇勞即發。

鱉甲別稱「上甲」。

性味鹹,平。

本品味鹹入肝脾血分,善於軟堅化症,有散瘀破積作用,所以能治症瘕痞塊,久瘧瘧母等症。

又能滋陰潛陽,對陰虛發熱、骨蒸盜汗、陰虛風動等症,亦有較好療效。

龜甲又名「龜板」,別稱「下甲」。

性味甘、鹹,平。

入肝、腎經。

善能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又能養陰補血,所以可治筋骨瘺弱、小兒發育不良(牙齒不生、囟門不合)及崩漏、痔血等症。

因其能育陰潛陽,所以又用於腎陰不足、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及陰虛風動、痙攣抽搐等症。

烏梅主便血瘧痢之用;蟲草補虛勞喘咳之施。

烏梅微酸、澀,性平。

本品酸澀善能澀腸止瀉,治久痢便血,如《證治準繩》「固腸丸」以本品配同肉豆蔻、訶子、米殼、木香、黨參等,治久痢滑瀉;《濟生方》中單用烏梅燒存性,研末用醋糊丸,治大便下血不止。

至於治瘧疾,只宜於久瘧不止,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去痰,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提到了治瘧。

但現今則不多用。

此外,尚能斂肺生津,安蛔,對肺虛久嗽、自汗喘息、虛熱消渴、蛔蟲腹痛等症,亦有較好療效。

蟲草即「冬蟲夏草」的簡稱。

味甘性平。

有補益作用,既能補肺,又能益腎,兼可止咳化痰。

為補虛損、益肺腎、固精氣、止喘嗽之上品。

所以對虛喘勞嗽、陽痿遺精、腰膝酸痛及病後虛損未復等,均可服之,能扶虛補弱、滋養強力。

此六十八種藥性之平也。

以上所述六十八種大都是平性的藥物。

註:以上平性藥賦中的「原夫」、「觀乎」、「豈不知」、「嘗聞」、「因知」、「抑又聞」、「然而」等,均為虛詞,起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非為實際藥性內容,故未做解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藥性賦白話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