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有了內應,再來攻打。」遂傳令回兵,旌旗倒捲,戈或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

水滸後傳

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

卻說吉孚用計救出柴進,使唐牛兒上城拋下書札,楊林拾得與眾頭領看了,商議道:「柴進既已出獄,家眷尚然監禁,他又不能出城,當依他計策,退兵到楓樹坡埋伏。

有了內應,再來攻打。」

遂傳令回兵,旌旗倒捲,戈或橫肩,拔營盡去。

守城軍士見敵兵盡退,報與太守,高源道:「柴進城中緝捕不著,想是又有一奸一細吊下城去。

他的家眷還在,盡行誅戮,亦可洩憤。」

又見在城百姓,紛紛來稟:「城門閉久,薪米俱絕,乞老爺軍令開城,暫放樵采。」

太守只得下令開門,只許巳、午、未三個時辰,出入的人嚴加盤詰。

卻說楊林、戴宗扮做行公文的承局,呼延鈺、徐晟裝小學生模樣,使人挑著書包,小嘍囉挑幾擔柴草,暗藏軍器火藥混進城來。

原來唐牛兒住的一條小巷,貼近城門,屋後便是城牆。

左邊是段空地,右邊一家鎖了門,往鄉間去了,並無緊鄰,便於隱藏,都是書札中註明。

戴宗等四人趕眼錯,一溜進唐牛兒家裡,暗屋中與柴進、吉孚見過。

小嘍囉的柴草,唐牛兒只說買的,也挑進屋裡,只等兵馬到來。

至二更左側,忽聽得炮聲連響,守城的軍士飛報到州街。

高源親自上馬巡察,又撥民夫上城,唐牛兒與鄰舍俱去守垛,戴宗、楊林也跟上去。

到四鼓之時,守城的民夫都神思睏倦。

戴宗取出一條白絹號帶豎一起,城下望見,將竹梯依著,嘍囉魚貫而上。

守垛的喊叫,楊林拔刀就砍。

呼延鈺、徐晟就到城門邊殺散守門的,大開了門,放下吊橋。

李應、呼延灼領兵擁入,一連放了幾把火,照徹通紅,城中鼎沸。

高源聞得西門失守,同孫統制領兵來拒戰。

李應、呼延灼劈面遇著,更不打話,李應把高源一槍挑於馬下。

孫統制拍馬便走,呼延灼趕上,一鞭打死,那些兵各自逃命、柴進、吉孚也出來,與李應、呼延灼相見,致謝不盡。

一同到州衙裡,把高源家口殺得罄盡。

柴進、吉孚引楊林進牢,小牢子早皆躲開了。

吉孚把一應罪囚盡皆釋放,柴進自去領出家眷,對楊林道:「若無這個節級,我已冤沉獄底矣!」一行人坐在州堂上。

呼延鈺、徐晟、戴宗皆到,李應傳令,救滅了火,不許秋毫相犯百姓。

將高源衙內資財並倉庫錢糧,俱裝載回寨。

唐牛兒對柴進說:「取數挑米分給巷內鄰舍。」

盡皆感謝。

一個道:「前日我們取笑,果然藏在裡面。

唐大官真個好大膽!」

天已大明,遂收兵出城,原行到楓樹坡,安營造飯。

柴進自去把家財也載上山。

一路上聞得東京十分危困。

李應道:「我們都是大宋子民,自祖宗至今,恩養一百六十年,君父有難,也該去探個真消息。

欲煩戴院長去走一遭,再得一個同去便好。」

轉過楊林道:「小弟願往。」

李應大喜,多取銀兩與楊林藏了。

打過中伙,柴進自同家眷、吉孚、唐牛兒隨李應等到飲馬川不題。

且說戴宗、楊林作起神行法,不消幾日,到了東京。

尚隔十里多路,人民逃散,遍地干戈。

天色已晚,並無宿店,官道旁有座清虛觀,戴宗道:「我進城不得,且借觀中安寓。

你明日進去,探聽消息。」

取下甲馬,兩個走進。

玉皇殿上靜悄悄,不見一人,煙消燭滅。

尋到廚房內,只有一個瘸腳道人在哪裡掃地,楊林問道:「恁般一座大道院,只有你一人在此?」

道人仰起頭來,答道:「客官,你難道不知金兵把京城圍住,殺人搶掠,居民盡皆逃散。

我這清虛觀在大路上,兵馬不時往來,哪裡攪擾得過!房頭師父都躲避了,我是殘疾人,沒有去處,只得守住。

死生大數,聽他便了!」戴宗道:「我兩個要進城探望親戚,天晚會不及,要借你觀中一宿。

有米一發借些煮飯,明早送香金與你。」

道人道:「在此留宿不妨,晚間只要自己即溜些。

米卻沒有。」

楊林道:「可有買處麼?」

道人道:「有了銀子,只怕近村人家還有。

我是病的,腳上又生個大癤子,走不動。

你出了觀門,從東首轉過大樹林,有座石橋,過橋就有人家。」

楊林道:「有瓦罐子借一個,看有酒也沽些來。」

道人掂手掂腳到裡邊,提出一個沒嘴的大瓦罐。

楊林提了,依道人指點的路徑走去。

果是出了林子有座石橋,立在橋上,看那景致清幽,一帶清溪,潺一潺不絕。

靠著山岡,松竹深密,有十餘家人家,都是草房。

門前幾樹垂楊,一陣慈鴉在柳稍上呀呀的噪,溪光映著晚霞,半天紅紫。

下得橋來,人家有鎖著的,有緊閉的,通不見有個人影。

到村盡處,一帶土牆,竹扉虛掩。

楊林挨身進去,庭內花竹紛披,草堂上垂著湘簾,紫泥堊壁,香桌上小爐內裊出柏子清煙,上面掛一幅丹青,紙窗木榻,別有一種清況。

楊林立住了腳,咳嗽一聲,裡面走出一個雙丫髻小廝,問道:「為甚的?」

楊林道:「過往客人,在清虛觀借宿,要買些米做飯,你家可有得賣麼?」

小廝道:「東人不在,做不得主。」

楊林只得走出,到門邊呆呆立著。

想道:「哪裡去買?今夜只索耽饑了!」

正要轉身,西首山巷裡走個人來,巾幘短袍,絲鞋淨襪,手裡拿一張一弩一弓,背後小廝跟著,折一枝野花,並提一對斑鳩。

那人把楊林一看,說道:「虧你尋到這裡!」楊林不勝之喜,兩個納頭便拜。

此人是誰?就是一浪一子燕青。

便邀進去,楊林道:「還有戴院長在清虛觀。」

燕青道:「兄長接了回來,我在此等。」

楊林忙走到觀裡,戴宗道:「怎去了許久?可買得米?」

楊林道:「不消買了,有個弟兄在此,請你同去。」

還了道人瓦罐,叫一聲聒噪,背了包裹,同走出觀。

戴宗問是哪個,楊林道:「到哪裡便知。」

走進草堂,燕青已點了燈火等候。

戴宗見了大喜,相見後各敘闊蹤。

燕青道:「沒處買米,想是饑乏了,先拿些東西吃了再講。」

小廝捧出菜蔬野味,一大盤鹿脯,斟下好酒吃了一回。

戴宗、楊林把從前事跡說過:「李應要我兩個探聽東京消息。

若不借宿清虛觀,到村中買米,一世也會不著!」燕青道:「小弟從征方臘回來,苦勸我東人隱逸。

明知有『鳥盡弓藏』之禍,東人欲享富貴,堅執不從。

我只得將書柬別了宋公明,潛身遠害。

東人有個姑一娘一的兒子,冒姓了盧,稱為盧二員外,在京城裡開個解鋪,來投奔他。

因我好那清閒,他這裡有個莊子,我就住下,打些鳥鵲,植些花木,逍遙自在,魂夢俱安。

前年聞得宋公明和東人被一奸一臣所害,我東人葬在廬州,我到墳前哭奠,又到楚州墓上奠了宋公明,回來就不出門。

東京裡面消息大是不好,金兵紮營在駝牟岡,皇帝又是個柔軟的,拜李邦彥為相,力主和議。

那兵部侍郎李綱是個文武全才,忠貞為國的大臣,反不聽任。

割了三鎮,搜括富室金銀犒師。

百姓愁苦不可勝言!我盧二員外被拷不過死了。

旨意行到外邊州郡,若不獻納,全家斬首。

前日正聞得柴大官人也遭此事,監在滄州牢裡。

如今得眾兄弟救出,這是極好的事了!目下京城光景,雖有老種經略相公、姚平仲等勤王之師齊集城下,那誤國之臣,偏要和議,不許出戰,眼見得大事已去了,城內城外水洩不通,二位兄弟如何進去得?不如住在莊上,聽個消息。

若汴京破了。

此處也安身不得,要別尋去處了。」

楊林道:「小乙哥,眾兄弟都重聚會了,何不也上山寨?」

燕青道:「且看。」

自此戴宗、楊林只住在燕青莊上不題。

且說欽宗皇帝,五更早朝,文武百官皆列班次,欽宗道:「金兵攻打各門甚急,諸卿何以御之?」

宰相李邦彥奏道:「金朝興十萬大兵來打河北、河東,其勢方張,莫能相抗。

今四面合圍,三軍喪膽,若與之戰,如泰山壓一卵一。

請呈上暫幸襄陽,以避其鋒,俟天下勤王之師,以圖再舉。」

班部中閃出一員大臣,排袍象簡,乃是兵部待郎李綱,叩首淨諫日:「不可。

道君皇帝挈社稷以授陛下,京師百萬生靈,奈何委而棄之?且天下城池,豈有如京師這般堅固的!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固結民心,以待勤王之師。

若出都城,金人健馬來追,何以待之?」

欽宗道:「當今誰可為將以退敵兵?」

李綱道:「朝廷高爵厚祿崇養大臣,原為有事之用。

如種師道、姚古、宗澤等,皆老將知兵,拜為大將,悉以外事付之。

京城裡面遣大臣彈壓,隨機應變,憑城固守。

待金兵糧盡力疲,然後出戰,必獲全勝。

如此則宗社可安。」

皇欽不道:「著種師道即拜大將,授以兵倆,城內防禦,無過於卿。」

即除尚書有丞,兼親征行營使,東京留守。

李綱謝恩而出,整頓守城之策。

李邦彥、白時中又賽道:「李綱書生之見,不可聽從。

種師道年邁八旬,豈可為將?今軍心離散,勢已崩潰,萬一都城失守,豈有聖躬竟作孤注?昔大王遷於讀州,興周家八百年之基業。

斷無捨萬全勝策,蹈此險著!」欽宗聽了,顏色陡變,道:「幾為李綱所誤!」倉卒降御榻道:「朕不能再留了!」命禁兵攝甲,帝駕乘輿並六宮妃嬪將出宮門。

李綱聞知,趨到駕前,。

勳哭死邀道:「陛下已許臣留,今復成行,何也?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

萬一中遭敗歸,陛卜混為護衛?昔日唐明呈聞喀關失守,倉皇幸萄,宗廟朝廷毀於安祿山。

陛下奈何蹈其故轍?試呼禁卒遍問,還是願守宗社?願從行章外飲宗傳旨詢問,禁兵皆說願以死守。

飲宗感悟,遂止不行。

禁衛六軍拜伏,皆呼萬歲。

時有大學生姓陳名東,是個忠貞之士,學貫古今,道師孔孟,遇事慷慨激烈,不避權貴。

見欽宗止輦不出,遂率諸生俯伏奏道:「太祖皇帝,天縱聖神,削平禍亂,打城四百座軍州;太宗以下,列聖相承,深仁厚澤,培養元氣。

故天降祥瑞,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遂成一百五十徐年至治。

自王安石首變舊章,紛更新法,天下為之凋敝,至今切齒。

太上皇帝任用群小,不理國事,漸至土崩瓦解。

蔡京父子為宰相二十徐年,妒賢嫉能,貪婪無厭,誤國欺君;高球、童貫皆一介小人,攀附蔡京,致身顯爵,朋一黨一弄權;王甜、楊毅擾亂朝綱,擅啟迪畔;梁師成結怨於北,朱勵貽禍於南。

此數賊者,同流合污,敗壞國政。

陛下新登寶位,宜信任賢良,遠斥一奸一佞,庶可宗社危而復安。

請亟發玉音,將此數賊即加顯戮,使萬民吐氣,六軍歡心,則金人不戰自退矣。」

欽宗道:「朕在東宮,深知此數人壞事,但是太上皇帝無任大臣,朕初即位,未可驟改其政,以傷太上之心。

可將此數人貶斥遠方,俟金兵退後再加誅戮。」

途傳旨到開封府提問,陳東謝恩而退。

卻說那開封府尹,姓聶名昌,為人鰱直,亦素嫉此輩。

當下奉了聖旨,即刻差使臣將蔡京、蔡攸、高球、童貫、王跟、楊戳、梁師成等,並家屬俱已拿到,細加勘問。

蔡京等見時勢已易,權不在手,無可營謀,各俯首伏罪。

聶昌逐款逐事勘對明白,皆發遠惡軍州安置。

家屬俱發配充軍,田產資財籍沒入官,充為軍餉。

具獄奏聞,欽宗依擬。

即日押出都門,不許停留,京師百姓無不踴躍稱快。

尚書右丞李綱請府尹聶昌到來商議,道:「那六賊釀禍已深,得陳東敷奏聖上俞允,敕批貴府,充軍籍沒,安置蠻煙。

人心雖快,猶未足盡其辜。

聖上因初登天位,恐傷犯大上,故不肯加戮,況本朝亦無誅斬大臣之例。

貴府若金解出京,我這裡有一勇士,名喚王鐵杖,此人力可扛鼎,膽氣粗豪,遣他去把六賊刺死,與天下伸冤。

倘聖上知道,我自去密奏,必不妨事。

況這班一奸一黨一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身,極是快心之事!」聶昌道:「李大人之論,正與下官暗合,就去行一事。」

李綱喚出王鐵杖叩見府尹聶昌,看那王鐵杖:

七尺以上身材,三旬之內年紀。

兩臂如鑌鐵之堅,筋絡結成紫塊;雙眼比銅鈴之大,瞳神暴露赤絲。

腰懸利刃,慣能黑夜除一奸一;胸蘊機謀,偏要眾中刺佞。

若非易水悲歌客,定是吳門任俠流。

府尹見了王鐵杖這般雄猛,說道:「此人的是可用。」

遂作別而去。

到了府堂,簽押文書,把各家人眷另行發遣。

蔡京、蔡攸、高俅、童貫作一起,押赴儋州。

王黼、楊戩、梁師成作一起,押赴播州。

連夜趕出汴京,不許遲延一刻。

那押差官不敢遲慢,火速催一逼一起身。

那蔡京畢竟是老一奸一巨猾,與高俅、童貫商量道:「我等作盡威福,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道萬年富貴,傳之子孫,誰知倉卒變起。

道君皇帝傳位太子,我等便失了勢。

朝廷別用一班人物,那新進書生,下手必毒。

雖蒙聖恩安置煙瘴地方,只得苟延一性一命,但萬里之遙,前途難保無事。

先要結識那押解的官,悄悄出城,不要去落驛館,隨路借賃民房。

捱到哪裡,再看機會,以圖生還。

二位以為何如?」

高俅道:「老太師所見甚明!平日只瞞聖上,恣意而行,未免結怨於人。

今已失勢,決宜謹慎。」

童貫道:「從來貶謫大臣,多有中道被害,況這等事我們長做過的,輪到身上,豈可不見機而作?」

蔡京就與押差官慇勤款洽,厚送禮物,求他保護,差官允諾。

連夜出京,從小路而去不題。

那王黼、楊戩、梁師成原用舊日規模,隨著家人多攜行李,一路館驛宿歇,毫不準備,又不加禮於押差官,意氣自若,誇口道:「朝廷還有用我們日子。

待金兵退了,使道君皇帝復辟,大行誅戮,那些後生小子還不知我們手段哩!」行至雍丘驛,廖驛丞不來迎接,王黼大怒道:「我是極一品貴臣,雖遭貶謫,還是節度副使,你這廝怎的不遠接?」

驛丞道:「兵馬充斥,供一應皆缺,凡有官員來往,先發勘合,好準備伺候。

今驀地裡到來,焉知是貴官不是貴官?這等威勢,只好前日使,如今用不著了!」竟自走了出去。

王黼自想,原說不通,只得罷了。

叫家人自備夜膳,與梁師成、楊戩同飲。

押差官見不請他,已含怒意,教官了看守,自去別房安歇。

王黼飲至半酣,說道:「我三人曾做掀天大事業,不料一旦失了權一柄一,受這小人欺慢。

少不得再尋頭路,別圖富貴,豈可鬱鬱到那煙瘴地方,埋頭縮頸的過日子?」

楊戩道:「『時乎時乎不再來!』道君皇帝傳了寶位便是閒人,詔旨一些傳不通,何況我等!只索達命安時罷了。」

梁師成道:「不是這般講,天下事尚可為,難道就罷了?王老先生必有一個大主意,不要把自家的氣先餒了。」

王黼笑道:「實不瞞二位先生說,我已使小兒王朝恩到金營與元帥粘沒喝說了,道不日攻破汴京,擄二帝北去,立異姓之人為中國之主。」

捻著白鬚笑吟吟的道:「安知我三人不在議立之中?不消幾日,便有好音。」

楊戩、梁師成聽了,喜動顏色,稱讚道:「王老先生真有旋乾轉坤手段!若然事成,我二人當盡心輔佐。」

王黼道:「富貴共之,不必多言,恐有洩漏。」

於是開懷暢飲,大醉歸寢。

卻說王鐵杖領了開封府尹之命,扮作差官,跨口腰刀,又藏鶻翎匕首,一路蹤跡來。

那蔡京一起,並不見影,那王黼三人曉得落了雍丘驛、黃昏時分,先已飛入驛垣,閃在照壁後,窺見王黼、楊戩、梁師成共飲。

王黼所談的心事,句句聽得明白,吐著舌頭:「這賊如此無禮,怪不得尚書和府尹要殺他!」思量就要動手,恐怕人多未睡,驚動走了。

耐至夜深,俱已大醉熟睡,家人等亦去安息,輕輕抉開了門,閃入房一中,把殘燈剔起,明白地好下手。

見王黼等三人各自在張一床一上,鼾聲如雷。

在衣褶底取出匕首,那匕首真如一泓秋水,價值千金,刺出了一縷血,即便身死。

拿起匕首,將大指捺定,向王黼咽喉一刺,又復一繳,血如泉一湧,真勾直一挺一挺地,並無聲響。

又向楊戩、梁師成兩個,亦用此法,不消半杯茶時,三個窮凶極惡的一奸一臣,輕輕送入地獄了。

王鐵杖看那匕首,毫無血污,納入鞘中。

又拔一出腰刀,將三人首級割下。

身邊有二皮囊,將首級納入囊中,收了口線,把腰刀也入鞘中。

背了皮囊,原從驛後牆上跳出,真是會者不忙,不費一毫氣力。

昔賢有詩歎曰:

開國承家遠小人,殃民陷主亦亡身。

千年遺臭污青史,玉帶緋袍化野磷。

不說王鐵杖背了革囊去回府尹的話,且說押差官五更起來,催趲行程。

那些家人裝束行李在牲口上,請三位老爺起身。

再喚不應,把手去推,見血污滿手。

急忙拿火去照,只見三個無頭的死一屍一,直僵僵在血泊裡,嚇得魂魄俱喪。

押差官走來驗視,曉得被仇家所殺,只得自回京城申報。

家人買下棺木,將沒頭的死骸入殮,寄放郊外,候旨發落。

正是:陽間幸少狐群輩,地府新添獰惡魂。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擅開邊釁者,王黼也。

放逐之後,猶妄意議立異姓,儼然自居,賊臣罪通於天矣!王鐵杖之匕首,定然匣中先嘯。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滸後傳
第一回 阮統制感舊梁山泊 張別駕激變石碣村第二回 毛孔目橫吞海貨 顧大嫂直斬豪家第三回 病尉遲閒住受餘殃 欒廷玉失機同入伙第四回 鬼臉兒寄書罹重禍 趙玉娥錯配遇多情第五回 老管營少妾殺命 補天雕舊僕株連第六回 飲馬川群英興舊業 虎峪寨鬥法辱黃冠第七回 李良嗣條陳因賜姓 鐵叫子避難暫更名第八回 燕子磯玉貌惹奇殃 寶帶橋金蘭逢故友第十回 墨吏貪贓賠錢縱獄 豪紳聚斂加利償民第十一回 駕長風群雄開霸業 射鯨魚一箭顯家傳第十二回 金鰲島興兵圖遠略 暹羅城危困乞和親第十三回 翻海舶天涯遇知己 換良方相府藥佳人第十四回 安太醫遭讒先避跡 聞參謀高隱款名賢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第十六回 潯陽江悶和酒樓詩 柳塘灣快除雪舟恨第十七回 穆春血濺雙峰廟 扈成計敗三路兵第十八回 鎮三山遭冤入登雲 焦面鬼謀妻落枯井第十九回 啟兵端輕納平州城 逞神力奪轉唐猊甲第二十回 呼延灼父子透重圍 美髯公良朋解險厄第二十一回 撲天雕火燒萬慶寺 小旋風冤困滄州牢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第二十四回 換青衣二帝慘蒙塵 獻黃柑孤臣完大義第二十五回 野狐鋪正言折王進 大名府巧計救關勝第二十六回 小相逢古殿話新悉 大征戰松坡獲全勝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第二十八回 橫衝營良馬識故主 靖忠廟養卒奉英靈」第二十九回 還道村法斬郭道士 紫髯伯術護美髯公第三十回 陰陽設計鐵扇離殃 南北兩寨金髹義第三十一回 馬國主游春逢羽客 共丞相訪道遇番僧第三十二回 慶生辰龍舟觀競渡 篡寶位綺席進霞丹第三十三回 薩頭陀役鬼燒海船 混江龍誓志守孤城第三十四回 大復仇二凶同授首 權統攝傑士盡歸心第三十五回 日本國借兵生釁 青霓島煽亂興師第三十六回 振國威勝算平三島 建奇功異物貢遐方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第三十八回 武行者敘舊六和塔 宿太慰敕封暹羅第三十九回 丹霞宮三真修靜業 金鑾殿四美結良緣第四十回 大聚會弟兄同宴樂 好結果君臣共賦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