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俞煐謹按:是書之作,始於道光中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蕩寇志》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蕩寇志

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識語

俞煐

謹按:是書之作,始於道光中葉。

爾時無所謂寇焉,名之曰《蕩寇志》者,蓋思之深,慮之遠爾。

迨至咸豐元年,始付剞劂氏。

時值寇焰方張,古月老人乃更其名曰《結水滸》,行之於世,歷有年所。

但邇來區宇蕩平,既除既治,所謂寇者,則又自有而之無矣。

故仍其名而曰《蕩寇志》者,匪特昭其實,亦微,伯氏之先知灼見,已在數十年之前也。

自茲以始,我國家垂光錫柞,葉奕蕃昌,九州四海,悉主悉臣,億載萬年,為父為母,既無所為寇,並無所為蕩矣。

椅歟休哉,侯其禕而!

同治重光協洽陽月,山陰少甫氏俞煐識於穗垣之退思軒。

續序

半月老人

夫防亂於未亂之先,智雖竭而心猶慮其不足;啟亂於未亂之始。

機一動而禍已伏於無窮。

六經、四子之書,所以絕人心之私偽,即以杜斯世之亂萌也。

而後世猶有敢於縱恣,以肆行而無忌者。

況復有啟之者歟?施耐庵之有《水滸傳》也,其中一百八人,雖極形其英雄豪傑之誼氣,而實著其邸張跋扈之非為。

不然,當四海一家之時,而雄據一隅以自行其志,名之曰「聚義」,誰非王土,誰非王臣,天下豈有兩義乎?迨至有羅貫中之《後水滸》出,直以梁山之一百八人為真英傑,真忠義,而天下之禍即由是而始。

予少時每遇稗官小說諸書,亦嘗喜涉獵,而獨不喜觀前後《水滸》傳奇一書。

蓋以此書流傳,凡斯世之敢行悻逆者,無不藉梁山之鴟張跋扈為詞,反自以為任俠而無所忌憚。

其害人心術,以流毒於鄉國天下者,殊非淺鮮。

近世以來,盜賊蜂起,朝廷征討不息,草野奔走流離,其由來已非一日。

非由於拜盟結一黨一之徒,托諸《水滸》一百八人,以釀成之耶?俞君吉甫次兄仲華先生,少年穎悟,博極群書,凡天人一性一命之書,以及稗官野史之說,無不流覽,浹洽貫通,卓然為一代碩儒,不獨浙之名士而已。

初從尊人先大夫宦游粵東,既而歸浙,著《蕩寇志》一書。

由七十一回起,直接《水滸》,又名之曰《結水滸傳》,以著《水滸》中之一百單八英雄,到結束處,無一能逃斧鉞。

俾世之敢於跳梁,藉《水滸》為詞者,知忠義之不可伯托,而盜賊之終不可為。

其有功於世道人心,為不小也。

邇來賴聖天子威靈,兩宮皇太后厚福,凡跳樑小丑,無不俯伏授首,宇內漸次蕩平。

耐庵、貫中之前後《水滸傳》,貽害匪淺;仲華失生之《蕩寇志》,救害匪淺,俱已見之於實事矣。

昔子輿氏當戰國時,息邪說,距詖行,放一婬一辭,韓文公以為功不在禹下。

而吾誆《蕩寇志》一書,其功亦差堪彷彿雲。

仲華一性一惆儻,淡泊不以功名得失為念,以酒一壺,鐵笛一枝,分系牛角,遊行於西湖之上,自號為「黃牛道人」。

其於人世軒冕,不啻視若泥塗。

以岐黃行世,復著有《醫學辨症》,屬稿未鐫。

設使有志功名,出其文經武緯之才,以拯斯民之水火饑溺,其勳業吾知其必有觀也。

雖然,仲華功雖不在當時,而《蕩寇志》一書,其功非淺,抑亦可以不朽矣。

余雖不獲與仲華游,幸與吉甫游,常聆其言,因得以慨想其梗概焉。

吉甫胸襟淡恬,拙於逢時,雖迍遵淹蹇,一笑付之,恂恂然於物無忤也。

將續刻是書,因贅其言於左。

時上章敦奘臘月,桂林半月老人序於羊城之掃閒軒。

續序

俞灥

客有以《蕩寇志》問於予者,曰:仲華一韋布之儒,手無尺寸之權。

海內昇平日久,人心思亂,患氣方深,仲華獨隱然憂之,杜邪說於既作,挽狂瀾於已倒,其憂世之心,可謂深也已矣;其立說之旨,可謂正也已矣。

然而附仙女之真靈,托長安之一夢,抑又何其誕也!是必有說以處此矣,敢以質譜吾子。

予乃矍然曰;微子言,予亦幾忘之矣。

嗚呼,予兄弟七人,仲華乃次見也。

幼失恃,錢太淑人撫養成立。

家藏書萬卷,旯數年卒其業,於古今治亂之本,與夫歷代興廢之由,罔不窮其源委;下至稗官小說,風俗所繫,人心攸關,尤致意焉。

弱冠,侍先大夫游於粵。

嘉慶中葉,黎民滋事,先大夫奉檄馳辦,兵不及發,挺身前往。

至珠崖城下,時已昏黑。

黎眾執火持械,如燭龍萬丈,由山谷間蜿蜒而下。

城內外居民,哭聲不絕。

先大夫下令日:毋恐!盡出爾炮械燭炬,張施於女牆上下。

霎時星斗燦陳,雷霆驟至,震耳駭目。

而火光之蜿蜒於山谷間者,屹然而止。

乃斂得實情,激於營弁之苛索,遣人偷之曰:大兵至矣,深知爾輩苦情,不忍遽加以戮,其聽我諭。

單騎入賊,賊不敢動。

執二人歸,訊之,皆漢人,以《水滸》傳奇煽惑於眾,適有苛索之事,遂成斯變。

於是殲厥渠魁,而以歲歉饑民鼓噪具報,乃寢其事。

道光初葉,先大夫權篆桂陽,有赦囚羅喜密報曰:土棍梁得寬,結會萬餘人,推生員羅幗瑞為宋大哥,將起事焉。

時先批錢太淑人隨從任所,佐先大夫內助,悉從寬厚,仁慈隱惻,四境交推,而於獄囚尤為矜恤。

羅喜援赦出囚,不忍去,涕淚交並,次日負薪以獻,密告此事。

蓋桂陽與楚南毗連,雜出於瑤排之間,梁得寬嘯聚兩省愚民,約期起事。

先大夫於其未集之先,調所部兵目,及三江協標下弁兵,會獵於鹿鳴關外之猿臂寨。

從間道出,獲首要百餘人,起出叛逆歌詞,及入會姓名籍貫偽冊等件,約有萬人,多系無知良民,被其一逼一脅入會。

先大夫熾火於庭,焚其偽冊。

眾皆愕然,梁得寬大聲疾呼曰:獄上,必盡發乃止!立斃杖下,毀其器械,夷其巢一穴一,鋤其強梗,而民心始定。

時學政白小山太老師按臨州郡,迷於大吏。

至道光十二年,楚有趙金龍之變,以先大夫得是處民心,檄守兩省邊徼。

龍光所云兄負羽從戎,即此時也。

先大夫秘言其事,不欲自詡其功。

兄之自序,蓋從先志焉。

兄生於都中,幼時多疾,有女冠陳麗卿者愈之,故雲。

但是書之作,始於道光六年,與兄夜坐,約三更後,星光如篩,盡下西北隅;少頃,一大星復起,眾星隨之。

兄曰:太白侵鬥,亂將作矣。

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曉白諸庭,先大夫命兄作是書,命五弟臨作《細史正氣錄》以輔之,更五弟之名曰輔清。

予於乙未科旋里秋試,晤兄於武林,其書甫就。

迫庚子科復往,則書又盡刪。

蓋三易其稿雲。

道光己酉仲春,得兄訃音,附遺函一帙,知死於是年元旦誦《金剛經》百遍而逝。

其書曰:亂始於廣東,亂終於廣東(厥後果殲於粵東之潮嘉境內,其賊乃平。

)予馳書於其子龍光,詢是書,而午橋徐君已梓於姑蘇矣。

仍歸板於越,蓋義舉也。

其時龍光尚存,曾受知於羅蘿村先生,以經學冠吾越郡。

未數年,僅存二嫂一人,售此書為生。

日久板漸濾滅,仍寄徐君補刻。

詎姑蘇城陷,而板亦毀棄無存。

吾鄉相繼蹂一躪,二嫂被害,兄之一脈於是乎絕。

哀哉,荒梓纍纍,遠在數千里,祭掃無人。

中表錢湘貸金續刻是書,以營窀穸之資。

板成,存於錢氏旅邸。

予以第四子司其烝嘗,俾有所歸雲。

客去,予乃喟然歎曰:古今來史乘所載,事多失實。

忠孝所存,有不能徑行直達者,而始以杳渺之談出之,固不僅《蕩寇志》也。

予不能為親者諱其善,而直陳之,人倘有以此見消者,則誠無言以對矣。

所可惜者,《史錄》已付紅羊之劫,不與之俱傳耳。

同治辛未仲夏,弟晴湖俞灥謹志。

續刻蕩寇志序

錢湘

噫,著書立說之未易言也!古人慎之又慎,而猶未敢筆之於書,誠以卷帙一出,即為世道人心所關係,非可苟焉己也。

然而世之懷才不遇者,往往托之稗官野史,以吐其抑塞磊落之氣,兼以寓其委曲不盡之意。

於是人自為說,家自為書,而書之流弊起焉。

蓋不離乎一奸一、盜、詐、偽數大端,而一奸一也、詐也、偽也,害及其身,盜則天下之治亂系之,尤為四端之宜杜絕而不容緩者,此《蕩寇志》之所由作也。

且夫為盜者,誠有罪矣,而迫之使盜,不尤重乎?高俅、蔡京輩卒未能幸逃法網,其果報固已彰彰已。

推之一官一邑,司牧者判一詞,決一獄,未能衷諸天理,准諸人情,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怨氣充積,由微至著,釀成厲階,變速者禍小,變遲者禍大。

不必其忍並生靈,枉濫橫起也,而血氣心知之倫,夫固已騷然動矣。

咸豐三年,五嶺以南,崔苻四起,以繹帕蒙首,號曰紅兵,蜂屯蟻聚,跨邑連郡。

於斯時也,攙槍曉碧,烽火晝紅,惟佗城巋然獨存,危於累一卵一。

當道諸公急以袖珍板刻播是書於鄉邑間,以資功懲。

厥後漸臻治安,謂非是書之力也,其誰信之哉!庚午秋,予將有珠江之行,道出玉屏山下,仲華之故居在焉。

謹以紙錢一陌,麥飯一盂,奠於忽來道人之墓下。

殘碑倒臥,荊棘縱橫,夕照寒煙,蟲聲如雨,徘徊久之而不能去。

長老曰:「歲時烝嘗,賴吉甫耳。

邇來典質以供,不致餒而。

第日後則未可料也。

為我告吉甫云:清介是持,徒自苦耳。」

及至粵以告,卒不能易其一操一命也。

殆將窮餓以終其身乎,而仲華之窀穸奚賴耶?於是以《蕩寇志》盛行於大江南北,巨本之有批注者,為發逆所嫉,毀於姑蘇。

當時有識者曰:「賊其遂亡乎,自知其非義而去之也!」已而果然。

乃從沈觀察乞書於楚南太守周鐵園,又從姚君慶堂於唐君午峰處得副本以較訂之。

諸公好義,樂於從事,而是書遂成,吾乃解囊以助。

工竣,吉甫致板於予,曰:「姑償汝貸,而後歸之。」

因卻不允。

吾不知其一介不取之心,至老而彌堅也。

因而思夫一婬一辭邪說,禁之未嘗不嚴,而卒不能禁止者,蓋禁之於其售者之人,而未嘗禁之於其閱者之人;即使其能禁之於閱者之人,而未能禁之於閱者之人之心。

茲則並其心而禁之。

此不禁之禁,正所以嚴其禁耳。

況是書也,旁批箋注,鴛鴦之繡譜在焉,若從而刪之,徒以供牧豎販夫之一噱耳。

昔板橋氏自序其集曰:「有私刻以漁利者,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吾於是書亦云。

慈谿瑟仙錢湘序。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蕩寇志
結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 辟邪巷希真論劍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斗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第七十六回 九松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姦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僕貪贓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復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谷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志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斗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第一百二十六回 凌振捨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髮鬼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第一百三十三回 沖頭陣王進罵林沖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附錄一:清咸豐三年初刻本序跋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附錄三: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校點說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