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二:景帝文帝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二

晉書

卷二

帝紀第二

景帝文帝

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

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

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一子元是也。」

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

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

宣穆皇后崩,居喪以至孝聞。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

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初,帝一陰一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

及宣帝薨,議者鹹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

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裳選舉,傅嘏、虞松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或有請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人之美也。

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軍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

帝曰:「諸葛恪新得政於吳,欲徼一時之利,並兵合肥,以冀萬一,不暇復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則用兵眾,少戍則不足以禦寇。」

恪丙併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於是使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等距之。

儉、欽請戰,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

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

遂命諸將高壘以弊之。

相持數月,恪飽城力屈,死傷太半。

帝乃敕欽督銳卒趨合榆,要其歸路,儉帥諸將以為後繼。

恪懼而遁,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

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

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

豐知禍及,因肆惡言。

帝怒,遣勇士以刀鐶築殺之。

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

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因下詔曰:「一奸一臣李豐等靖譖庸回,一陰一構凶慝。

大將軍糾虔天刑,致之誅辟。

周勃之克呂氏,霍光之擒上官,曷以過之。

其增邑九千戶,並前四萬。」

帝讓不受。

天子以玄、緝之誅,深不自安。

而帝亦慮難作,潛謀廢立,乃密諷魏永寧太后。

秋九月甲戌,太后下令曰:「皇帝春秋已長,不親萬機,耽一婬一內一寵一,沈嫚女德,日近倡優,縱其醜虐,迎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一女之節。

又為群小所迫,將危社稷,不可承奉宗廟。」

帝召群臣會議,流涕曰:「太后令如是,諸君其如王室何?」

鹹曰:「伊尹放太甲以寧殷,霍光廢昌邑以安漢,權定社稷,以清四海。

二代行之於古,明公當之於今,今日之事,惟命是從。」

帝曰:「諸君見望者重,安敢避之?」

乃與群公卿士共奏太后曰:「臣聞天子者,所以濟育群生,永安萬國。

皇帝春秋已長,未親萬機,日使小優郭懷、袁信等一裸一袒一婬一戲。

又於廣望觀下作遼東妖婦,道路行人莫不掩目。

清商令令狐景諫帝,帝燒鐵炙之。

太后遭合一陽一君喪,帝嬉樂自若。

清商丞龐熙諫帝,帝弗聽。

太后還北宮,殺張美人,帝甚恚望。

熙諫,帝怒,復以彈彈熙。

每文書入,帝不省視。

太后令帝在式乾殿講學,帝又不從。

不可以承天序。

臣請依漢霍光故事,收皇帝璽綬,以齊王歸籓。」

奏可,於是有司以太牢策告宗廟,王就乘輿副車,群臣從至西掖門。

帝泣曰:「先臣受歷世殊遇,先帝臨崩,托以遣詔。

臣復忝重任,不能獻可替否。

群公卿士,遠翟舊典,為社稷深計,寧負聖躬,使宗廟血食。」

於是使使者持節衛送,捨河內之重門,誅郭懷、袁信等。

是日,與群臣議所立。

帝曰:「方今宇宙未清,二虜爭衡,四海之主,惟在賢哲。

彭城王據,太祖之子,以賢,則仁聖明允;以年,則皇室之長。

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寧濟六一合。」

乃興群公奏太后。

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諸父,於昭穆之序為不次,則烈祖之世永無承嗣。

東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貴鄉公髦。

帝固爭不獲,乃從太后令,遣使迎高貴鄉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

天子受璽惰,舉趾高,帝聞而憂之。

及將大會,帝訓於天了曰:「夫聖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

明當大會,萬眾瞻穆穆之容,公卿聽玉振之音。

詩云:'示人不

佻,是則是效。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雖禮儀周備,猶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顒顒式仰。」

癸巳,天子詔曰:「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

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興之業。

大將軍世載明德,應期作輔。

遭天降險,帝室多難,齊王蒞政,不迪率典。

公履義執忠,以寧區夏,式是百辟,總齊庶事。

內摧寇虐,外靜一奸一宄,日昃憂勤,劬勞夙夜。

德聲光於上下,勳烈施於四方。

深惟大議,首建明策,權定社稷,援立朕躬,宗廟獲安,億兆慶賴。

伊摯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綏寧周室,蔑以尚焉。

朕甚嘉之。

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祿厚,古今之通義也。

其登位相國,增邑九千,並前四萬戶;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賜錢五百萬,帛五千匹,以彰元勳。」

帝固辭相國。

又上書訓於天子曰:「荊山之璞雖美,不琢不成其寶;顏冉之才雖茂,不學不弘其量。

仲尼有云:'予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仰觀黃軒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稟則,顓頊受學於綠圖,高辛問道於柏招。

逮至周成,旦望作輔,故能離經辯志,安道樂業。

夫然,故君道明於上,兆庶順於下。

刑措之隆,實由於此。

宜遵先王下問之義,使講誦之業屢聞於聽,典謨之言日陳於側也。」

時天子頗修華飾,帝又諫曰:「履端初政,宜崇玄樸。」

並敬納焉。

十一月,有白氣經天。

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見於吳楚之分,西北竟天。

鎮東大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矯太后令移檄郡國,為壇盟於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於吳以請救。

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

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帝自行。

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征之。

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會於陳許之郊。

甲申,次於隱橋,儉將史招、李績相次來降。

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一逼一儉。

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

諸將請進軍攻其城,帝曰:「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

淮南將士本無反志。

且儉、欽欲蹈縱橫之跡,習儀秦之說,謂遠近必應。

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績前後瓦解。

內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鬥,速戰更合其志。

雖雲必克,傷人亦多。

且儉等欺誑將士,詭變萬端,小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也。」

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絕其歸路。

帝屯汝一陽一,遣競州刺史鄧艾督太山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

欽進軍將攻艾,帝潛軍銜枚,輕造樂嘉,與欽相遇。

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謂欽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也。」

既謀而行,三噪而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

帝謂諸將曰:「欽走矣。」

命發銳軍以追之。

諸將皆曰:「欽舊將,鴦少而銳,引軍內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

帝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鴦三鼓,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

欽將遁,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

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向皆披一靡一,遂引去。

帝遣左長史司馬璉督驍騎八千翼而追之,使將軍樂林等督步兵繼其後。

比至沙一陽一,頻陷欽陣,一弩一矢雨下,欽蒙盾而馳。

大破其軍。

眾皆投戈而降,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

儉聞欽敗,棄眾宵遁淮南。

安風津都尉追儉,斬之,傳首京都。

欽遂奔吳,淮南平。

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

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

懼六軍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嚙被敗而左右莫知焉。

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

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

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詔曰:「公有濟世寧國之勳,克定禍亂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禮。

其令公卿議制。」

有司議以為忠安社稷,功濟宇內,宜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馬之號以冠大將軍,增邑五萬戶,謚曰武公。

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國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

今謚與二祖同,必所祗懼。

昔蕭何、張良、霍光鹹有匡佐之功,何謚文終,良謚文成,光謚宣成。

必以文武為謚,請依何等就加。」

詔許之,謚曰忠武。

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

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

魏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

正始初,為洛一陽一典農中郎將。

值魏明奢侈之後,帝蠲除苛碎,不奪農時,百姓大悅。

轉散騎常侍。

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

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臥不動。

林退,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距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引旋,禕果馳兵趣三嶺,爭險乃得過。

遂還,拜議郎。

及誅曹爽,帥眾衛二宮,以功增邑千戶。

蜀將姜維之寇隴右也,征西將軍郭淮自長安距之。

進帝位安西將軍、持節,屯關中,為諸軍節度。

淮攻維別將句安於麴,久而不決。

帝乃進據長城,南趣駱谷以疑之。

維懼,退保南鄭,安軍絕援,帥眾來降。

轉安東將軍、持節,鎮許昌。

及大軍討王凌,帝督淮北諸軍事,帥師會於項。

增邑三百戶,假金印紫綬。

尋進號都督,統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

二軍敗績,坐失侯。

蜀將姜維又寇隴右,揚聲欲攻狄道。

以帝行征西將軍,次長安。

雍州刺史陳泰欲先賊據狄道,帝曰:「姜維攻羌,收其質任,聚谷作邸綁訖,而復轉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諸羌,為後年之資耳。

若實向狄道,安肯宣露,令外人知?今揚聲言出,此欲歸也。」

維果燒營而去。

會新平羌胡叛,帝擊破之,遂耀兵靈州,北虜震讋,叛者悉降。

以功復封新城鄉侯。

高貴鄉公之立也,以參定策,進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戶。

毌丘儉、文欽之亂,大軍東征,帝兼中領軍,留鎮洛一陽一。

及景帝疾篤,帝自京都省疾,拜衛將軍。

景帝崩,天子命帝鎮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

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

至洛一陽一,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

帝固辭不受。

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

夏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

又固辭不受。

秋八月庚申,加假黃鉞,增封三縣。

二年夏五月辛未,鎮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以淮南作亂,遣子靚為質於吳以請救。

議者請速伐之,帝曰:「誕以毌丘儉輕疾傾覆,今必外連吳寇,此為變大而遲。

吾當與四方同力,以全勝制之。」

乃表曰:「昔黥布叛逆,漢祖親征;隗囂違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輿仍出:皆所以奮揚赫斯,震耀威武也。

陛下宜暫臨戎,使將士得憑天威。

今諸軍可五十萬,以眾擊寡,蔑不克矣。」

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東征,徵兵青、徐、荊、豫,分取必中遊軍,皆會淮北。

師次於項,假廷尉何楨節,使淮南,宣慰將士,申明逆順,示以誅賞。

甲戌,帝進軍丘頭。

吳使文欽、唐咨、全端、全懌等三萬餘人來救誕,諸將逆擊,不能御。

將軍李廣臨敵不進,泰山太守常時稱疾不出,並斬之以徇。

八月,吳將硃異帥兵萬餘人,留輜重於都陸,輕兵至黎漿。

監軍石苞、袞州刺史州泰御之,異退。

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襲都陸,焚其糧運。

苞、泰復進擊異,大破之。

異之餘卒餒甚,食葛葉而遁,吳人殺異。

帝曰:「異不得至壽春,非其罪也,而吳人殺之,適以謝壽春而堅誕意,使其猶望救耳。

若其不爾,彼當突圍,決一旦之命。

或謂大軍不能久,省食減口,冀有他變。

料賊之情,不出此三者。

今當多方以亂之,備其越逸,此勝計也。」

因命合圍,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稟軍士大豆,人三升。

欽聞之,果喜。

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縱反間,揚言吳救方至。

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乏糧。

石苞、王基並請攻之,帝曰:「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

欽既同惡相濟,必不便走。

今若急攻之,損遊軍之力。

外寇卒至,表裡受敵,此危道也。

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戮。

吾當以長策縻之,但堅守三面。

若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遊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外賊。

外賊破,欽等必成擒矣。」

全懌母,孫權女也,得罪於吳,全端兄子禕及儀奉其母來奔。

儀兄靜時在壽春,用鍾會計,作禕、儀書以譎靜。

靜兄弟五人帥其眾來降,城中大駭。

三年春正月壬寅,誕、欽等出攻長圍,諸軍逆擊,走之。

初,誕、欽內不相協,及至窮蹙,轉相疑貳。

會欽計事與誕忤,誕手刃殺欽。

欽子鴦攻誕,不克,逾城降。

以為將軍,封侯,使鴦巡城而呼。

帝見城上持弓者不發,謂諸將曰:「可攻矣!」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斬誕,夷三族。

吳將唐咨、孫彌、徐韶等帥其屬皆降,表加爵位,稟其餒疾。

或言吳兵必不為用,請坑之。

帝曰:「就令亡還,適見中國之弘耳。」

於是徙之三河。

夏四月,歸於京師,魏帝命改丘頭曰武丘,以旌武功。

五月,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一黨一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一陽一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

九讓,乃止。

於是增邑萬戶,食三縣,諸子之無爵者皆封列侯。

秋七月,奏錄先世名臣元功大勳之子了,隨才敘用。

四年夏六月,分荊州置二都督,王基鎮新野,州泰鎮襄一陽一。

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鍾毓都督徐州,宋鈞監青州諸軍事。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覆命帝爵秩如前,又讓不受。

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僚而行放黜。

五月戊子夜,使冗從僕射李昭等發甲於陵雲台,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

沈、業馳告於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

天子知事洩,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

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一抽一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

帝召百僚謀其故,僕射陳泰不至。

帝遣其舅荀顗輿致之,延於曲室,謂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

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

帝曰:「卿更思其次。」

泰曰:「但見其上。

不見其次。」

於是歸罪成濟而斬之。

太后令曰:「昔漢昌邑王以罪發為庶人,此兒亦宜以庶人禮葬之,使外內咸知其所行也。」

殺尚書王經,貳於我也。

庚寅,帝奏曰:「故高貴鄉公帥從駕人兵,拔刃鳴鼓向臣所,臣懼兵刃相接,即敕將士不得有所傷害,違令者以軍法從事。

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入兵陣,傷公至隕。

臣聞人臣之節,有死無貳,事上之義,不敢逃難。

前者變故卒至,禍同發機,誠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

然惟本謀,乃欲上危皇太后,傾覆宗廟。

臣忝當元輔,義在安國,即駱驛申敕,不得迫近輿輦。

而濟妄入陣間,以致大變,哀怛痛恨,五內摧裂。

濟干國亂紀,罪不容誅,輒收濟家屬,付廷尉。」

太后從之,夷濟三族。

與公卿議,立燕王宇之子常道鄉公璜為帝。

六月,改元。

丙辰,天子進帝為相國,封晉公,增十郡,加九錫如初,群從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賜錢千萬,帛萬匹。

固讓,乃止。

冬十一月,吳吉一陽一督蕭慎以書詣鎮東將軍石苞偽降,求迎。

帝知其詐也,使苞外示迎之,而內為之備。

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國印綬,司空鄭沖致晉公茅土九錫,固辭。

三年夏四月,肅慎來獻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天子命歸於大將軍府。

四年春二月丁丑,天子覆命帝如前,又固讓。

三月,詔大將軍府增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舍人十人。

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

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

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

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

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征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

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

於是征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

秋八月,軍發洛一陽一,大賚將士,陳師誓眾。

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

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

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

會直指一陽一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

姜維聞之,引還,王頎追敗維於強川。

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劍閣,鍾會攻之。

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曰:

朕以寡德,獲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

遭家多難,不明於訓。

曩者一奸一逆屢興,方寇內侮,大懼淪喪四海,以墮三祖之弘業。

惟公經德履哲,明允廣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輔乂皇家。

櫛風沐雨,周旋征伐,劬勞王室,二十有餘載。

毗翼前人,乃斷大政,克厭不端,維安社稷。

暨儉、欽之亂,公綏援有眾,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淮浦。

其後巴蜀屢侵,西土不靖,公奇畫指授,制勝千里。

是以段谷之戰,乘釁大捷,斬將搴旗,效首萬計。

孫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車首路,威靈先邁,黃鉞未啟,鯨鯢竄跡。

孫壹構隙,自相疑阻,幽鑒遠照,奇策洞微,遠人歸命,作籓南夏,爰授銳卒,畢力戎行。

暨諸葛誕,滔天作逆,稱兵揚楚,欽、咨逋罪,同惡相濟,帥其蝥賊,以入壽春,憑阻淮山,敢距王命。

公躬擐甲冑,龔行在罰,玄謀廟算,遵養時晦。

奇兵震擊,而硃異摧破;神變應機,而全琮稽服;取亂攻昧,而高墉不守。

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戰不窮武,而大敵殲潰;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

收勍吳之雋臣,系亡命之逋虜。

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萬積一屍一成京。

雪宗廟之滯恥,拯兆庶之艱難。

掃平區域,信威吳會,遂戢干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獲乂。

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牆,賴公之靈,弘濟艱險。

宗廟危而獲安,社稷墜而復寧。

忠格皇天,功濟六一合。

是用疇咨古訓,稽諸典籍,命公崇位相國,加於群後,啟土參墟,封以晉域。

所以方軌齊魯,翰屏帝室。

而公遠蹈謙損,深履沖讓,固辭策命,至於八九。

朕重違讓德,抑禮虧制,以彰公志,於今四載。

上闕在昔建侯之典,下違兆庶具瞻之望。

惟公嚴虔王度,闡濟大猷,敦尚純樸,省繇節用,務穡勸分,九野康乂。

耆叟荷崇養之德,鰥寡蒙矜恤之施,仁風興於中夏,流澤佈於遐荒。

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讎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附,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

九服之外,絕域之氓,曠世所希至者,鹹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

海隅幽裔,無思不服;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逾。

維翼朕躬,下匡萬國,思靖殊方,寧濟八極。

以庸蜀未賓,蠻荊作猾,潛謀獨斷,整軍經武。

簡練將帥,授以成策,始踐賊境,應時摧陷。

狂狡奔北,首尾震潰,禽其戎帥,屠其城邑。

巴漢震疊,江源雲徹,地平天成,誠在斯舉。

公有濟六一合之勳,加以茂德,實總百揆,允厘庶政。

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訓。

而靖恭夙夜,勞謙昧旦,雖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勞王家,罔以加焉。

昔先王選建明德,光啟諸侯,體國經野,方制五等。

所以籓翼王畿,垂祚百世也。

故齊魯之封,於周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後。

惠襄之難,桓文以翼戴之勞,猶受錫命之禮,鹹用光疇大德,作范於後。

惟公功邁於前烈,而賞闕於舊式,百辟於邑,人神同恨焉,豈可以公謙沖而久淹弘典哉?今以并州之太原上一黨一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一陽一弘農、雍州之馮翊凡十郡,南至於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逾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里,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

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

命使持節、兼司徒、司隸校尉陔即授印綬策書,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

錫茲玄土,苴以白茅,建爾國家,以永籓魏室。

昔在周召,並以公侯,入作保傅。

其在近代,酇侯蕭何,實以相國,光尹漢朝。

隨時之制,禮亦宜之。

今進公位為相國,加綠綟綬。

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

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禮,儀刑作范,旁訓四方,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

公道和一陰陽一,敬授人時,嗇夫反本,農殖維豐,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

公光敷顯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順,庶尹允諧,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公鎮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殊方馳義,諸夏順軌,是用錫公硃戶以居。

公簡賢料材,營求俊一逸,爰升多士,置彼周行,是用錫公納陛以登。

公嚴恭寅畏,底平四國,式遏寇虐,苛厲不作,是用錫公武賁之士三百人。

公明慎用刑,簡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糾不虔,是用錫公鈇鉞各一。

公爰整六軍,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維誅殛,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JF弓十、JF矢千。

公饗祀蒸蒸,孝思維則,篤誠之至,通於神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

晉國置官司以下,率由舊式。

往欽哉!祗服朕命,弘敷訓典,光澤庶方,永終爾明德,丕顯余一人之休命。

公卿將校皆詣府喻旨,帝以禮辭讓。

司空鄭沖率群官勸進曰:「伏見嘉命顯至,竊聞明公固讓,沖等眷眷,實有愚心。

以為聖王作制,百代同風,褒德賞功,有自來矣。

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湯,遂荷阿衡之號。

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光宅曲阜,奄有龜蒙。

呂尚,磻溪之漁者也,一朝指麾,乃封營丘。

自是以來,功薄而賞厚者,不可勝數,然賢哲之士,猶以為美談。

況自先相國以來,世有明德,翼輔魏室,以綏天下,朝無秕政,人無謗言。

前者明公西征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望風震服,羌戎來馳,回首內向,東誅叛逆,全軍獨克。

禽闔閭之將,虜輕銳之卒以萬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宇內康寧,苛慝不作。

是以時俗畏懷,東夷獻舞。

故聖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太原。

明公宜承奉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

元功盛勳,光光如彼;國土嘉祚,巍巍如此。

內外協同,一靡一愆一靡一違。

由斯征伐,則可朝服濟江,掃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

回戈弭節,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

令大魏之德,光於唐虞;明公盛勳,超於桓文。

然後臨滄海而謝支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

帝乃受命。

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一陰一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

進軍雒縣,劉禪降。

天子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於是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之號焉。

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

會潛謀叛逆,因密使譖艾。

鹹熙元年春正月,檻車征艾。

乙丑,帝奉天子西征,次於長安。

是時魏諸王侯悉在鄴城,命從事中郎山濤行軍司事,鎮於鄴,遣護軍賈充持節、督諸軍,據漢中。

鍾會遂反於蜀,監軍衛瓘、右將軍胡烈攻會,斬之。

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於帝曰:「鍾會難信,不可令行。」

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

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

卒如所量。

丙辰,帝至自長安。

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增封並前二十郡。

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一陽一宣文侯為晉宣王,舞一陽一忠武侯為晉景王。

秋七月,帝奏司空荀顗定禮儀,中護軍賈充正法律,尚書僕射裴秀議官制,太保鄭沖總而裁焉。

始建五等爵。

冬十月丁亥,奏遣吳人相國參軍徐劭、散騎常侍水曹屬孫彧使吳,喻孫皓以平蜀之事,致馬錦等物,以示威懷。

丙午,天子命中撫軍新昌鄉侯炎為晉世子。

二年春二月甲辰,朐縣獻靈龜,歸於相府。

夏四月,孫皓使紀陟來聘,且獻方物。

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懸,位在燕王上。

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王女王孫爵命之號皆如帝者之儀。

諸禁網煩苛及法式不便於時者,帝皆奏除之。

晉國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書、中領軍、衛將軍官。

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

九月癸酉,葬崇一陽一陵,謚曰文王。

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史臣曰:世宗以睿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

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三分天下,功業在焉。

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

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於此歲,魏武得意於茲日。

軒懸之樂,大啟南一陽一,師摯之圖,於焉北面。

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

贊曰:世宗繼文,邦權未分。

三千之士,其從如雲。

世祖無外,靈關靜氛。

反雖討賊,終為弒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