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安道全退入後房,戴宗出迎,上前參謁。太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滸後傳》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

水滸後傳

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

話說安道全與戴宗閒談,忽聞泰安州太守來拜。

安道全退入後房,戴宗出迎,上前參謁。

太守拖住道:「尊駕曾為朝廷建功,雖不願受職,亦應除都統制之銜,文武並職,豈有行這個禮!目今童樞密鎮守北京,會金兵破遼,知尊駕有一日能行八百里之具,奏過聖上,原授都統制之官,屈到軍前效用,本州親繼敕命在此。」

戴宗謙讓道:「治下原系兩院節級,為宋江之事牽上梁山,幸受招安,立有微勞,征方臘回來,納了官誥出家。

年非少壯,豈能任此?望台相申復童樞密,繳了敕命,實感大德!」太守道:「聖旨既下,誰敢繳納?況童樞密顆望已久,本州為此親來勸駕。

欽限甚緊,速行勿誤。」

叫左右放下敕命,上馬而去。

戴宗呆了半晌,走進對安道全道:「這冤孽帳又來了!如今怎處?」

安道全道:「果然皇天再不許人安閒。

太守親自來請,若不去,必然見罪。

沒奈何,只得再混一混。

小弟即此告別了。」

戴宗道:「上命難違。

我也明日到州里辭過太守,只得啟行,再圖後會。」

又共飲幾杯素酒,怏怏而別。

不說安道全到登雲山,單話戴宗次早見過太守,結束行囊。

若論都統制職官,該有跟隨的,因他有神行之術,哪個趕得上?原是舊日打扮,從山東取路到河北。

不消幾日,到了大名府,尋寓所安頓。

明日辰牌,轅門上遞了稟揭。

童貫升帳,喚旗牌官傳進。

戴宗參謁已畢,童貫好言撫一慰道:「本樞久仰神術,奏聞奉旨加授職銜。

目下用兵之際,凡各省文移往來,恐有稽遲,特取爾傳遞。

功成之日,敘題升賞,你可盡心供職。」

戴宗道:「卑職已出家為道士,蒙恩相見擢,本州官自來催促就道,倘立微勞,望恩相原放還山。」

童貫道:「你既厭塵俗,破遼之後,就題授本宮提點便了。」

戴宗拜謝而出。

原來這幾日,童貫正遣趙良嗣持書至金。

其略云:

大宋皇帝致書於大金皇帝:區承信介,宣佈函書,致罰契丹,逖聞為慰。

雅示同心之好,共圖問罪之師。

誠意不渝,當如來約。

己遣樞密使童貫勒兵相應。

彼此兵不過關,歲幣之數同於遼。

金主看了道:「金兵自平地松林趨古北口,宋兵自白溝夾攻。」

趙良嗣拜諾而回,奏聞。

道君皇帝大喜道:「卿可謂國之良棟。

可速去與童貫出師,不可失了大金之約。

兵馬錢糧任從調用。」

趙良嗣謝恩而出。

道君皇帝即到上清寶菉宮,聽林靈素講道經,鋪設大齋,謂之「千道會」。

林靈素道:「天有九霄,惟有神霄最高。

玉清上帝之長子王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

蔡京即左元仙伯,王黼即文華吏,童貫即褚慧下降,共佐帝君之治。」

時劉貴妃方有一寵一,林靈素又說他是九華玉真仙妃。

帝心獨喜其事,甚加一寵一信,賞繼無算。

其徒美衣玉食者,幾二萬餘人。

那時,郭京亦同王朝恩回京,復投在門下,十分用事。

不說道君皇帝尊崇道教。

再說金主與宋朝盟約之後,即起傾國之兵,命粘沒喝為大將。

至混同江上,夜眼就枕,像有人搖醒他,一連三次,金主驚醒道:「這是神明警我!」下令三軍,鳴鼓舉燧而行。

到江邊無船可渡,金主騎赭白龍馬,逕到江中,傳令道:「看我鞭梢向哪裡,就依著走。」

大軍果然跟了,水才浸到馬腹。

上了江岸,遣人回到渡處一探,深不見底。

軍士踴躍大呼道:「這是真命天子了!」到了界口,那遼國大將蕭嗣先統兵十萬紮營拒守。

見金主領兵到來,列成陣勢,三通鼓罷,蕭嗣先立馬橫刀,說道:「汝向為大遼屬國,何故與宋朝結連,倒來侵犯?」

金主笑道:「你家氣運已絕,特來捉你昏君!你若識得天命,快下馬投降,免你一死。」

蕭嗣先大怒,一刀砍來,粘沒喝挺槍接住,戰了五十餘合,未分勝敗。

忽然西北上大風倏起,飛沙走石,塵埃蔽天,遼兵不能開目,各自奔走,蕭嗣先被粘沒喝一槍刺於馬下。

金主揮鞭趕殺,遼兵大敗。

金主乘勝趕去,追到黃龍府,有遼國都統軍蕭敵裡守住。

金主四面圍困,率兵攻打,蕭敵裡抵當不住,棄城而走。

金主領兵佔了黃龍府,與粘沒喝、兀朮四太子、勃堇商議道:「我自起兵以來,所向無敵。

如今兵一精一糧足,拓地萬里,我意欲建號稱尊,你道何如?」

粘沒喝道:「遼主闇弱,勢如破竹,幽燕之地垂手可得。

宋朝主驕臣佞,雖有盟約,他日乘便進取,中原疆土不日是我們的。

況且前日在混同江神明警示,馬渡深淵,明明是天助我們,亟宜行一事。」

金主大喜,遂稱皇帝,改號收國元年。

金主道:「遼以:『賓鐵』為號,取他堅固意思。

賓鐵雖堅,到底變壞,只有金子不變不壞的。

金是色白,我姓完顏,尚白,國號『大金』,改諱為『旻』。」

即位於虎水之上。

群臣畢賀,郊天祭地,大賞三軍,連夜催兵進發不題。

宋朝聞得金主大破遼兵,即加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以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副,趙良嗣為監軍侍御史,點羽林軍二萬夾攻。

童貫升帳,與蔡攸、趙良嗣計議道:「金兵已破黃龍府,建號稱帝,遼國看看難支。

我這裡興兵,直過白溝河,事不宜遲。」

趙良嗣道:「遼涿州留守郭藥師與卑職結盟好友,待卑職差人送一封書去,他必解甲來降。

若得了涿州,遼國已失左臂,破之何難?」

童貫道:「既然如此,你作速差人去。」

趙良嗣即修了書,星夜送到涿州。

那郭藥師看了,即便回札,約大兵到涿州,開門相待。

童貫見回書,郭藥師已肯投順,即統十五萬大兵,同蔡攸、趙良嗣直到涿州。

郭藥師郊迎進府,童貫握手安慰道:「公知天命,一日來歸,真是英雄識量!本樞即刻奏聞,除授顯職。」

郭藥師道:「樞相威震遠近,末將久已要來歸附,又有好友趙良嗣先在幕中,敢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遼國大將蕭干統一精一兵在良鄉,必來相爭。

樞相宜先發制人,蕭干自然束手就縛。」

童貫即遣劉光世、趙良嗣領兵五萬,郭藥師為嚮導,直抵良鄉。

蕭干領兵出戰,兩邊排成陣勢。

劉光世出馬,那劉光世是劉延慶之子,勇力過人,廣有謀略,後來為中興良將,所謂張、韓、劉、岳也。

蕭干更不打話,衝殺過來,劉光世接住,戰三十多合。

郭藥師、趙良嗣分兩翼兵衝進,遼兵大潰,蕭干虛晃一槍,落荒逃走。

乘勢奪了良鄉縣,把兵屯住不題。

且說蕭干敗回,見遼主道:「郭藥師據涿州降宋,童貫率師奪占良鄉,臣抵當不住,乞主上御駕親征,庶可保全疆土。」

遼主道:「金兵已破遼左,直抵城下,勢甚浩大。

雖是親征,兩頭來攻,首尾難救,如之奈何?」

丞相左企弓奏道:「宋朝向與本國約為兄弟,不若遣人到童貫處,原修舊好。

緩了宋師,方好拒敵金兵。」

遼主依議,就差官到童貫帥府,把書投下。

童貫看道:

金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惡也。

今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親強一暴之鄰,啟他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令通義,唯大國圖之。

童貫看罷,與諸將計議。

趙良嗣道:「垂成之功,豈可毀於一旦!況與金國定約,又與遼國通好,沒有這個道理。」

童貫不許,把使臣推出轅門。

遼主見童貫不肯,心中惶迫,蕭幹道:「事急了!須背城一戰,不可束手待斃。」

遼主不得已,盡點國中的兵,尚有三萬,扎一行營,等候交戰。

金主通知童貫,遣粘沒、兀朮、勃堇、干離不分為四隊,自領鐵騎做中軍。

童貫也差劉光世、辛興宗、郭藥師、趙良嗣分作四隊,自部中軍。

四面八方布定,漫山遍野,儘是兩國之兵,鳴金伐鼓,吶喊搖旗。

遼主見了憂惶無措,只得乘馬出陣。

左有蕭干,右有左企弓。

未及接戰,金主領鐵騎直搗中營,八營兵馬一齊衝突,遼兵膽顫心涼,無心戀戰。

蕭干護了遼主並蕭太后,突圍出奔天德;丞相左企弓率領文武表降金主。

事已大定,那童貫就遣郭藥師進京奏捷。

道君皇帝大喜,設大牢告了宗廟,受君臣朝賀,宣郭藥師進後苑延春殿,玉音加勞道:「卿知順逆,首建大功,百年逋寇,一旦銷滅,朕之本願足矣。

特授卿為宣撫使,知燕山府知事。」

郭藥師俯拜庭下,泣謝道:「臣在遼國,聞大宋皇帝如在天上,不圖今日得觀龍顏,實為萬幸。」

頓首謝恩。

道君皇帝道:「燕山府與大金為界,卿可盡心防守。」

郭藥師道:「敢不竭力效死!但前日在海上與大金定約,燕雲十六州之地,復歸於宋。

今疆界未明,乞差趙良嗣同臣到大金,分畫已定,再來覆命。」

道君皇帝道:「卿能著此,真是社稷之臣!」解所御珠袍及二金盆賜之,又張水嬉在金明池,使他縱觀,並賜甲第、姬妾,傳諭貴戚大臣更互設宴,一寵一遇甚隆。

郭藥師謝恩而出。

回到燕山,同趙良嗣領了敕旨,來到金國朝見金主,致道君分界之旨,並求營、平、欒三州。

金主道:「初與宋約,營、平、欒非石晉所賂故地,乃劉仁恭所獻的。

特與燕雲六州,共是薊、景、檀、順、涿、易。」

趙良嗣道:「臣由海道與陛下矢約,原許山前後十六州,今若如此,信義何在?」

金主道:「汝出兵失期,燕雲是本朝兵力攻下,租稅當輸本朝。」

趙良嗣因道:「租稅隨地,豈有一邊管地一邊收糧的!」金主道:「燕租六百萬,若要全得,輸我代稅銀一百萬,不然,還我涿、易舊疆。

我提兵按邊,平、欒就要做邊境也不可得了。」

只因這時遼相左企弓以詩獻金主,其末句云:「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主細思,忿然作色,遣趙良嗣、郭藥師回朝,定議畫定疆界,置榷場交易,每歲舊輸四十萬之外,又加代稅銀一百萬,造使賀正旦生辰。

金主下令班師,凡燕雲金帛子女、職官富民、盡數掠去,唯剩空城而已。

朝廷以復燕雲之功,加王黼太傅,封楚國公;蔡攸少師,封英國公;童貫太尉,封豫國公;趙良嗣為延康殿學士。

自此兩家和好,息境安民,不在話下。

昔賢有詩歎曰:

澤國江山入畫圖,生民無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話說童貫封了豫國公還朝,十分威赫。

那戴宗奔走傳檄,受盡勞苦,幸得大功已成,息兵罷戰,見童貫稟道:「卑職蒙樞相委用,日夜辛勤,今得平靜。

樞相已建百世之功,乞准卑職還山。」

童貫道:「我知你積有功勞,業已類題進呈,不日旨下,就是泰安州本宮提點。

再候幾日,領了敕誥回去。

只是還有一角緊急文書,投到江南建康府。

領了批回來,聖旨也就下了。」

戴宗推辭不得,只得領了文書,回到寓所。

次早結束了,換上多耳麻鞋,取四個甲馬縛在腿上,如騰雲掣霧一般走去。

見天色已晚,投著客店,取下甲馬,把紙錢燒比了,討些素酒飯吃過,上一床一安寢。

辛苦的人,便鼾鼾睡去。

忽有一黑凜凜大漢推醒道:「我奉宋哥將令,和你到一處去。」

戴宗看時,卻是黑旋風李逵,忘了他已死,說道:「哥哥有甚將命?」

李逵道:「你且起來,與我也縛上甲馬。

前番請公孫勝時,被你作耍怕了,我再不吃牛肉哩。」

兩個出了門,挽手而行。

忽行到一處,大水漫漫,一望無際。

戴宗道:「恁般大水,怎麼去得?須尋個船渡過。」

李逵道:「不消船,你跟我來。」

踏水如登平地,到一國土,宮室壯麗,金階玉陛,文武班齊,有一王者坐在殿上。

李逵道:「同你進去。」

戴宗道:「這是甚麼所在?好輕易進去!」李逵道:「少不得你也到這殿上坐,我卻不能勾了。」

戴宗偷看時,卻有些認得,又一時叫不出。

李逵要拖進去,戴宗不肯。

李逵圓睜怪眼,喝道:「你這廝好不忠義!哥哥的將令倒不遵,卻與童貫這一奸一賊遞文書麼!」腰間拔一出雙斧、劈面砍來,戴宗一閃,醒來卻是做夢。

尋思道:「好不詫異!為甚麼夢見這李鐵牛?他怪我與童貫遞文書,他是個直一性一漢子,死去還恨那一奸一黨一。

我也是沒奈何!又說『這殿有你坐』,解說不出。

夢是幻境,卻自一由他。」

聽得雞鳴,起身梳洗,算還了房錢,出門又走。

不消四五日,已到建康,尋個寓所安歇。

次日換了大帽箭衣,軍官打扮,到建康府投遞文書。

見批文上是都統制,太守不敢怠慢,延至後堂,分賓主作揖,送坐留茶,說道:「台駕親臨本府,速行備辦,五日後定然有回文。」

少停,有薄儀專役奉上,戴宗致謝,知府送出儀門。

戴宗又換便服,各處遊玩。

到第三日,本府有兩個孔目前日解錢糧到童貫軍前,與戴宗廝熟,又周旋款待了他。

聞得戴宗來遞文書,要還個禮,到寓所探望,就邀到府前大街上酒館內,有新到姑蘇的梨園,演得好院本,搭一桌兒酒相款。

三個人剛轉出大街,見四五個大漢扭住一個人,罵道:「這有名的強盜,到這裡欺負人!同你去見太爺!」那個人掙扎不脫,戴宗劈面一看,叫道:「蔣兄弟,你為什與人廝鬧?」

那人抬頭見是戴宗,喊道:「院長救我一救!這班白日鬼賴了我貨物,反毒打我,要扯我到官。」

戴宗道:「放手!」那為頭的大漢道:「誰要你管這鳥事!」只是扯著走。

兩個孔目喝道:「你這廝的煞無禮!這位是童樞密差官,怎敢無理!還不放開!」那大漢認得本府孔目,只得放了,道:「且慢慢和他講。」

揚揚走去。

那人正要分訴,孔目道:「既是統制貴友,同到館中坐定,慢慢的講。」

一把邀進酒館,正面設一席盛酒。

孔目送戴宗與那人上坐,兩個孔目東西列坐。

館中擺滿酒席,因孔目分付,留這正席,候到了梨園子弟,方呈院本。

酒過三巡,戴宗道:「兄弟,你幾時到這裡?和這干人費嘴!」你道那人是誰?便是神算子蔣敬,漳州人氏。

蔣敬道:「小弟不願為官,回到家裡。

閒坐不過,拿些本錢到四川,販些藥材到建康發賣。

這大漢叫做中山狼甘茂,是本地破落戶,專一掯賴客貨,行兇健訟。

牙行忌他威勢,賒把他黃連、川附,共領一百兩,約定十日之後完銀。

豈料三個多月,不見一厘。

要討起賬到湖廣買米,心焦得緊。

早上和他討取,他平白地生出一片話來,道在梁山泊時劫了他千金貲本,叫這干無賴亂打,扭到建康府,要太守解到東京。

你道有這道理麼?」

戴宗對孔目說道:「我這兄弟姓蔣名敬,也受了招安。

征方臘有功,也該授統制之職。

他納了官誥,守本分做些生意,這裡光棍賴了他貨物,生造這無影的話來。

少不得後日領批回要辭謝太守,就求大爺與他追本正法,還要仗兩位作主。」

孔目道:「這甘茂幾番闖禍,府尹也曾處他,再不改過。

統制先說了,少不得要我們錄案。

孔目決斷,自然追還銀子,問他一個大大的罪名。

如今且吃酒。」

戴宗、蔣敬致謝不已,直飲至更餘方散。

戴宗對蔣敬說道:「你同我宿了,明日去稟太守。」

又謝了孔目,同到寓所。

蔣敬道:「兄長你在岳廟出家,因甚至此?」

戴宗攢著眉說道:「我已脫離世網,誰知童貫奏過聖上,仍加都統制之職,取我軍前效用,本州知州親自來請。

到了北京,替他傳文遞檄,奔走了半年。

力辭還山,又要我遞這角緊急文書。

這一回去繳了批回,原舊出家了。

朝廷新與大金通好,滅了遼國,少不得還有一番大變亂哩!你可知李應、裴宣們佔了飲馬川,阮小七、孫立結寨登雲山麼?兄弟,我明日與你追了銀兩,回到家裡置些田產,將就過活,再不要攬事了。」

蔣敬道:「這個自然。

小弟識破世情了。」

兩人同榻,又講了半夜話。

次日進府,把甘茂賴了蔣敬貨物誣陷打他的事說過,太守即刻押拿甘茂到堂上,請戴宗坐在後堂聽著,打了三十大板,立追原價給與蔣敬。

這是兩個孔目送情。

戴宗謝過太守,領了批回出府,又同蔣敬去謝了孔目,就與蔣敬分別。

正是:患難相扶逢故友,金蘭交契夙同心。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夾攻遼國,是第一失著。

悉依正史敷演,故無奇特處。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滸後傳
第一回 阮統制感舊梁山泊 張別駕激變石碣村第二回 毛孔目橫吞海貨 顧大嫂直斬豪家第三回 病尉遲閒住受餘殃 欒廷玉失機同入伙第四回 鬼臉兒寄書罹重禍 趙玉娥錯配遇多情第五回 老管營少妾殺命 補天雕舊僕株連第六回 飲馬川群英興舊業 虎峪寨鬥法辱黃冠第七回 李良嗣條陳因賜姓 鐵叫子避難暫更名第八回 燕子磯玉貌惹奇殃 寶帶橋金蘭逢故友第十回 墨吏貪贓賠錢縱獄 豪紳聚斂加利償民第十一回 駕長風群雄開霸業 射鯨魚一箭顯家傳第十二回 金鰲島興兵圖遠略 暹羅城危困乞和親第十三回 翻海舶天涯遇知己 換良方相府藥佳人第十四回 安太醫遭讒先避跡 聞參謀高隱款名賢第十五回 大征戰耶律淳奔潰 小割裂左企弓獻詩第十六回 潯陽江悶和酒樓詩 柳塘灣快除雪舟恨第十七回 穆春血濺雙峰廟 扈成計敗三路兵第十八回 鎮三山遭冤入登雲 焦面鬼謀妻落枯井第十九回 啟兵端輕納平州城 逞神力奪轉唐猊甲第二十回 呼延灼父子透重圍 美髯公良朋解險厄第二十一回 撲天雕火燒萬慶寺 小旋風冤困滄州牢第二十二回 破滄州豪傑重逢 困汴京奷雄遠竄第二十三回 跨青騾英雄尋退步 演六甲兒戲陷神京第二十四回 換青衣二帝慘蒙塵 獻黃柑孤臣完大義第二十五回 野狐鋪正言折王進 大名府巧計救關勝第二十六回 小相逢古殿話新悉 大征戰松坡獲全勝第二十七回 渡黃河叛臣因授首 進鴆酒狹路巧相逢第二十八回 橫衝營良馬識故主 靖忠廟養卒奉英靈」第二十九回 還道村法斬郭道士 紫髯伯術護美髯公第三十回 陰陽設計鐵扇離殃 南北兩寨金髹義第三十一回 馬國主游春逢羽客 共丞相訪道遇番僧第三十二回 慶生辰龍舟觀競渡 篡寶位綺席進霞丹第三十三回 薩頭陀役鬼燒海船 混江龍誓志守孤城第三十四回 大復仇二凶同授首 權統攝傑士盡歸心第三十五回 日本國借兵生釁 青霓島煽亂興師第三十六回 振國威勝算平三島 建奇功異物貢遐方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第三十八回 武行者敘舊六和塔 宿太慰敕封暹羅第三十九回 丹霞宮三真修靜業 金鑾殿四美結良緣第四十回 大聚會弟兄同宴樂 好結果君臣共賦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