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此是南北交界之處,北岸邊金朝紮下一個營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滸後傳》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

水滸後傳

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

卻說李應眾好漢棄了飲馬川,整旅南還,行到黃河渡口。

此是南北交界之處,北岸邊金朝紮下一個營寨,有大將烏祿與前日放過金兵的叛臣汪豹鎮守。

李應也安了營,商議道:「烏祿、汪豹領五千兵在此,又無船隻可渡,必須破了他,方好過去。」

呼延灼、王進道:「那汪豹賊子輸誠賣國,使一二帝蒙塵,汴京失陷,是個罪魁。

今日遇著,恨不生食其肉!我二人就去打寨。」

李應道:「汪豹不打緊,有烏祿在彼,不可輕敵,須要小心。

我自領兵接應。」

呼延灼、王進領五百兵前進。

卻說烏祿正在軍中商議道:「那飲馬川草寇棄了巢一穴一,逃回南去,我這裡不捉去大元帥處請功,等到幾時?」

汪豹道:「歸師莫掩,窮寇勿追。

他孤軍到這裡,利在速戰。

我這裡深溝高壘,不與交鋒,必然糧盡力疲。

速發文書去撻元帥處,再請兵來,首尾夾攻,自可一鼓而擒。」

烏祿依言,傳令守在寨門,不許出戰。

就差「夜不收」二名繼文書去請兵不題。

王進、呼延灼前隊到了,見那寨門緊閉,排滿鹿角蒺藜,甚是堅固,攻打不開。

李應引眾好漢一同到來,隨你百般搦戰,只不出來。

無計可施,只得回營。

燕青道:「他有五千兵不來出戰,不是怕我們,必然有計。

待我師老糧盡,去請大兵來夾攻。

我這孤軍沒有救應,如何是好?可差探事的四處巡緝,若有去請兵的拿來,自有計策。」

李應就差蔡慶、杜興領嘍囉巡哨,不上半日,拿到烏祿的「夜不收」二名,搜出請兵文書。

李應叫拿去砍了,呼延灼卻有些認得,叫轉來問是哪裡人。

那「夜不收」大叫道:「將軍,小的就是將軍部下。

前日汪豹獻了隘口,沒奈何歸順了。」

呼延灼道:「那烏祿怎不出戰,緊守寨門?」

那「夜不收」道:「烏祿就要出戰,是汪豹阻住,教請兵來夾攻。」

燕青好言安慰道:「你兩個著肯歸順,不唯不殺,還有重賞。」

「夜不收」跪著垂淚道:「小的是東京人,有父母妻子在家,被汪豹留住回去不得。

將軍肯饒一性一命,赴湯蹈火亦所不辭!」燕青叫取酒食壓驚,留住營中。

對李應道:「大名府往返也須五日,到第六日,我有一計可破烏祿。

只是也要緊守,晚間防他來劫寨。」

到第六日,燕青摸出木夾來道:「如今又要用這東西了。

前日破了皂雕旗,剝得衣帽在此,喚楊林、樊瑞、杜興、蔡慶打扮做家丁,我原裝金營將官,教了『夜不收』言語,我們先去。

這裡選四員大將,領一千兵攻打,他自然出戰。

我在裡面放起火來,方可破他。」

燕青就同了「夜不收」到烏祿營中,先稟道:「撻元帥不肯發兵,原批帶回,差一位爺在這裡。」

燕青上前,與烏祿行了禮,把木夾照驗。

打話說道:「撻元帥說,這裡有五千兵馬,難道幾個草定剿不得,又要請兵?」

烏祿道:「咱原要出戰,被汪豹阻擋。」

燕青道:「元帥又說,汪豹是南朝人,不肯出戰,恐有二心。

若再推阻,定以軍法從事,斬首號令。」

汪豹在傍眼睜睜看他兩個說話,因懂不出語言,無可分辨。

忽報到寨前有四員大將,耀武楊威在哪裡大罵。

烏祿喚取披掛來,綽槍上馬,開營出戰。

汪豹諫道:「大兵未到,不可出戰。」

烏祿大怒,叱道:「無能小輩!聽了你,幾乎壞事。

你若不肯出戰,先斬首級!」汪豹沒奈何,也只得持刀同出。

兩陣對圓,呼延灼見了汪豹,怒從心起,舞雙鞭竟打過來。

汪豹把刀接住,鬥了十來合。

烏祿見汪豹力怯,自挺槍出馬。

關勝敵住,也斗上三十合。

凌振放起號炮,燕青、樊瑞在寨裡放起火來,楊林、杜興拔刀亂殺。

烏祿見寨中火起,撥轉馬頭回到寨邊。

楊林、杜興、蔡慶、燕青、樊瑞一齊殺出,烏祿拍馬落荒逃去。

汪豹心慌,也思量走脫,呼延灼趕上,一鞭落馬,小嘍囉綁縛了。

那烏祿的兵死的死逃的逃,盡皆星散,無人攔阻。

只是黃河濁一浪一滔天,無船可波。

「夜不收」稟道:「漢裡暗藏三百隻大船,可以渡得。」

李應大喜,遂拔寨到船邊,把家眷、輜重裝載在船,然後把兵馬一同渡過。

頃刻到了南岸,黎陽城中也有來兵把守,卻是王進標下。

接進城中,王進問得老種經略相公一月之前身故,不勝淒切。

李應取二百銀子賞了兩個「夜不收」,教他回去。

燕青道:「偶然拾得這木夾,干了三件大功勞。」

呼延灼道:「若無兄弟你這副大膽,會講各處鄉談,也做不來!」叫帶過汪豹,罵道:「你這逆賊!朝廷差我們十員將官來守黃河渡口,楊劉村是第一個緊要去處,你怎麼背國私降,引金兵過河,斷送了宋朝二百年社稷山河,使兩朝龍駕沒陷沙漠,害了數百萬生靈!你思量貪圖官爵,蔭於封妻,怎想也有今日!我為朝廷正典,為天下伸冤!」命立一旗稈,在百步之外,把汪豹吊上去,喚軍士亂箭射死。

下面設酒慶賀。

不消半刻,汪豹身上箭如犯一毛一,放下來把肉割碎餵狗。

眾頭領盡皆歡暢。

話說李應仍將兵馬拔為三隊,往河南進發。

李應道:「煩戴院長先去東京探個消息,好投宗留守。」

戴宗領命去了。

一路無話,行了幾日,到了中牟縣。

人民逃散,只剩一個空城。

李應道:「且屯在城裡,候戴院長回來,再定行止。」

遂進城紮下。

其時,兵戈之後,四野蕭條,荊榛滿地,行人稀少,豺虎成群。

等了兩三日,不見戴宗回來。

燕青、楊林、呼延鈺、徐晟跟十數個兵,彈弓一弩一箭,去野外打鳥雀頑要。

到日色平西,帶了些野味回來。

見大路上兩乘車子坐著四個人,都是方巾便服,後面馬上騎著一個軍官,背著敕命,有兩三擔行李,腳夫挑著逶迤行來。

燕青見了尋思道:「那車子上坐的兩個人,有些面善,一時想不起。

馬上軍官背著敕命,想是流貶的官兒。」

也不放在心上。

不上半里之遙,又見十名軍漢,都帶腰刀弓箭,提著朴刀走來。

為頭的見了燕青,叫道:「小乙哥,你怎的在這裡?」

燕青看時,卻是東京城內盧二員外的鄰舍,叫做葉茂,是開封府內的馬頭軍。

燕青也叫道:「葉大哥到哪裡去?」

葉茂道:「晦氣!要走八千多里路哩!」燕青道:「怎走這遠路?是何勾當?」

葉茂道:「總為這幾個害人一精一!你道前面車子上坐的四個是甚麼人?說出來神驚鬼怕!」燕青道:「又來取笑。

那四個人,方纔我見滿臉的晦氣色,怎恁地了得?端的甚麼人?」

葉茂道:「便是寫謹具帖子送宋朝天下與金國那班大臣。」

燕青吃了一驚,問道:「敢是蔡京、高俅、童貫?這年紀少些的又是哪個?這幾個人汴京未破時早已流貶,為甚今日還在這裡?」

葉茂道:「那便是蔡京兒子學士蔡攸。

你不曉得,汴京未破時,大學士陳東劾奏六賊誤國殃民,奉旨盡皆論貶,分兩起押解。

一起是王黼、楊戩、梁師成,到雍丘驛被冤家刺殺了,已是清帳;那一起是這四個,畢竟蔡京陰猾,見金兵攻打汴京危急,賄買了押差官,寬縱了,隱匿鄉村,在哪裡觀望,又要投順金朝做官。

兵戈擾亂,沒處查考。

康王正位之後,李綱為宰相,嚴查起來,儋州知會從不見到。

有仇家首報,捱緝出來,把前香押差官問罪,又差我本官押解,點我們護送。

因杞縣那一帶有土賊,不可走,在這裡繞轉來。」

燕青道:「前面到何處安歇?」

葉茂道:「打點到中牟縣城裡。

聞有兵馬屯紮,且再行去看。」

燕青道:「縣裡的兵馬是我的相好弟兄,宿歇不妨。

久不會面,尋杯酒兒敘敘舊情。」

兩個一頭說一頭走,到了城邊。

葉茂趕到押差官馬前說道:「前邊並無宿店,中牟縣內雖有兵馬,卻有相識在內,可以安歇。」

押差官便叫進去,尋一所空房住下。

楊林、呼延鈺、徐晟雖見燕青與葉茂打話,卻不關心,不知說甚麼。

燕青走來與眾人說道:「偶然遇著四位大貴人,須擺個盛筵席待他。」

李應道:「又是什麼大貴人?」

燕青笑道:「這四位貴人,平日有恩惠在我們面上。

今狹路相逢,不可怠慢!」便將蔡京父子、高俅、童貫責貶儋州,從此經過的話說了:「我已請到城內了。」

眾人一齊道:「真是難得相逢!每人賞他一刀便了,擺甚筵席!」燕青道:「若是一刀,有甚趣味?須要慢慢消遣他。

如此如此才妙。」

眾人依言。

燕青遂同楊林、樊瑞、蔡慶、杜興到押差官寓所,見蔡京等四人立著閒談,燕青拱手道:「李將軍聞得蔡太師、學土、高太尉、童樞密在此,旅邸蕭條,特備小酌,遣某等來迎請。」

蔡京等愕然道:「哪位李將軍,承這盛情?我等羈旅之人,不便過擾,辭了罷。」

葉茂見燕青來請,便對押差官道:「這個便是鄰舍,李將軍想是他相識。」

燕青道:「敝友極是世情的,就屈台駕同往。」

押差官道:「李將軍敢和太師有舊?是何官職?」

燕青道:「正是。

極蒙太師、樞密抬舉的,一去便知。」

蔡京尋思道:「想是門生故吏。

世態炎涼,還有這一存厚道的人。」

押差官攛掇,遂一同起身。

燕青使杜興先去通報。

李應把隊伍擺列得十分嚴肅,都是弓上弦,刀出鞘,衙廳上燈燭輝煌,擺設盛席,眾好漢結束齊整,立在兩邊。

見蔡京到了,動起軍中鼓樂來。

李應降階相迎,遜至廳上,逐位分賓主。

見了禮,即送蔡京等四人和押差官上坐。

蔡攸因父親在上,謙避東邊第一位。

眾好漢依次兩旁坐定。

酒過三巡,食供兩套,蔡京、高俅舉目觀看,卻不認得,忍不住開言道:「某等放廢之人,何勞盛舉。

只是素未識荊,好生不安。」

李應笑道:「太師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四海具瞻的。

雖是向日屢沐恩波,但不得一覲龍光。

高太尉、童樞密會過兩三次,難道便忘了?」

又飲勾多時,李應道:「太祖皇帝一條桿棒打盡四百軍州,掙得萬里江山,傳之列聖。

道君皇帝初登寶位,即拜太師為首相,燮理陰陽,掌軍國重事,怎麼一旦汴京失守,二帝蒙塵,兩河盡皆陷沒,萬姓俱受災殃,是誰之過?」

蔡京等聽了,心中不安,想道:「請我們吃酒,怎說出這大帽子話來?」

面面相覷,無言可答,起身告別。

李應道:「雖然簡褻,賤名還未通得,怎好就去!」喚取大杯斟上酒,親捧至蔡京面前,說道:「太師休得驚慌,某非別人,乃是梁山泊義士宋江部下撲天雕李應便是。

承太師見一愛一,收捕濟州獄中,幸得救出,在飲馬川屯聚,殺敗金兵。

今領士卒去投宗留守以佐中興,不意今日相逢,請奉一杯。」

高俅、童貫、蔡攸俱各送上。

蔡京等驚得魂飛魄散,推辭不飲,只要起身。

李應笑道:「我等弟兄都要奉敬一杯,且請竟坐。」

只見王進立起身來,把白鬚一張,喝道:「高俅!我非是梁山泊上人,是八十萬禁軍教領王進。

你本無賴小人,學使槍棒本事低微,要與我先父較量,一棒打翻。

不歸咎自己,反要挾仇報怨,害我一性一命。

車投老種經略相公處,升授兵馬指揮使,今日特地與你剖明。」

高俅頓口無言。

又見小旋風柴進出位來道:「我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孫,住在滄州橫海郡,小旋風柴進便是。

先朝賜有丹書鐵券,安居樂業。

你使族弟高濂做高唐知州,那殷天錫恃了姐夫的勢,把我叔父柴皇城嘔死,要占花園。

黑旋風李逵路見不平,把殷太歲打死,高濂將我監禁在獄,幸得宋公明救上山寨。

受了招安,破方臘時曾建大功,我辭了官爵,歸隱滄州。

你又使高源為滄州太守,湊著奉旨搜括金銀。

高源公報私仇,要殺我全家。

通倚了你的勢!如此橫行,怎生忍得?」

高俅亦無言可對。

裴宣執著雙股劍走到筵前道:「這是舊事,不必提起了!軍中無以為樂,待我舞劍以助一醉。」

出雙劍左盤右轉,如兩條電光繚繞映帶,寒光閃閃,冷冷颼颶,盡皆喝采。

舞罷彈著劍作歌道:

皇天降禍兮,地裂天崩。

二帝遠巡兮,凜凜雪冰。

一奸一臣播弄兮,四海離心。

今夕殄滅兮,浩氣一伸!

蔡京四人聽得面如土色,燕青道:「舞劍不如相撲。

高太尉,可記得統兵到梁山泊戰敗之後,你被一浪一里白條提上山來,宋公明設席相待,酒後我和你相撲?今日夜長無事,再和你交交手看。」

樊瑞道:「童貫!你聽信趙良嗣、郭京說公孫勝會使妖法,差兵馬去二仙山捉拿,與公孫勝甚麼相干,通是我混世魔王樊瑞干的!教你今夜認得,那右邊第二位,頭戴星冠身披鶴氅的,就是公孫先生。」

押差官道:「列位也講得勾了,夜深酒多,即此告別。

這四位是朝廷犯官,小可押解亦不可造次。」

樊瑞圓睜怪眼,倒豎虎鬚道:「你這甚麼干鳥,也來講話!我老爺們是天不怕地不伯的。

這四個一奸一賊不要說把我一百單八個弟兄弄得五星四散,你只看那般綿繡江山都被他弄壞。

遍天豺虎,滿地一屍一骸,二百年相傳的大宋瓦敗冰消,成甚麼世界!今日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難道不容我們說幾句話麼!你這干鳥若再開口,先砍你這顆狗頭!」押差官嚇得渾身泠汗,哪裡敢再開口。

李應叫把筵席撤開,打掃潔淨,擺設香案,焚起一爐香,率領眾人望南拜了太祖武皇帝在天之靈,望北拜了二帝,就像啟奏一般齊道:「臣李應等為國除一奸一,上報聖祖列宗,下消天下臣民積憤!」都行五拜三叩首禮。

禮畢,抬過一張桌子,喚請出牌位來供在上面,卻是宋公明、盧俊義、李逵、林沖、楊志五人的名號。

點了香燭,眾好漢一同拜了四拜,說道:「宋公明哥哥,眾位英魂在上,今夜拿得蔡京、高俅、童貫、蔡攸四個一奸一賊在此,生前受他謀害,今日特為伸冤,望乞照鑒!」

蔡京、高俅、童貫、蔡攸盡皆跪下,哀求道:「某等自知其罪。

但奉聖旨去到儋州,甘受國法,望眾好漢饒恕。」

李應道:「我等一百八人,上應天星,同心協力,智勇俱備。

受了招安,北伐大遼,南征方臘,為朝廷建立功業。

一大半弟兄為著王事死於沙場,天子要加顯職,屢次被你們遏住。

除了散職,又容不得,把藥酒鴆死宋江、盧俊義,使他們負屈含冤而死。

又多方尋事,梁山泊餘一黨一盡要甘結收官,因此激出事來。

若留得宋公明、盧俊義在此,目今金兵犯界,差我們會拒敵,豈至封疆失守,宗社丘墟?今日忠臣良將俱已銷亡,遂至半壁喪傾,萬民塗炭,是誰之咎?你今日討饒,當初你饒得我們過麼?還有一說,蔡京若不受賄賂,梁中書也不尋十萬貫金珠進獻生辰槓!豪傑們道是不義之財,取之無礙,故劫了上梁山。

高俅不縱侄兒強一姦一良家婦女,林武師也不上梁山泊。

不受了進潤,批壞花石綱,楊統制也不上梁山泊。

童貫不納趙良嗣狂言去夾攻遼國,金人無釁可乘,哪見得國破家亡?今爾等不思主憂臣辱,主導臣死,二帝六宮俱陷沙漠,天日難睹,還想靦顏求活!只是石勒說得好:『王衍清人,要不可加以鋒刃。

』前日東京破了,有人在太廟裡看見太祖誓碑:『大臣有罪,勿加刑戮。

』載在第三條。

我今凜遵祖訓,也不加兵刀,只嘗嘗鳩酒滋味罷。」

喚手下斟上四大碗,蔡京、高俅、童貫、蔡攸滿眼流淚,顫篤篤的,再不肯接。

李應把手一麾,只聽天崩地裂發了三聲大炮,四五千人齊聲吶喊,如震山搖岳。

兩個伏事一個,扯著耳朵把鴆滴灌下。

不消半刻,那蔡京等四人七竅流血,死於地下。

眾好漢拍手稱快,互相慶賀。

李應叫把一屍一骸拖出城外,任從烏啄狼餐。

有詩為證:

誤國元兇骨化塵,英雄積悶始能伸。

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卻說那押差官見四人死了,驚呆半晌,說道:「列位將軍不差,只是教我怎生去覆命?」

李應道:「不妨。

說是梁山泊好漢有冤報冤,處置死了。」

喚取二十兩銀子送與押差官道:「免得你萬里跋涉。」

押差官謝了。

燕青也取十兩銀子送與葉茂道:「虧你通信,消了一口惡氣。」

葉茂道:「盧二員外房子被焚,可憐安人母子解到金營,不知下落。」

燕青道:「我已贖回,現在這裡,有勞記念。」

盧成出來道:「葉大叔,我同安人小一姐想不能還家,煩你把賃下的一間房子退了。

有幾件破傢伙,前日借了你三錢銀子沒有還,推折了罷。」

葉茂道:「小事。」

遂同押差官去了。

倏忽之間,天色已明。

卻好戴宗回來,說道:「宗留守招納豪傑,王善、李成都領部下歸順,將一片忠肝義膽,人人撫循,盡願效力,兵勢甚盛。

一連三疏,請皇上還都,誰知被汪伯彥、黃潛善所遏,氣憤填胸,因得重疾。

臨卒之時,不及家事,大呼『過河』三聲,嘔血而死。

將士盡皆流涕。

朝廷差杜充來繼任,闇弱無能,不惜將士,盡皆解體,重複散去了。

又聞兀朮四太子領十萬大兵要到建康,杜充畏懼,兵還未到,棄了河南,引兵退到淮西。

百姓重番逃散,京城依舊一空了。」

眾頭領聽了,愕然道:「宗留守既亡,我等何所歸著?況兀朮南下,這個空城怎生住得?進退兩難,如何是好?」

戴宗道:「小弟在山東路上,遇著一個弟兄,說他哪裡甚好,不如暫去容身,再作道理。」

有分教;梁山泊上起微波,忠義堂中瞻後勁。

不知戴宗說到哪裡去,且聽下回分解。

按正史,蔡京流貶儋州,年八十餘賜死。

家屬四十三人,皆誅戮。

今借供眾好漢唾罵,以快人心耳。

可謂《後水滸傳》成,而亂臣賊子懼。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滸後傳
第一回 阮統制感舊梁山泊 張別駕激變石碣村第二回 毛孔目橫吞海貨 顧大嫂直斬豪家第三回 病尉遲閒住受餘殃 欒廷玉失機同入伙第四回 鬼臉兒寄書罹重禍 趙玉娥錯配遇多情第五回 老管營少妾殺命 補天雕舊僕株連第六回 飲馬川群英興舊業 虎峪寨鬥法辱黃冠第七回 李良嗣條陳因賜姓 鐵叫子避難暫更名第八回 燕子磯玉貌惹奇殃 寶帶橋金蘭逢故友第十回 墨吏貪贓賠錢縱獄 豪紳聚斂加利償民第十一回 駕長風群雄開霸業 射鯨魚一箭顯家傳第十二回 金鰲島興兵圖遠略 暹羅城危困乞和親第十三回 翻海舶天涯遇知己 換良方相府藥佳人第十四回 安太醫遭讒先避跡 聞參謀高隱款名賢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第十六回 潯陽江悶和酒樓詩 柳塘灣快除雪舟恨第十七回 穆春血濺雙峰廟 扈成計敗三路兵第十八回 鎮三山遭冤入登雲 焦面鬼謀妻落枯井第十九回 啟兵端輕納平州城 逞神力奪轉唐猊甲第二十回 呼延灼父子透重圍 美髯公良朋解險厄第二十一回 撲天雕火燒萬慶寺 小旋風冤困滄州牢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第二十四回 換青衣二帝慘蒙塵 獻黃柑孤臣完大義第二十五回 野狐鋪正言折王進 大名府巧計救關勝第二十六回 小相逢古殿話新悉 大征戰松坡獲全勝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第二十八回 橫衝營良馬識故主 靖忠廟養卒奉英靈」第二十九回 還道村法斬郭道士 紫髯伯術護美髯公第三十回 陰陽設計鐵扇離殃 南北兩寨金髹義第三十一回 馬國主游春逢羽客 共丞相訪道遇番僧第三十二回 慶生辰龍舟觀競渡 篡寶位綺席進霞丹第三十三回 薩頭陀役鬼燒海船 混江龍誓志守孤城第三十四回 大復仇二凶同授首 權統攝傑士盡歸心第三十五回 日本國借兵生釁 青霓島煽亂興師第三十六回 振國威勝算平三島 建奇功異物貢遐方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第三十八回 武行者敘舊六和塔 宿太慰敕封暹羅第三十九回 丹霞宮三真修靜業 金鑾殿四美結良緣第四十回 大聚會弟兄同宴樂 好結果君臣共賦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