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適接到山寨中徐槐臨訓之信,彼時吳用神識尚昏,此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蕩寇志》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

蕩寇志

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

卻說上年冬季,吳用因病困在新泰城內,得安道全醫治,漸有轉機。

適接到山寨中徐槐臨訓之信,彼時吳用神識尚昏,此話傳入耳中,倒也不十分著急,只說些不怕他,不關緊要的話;又說些必須防備,不可大意的話。

到了次日,卻早已忘了。

安道全議方進藥,吳用漸漸神識清了,恰又接到秦明陣亡之信。

安道全一聽見,忙出來關會眾人道:「此信千萬不可嚷入軍師耳中了。

軍師心疾暫得平安,若一聞此報,憂驚齊至,神明再被擾亂,為害不小。」

眾人稱是。

大家約會了,瞞得實騰騰地。

一面安道全趕緊處方調理,吳用無事擾心,倒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所以服藥帖帖得益。

眾人倒替他日夜提心,深恐又有什麼警報,擾亂了他的心思。

且喜連冬過春,徐槐一邊久無消息,更喜雲陳兩處亦無動靜,一路順風,無些毫打叉之事,以是吳用漸漸向愈。

安道全已開了一張補心養神的方,說道:「此方即有加減,亦不過一二味而已。

服此方三十劑,可以全愈。」

眾人皆喜。

不料驟然起了一樁大打叉的事,你道是甚事?

原來安道全繫好色之徒,腎元素虧,更兼上年冬季星夜渡冰,受了寒氣。

《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又云:「冬不藏一精一,春必病溫。」

安道全既不藏一精一,而又傷於寒,寒邪乘虛襲入少陰,深藏不出,日久醞釀成熱,至春時少陽氣升,再經外感一召,內邪勃一發。

那日安道全診視吳用畢,出來覺得有些睏倦,便上一床一去躺了一躺。

天晚起來,覺得身一子發一熱。

次日便口渴咽痛,神思不清。

眾人忙來問候。

安道全提心診了自己的脈,便道:「不好了,此名春溫症,來勢不輕。」

眾人都耽起憂來。

安道全自己開了一張藥方,眾人看時,乃是薄荷、杏仁、桔梗、積殼、淡豆豉、牛蒡子之類,方味極輕,眾人不解。

當日,安道全還扶病出來,到吳用房裡診視吳用,說道:「原方不必改易,仍可守服。」

吳用功安先生歸房養息。

安道全退出,到了自己臥房,上一床一便睡。

侍從人將他自己開的藥方配藥煎好,與他吃了。

當夜無話,第三日病方漸漸沉重,覺得指頭蠕蠕微動,眩暈驚悸,腰膝痿軟,齒燥唇焦,口渴不解。

安道全道:「不好了,此腎虛亡陰,將成痙厥之候也。」

此時已起一床一不得,便叫旁人書方,用生地黃、麥門冬、元參、知母、炙甘草、龜板、鱉甲。

眾人都進來看望,看那藥方分兩太重,又不解其故,只是問候數語而已。

安道全道:「小可賤恙,竟大是險症。

可惜兩個小妾部遠在山寨中,此處無貼身服侍之人。」

原來安道全這兩妾都有羞花閉月之貌,是山寨中搶擄來的,當時安道全看得中意,向宋公明討了來,此時病急,還記掛這兩個寶貝。

眾人都道:「這事容易,今日便差人到山寨去迎取兩位如嫂夫人來。」

道全點首,眾人退出。

是日吳用守服安道全原方,聞知安道全病重,也兀自記掛,親自扶病出來,探看安道全一次。

安道全上午服了藥,至下午病勢不少衰。

安道全便吩咐用熟地黃、生地黃、芍葯、石斛、麥門冬、五味子、元參、阿膠、炙甘草,其生、熟地分兩竟用出二三兩以外。

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麼外感症,好吃這種大補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一柄一,一準是他昏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

須臾請到泰安城內一位極行時的先生,叫做過仙橋,前來診視。

眾人求他直言。

那過先生診了安道全的病,出來看了安道全的方兒,拍案道:「安先生誤矣!此症內外邪氣充塞,豈可服此滋膩收斂之藥?此藥如果下嚥,必然內陷。

他起初這張方原是不差,不知何故忽然更改。」

說罷,便就他起初的原方,加了柴胡、葛根、鉤籐、黃苓、連翹,並批了幾旬慎防內陷痙厥等語,用了茶,拱手升輿而去。

安道全索看那醫之方,便道:「殺我者,必此人也!眾位休睬他,只顧煎了我那個方藥來。」

眾人諾諾而出,主見難定。

吳用亦躊躇無計。

只見旁邊一個小廝稟道:「此地東門頭大王廟大王菩薩,最為靈驗。

廟內設有藥籤,何不去求帖神藥來吃?」

花榮喝道:「你省得什麼,卻來多嘴!」吳用道:「也是。

但我想天道遠,人道邇。

藥籤不必求,可將那過先生與安先生的藥方寫了閘兒,就神前拈卜罷了。」

眾人依言,即忙做了兩閘,備副香燭,花榮親去,到了大王廟裡,拜禱拈鬮。

也是梁山一班魔君業緣將盡,理當收伏,安道全本在地煞數內,如何免得,當時偏偏拈著那過先生的方。

花榮轉來,眾人主見遂定,也不去問安道全,便將那過先生的方配藥煎了。

時已掌燈,安道全病勢大重,已催藥好幾次。

眾人忙將那藥煎好,遞進去。

原來那兩張方氣味判然不同,安道全上嘴呷了一口,便叫苦道:「你們果聽那庸醫之言來殺我也!」推開藥盞,叫:「快煎我那方劑救我!恐怕不及了!」語言已覺蹇澀。

眾人聽此言語,急迫無計,便將他方劑減取三分之一,說道,「且試試看。

如不錯,明日依他原劑不遲。」

豈知時不待人,當夜煎好與他服了,到了天明,安道全已舌卷囊縮,四肢一抽一搐,不能言語。

急請了過先生並幾位名醫齊來診視,吃藥不瞞郎中,竟將昨夜安道全不肯服過先生的藥,先服自己的藥等話說了。

過先生道:「果然補壞,內陷了,我說何如!」當時眾人共議了一張藥方,無非羚羊、犀角、柴胡、鉤籐之屬,灌了一劑,全然無效。

吳用此時雖守服安道全原方,然因安道全病危,心中連日著急,也覺得病重了些。

那安道全競不言不語的臥了一日。

次日眾醫競至,過先生已辭不開方。

還有幾個不知死活的,在那裡開方議藥,所有藥味也記他不得這許多。

不上三日,竟把一個神聖工巧的地靈星神醫安道全送入黃泉。

當時盛殮好了,送回山寨。

吳用的病,正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驟然失卻良醫,莫能措手,不免也請那班過先生之流來酌議方藥。

可憐那班先生,還不敢十分改易安道全的原方,不過略略增減了幾味,吳用服下,便覺乖張。

眾人都惶急起來,吳用道:「我想安先生病急時曾說,此方可以守服。

如今安先生已故,又無人能增減,只好老守他這張方吃過去。」

眾人稱是。

吳用仍服安道全原方,日復一日,不必細表。

吳用覺得一精一神復舊,這日正在商議攻取之策,忽報宋江差人來請公孫勝、魯達、武松、樊瑞、項充、李袞同守泰安,並報知徐槐攻入水泊之信。

吳用大驚道:「這話從何而來?」

公孫勝便將上年冬季,徐槐親到水泊,又導龍岡交鋒,秦明陣亡等話說了,並道:「那年因軍師貴恙沉重,所以廝瞞。」

吳用道:「原來先有此一事,當初何不早為防備?」

花榮道:「那時小弟一聞此信,便稟知公明哥哥,知會盧兄長,飭嘉祥、濮州夾攻鄆城。

那時因寒凍開兵不得,今已春暖,他們不知為何按兵不動。」

說至此時,吳用凜然變色道:「濮州可動,嘉祥萬不可動。

緣劉廣在兗州虎視眈眈,倘呼延兄弟偶一離開,必遭毒手。

就是濮州林兄弟進兵,也須相機施行,不可鹵莽,我料這徐官兒必有備防。

只是現在水泊已失,大非所宜。

但願保得頭關,方可無事。

公孫兄弟此去,便將我這番言語,致意公明哥哥為妙。

如今我病體新愈,難以道途跋涉,這徐官兒未必一時退得。

俟數日後,我稍可行動,即便拔步而來。」

公孫勝應諾,即辭了吳用諸人,領魯達、武松、樊瑞、項充、李袞赴泰安去了。

吳用對花榮道:「不料又遭了意外之虞,看來此處剪除雲陳之舉,只好暫擱一擱起。

我歇數日,必須親往。」

花榮道:「我們山寨頭關,地形峻險,料想那徐官兒未必一時破得。

他不得頭關,也不能常守水泊。」

吳用道:「賢弟之見固是,然我終心內記掛得緊,必須親去走遭。」

二人因此時時憂慮。

不數日,忽報戴院長到。

吳用大驚,急問戴宗:「什麼急務?」

戴宗報稱頭關已失,並具言:「官兵從坎離谷上面殺入,以致失利。

現在公明哥哥急遽無計,速請軍師回山,商議退敵之策。」

吳用驚得幾乎跌倒,眾人盡皆失色。

吳用道:「這官兒真有神出鬼沒之奇!這坎離谷上,亂峰怪石,趾步不容,他卻如何進來?現在事已如此,我只得速去也。」

花榮便命歐鵬點五千兵護送。

吳用忙叫:「不可,不可!此去路過兗州,劉廣在彼,我雖有五千名兵,如何敵得,卻反打草驚蛇。

我想不如青衣小帽,同戴院長偷渡過去為穩。」

花榮道:「軍師貴體新痊,豈可如此奔勞?」

吳用道:「也說不得。」

便教恃從人打起包一皮袱,眾人送行,盡皆淒咽無色。

吳用對花榮道:「花兄弟善守新泰,並知會泰安公孫兄弟、萊蕪朱兄弟,三處聯絡把守,千萬不可失利。

我回去退了這徐官兒再來。」

說罷,與眾人別了,同戴宗拔步上路。

不說花榮等送別吳用,自回新泰,與公孫勝、朱武聯絡保守。

且說吳用同了戴宗回山,一路曉行夜宿,不日到了兗州地界。

時已昏黑,尋個客店安身。

不防劉廣早已料他要來,十餘日前已差苟桓在境上嚴行查察。

這日吳用方到境上,苟桓早已訪著,便飭兵役直到店中來拿吳用。

幸虧吳用機警,早一時先已覺得,忙與戴宗拴上甲馬,星夜皇遽遁逃,神行法快,苟桓追不著而返。

吳用、戴宗一口氣奔馳,腳不暫停,一日一一夜逃出兗州西境。

吳用已覺得喘乏眩暈,緩緩地到得梁山,只見前面水泊盡築了堤岸土闉,一帶旌旗戈甲,嚴緊守備。

吳用叫苦道:「他這意,分明要永遠和我廝並也。」

便繞轉梁山東面,尋入山的路。

戴宗叫苦道:「方纔小弟出來,是走這條路的,此刻又被他用兵堵住了,我們歸去不得,怎好?」

吳用道:「後山何如?」

戴宗道:「後山有鎮撫將軍兵馬堵住,難以進出。」

吳用道:「在水泊以外否?」

戴宗道:「在卻在水泊以外。」

吳用道:「這卻不妨事。

這路兵馬,一準是徐官兒邀他來虛張聲勢的,我可以設法偷渡進去。」

當時吳用、戴宗從東泊曲曲灣灣,左回右避,渡到後山,果然不被官兵所覺,直到後關。

關上李應見了吳用,急忙開門迎入,一面差人報知宋江。

宋江聞吳用到了,急忙迎見。

宋江、盧俊義一齊訴說徐槐利害:「此刻他將頭關上築了土闉,悉力攻我二關。

他手下三員勇將,驍勇異常,無人近得,怎好?」

吳用道:「且守住了二關再說。

小弟走了這番急路,兀自有些頭眩心悸。」

說未完,宋江忙道:「我正忘了,軍師貴體何如?」

吳用道:「旬日前賤軀競已一精一神復舊,叵耐此番回來,兗州境上吃劉廣那廝搜根剔齒價尋來,不是小弟先機逃走,一性一命幾傷他手。

現困與戴院長連走了兩夜一日,兀自疲乏得緊,打熬不得了。」

宋江及眾頭領聽了,都咬牙切齒價忿怒起來,道:「誓必生擒這廝們來碎割,出口惡氣!」宋江道:「既如此,軍師且請安睡養息,改日再議。」

吳用便進房去睡了。

宋江、盧俊義及眾頭領登二關守備。

且說徐槐自渡過水泊,攻破頭關之後,賀太平本章奏入,天子大悅,便加徐槐壯武將軍銜,特賜紫羅傘蓋,金爵玉帶;李宗湯、韋揚隱、任森、顏樹德均加都監銜。

張叔夜又奏:徐槐此番深入梁山,竊恐兵力不足,請敕山東鎮撫將軍酌撥全省兵馬前去協助,井敕山東安一撫使酌撥錢糧。

夭子准奏,便傳旨往山東去。

徐槐奉旨謝恩,感激奮勉,不等各路兵馬到來,便與韋揚隱、李宗湯安派人馬,將軍分為二隊,韋揚隱、李宗湯分領了兵,輪替攻打二關,晝夜不息。

顏樹德兼領二隊先鋒,勇銳衝突。

宋江、盧俊義飭眾人死命把守,那裡還敢鬆手。

只等吳用養息好了,商議退敵之策。

吳用卻足足臥病了三日。

幸虧安道全原方將根本培足了,所以不致敗壞。

三日之後,漸漸養轉,便請宋江到一床一前來議軍務。

宋江到了一床一前,先問候了幾句。

吳用便開言問道:「坎離谷上官兵,到底怎樣殺進的?」

宋江道:「我前日方才探得,那廝實從

773幽一洞天懸繩而下。」

吳用變色道:「這裡原來有如此老大破綻,我當初兀是防到谷下,卻不防到這谷上也。

兄長快派一精一細頭目四面巡察,現在二關內並四面隘道山谷,再有沒有這樣漏洞?」

宋江道:「盧兄弟已巡察過一遍,小弟回山時也巡察了一遍,卻沒有什麼漏洞看得出。」

吳用道:「雖如此說,寧可再尋尋看,倘或有之,不惟我可預防,並且乘那廝不知,就可從此處出奇制勝。」

宋江稱是,便傳令帳下各頭目仍去分頭巡看。

吳用又道:「兄長,你後山如許防堵重兵設他做甚?」

宋江道:「軍師,你不看見後山現有鎮撫將軍兵馬十萬壓境立陣,此處豈可疏虞?」

吳用笑道:「十萬便如此怕他,若百萬壓境待怎地?兄長可曉得,鎮撫將軍張繼有甚伎倆,這枝兵馬怕不是這徐官兒邀他來虛張聲勢,牽制我們的?我們用重兵把守,豈不是正受其欺?」

宋江恍然悟道:「軍師真是高見,如今依軍師調度將如何?」

吳用道:「他既虛張聲勢,我亦何妨虛作備御。

如今前面既如此緊急,我們且丟開後面假局,盡傾寨內之兵對付前面,這徐官兒一面要正覷我山寨,又要兼顧嘉祥、猴州,我料他兵力必然不足。

如今我以全寨之力對付他,何患不勝!」宋江喜道:「得軍師此策,吾無憂矣。

軍師且請安息,我去如法調度。」

說罷,便出廳傳令,教後泊旱寨、水寨各各虛插旌旗,只留少許兵丁把守,這裡將寨內所有兵將,盡數點齊,殺向二關。

徐槐正在攻關。

宋江傳令,開關殺出,韋揚隱、李宗湯督兵奮勇迎戰。

徐槐見賊兵勢大,便傳令先約後隊,退入頭關。

宋江督率眾頭領,與韋李二人拚命大戰。

徐槐傳令,教韋李二人左右呼應,徐徐退回頭關。

宋江領眾緊緊一逼一上,韋李二人領兵先後按隊進了頭關土闉。

宋江兵馬直一逼一上闉,那土闉上槍炮矢石,已密麻也似守住。

宋江大怒,顧眾兄弟道:「我兵馬四倍於他,若三日之內破不得這土閩,我宋江也無顏立於山寨了。」

眾兄弟受這番激動的話,端的督率眾兵,捨死忘生,親冒矢石,攻打土閩。

攻到第二日,忽報後山水泊各港火發,官兵已殺入水寨。

宋江大驚。

原來徐槐數日前探知吳用回寨,便差人到鄆城,教徐青一娘一與汪恭人商議。

汪恭人道:「不妨。

吳用雖然多智,並不是上界天神,令叔但當心抵禦,儘夠敵得,未見定是他勝我敗。

只有一著,山後鎮撫兵馬本是虛張聲勢,他既來了,必然料破此計;被他料破,他必傾寨而來。

那時令叔寡不敵眾,卻是老大費手了。」

青一娘一沉吟道:「他既料我那面是假,必然不設防備,我何妨叫他弄假成真!」汪恭人笑道:「我也這樣想。

那賈夫人才智超群,他的兵馬訓練有方,盡可用得。

那年金成英突起草野,只借他八千名兵,便能迅掃強敵,成效彰彰可睹。

如今我便屈他親身下場,顯點手段,有何不可。」

青一娘一聽了甚喜,道:「既如此,煩恭人作速寫起書札,我回署去即將梁山後面輿圖攜來,一併寄去,以便賈夫人相勢進攻。」

汪恭人稱妙。

青一娘一當即回署,取了梁山後面輿圖,復到汪府來,汪恭人已將書信寫好。

當時看畢封好,即差人賀送到鎮撫署內去,青一娘一辭別回署。

那賈夫人接到汪恭人書信,並梁山地圖,暗想道:「此事卻難,我從未親臨戎行,今日驟然用兵,我與將士不曾相習,深恐呼應不便。

但此番系國家大事,我家世受皇恩,未有涓埃報答,今日汪恭人一大義勸我,我怎好不去!」想了一回,便與張繼說了,請了令箭兵符,大擺鎮撫將軍儀仗,裝束起行。

不日到了營中,大小將士一齊接見。

賈夫人升中軍帳坐了,便先將皇朝恩德,現在情勢,剴切宣諭了一番,眾將齊聽命。

賈夫人按地圖水泊各港道路,將戰守兵丁一一派定。

次日,傳令一齊進攻,八萬人馬力勢浩大,火攻水戰,槍炮卷電般打進水泊。

吳用聞報大驚,急差人報與宋江道:「今番只好撤回軍馬,不然頭關未得,後關先失了。」

宋江便傳令退兵。

來人忙稟道:「軍師尚有一言:退兵須要舒徐,切不可露出急遽之態。

若吃那廝併力追來,深恐後關未保,二關又失了。」

宋江依言,便將軍馬分作數隊,陸續退入二關。

宋江一退入關,就即教盧俊義同了張清、燕青、張魁保守二關,自己帶同李應、徐寧、燕順、鄭天壽,率領後半人馬,同吳用飛速去策應後關。

鎮撫兵馬已登北岸。

吳用教宋江且守後關,待軍心稍安,再定計議。

守了一日,賈夫人探得宋江已到後關,便收兵退去了。

徐槐已在那邊力攻二關。

宋江對吳用道:「如此怎好?」

吳用縐眉不語,半晌道:「且兩邊都堅守了,過幾日再看機會。」

宋江、吳用當日在後關看守了一日。

次日教李應等當心防禦,宋江便同吳用到二關。

官兵力攻,賊兵力守,兩下拒住。

且說林沖在濮州,上年冬季奉到盧俊義夾攻鄆城之令,等到本年春暖,便差鄧飛、馬麟領兵一萬二千名,偷渡魏河,襲擊鄆城。

鄧飛、馬麟領令前去。

到了魏河,鄧飛與馬麟商議,馬麟領兵一半先渡魏河,鄧飛在後策應。

商議停當,馬麟先渡。

渡得河時,正想擇地安營,忽聽得對面截林山一個號炮飛入九天,四邊林子內大炮、鳥槍、佛狼機、子母炮,乒乒乓乓,潮湧般捲進來。

馬麟大驚,率眾飛逃,卻不見一個官兵追來。

馬麟大怒,重複殺轉來。

鄧飛在對岸望見馬麟兵敗,大怒,領兵盡數渡河,與馬麟合兵一處,只不見一個官兵。

鄧飛、馬麟大怒,催兵殺進,三番衝突,都被林子內槍炮打退。

賊兵死傷無數,銳氣已墜,只得領兵渡河回去。

方才過得一半,只聽後面又是一個號炮,大隊官兵殺來,賊兵此時已無心戀戰。

任森一馬當先,揮眾殺賊,南岸賊兵盡死,鄧飛、馬麟領著北岸敗兵,逃回濮州去了。

任森派兵守住截林山,自己領百餘騎到鄆城報捷。

徐青一娘一在署正與汪恭人接談,忽接到任森報捷,汪恭人稱賀道:「小一姐以五千兵勝賊兵一萬二千,真妙才也。」

任森道:「小將現在仍派那五千兵丁守截林山,深恐賊人經此一跌,盛怒而來,這邊兵少,抵當不住,所以特來與恭人、小一姐商議。」

青一娘一未及開言,汪恭人道:「任將軍所見甚是,今可速稟徐相公,調定陶、曹縣兵馬守住魏河,西連截林山兵馬,東連水泊土闉兵馬,隔河與鄆城、范縣又相呼應,賊兵自不能飛渡也。」

青一娘一笑道:「恭人全不顧嘉祥一面耶?真是大膽。」

汪恭人亦笑。

當時任森將魏河捷音,並汪恭人之議,報與徐槐。

徐槐聞報甚喜,答書慰任森,井教依汪恭人之議,安排各路。

任森得信,便傳徐知府令,檄調各路人馬,安排去訖。

忽報嘉祥賊兵殺來,任森差人往探,乃是韓滔、彭玘領三千兵到來。

任森報與汪徐二夫人,汪恭人道:「今番又有三千顆首級,請任將軍建功也。」

任森傳令軍士各處堅守。

眾將道:「濮州賊兵一萬二千,主將尚欲迎戰,今嘉祥賊兵只得三千,主將何故反要堅守?」

任森道:「諸君未知其故。

濮州賊兵一萬二千,其氣甚銳,若不先破其銳氣,使他全力一逼一近攻圍,何時得解。

今嘉祥賊兵只得三千,其氣甚餒,必不能與我久持。

我但堅守以俟其退,退而擊之,必得大勝。

今日不消得一性一急也。」

眾將皆稱是,遵令各處嚴守,拒住賊兵。

原來呼延灼在嘉樣,本欲夾攻鄆城,自接到宋江教他防備劉廣,不可輕動之諭,便不敢興兵。

這日聞得徐槐殺入水泊,破了頭關,林沖兵馬又敗,大為駭異,便集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商議,只得違了公明將令,發兵攻鄆城。

卻又心下難決,只遣韓滔、彭玘帶領三千名出去。

那韓滔、彭玘攻鄆城,攻了五日,官軍堅守不出,毫無便宜。

呼延灼見劉廣一邊毫無動靜,便教宣贊、郝思文守嘉祥,自己領兵一萬,去接應韓滔、彭玘。

誰知那兗州的劉廣,自聞徐槐攻梁山,又得徐溶夫轉致牽制嘉洋之信,便教苟桓日日差人探聽嘉祥信息。

這日探得呼延灼大隊出境,劉廣便與苟桓、劉麒、劉麟點起兵馬四萬,即刻起身攻擊嘉祥,一日即到城下。

呼延灼聞報大驚,即忙轉來,與劉廣兵馬遇著。

劉廣、苟桓的兵馬本是訓練有素,呼延灼被他牽制奔勞,如何敵得。

當時交鋒一陣,賊兵大敗。

劉廣等四人率眾奮勇廝殺,斬獲無數,大掌得勝鼓回兗州。

韓滔、彭玘聞報大驚,忙一抽一軍回救嘉祥。

任森見了,便驅大隊銳騎掩殺出來,韓滔、彭玘大敗。

任森揮軍痛殺,殺得賊兵全軍敗覆,韓滔、彭記領百數殘騎逃回嘉祥。

任森收集人馬,仍與汪恭人、徐青一娘一商議守備之法,差人報捷於徐槐。

徐槐聞報大喜,便策眾力攻二關。

宋江、盧俊義同吳用費盡心機,協力守備。

徐槐兵馬在二關下毫不相讓。

自春歷夏,此攻彼守,相拒四月有餘。

中間彼此各有小勝小負,徐槐只是不退。

此時徐槐已陸續收齊鎮撫將軍調撥的人馬,又得賀安一撫接運的錢糧,勢力愈大,便將軍馬調作十餘撥,勻派勞逸,輪替相代,竟將梁山四面合圍。

宋江、吳用在圍城中百計守禦,十分焦急。

宋江道:「這徐官兒兵勢愈大,竟與我永遠相持,怎好?此刻我寨內兵糧尚不見缺乏,但日久攻圍不解,終屬不妙。」

吳用道:「不但此也,他三四月間還用力攻打,此刻他竟按兵四守,坐困我們,此其意不可測。

我被他四面合圍,弄得一人進出不得,外面消息竟無從探聽,如何是好?」

宋江愁急萬分,不上幾時,頭髮白了許多一莖一數。

吳用仍教頭目嘍囉們去尋四邊的僻路。

忽一頭目稟稱尋著一洞,在後關外,北山下。

宋江、吳用皆喜,忙問恁樣的。

那頭目道:「小人見這山下棒棘中,好像有洞。

便掃除了榛棘進去,果然是洞。

小人隨即進洞細探,果然通外面的。」

吳用道:「外面通甚路?」

頭目道:「只有一條崎嶇狹隘小路,直到運河。」

宋江道:「運河寸寸節節都有壩閘,對岸密麻的都是東平州營汛燉煌,如何用得來兵?」

吳用道:「用兵雖用不得,但有此一路,可以探聽消息,亦是天賜其便也。」

便差戴宗出去,先往東京打聽,轉來便往泰安、新泰、萊蕪、嘉祥、濮州各處,都打聽些消息,速即回報。

戴宗領命,即日由後山洞偷出,飛速往東京去了。

原來種師道自征遼奏凱回京之後,天子本要就命他征討梁山。

那時蔡京尚未正法,一心要替梁山出力,便奏稱:「邊庭重地,不可無人,仍請命種師道去鎮守。」

天子竟准其奏。

吳用也聞知此事,所以一向不以東京為慮。

自蔡京正法之後,種師道仍出鎮邊關,因力保張叔夜可當征討梁山之任。

天子准奏,便召張叔夜內用。

適固高俅奉差誤事,辜恩溺職,天子便將高俅貶了三級,削去太尉之職,便命張叔夜升授太尉,圇與叔夜議征討梁山之事,便命兵部先行檢點軍馬。

戴宗一聞此信,驚出一身大汗,急回頭便走,也無暇往泰安等處,便取路急回梁山。

正走到東平地界運河岸邊,忽回頭見一人徘徊岸上,戴宗認得是公孫軍師的心腹,吃了一驚,悄問其故。

那人悄答道,「公孫軍師有緊急文書差我投遞,如今我到了此地,無路可入,怎好?」

戴宗便邀他同取後山小一洞,到了大寨。

宋江得聞張嵇促將放經略之說,嚇得魂不附體,看著吳用道:「怎好,怎好?」

吳用道:「且慢。

事至於此,已危急萬分,兄長急壞無益,待小可想一法來。」

宋江只顧自己口裡嘈道:「可惜蔡京已死,不然求他斡旋最好。」

吳用正在低頭沉思,一聞宋江此言,便顧宋江微笑道:「既失大龜,盍求小子?」

宋江恍然大悟,便教蕭讓趕緊修起一封求童貫的信來。

蕭讓領命退去。

那隨戴宗同來的差人,便呈上公孫勝的文書。

宋江拆開看時,只見上寫著:

「雲天彪率領大隊人馬未攻泰安,小弟策眾守備,幸未疏虞。

因探知陳希真女兒傷已平復,希真日日一操一演人馬,想不久亦便要來滋事矣。

小弟兩邊策應,深恐疏失,特請兄長與吳軍師教之。」

宋江見了,又添一重焦急。

吳用道:「這泰安三城,本是緊要所在。

我此來本欲速退了這徐官兒,便去策應那邊,如今本寨兵圍不解,泰安又軍報緊急,為今之計,只有兄長親赴泰安,助公孫兄弟協同保守方好。」

宋江聽罷沉吟。

吳用道:「泰安三城乃緊要所在,若使此處疏失了,雲陳兩處兵馬無阻無礙,直達本寨,為害不小。

小弟因公孫兄弟未必支得,所以請兄長前去。

這裡山寨,小弟同盧兄長在此協力保守,力想一法,破這徐官兒,兄長勿憂。」

宋江點頭依允。

只見蕭讓將信稿呈上,宋江、吳用一看,都稱甚好。

便命蕭讓即速謄清,又命即速辦齊賄賂。

次日便命戴宗帶了書信、賄賂,飛速往東京求童貫去了。

戴宗已去,宋江也隨即起身,帶了幾個伴當,由後山洞出去。

不說吳用與盧俊義守山寨,且說宋江出了後山,不數日到了泰安。

公孫勝等迎入城中,訴說:「雲夭彪全隊在秦封山下攻打,已有五十餘日,十分利害。

弟等百計守禦,幸未失守。

現在探得陳希真兵馬已起,小弟已急教花榮趕緊備御。

但如此兩路受敵,如何是好?」

宋江道:「吳軍師籌畫此處,三城聯絡呼應,四面險要,各設重兵,本是盡善之法。

今日叵耐山寨被徐官兒所困,以致如此緊促。

為今之計,只有各處嚴守,諒此地盡雲陳二人之力,未必一時拔得。

我但求保守得定,統俟山寨圍解之後,再定計議。」

公孫勝稱是,便一面傳知新泰花榮、萊蕪朱武,這裡請宋江同往秦封山督守。

忽報官兵已盡行退去。

宋江、公孫勝都大為詫異,親赴秦封山去,差人再去探看,果然去遠了。

宋江不解其故,又不敢追擊,只得督令加修寨柵,訓練兵丁。

忽報陳希真差上將領兵一萬,直奔新泰,花榮在望蒙山協力堵守,聞得後面還有官兵,希真父女親自要來,為此特來請令。

宋江大憂,先差人去教花榮且自嚴守。

這裡日日去探天彪兵馬,果然盡行歸鎮了,宋江方委公孫勝督眾保守泰安、秦封,自己領魯達、武松並泰安兵五千名,星夜趲程趕到新泰,直趨望蒙山,只見花榮遠遠迎來,並無官軍。

宋江見了花榮,便問道:「官軍何在?」

花榮道:「連日攻望蒙山,昨日小弟還與欒廷玉廝殺一陣。

收兵後,三更時分,他營裡尚是火光燭天,漸漸燍滅。

及黎明後,探得盡剩空寨,所有人馬一齊遁去。」

宋江大怒,便傳令追擊。

花榮忙諫道:「我們今日只求沒事罷了。

追上去,萬一中其一奸一計,悔不可及。」

宋江只得依言。

領軍馬進了新泰城,住了十餘日,忽報雲天彪攻萊蕪緊急。

宋江忙令花榮緊守新泰,自己領兵往救萊蕪。

及到萊蕪,說也不信,竟又是新泰的老戲法。

宋江怒極,領兵追去,果然中伏,大敗而歸。

天彪也不追轉,只顧領兵退去了。

看官,你道這是何故?原來天彪起初攻泰安時,本想一鼓而下,不料賊人守禦得法,攻了一月有餘,只是不動。

天彪便遣人與希真商議。

希真想賊人三城聯絡,四面險要,一時本難猝拔。

為今之計,不如用春秋伍子胥疲楚之法,各將兵馬派勻,輪替攻擊,令其無一日之安。

又不擇東南西北,隨處攻擊,令其茫然不知我所圖者在何處。

待其疲乏厭怠,然後突用大軍,併力進剿一路,必得大勝。

當時想停當了,便修書答報天彪。

天彪大喜,便依計施行。

宋江大受其困,半年之間,奔命九次。

明知天彪、希真用計困他,亦叫做無可如何,只得恨恨而已。

後事按下慢表。

且說徐槐圍梁山,自二月至六月,圍得梁山十分危急,又接到張嵇仲書信,言不久便有天兵征討,勸其守待天兵,萬勿疏虞。

徐槐得信大喜,眾將皆喜。

徐槐傳諭各營,嚴禁守備,靜候天兵。

不料自六月至八月,日日盼望天兵,只是不來,徐槐大疑這一事,不知為何助逆棄順,真叫做無巧非書。

有分教:群盜殘魂苟續,留須盈貫之誅;真仙大願漸成,終著一精一忠之望。

畢竟天兵不到是甚緣故,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蕩寇志
結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 辟邪巷希真論劍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斗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第七十六回 九松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姦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僕貪贓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復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谷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志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斗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第一百二十六回 凌振捨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髮鬼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第一百三十三回 沖頭陣王進罵林沖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附錄一:清咸豐三年初刻本序跋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附錄三: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校點說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