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聯恐此輩乘間再發,所宜預定良策,以圖永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

蕩寇志

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

話說天子召見張叔夜、雲天彪、陳希真三人,問道:「宋江等巨寇已就蕩平,四方安樂,但一奸一人潛匿,何處無之。

聯恐此輩乘間再發,所宜預定良策,以圖永奠。」

張叔夜等一齊俯伏奏對道:「宋江之亂,因文臣失御於前,武臣玩寇於繼,因循坐誤,遂成大患。

今陛下聖明,文臣武將,盡選賢能,治法一精一嚴,教化大行。

從此金湯鞏固,盜賊消除。

如陛下治益求一精一,應如何加意辦理之處,臣等謹遵。」

天子道:「朕意欲查明從前各盜占踞深山窮谷之處,再行勘明基址,隨地制宜,設官備兵。

如有後起宵小,俾知國法森嚴,無從聚跡。

且兵為民之衛,足兵亦政之大經。

朕意欲著雲天彪前往各地,相機辦理,務期章程盡善而止。」

張叔夜等均稱聖議至是。

天彪謝恩領旨,隨保刑部侍郎畢應元、天章閣直學士范成龍、諫議大夫孔厚為參贊。

天子准奏。

叔夜、希真與天彪一齊出宮,先查明前經用兵,及疊次聚盜各山,開單奏明:「天彪帶領畢應元、范成龍、孔厚辭駕起行,在京文武各官出城相送。

天彪先將北門外元陽谷形勢查勘一番。

元陽谷經張叔夜辦理,一切燉煌炮台,營兵額數,無不如法,應無庸再議。

天彪遂與畢應元等一同出京,一路接站行止,地方官迎送。

不日到了梁山泊,先坐落鄆城行台。」

原來梁山前面水泊,經徐槐填平,大半盡為陸地。

此時梁山平定,這一片地畝任居民管業。

那些居民卻在鄆城縣具呈,請仍復開通各港,以為漁業。

府縣持議不決。

適逢欽差雲公到來查勘地址,府縣官便將此議上稟。

天彪聽畢,便與畢應元、范成龍、孔厚同去踏勘。

天彪叫范成龍丈量了地畝,便命吊提從前梁山泊漁戶租稅冊子,交與范成龍核算。

范成龍細細較算,便對天彪道:「此地若改為田畝,其租稅正與漁戶相當。」

天彪道:「是了。

從前梁山所以多寇盜者,為水泊內叉港太多,一奸一人易於藏匿,出沒無常故也。

今改為田畝,其利相當,而無藏一奸一之弊,又何苦而必欲開港業漁哉?」

便命那班居民開墾地畝,又為他們相度地勢,經理溝渠。

不數年間,良田萬頃,民賴其利,因呼為「雲公田」。

且說當時天彪經劃田畝畢,便同三位參贊進了梁山。

只見那三座關門及左右等關,樓垣盡皆毀損,一切燉煌炮台亦皆殘缺。

當時原擬削平地址,因兵役勞頓,而此又系不急之務,所以置之不動。

天彪將前後細細的閱視了一轉,便道:「此關不但無須毀拆,而且可以再加修理。」

畢應元請問其故。

天彪道:「我看此地大宜建營設官,以杜盜源。

既要設營,這些關樓燉煌,都是有用之物了。」

畢應元稱是,便道:「此處地形遼闊,既要設營,必須多置兵丁,須得先將糧餉先行籌劃。」

天彪便與范成龍將裡裡外外所有出產,通盤查核了一番,便與畢應元、孔厚共議,將梁山泊改為梁山營,設兵馬都監一員,防禦使二員,提轄四員,兵丁三千二百名,又設督糧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

所有關內寨柵,大兵進剿時,已焚燬大半,今俱為補築。

後水泊未經填塞,仍聽百姓捕漁為業。

梁山經劃已定,先行恭折奏聞,又教畢應元分往鉅野縣去閱視麟山,孔厚分往寇州去閱視枯樹山。

不數日,畢應無從麟山轉來,對天彪道:「麟山一區,高鉅野縣城四十五里,地形遼闊,卻與滿家營相呼應,可於此處設提轄一員,置兵四百名,可以永遠奠安。」

天彪依議。

又不數日,孔厚從枯樹山轉來,對天彪道:「查得枯樹山一區,山形險阻,雖為聚盜之所,但未能容受多人,又且一逼一近州城,苟營汛兵捕率真辦事,何至疏虞。

為今之計,可酌撥寇州兵一百二十名屯紮於此,以便呼應。」

天彪依議,當即奏聞訖,便將梁山營裡應如何修理之法,交代了曹州府及鄆城縣。

天彪與畢應元等就從梁山起行,繞道過紫蓋山。

查看紫蓋山形勢,四面孤懸,乃是小盜出沒之所,大盜斷難容足,笑火萬城、王良當時佔據此地,毫無識見,便議置立幾處燉煌譙樓而去。

路經對影山,天彪遙遙望見山形險峻,便道:「這山卻是大盜盤踞之地,倒須細細閱看一番。」

當時一行人馬徐徐前行,到了山邊,天彪吩咐儀從退後,自己與畢應元輕騎簡從,登山四面觀看,果然崖谷崢嶸,地形險要。

天彪看了一回,便與畢應元等議設營弁。

議畢,便再去相地安營。

原來這山地形雖險,水口卻老大不便,若使一月不雨,千軍萬馬可以活活的渴死。

天彪道:「如此看來,此山亦非要地也。」

便罷設營之議,僅於四面要道置設燉煌,添汛兵數十名。

當時辦理已畢,一行人馬離了對影山,向東進發。

早有青雲、新柳、猿臂三營官員出來迎接。

天彪進營,到三處逐一閱看,所有一切寨柵門關,土闉城郭,炮台燉煌,經陳希真辦理妥善。

惟當時為防堵強寇起見,三營兵丁額數,合計得八萬有零,及泰安、新泰、萊蕪三處平定之後,陸續裁汰,尚有二萬名。

天彪困與畢應元等商議,就此一抽一出三千二百名,移置梁山營,以充兵額之數。

此地尚有一萬六千八百名,猿臂寨設兵四千名,青雲營、新柳營各設兵三千名,余六千八百名,分置沂州府各屬縣下編收,統俟瘡痍平復,再行陸續一抽一退。

查得青雲營有磁窯一局,先歸青雲營徵收租稅,後劃歸沂州府蘭山縣徵收,今將各窯戶編查清楚,特設巡檢一員,督理窯務,官名理窯巡檢。

余俱悉照舊章,無須更改。

大彪等即日起行,不回到了青州清真營。

此時清真營內所有登、萊、青三府戍兵,已盡行撤回。

天彪查點了本營兵丁,原來這些兵丁,當時原系各路召募的鄉勇充當。

今日查問,內中有願歸農改業者聽之,其有願充兵卒者收入兵了冊,共計得八千名。

便議清真營置設兵了二千名,營中原設有防禦官,今仍其舊。

便與畢應元、范成龍、孔厚分巡二龍山、白虎山、清風嶺、桃花山。

巡視畢,四人會議:二龍山設防禦使一員,兵了八百名;白虎山設提轄一名,兵丁五百名;桃花山亦設提轄一員,兵丁六百名;惟查清風嶺舊設文武知寨各一員,今已廢,天彪便議復設武知寨一員,兵了一千二百名,其文知寨一缺不必復設。

此回營兵丁,即以清真營羨額之兵充數。

尚有羨額兵二千九百名,就分置泰安之秦封山、新泰之望蒙山、萊蕪之天長山。

其召家村、正一村兩處,俱已撤散,無庸復議。

哈芸生、沙志仁、冕以信均分發各營授職。

安派完畢,天彪等就從青州起行,一路上觀看形勢,凡遇山林險阻,可以藏一奸一之所,雖未經盜賊佔據,亦為經理一番。

順路到登州府查勘,登雲山台峪卻是海疆要害,便議改為登雲衛,設防禦使一員,撥登州兵四百名駐紮防守。

就將海疆各衛所一齊整頓一番,所有營汛墩煌,一一修理復舊。

便駕海艦巨舶,出海口,渡洋面,但見各島嶼星羅棋布,洪濤萬頃,蛟宮鯨窟,出沒煙霧之中。

天彪一路觀看,長風迅利,直達天津,又將各衛所閱視一番。

順道至遼疆經略府,去謁見種師道。

師生相見,有何不喜。

當時種師道以欽差大臣之禮待天彪及畢應元諸人,設筵相待,席間說些天子聖明,四海清平的話。

雲天彪將現在奉命查勘各處地址,今已將山東一區如此如此的經劃說了一遍,便請教老師指示。

種師道都一一點頭稱好。

眾人暢談一切,盡歡而散。

次日,天彪辭別了種師道,率領畢應元、范成龍、孔厚一同起行,便往飲馬川去查勘地址。

只見青山回抱,綠水灣環,當時大盜盤踞,此刻遊人玩賞,說不盡那樓閣連雲,人煙繁集。

天彪看了一番,便對畢應元道:「我看此處無須置兵,只須設立巡檢一員足矣。」

應元稱是。

便將飲馬州改為飲馬司,置設巡檢一員而去。

便到了鹽山,只見兵燙之後,敗壘遺柵,木焦石裂之狀,彷彿猶存。

天彪與畢應元等巡視一番,又派范成龍去分巡蛇角嶺,孔厚去分巡虎翼山。

不數日都轉來,一同會議,便將這三座山都改為營寨,各設立防禦使一員,兵丁六百名。

因將河北所有一應山林險阻都查明了,或設汛,或置營。

繞轉大名府,跨過黃河,到了江南。

先將徐州芒碭山一區查勘。

芒碭山岡巒起伏,雲氣聯綿,實為險阻之地,便議於此設立游擊一員,兵丁二千四百名。

天彪便教畢應元去巡視黃門山,孔厚、范成龍去分巡各山。

天彪親去巡視冷艷山,只見冷艷山四面墩煌營汛,一一如法。

原來是雲太公在日,稟明當官設的。

天彪見了,不覺愴然,便一依太公的經劃,又添設了三座燉煌,將冷艷山改為冷艷營,置防禦使一員,兵丁一千二百名。

不數日,畢應元自黃門山轉來,說起黃門山形勢,議於此處建立五座炮台,設提轄一員,兵丁三百名管守。

天彪依議。

又不數日,孔厚、范成龍都轉來,將江南各山形勢一一說明。

天彪與畢應元等會議了,各處都如法安排訖。

公事已畢,天彪由冷艷山回風雲莊去省墓。

那雲氏族中故老子弟,並鄰舍親戚,齊來迎接賀喜。

東家請酒,西家設筵,真個是錦衣歸里,說不盡那些朵耀輝煌。

天彪應酬了二日,因回朝覆旨要緊,便不多停留,辭別了親友起身,已是宣和四年二月。

天彪與畢應元、范成龍同行,不日回轉東京,差孔厚往少華山查勘,天彪與畢范二人先進京城,入朝見駕。

天於已陸續收到天彪的奏議,此時天彪見駕覆旨,又將所有情形面奏了一番。

天子大喜道:「朕固知非我越國公不能也。

朕於去年十月初十日,有第宅賜卿,卿可就第。」

天彪方知出使之日,天子已有恩賜,即忙叩首謝恩。

天子又頒內府器玩,賜與天彪、畢應元、范成龍三人。

三人均各謝恩而退。

天彪回到新賜的第宅,地方官早已打掃鋪陳,煥然一新。

天彪到了私第,各官都來慶賀,三日筵宴,非常的鬧熱。

不數日,孔厚自少華山回來,先見了天彪,將少華山形勢告述了一番,便同去朝見天子,將少華山形勢奏聞。

天子便准少華山設游擊府,置兵一千六百名,又重賞了孔厚,復歸本職。

單說雲天彪朝罷回第,雲龍、劉慧一娘一及一切眷屬都移居住在新第內。

天彪吩咐就第中打掃一精一捨,排列群書,每日早朝罷回,就在一精一舍內博觀群籍。

因想列年戎馬倥傯,所有手著《春秋大論》一書,尚未脫稿。

今天下太平,朝野無事,便於退朝之暇,取出那卷稿子來,細閱一遍。

周十四王,魯十二公,五霸,七大戰,俱有成論,只須改易數行,便可無疵。

其餘會盟征伐,亦有論斷,便博采先賢名論,補緝參訂。

書成之後,攜去請教於張嵇仲。

嵇仲細閱一遍,擊節稱賞,便勸天彪速將此論恭呈御覽。

天彪依言,便回第每日親手繕錄,約計一月有餘,錄成裝訂,親自繼獻御前,恭呈聖覽。

天子見天彪有著作,欣然首肯道:「卿之手著,必大有可觀。」

便收入宮內被覽,果然議論崇閎,斷制一精一確。

天子大悅,臨朝見天彪道:「卿所著書,朕已披覽,具見學力宏深,真儒教中之功臣也。

此繕本可收入四庫,卿所家藏副本可速付梨棗,以廣流傳。」

天彪稽首謝恩而出。

當時遵渝刊刻,張嵇仲恭紀聖言,弁諸簡端,賀太平、蓋天錫、陳希真都贈序言,刊刻刷印。

天子傳諭頒布天下,天下士子無不欽佩,家家傳誦不朽。

天子又賜天彪「功崇學正」匾額。

天彪謝恩,謹將賜額懸釘新第中堂。

原來此第系是蔡家的舊宅,極其宏敞。

當時天子賜宅之際,同日以童貫之宅賜張叔夜,以高俅之宅賜陳希真。

此時天彪出使未歸,叔夜與希真一齊出班謝恩。

叔夜受賜遷第,惟希真跪奏道:「未出師之前,臣曾奏過皇上,臣成功之後,不願富貴,只求入山修道,已蒙天恩俯准。

今裡暫時棲止,求恩免賜第宅。」

天子笑道:「卿當真要如此?」

希真磕頭道:「辜負洪恩。」

天子又笑道:「卿何須這般一性一急,且待雲天彪出使轉來,大功告竣,你再去罷。」

希真道:「既蒙聖恩暫留,敢不凜遵。

臣自有房屋在西大街辟邪巷內,那年因高俅陷害,抄沒入官。

天恩浩蕩,察裡無罪,賜還臣故居,臣私願足矣。」

天子便叫查出原卷,即速賜完,不必覆奏。

又諭希真道:「高俅之宅,朕言已出,卿不可違,你那故宅做了別墅罷。」

希真叩頭謝恩,感激退朝,回到智勇侯府來。

祝總管同陳夫人一齊接入。

二人請安畢,希真道:「我兒,今日承蒙聖恩,賜還了辟邪巷的故宅,又另外賞了一座宅院。

天恩浩蕩,言語難盡。」

麗卿歡喜道:「爹爹,我們何不今日就先到故宅看看。」

希真道:「我正為此,來叫你們同去。」

二人一大喜,當即起身,只帶了隨身的僕人親隨,同到西大街辟邪巷來。

進得巷時,先有幾個虞候都管在門前候著。

希真吩咐開進去,就去把那封皮揭開,打斷那鎖。

原來那所房子被高俅封鎖之後,發官變買,哪個敢來買。

高俅要送與幾個親友,都是怕裡面有鬼,不敢去居住,所以還封鎖著。

三人都跳下了馬,麗卿想:「那年乘霧逃難的時節,父親從那邊牆上跳下來,如隔再世。」

三人一同進去,看那裡面好不淒涼,庭上庭下,天井牆邊,青草莓苔長得挨擠不開;樑上倒掛塵垂滿,許多鳥雀在裡面做窩,見人來都飛了出去;傢伙什物,半點都無;窗門格子有些都倒在地下。

希真道:「你們在此,我去探望鄰佑。

那年官司,都累了他們,須得去謝謝。」

麗卿引永清到了那樓上,指著對永清道:「這間是我的臥房,外邊這間還有個養一娘一住的,你看塵土這般厚了。」

口裡說話,止不住眼裡滾下淚來,淒惶不已。

永清功道:「我們如今大仇已報,富貴功名俱已成就,不要只管傷感了。

強如我家,片瓦都無。」

麗卿收住淚道:「玉郎,我同你到箭園裡去看看。」

二人下樓來,那些都管已督押伕役在那裡打掃,拔草搬土。

二人到了箭園裡看時,只見那些桃樹,也有枯死的,也有跌倒的,剩得不過一半。

那三間箭廳和那座亭子,都一精一空的,一物俱無。

麗卿和永清在那亭子扶欄台上坐下,歎息了一回。

侍從人來稟道:「公爺拜客轉了。」

二人到了外面,希真道:「我們去休,讓他們打掃鋪陳了再來。」

三人同出,又到了御賜的宅第內,賞玩了一回。

當晚,父女翁婿都息在新宅內,希真就在虛明閣歇息。

不數日,親隨來稟道:「舊府第已修理鋪陳完畢。」

希真大喜,當日便吩咐舊宅內準備酒筵,酬謝高鄰。

那日正是十月十五日,遂帶了麗卿,各坐大轎,同往故宅,裡面果然鋪陳得煥然一新。

原來都是祥符縣知縣官極力辦理,派得力公人、體己干辦收拾得無微不到,麗卿十分歡喜。

文武各官都來賀喜。

散去後,陳希真不脫公服,挨門逐戶去啟請了眾位高鄰。

哪個敢不來,有幾家搬去的都搜尋了來。

須臾之間,老的,少的,貧的,富的,廳上坐滿。

希真朝上拜倒,說道:「陳希真那年深蒙眾位高鄰提拔,脫離大難,累了高鄰,感謝之至。」

眾人連忙回拜道:「相公,折殺我們!」希真都依年肯讓了坐一位。

眾人齊說道:「那年高太尉尋事害相公,我們憂得你苦,大家都不伏氣。

今日天可憐見,做了大官,正所謂皇天不負善心人。」

希真謝道:「全賴高鄰福庇。」

首坐一個龍鍾老人,腫著兩個眼泡,掬著一嘴白鬍子,說道:「我早說提轄必然發跡,今日果然做了大官。

象提轄這般人能得幾個!」希真只稱不敢,眾人都笑。

親隨人抬上了金帛禮物,按著人數,一人一分,希真親不送過去。

眾人起先那裡肯受,只聽得滿耳朵都是「阿也也」的聲音,推讓了好半歇才得定了。

酒筵擺上,階下奏動鼓樂,大家坐了。

酒至數巡,一個親隨稟道:「郡主出堂。」

只聽得環珮丁東,六七個使女擁著麗卿出來,鳳冠霞帔,玉帶禁步,金裝的命服,走上庭前,朝上立著。

希真道:「我兒,可與眾位高鄰見個禮。」

嚇得眾人跌跌踵踵的避了開去,都說:「什麼道理!」階下細樂奏動,麗卿依次序都道了萬福。

眾人都拜下去,麗卿也連忙跪倒回禮。

希真道:「這不是折殺也!」也回拜了。

麗卿告辭進去。

希真極其慇勤酬勸,眾鄰合只是拘拘束束的,都不終席,紛紛告辭了。

希真只得送出,又叫每一家另送一席去。

希真退入後軒,與女兒說話。

聽得外面開道之一聲,麗卿道:「想是玉郎來也。」

須臾報進來道:「郡馬到。」

希真甚喜。

祝永清進來拜見道:「泰山,小婿叩賀。」

希真呵呵大笑,連忙扶起。

夫妻都見了禮。

希真道:「如何這般晚?」

永清道:「官家在天祿閣叫儒臣講書;講畢,又觀武臣校射,故此歸遲。」

希真吩咐家宴,便對永清道:「賢婿今夜歇在這裡。」

永清回顧那員裨將道:「發放他們回去。」

看看月光上了,麗卿要到箭園亭子上擺宴。

那座箭國收拾得比前更好,只是不開桃花。

當日,父女翁婿在亭子上開懷暢飲,說起從前的一番事業,大家都歎息了一回。

永清道:「卿姐可還記得,那年我同你在猿臂寨演武廳上步月飲酒,也同今日一樣月色。」

麗卿道:「可不是麼!真是光陰如箭,日月穿梭,今夜月亮同那年的一般。」

永清對著那片清景怎不動情,便起身對希真道:「小婿酒後放肆,欲歌舞一回。」

希真道:「應得請教。」

永清便攬衣下了亭子,在月光裡舞了一回。

端的階下玉山傾倒,樽前素影翩躚。

舞罷,上來入坐。

希真、麗卿都喝彩。

侍從之人無不暗暗稱羨。

永清抗聲歌一篇五言,句道:

「人生無百歲,朱顏能幾何?鬥酒爭芳夜,清光搖婆娑。

感歎古豪傑,俱已歸山阿。

當其耀質時,自命一何多。

拔劍擊大荒,開邊厲長戈。

經綸捷雷雨,法術奠山河。

更有巖居子,獨寐發寤歌。

金筋並玉骨,歲久終消磨。

何加天上月,亙古揚清波!」

希真聽罷,擊節歎賞,暗暗點頭。

麗卿笑道:「我近來幾年被玉郎纏障死。」

永清笑道:「怎的是我纏障你?」

麗卿道:「沒來由,你提定了我,要我學做詩。

我又不好拂你的意,胡亂讀了些。

今我對此良辰美景,吃你害得擺一布不下,心裡想了幾句,要說出來,你卻不許笑我。」

永清笑道:「便請教些何妨,誰敢笑你。」

那麗卿酒遮了臉兒,也不怕不好意思,便頓開喉嚨,鶯囀燕語的吟道:「明月照桃花,依然還我家。」

永清大笑道:「直是高的。

還不謝我師父,反要怨我,真沒良心,先罰你一杯!」希真笑道:「你不要打岔,聽他說下去。」

麗卿道:「明月照桃花,依然還我家。

回想猿臂寨,又在天一涯。」

永清喝彩道:「真好!」麗卿接下去道:「去時何悲傷,歸來何歡喜。

歡喜與悲傷,只在這片地。」

永清道:「意思實好,可惜地字不葉韻。」

希真笑道:「不要管他,只顧做下去。」

麗卿道:「今日歸故鄉,故鄉空斷腸。

怎比深山裡,仙家日月長。」

永清聽罷,也不覺淒然下淚,說道:「姊姊真是夙根人,在干戈戎馬之間,略一沾唇,出口便恁般風雅。

只是章法字句尚未磨琢,然已虧你。」

麗卿笑道:「正要你與我琢磨。」

永清道:「怎比二字,詩家少見,不如改了『何如』二字。

『只在這片地』,不如改了『只此風光裡』,泰山可是否?」

希真點點頭。

聽他二人的詩意,都是物窮思變,知他們玄機已動,因緣已到,便默坐定神,觀他二人的根基,暗喜道:「到了。

且消停月餘,定有機會到來,好點破他們也。」

當時且不發言,大家說談別事,盡興暢飲,直到二更,方才吃了飯,收拾歸寢。

次日,希真依常早朝,與張叔夜、賀太平共議軍國重事。

朝罷歸來,入靜室跌坐,修現內丹。

原來希真於金丹一道,已有一半工程。

雖歷年戎馬倥傯,未暇修煉,但根基已十分堅固,所以在千軍萬馬叢中,真一性一凝然不動。

今當太平閒暇之日,便先將那丹經秘發參究一番,將前進的路程探看熟悉了,再等機會。

這日,希真正在靜室默坐,外面忽投進一個名刺,希直接手一看,乃是「王子靜」三字。

希真大喜,忙教請入客廳。

希真換了衣服,出廳相見,王子靜已在廳上。

希真唱喏道:「賢弟違別多年,此番光降,大慰闊懷。

師父安否?現在何山?」

王子靜答揖道:「小弟正奉師命,來訪師兄。」

希真遜了坐,侍從獻茶。

希真開言道:「賢弟親炙師長,邇來功業定然一精一進,可煉養些什麼工夫?」

子靜道:「承蒙下問,慚愧之至。

師父雖不棄蠢頑,惟小弟憨拙一性一成,毫無長進。」

希真笑道:「賢弟何其過謙,將來同養元功,正是自己弟兄。」

一面吩咐備酒,邀入內花廳坐地。

俄頃酒筵齊備,希真相遜入坐。

席間希真又問:「師父現居何山?遣吾弟前來有何見諭?」

子靜道:「七年以前,小弟從師父隱入廬山。

那時師父曾說起師兄,尚有七年世緣未了。

今屈指已屆其期,不知這七年中吾兄事業如何?」

希真道:「那年小弟為高俅陷害,正欲訪尋吾弟,同避深山。

不料魔障未盡,世緣相牽,七年中竟有如此如此大事業。」

便將怎樣落猿臂寨,怎樣與宋江作對,怎樣恢復了袞州,獻馘歸誠,怎樣平定新泰、濮州,怎樣從張經略平滅梁山的話,細細說了一遍,並道:「此刻獻俘奏凱,大功已定,小弟早已在天子前辭職告退,擬欲到師父前侍從學道。

誰是聖恩深重,留我暫住幾時,只得遵從。

看來不久就可入山矣。」

子靜道:「師父遣小弟前來,正為此語。

師父說,金丹真傳吾兄俱已領會,無庸多囑。

就是成功之後,急流勇退,吾兄諒亦能之。

惟修道之處,師父為吾兄選得嵩華兩山,可以安身。

又,令一愛一亦是道器,可付真傳。

吾兄努力進修,勿負師父屬望。

成道之後,再行聚會。」

希真連聲諾諾。

酒筵已畢,又敘談一回,子靜告辭。

希真相送出門,寄請師父道安,子靜相訂後會而別。

希真送別了王子靜,仍入靜室修觀。

這日,希真正與祝永清、陳麗卿同在辟邪巷舊宅箭亭上飲酒歡談,忽報猿臂寨知寨官差人到來,希真即叫喚入。

看官,你道這差人為何而來?原來麗卿自到京之後,記念那猿臂寨這張磁一床一。

適因雲天彪奉命出使,范成龍隨行,麗卿因囑范成龍到猿臂寨時,教知寨官著人界這磁一床一來京。

范成龍依言,到猿臂寨吩咐了那個知寨,所以此刻有差人上來,呈遞知寨官的稟折。

希真拆開看時,內寫著:「某月日,西廂房忽然坍倒,將磁一床一壓為齏粉。」

麗卿大吃一驚,連稱可惜,不覺吊下淚來。

希真急忙勸諭。

只因這一番,有分教:玉闕瑤台,兩父女飄然遠引;安邦定國,一部書告厥成功。

究竟《蕩寇志》怎樣完篇,且等下回結束。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蕩寇志
結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 辟邪巷希真論劍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斗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第七十六回 九松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姦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僕貪贓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復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谷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志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斗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第一百二十六回 凌振捨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髮鬼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第一百三十三回 沖頭陣王進罵林沖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附錄一:清咸豐三年初刻本序跋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附錄三: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校點說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