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五:孝懷帝孝愍帝孝懷皇帝諱熾,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五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孝懷帝孝愍帝

孝懷皇帝諱熾,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

太熙元年,封豫章郡王。

屬孝惠之時,宗室構禍,帝沖素自守,門絕賓游,不交世事,專玩史籍,有譽於時。

初拜散騎常侍,及趙王倫篡,見收。

倫敗,為射聲校尉。

累遷車騎大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

未之鎮。

永興元年,改授鎮北大將軍、都督鄴城守諸軍事。

十二月丁亥,立為皇太弟。

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懼不敢當。

典書令廬陵修肅曰:「二相經營王室,志寧社稷,儲貳之重,宜歸時望,親賢之舉,非大王而誰?清河幼弱,未允眾心,是以既升東宮,復贊籓國。

今乘輿播越,二宮久曠,常恐氐羌飲馬於涇川,蟻眾控弦於霸水。

宜及吉辰,時登儲副,上翼大駕,早寧東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

帝曰:「卿,吾之宋昌也。」

乃從之。

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

羊皇后以於太弟為嫂,不得為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書閣,侍中華混等急召太弟。

癸酉,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羊氏為惠皇后,居弘訓宮,追尊所生太妃王氏為皇太后,立妃梁氏為皇后。

十二月壬午朔,日有蝕之。

己亥,封彭城王植子融為樂城縣王。

南一陽一王模殺河間王顒於雍谷。

辛丑,以中書監溫羨為司徒,尚書左僕射王衍為司空。

己酉,葬孝惠皇帝於太一陽一陵。

李雄別帥李離寇梁州。

永嘉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除三族刑。

以太傅、東海王越輔政,殺御史中丞諸葛玫。

二月辛巳,東萊人王彌起兵反,寇青、徐二州,長廣太守宋羆、東牟太守龐伉並遇害。

三月己未朔,平東將軍周馥斬送陳敏首。

丁卯,改葬武悼楊皇后。

庚午,立豫章王詮為皇太子。

辛未,大赦。

庚辰,東海王越出鎮許昌。

以征東將軍、高密王簡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一陽一;改封安北將軍、東燕王騰為新蔡王、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鎮鄴;以征南將軍、南一陽一王模為征西大將軍、都督秦雍梁益四州諸軍事,鎮長安。

并州諸郡為劉元海所陷,刺史劉琨獨保晉一陽一。

夏五月,馬牧帥汲桑聚眾反,敗魏郡太守馮嵩,遂陷鄴城,害新蔡王騰。

燒鄴宮,火旬日不滅。

又殺前幽州刺史石鮮於樂陵,入掠平原,山一陽一公劉秋遇害。

洛一陽一步廣裡地陷,有二鵝出,色蒼者沖天,白者不能飛。

建寧郡夷攻陷寧州,死者三千餘人。

秋七月己酉朔,東海王越進屯官渡,以討汲桑。

己未,以平東將軍、琅邪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鎮建鄴。

八月己卯朔,撫軍將軍苟晞敗汲桑於鄴。

甲辰,曲赦幽、並、司、冀、兗、豫等六州。

分荊州、江州八郡為湘州。

九月戊申,苟晞又破汲桑,陷其九壘。

辛亥,有大星如日,小者如斗,自西方流於東北,天盡赤,俄有聲如雷。

始修千金堨於許昌以通運。

冬十一月戊申朔,日有蝕之。

甲寅,以尚書右僕射和郁為征北將軍,鎮鄴。

十二月戊寅,并州人田蘭、薄盛等斬汲桑於樂陵。

甲午,以前太傅劉寔為太尉。

庚子,以光祿大夫、延陵公高光為尚書令。

東海王越矯詔囚清河王覃於金墉城。

癸卯,越自為丞相。

以撫軍將軍苟晞為征東大將軍。

二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蝕之,日有蝕之。

丁未,大赦。

二月辛卯,清河王覃為東海王越所害。

庚子,石勒寇常山,安北將軍王浚討破之。

三月,東海王越鎮鄄城。

劉元海侵汲郡,略有頓丘、河內之地。

王彌寇青、徐、兗、豫四州。

夏四月丁亥,入許昌,諸郡守將皆奔走。

五月甲子,彌遂寇洛一陽一,司徒王衍帥眾御之,彌退走。

秋七月甲辰,劉元海寇平一陽一,太守宋一抽一奔京師,河東太守路述力戰,死之。

八月丁亥,東海王越自鄄城遷屯於濮一陽一。

九月,石勒寇趙郡,征北將軍和郁自鄴奔於衛國。

冬十月甲戌,劉元海僭帝號於平一陽一,仍稱漢。

十一月乙巳,尚書令高光卒;丁卯,以太子少傅荀籓為尚書令。

己酉,石勒寇鄴,魏郡太守王粹戰敗,死之。

十二月辛未朔,大赦。

立長沙王乂子碩為長沙王,鮮為臨淮王。

三年春正月甲午,彭城王釋薨。

三月戊申,征南大將軍、高密王簡薨。

以尚書左僕射山簡為征南將軍、都尉荊湘交廣等四州諸軍事,司隸校尉劉暾為尚書左僕射。

丁巳,東海王越歸京師。

乙丑,勒兵人宮,於帝側收近臣中書令繆播、帝舅王延等十餘人,並害之。

丙寅,曲赦河南郡。

丁卯,太尉劉寔請老,以司徒王衍為太尉。

東海王越領司徒。

劉元海冠黎一陽一,遣車騎將軍王堪擊之,王師敗績於延津,死者三萬餘人。

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涉。

夏四月,左積一弩一將軍硃誕叛奔於劉元海。

石勒攻陷冀州郡縣百餘壁。

秋七月戊辰,當一陽一地裂三所,各廣三丈,長三百餘步。

辛未,平一陽一人劉芒蕩自稱漢後,誑誘羌戎,僭帝號於馬蘭山。

支胡五斗叟、郝索聚眾數千為亂,屯新豐,與芒蕩合一黨一。

劉元海遣子聰及王彌寇上一黨一,圍壺關。

并州刺史劉琨使兵救之,為聰所敗。

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及聰戰,又敗,超、融死之。

上一黨一太守龐淳以郡降賊。

九月丙寅,劉聰圍浚儀,遣平北將軍曹武討之。

丁丑,王師敗績。

東海王越人保京城。

聰至西明門,越御之,戰於宣一陽一門外,大破之。

石勒寇常山,安北將軍王浚使鮮卑騎救之,大破勒於飛龍山。

征西大將軍、南一陽一王模使其將淳於定破劉芒蕩、五斗叟,並斬之。

使車騎將軍王堪、平北將軍曹武討劉聰,王師敗績,堪奔還京師。

李雄別帥羅羨以梓潼歸順。

劉聰攻洛一陽一西明門,不克。

宜都夷道山崩,荊、湘二州地震。

冬十一月,石勒陷長樂,安北將軍王斌遇害。

因屠黎一陽一。

乞活帥李惲、薄盛等帥眾救京師,聰退走。

惲等又破王彌於新汲。

十二月乙亥,夜有白氣如帶,自地升天,南北各二丈。

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大赦。

二月,石勒襲鄄城,兗州刺史袁孚戰敗,為其部下所害。

勒又襲白馬,車騎將軍王堪死之。

李雄將文碩殺雄大將軍李國,以巴西歸順。

戊午,吳興人錢璯反,自稱平西將軍。

三月,丞相倉曹屬周帥鄉人討璯,斬之。

夏四月,大水。

將軍祁弘破劉元海將劉靈曜於廣宗。

李雄陷梓潼。

兗州地震。

五月,石勒寇汲郡,執太守胡一寵一,遂南濟河,滎一陽一太守裴純奔建鄴。

大風折木。

地震。

幽、並、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一毛一皆盡。

六月,劉元海死,其子和嗣偽位,和弟聰殺和而自立。

秋七月,劉聰從弟曜及其將石勒圍懷,詔征虜將軍宋一抽一救之,為曜所敗,一抽一死之。

九月,河內人樂仰執太守裴整叛,降於石勒。

徐州監軍王隆自下邳棄軍奔於周馥。

雍州人王如舉兵反於宛,殺害令長,自號大將軍、司雍二州牧,大掠漢沔,新平人龐寔、馮翊人嚴嶷、京兆人侯脫等各起兵應之。

征南將軍山簡、荊州刺史王澄、南中郎將杜蕤並遣兵援京師,及如戰於宛,諸軍皆大敗;王澄獨以眾進至沶口,眾潰而歸。

冬十月辛卯,晝昏,至於庚子。

大星西南墜,有聲。

壬寅,石勒圍倉垣,陳留內史王贊擊敗之,勒走河北。

壬子,以驃騎將軍王浚為司空,平北將軍劉琨為平北大將軍。

京師饑。

東海王越羽檄征天下兵,帝謂使者曰:「為我語諸征鎮,若今日,尚可救,後則無逮矣。」

時莫有至者。

石勒陷襄城,太守崔曠遇害,遂至宛。

王浚遣鮮卑文鴦帥騎救之,勒退。

浚又遣別將王申始討勒於汶石津,大破之。

十一月甲戌,東海王越帥眾出許昌,以行台自隨。

宮省無復守衛,荒饉日甚,殿內死人交橫,府寺營署並掘塹自守,盜賊公行,桴鼓之音不絕。

越軍次項,自領豫州牧,以太尉王衍為軍司。

丁丑,流氐隗伯等襲宜都,太守嵇晞奔建鄴。

王申始攻劉曜、王彌於瓶壘,破之。

鎮東將軍周馥表迎大駕遷都壽一陽一,越使裴碩討馥,為馥所敗,走保東城,請救於琅邪王睿。

襄一陽一大疫,死者三千餘人。

加涼州刺史張軌安西將軍。

十二月,征東大將軍苟晞攻王彌別帥曹嶷,破之。

乙酉,平一陽一人李洪帥流人入定陵作亂。

五年春正月,帝密詔苟晞討東海王越。

壬申,晞為曹嶷所破。

乙未,越遣從事中郎將楊瑁、徐州刺史裴盾共擊晞。

癸酉,石勒入江夏,太守楊珉奔於武昌。

乙亥,李雄攻陷涪城,梓潼太守譙登遇害。

湘州流人杜弢據長沙反。

戊寅,安東將軍、琅邪王睿使將軍甘卓攻鎮東將軍周馥於壽春,馥眾潰。

庚辰,太保、平原王干薨。

二月,石勒寇汝南,汝南王祐奔建鄴。

三月戊午,詔下東海王越罪狀,告方鎮討之。

以證東大將軍苟晞為大將軍。

丙子,東海王越薨。

四月戊子,石勒追東海王越喪,及於東郡,將軍錢端戰死,軍潰,太尉王衍、吏部尚書劉望、廷尉諸葛銓、尚書鄭豫、武陵王澹等皆遇害,王公已下死者十餘萬人。

東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尋又沒於石勒。

賊王桑、冷道陷徐州,刺史裴盾遇害,桑遂濟淮,至於歷一陽一。

五月,益州流人汝班、梁州流人蹇撫作亂於湘州,虜刺史苟眺,南破零、桂諸郡,東掠武昌,安城太守郭察、劭陵太守鄭融、衡一陽一內史滕育並遇害。

進司空王浚為大司馬,征西大將軍、南一陽一王模為太尉,太子太傅傅祗為司徒,尚書令荀籓為司空,安東將軍、琅邪王睿為鎮東大將軍。

東海王越之出也,使河南尹潘滔居守。

大將軍苟晞表遷都倉垣,帝將從之,諸大臣畏滔,不敢奉詔,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財,不欲出。

至是饑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帝召群臣會議,將行而警衛不備。

帝撫手歎曰:「如何會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祗出詣河一陰一,修舟楫,為水行之備。

朝士數人導從。

帝步出西掖門。

至銅馳街,為盜所掠,不得進而還。

六月癸未,劉曜、王彌、石勒同寇洛川,王師頻為賊所敗,死者甚眾。

庚寅,司空荀籓、光祿大夫荀組奔轘轅,太子左率溫幾夜開廣莫門奔小一平津。

丁酉、劉曜、王彌入京師。

帝開華林園門,出河一陰一藕池,欲幸長安,為曜等所追及。

曜等遂焚燒宮廟,一逼一辱妃後,吳王晏、竟陵王楙、尚書左僕射和郁、右僕射曹馥、尚書閭丘沖、袁粲、王緄、河南尹劉默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帝蒙塵於平一陽一,劉聰以帝為會稽公。

荀籓移檄州鎮,以琅邪王為盟主。

豫章王端東奔苟晞,晞立為皇太子,自領尚書令,具置官屬,保梁國之蒙縣。

百姓饑儉,米斛萬餘價。

秋七月,大司馬王浚承製假立太子,置百官,署征鎮。

石勒寇谷一陽一,沛王滋戰敗遇害。

八月,劉聰使子粲攻陷長安,太尉、征西將軍、南一陽一王模遇害,長安遺人四千餘家奔漢中。

九月癸亥,石勒襲一陽一夏,至於蒙縣,大將軍苟晞、豫章王端並沒於賊。

冬十月,勒寇豫州,諸軍至江而還。

十一月,猗盧寇太原,平北將軍劉琨不能制,徙五縣百姓於

新興,以其地居之。

六年春正月,帝在平一陽一。

劉聰寇太原。

故鎮南府牙門將胡亢聚眾寇荊土,自號楚公。

二月壬子,日有蝕之。

癸丑,鎮東大將軍、琅邪王睿上尚書,檄四方以討石勒。

大司馬王浚移檄天下,稱被中詔承製,以荀籓為太尉。

汝一陽一王熙為石勒所害。

夏四月丙寅,征南將軍山簡卒。

秋七月,歲星、熒惑、太白聚於牛鬥。

石勒寇冀州。

劉粲寇晉一陽一,平北將軍劉琨遣部將郝詵帥眾御粲,詵敗績,死之,太原太守高喬以晉一陽一降粲。

八月庚戌,劉琨奔於常山。

辛亥,一陰一平都尉董沖逐太守王鑒,以郡叛降於李雄。

乙亥,劉琨乞師於猗盧,表盧為代公。

九月己卯,猗盧使子利孫赴琨,不得進。

辛巳,前雍州刺史賈疋討劉粲於三輔,走之,關中小定,乃與衛將軍梁芬、京兆太守梁綜共奉秦王鄴為皇太子於長安。

冬十月,猗盧自將六萬騎次於盆城。

十一月甲午,劉粲遁走,劉琨收其遺眾,保於一陽一曲。

是歲大疫。

七年春正月,劉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

侍中庾珉號哭,聰惡之。

丁未,帝遇弒,崩於平一陽一,時年三十。

帝初誕,有嘉禾生於豫章之南昌。

先是望氣者云「豫章有天子氣」,其後竟以豫章王為皇太弟。

在東宮,恂恂謙損,接引朝士,講論書籍。

及即位,始遵舊制,臨太極殿,使尚書郎讀時令,又於東堂聽政。

至於宴會,輒與群官論眾務,考經籍。

黃門侍郎傅宣歎曰:「今日復見武帝之世矣!」秘書監荀崧又常謂人曰:「懷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若遭承平,足為守文佳主。

而繼惠帝擾亂之後,東海專一政,無幽厲之釁,而有流亡之禍。」

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

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

永嘉二年,拜散騎常侍、撫軍將軍。

及洛一陽一傾覆,避難於滎一陽一密縣,與舅荀籓、荀組相遇,自密南趨許穎。

豫州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及籓、組等同謀奉帝歸於長安,而疇等中塗復叛,鼎追殺之,籓、組僅而獲免。

鼎遂挾帝乘牛車,自宛趣武關,頻遇山賊,士卒亡散,次於藍田。

鼎告雍州刺史賈疋,疋遽遣州兵迎衛,達於長安,又使輔國將軍梁綜助守之。

時有玉龜出霸水,神馬鳴城南焉。

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登壇告類,建宗廟社稷,大赦。

加疋征西大將軍,以秦州刺史、南一陽一王保為大司馬。

賈疋討賊張連,遇害,眾推始平太守麴允領雍州刺史,為盟主,承製選置。

建興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懷帝崩問,舉哀成禮。

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以衛將軍梁芬為司徒,雍州刺史麴允為使持節、領軍將軍、錄尚書事,京兆大守索綝為尚書右僕射。

石勒攻龍驤將軍李惲於上白,惲敗,死之。

五月壬辰,以鎮東大將軍、琅邪王睿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大司馬、南一陽一王保為右丞相、大都督陝西諸軍事。

又詔二王曰:「夫一陽一九百六之災,雖在盛世,猶或遘之。

朕以幼沖,纂承洪緒,庶憑祖宗之靈,群公義士之力,蕩滅凶寇,拯拔幽宮,瞻望未達,肝心分裂。

昔周邵分陝,姬氏以隆;平王東遷,晉鄭為輔。

今左右丞相茂德齊聖,國之暱屬,當恃二公,掃除鯨鯢,奉迎梓宮,克復中興。

令幽、並兩州勒卒三十萬,直造平一陽一。

右丞相宜帥秦、涼、梁、雍武旅三十萬,逕詣長安。

左丞相帥所領一精一兵二十萬,逕造洛一陽一。

分遣前鋒,為幽並後駐。

赴同大限,克成元勳。」

又詔琅邪王曰:「朕以沖昧,纂承洪緒,未能梟夷凶逆,奉迎梓宮,枕戈煩冤,肝心一抽一裂。

前得魏浚表,知公帥先三軍,已據壽春,傳檄諸侯,協齊威勢,想今漸進,已達洛一陽一。

涼州刺史張軌,乃心王室,連旗萬里,已到幵隴;梁州刺史張光,亦遣巴漢之卒,屯在駱谷:秦川驍勇,其會如林。

間遣使適還,具知平一陽一定問,雲幽並隆盛,余胡衰破,然猶恃險,當須大舉。

未知公今所到,是以息兵秣馬,未便進軍。

今為已至何許,當須來旨,便乘輿自出,會除中原也。

公宜思弘謀猷,勖濟遠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賴。

故遣殿中都尉劉蜀、蘇馬等具宣朕意。

公茂德暱屬,宣隆東夏,恢融六一合,非公而誰!但洛都陵廟,不可空曠,公宜鎮撫,以綏山東。

右丞相當入輔弼,追蹤周邵,以隆中興也。」

六月,石勒害兗州刺史田徽。

是時,山東郡邑相繼陷於勒。

秋八月癸亥,劉蜀等達於揚州。

改建鄴為建康,改鄴為臨漳。

杜弢寇武昌,焚燒城邑。

弢別將王真襲沔一陽一,荊州刺史周顗奔於健康。

九月,司空荀籓薨於滎一陽一。

劉聰寇河南,河南尹張髦死之。

冬十月,荊州刺史陶侃討杜弢一黨一杜曾於石城,為曾所敗。

己巳,大雨雹。

庚午,大雪。

十一月,流人楊武攻陷梁州。

十二月,河東地震,雨肉。

二年春正月己巳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

辛未,辰時日隕於地。

又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

丁丑,大赦。

楊武大略漢中,遂奔李雄。

二月壬寅,以司空王浚為大司馬,衛將軍荀組為司空,涼州刺史張軌為太尉,封西平郡公,并州刺史劉琨為大將軍。

三月癸酉,石勒陷幽州,殺侍中、大司馬、幽州牧、博陵公王浚,焚燒城邑,害萬餘人。

杜弢別帥王真襲荊州刺史陶侃於林鄣,侃奔灄中。

夏四月甲辰,地震。

五月壬辰,太尉、領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張軌薨。

六月,劉曜、趙冉寇新豐諸縣,安東將軍索綝討破之。

秋七月,曜、冉等又一逼一京都,領軍將軍麴允討破之,冉中流矢而死。

九月,北中郎將劉演克頓丘,斬石勒所署太守邵攀。

丙戌,麟見襄平。

單于代公猗盧遣使獻馬。

蒲子馬生人。

三年春正月,盜殺晉昌太守趙佩。

吳興人徐馥害太守袁琇。

以侍中宋哲為平東將軍。

屯華一陰一。

二月丙子,進左丞相、琅邪王睿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右丞相、南一陽一王保為相國,司空荀組為太尉,大將軍劉琨為司空。

進封代公猗盧為代王。

荊州刺史陶侃破王真於巴陵。

杜弢別將杜弘、張彥與臨川內史謝摛戰於海昏,摛敗績,死之。

三月,豫率內史周訪擊杜弘,走之,斬張彥於陳。

夏四月,大赦。

五月,劉聰寇并州。

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勝記。

時以朝廷草創,服章多闕,敕收其餘,以實內府。

丁卯,地震。

辛巳,大赦。

敕雍州掩骼埋胔,修復陵墓,有犯者誅及三族。

秋七月,石勒陷濮一陽一,害太守韓弘。

劉聰寇上一黨一,劉琨遣將救之。

八月癸亥,戰於襄垣,王師敗績。

荊州刺史陶侃攻杜弢,弢敗走,道死,湘州平。

九月,劉曜寇北地,命領軍將軍麴允討之。

冬十月,允進攻青白城。

以豫州牧、征東將軍索綝為尚書僕射、都督宮城諸軍事。

劉聰陷馮翊,太守梁肅奔萬年。

十二月,涼州刺史張寔送皇帝行璽一紐。

盜殺安定太守趙班。

四年春三月,代王猗盧薨,其眾歸於劉琨。

夏四月丁丑,劉曜寇上郡,太守籍韋率其眾奔於南鄭。

涼州刺史張寔遣步騎五千來赴京都。

石勒陷廩丘,北中郎將劉演出奔。

五月,平夷太守雷照害南廣太守孟桓,帥二郡三千餘家叛降於李雄。

六月丁巳朔,日有蝕之。

大蝗。

秋七月,劉曜攻北地,麴允帥步騎三萬救之。

王師不戰而潰,北地太守麴昌奔於京師。

曜進至涇一陽一,渭北諸城悉潰,建威將軍魯克、散騎常侍梁緯、少府皇甫一陽一等皆死之。

八月,劉曜一逼一京師,內外斷絕,鎮西將軍焦嵩、平東將軍宋哲、始平太守竺恢等同赴國難,麴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散騎常侍華輯監京兆、馮翊、弘農、上洛四郡兵東屯霸上,鎮軍將軍胡崧帥城西諸郡兵屯遮馬橋,並不敢進。

冬十月,京師饑甚,米斗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

太倉有曲數餅,麴允屑為粥以供帝,至是復盡。

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外無救援,死於社稷,是朕事也。

然念將士暴離斯酷,今欲因城未陷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

行矣遣書,朕意決矣。」

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箋於曜,帝乘羊車,肉袒銜壁,輿櫬出降。

群臣號泣攀車,執帝之手,帝亦悲不自勝。

御史中丞吉朗自一殺。

曜焚櫬受壁,使宋敞奉帝還宮。

初,有童謠曰:「天子何在豆田中。」

時王浚在幽州,以豆有藿,殺隱士霍原以應之。

及帝如曜營,營實在城東豆田壁。

辛丑,帝蒙塵於平一陽一,麴允及群官並從。

劉聰假帝光祿大夫、懷安侯。

壬寅,聰臨殿,帝稽首於前,麴允伏地慟哭,因自一殺。

尚書梁允、侍中梁浚、散騎常侍嚴敦、左丞臧振、黃門侍郎任播、張偉、杜曼及諸郡守並為曜所害,華輯奔南山。

石勒圍樂平,司空劉琨遣兵援之,為勒所敗,樂平太守韓據出奔。

司空長史李弘以并州叛降於勒。

十二月甲申朔,日有蝕之。

己未,劉琨奔薊,依段匹磾。

五年春正月,帝在平一陽一。

庚子,虹霓彌天,三日並照。

平東將軍宋哲奔江左。

李雄使其將李恭、羅寅寇巴東。

二月,劉聰使其將劉暢攻滎一陽一,太守李矩擊破之。

三月,琅邪王睿承製改元,稱晉王於建康。

夏五月丙子,日有蝕之。

秋七月,大暑,司、冀、青、雍等四州螽蝗。

石勒亦競取百姓禾,時人謂之「胡蝗」。

八月,劉聰使趙固襲衛將軍華薈於定穎,遂害之。

冬十月丙子,日有蝕之。

劉聰出獵,令帝行車騎將軍,戎服執戟為導,百姓聚而觀之,故老或歔欷流涕,聰聞而惡之。

聰後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執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尚書郎辛賓抱帝慟哭,為聰所害。

十二月戊戌,帝遇弒,崩於平一陽一,時年十八。

帝之繼皇統也,屬永嘉之亂,天下崩離,長安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

朝廷無車馬章服,唯桑版署號而已。

眾唯一旅,公私有車四乘,器械多闕,運饋不繼。

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諸侯無釋位之志,征鎮闕勤王之舉,故君臣窘迫,以至殺辱雲。

史臣曰:昔炎暉杪暮,英雄多假於宗室。

金德韜華,顛沛共推於懷愍。

樊一陽一寂寥,兵車一靡一會,豈力不足而情有餘乎?喋喋遺萌,苟存其主,譬彼詩人,一愛一其棠樹。

夫有非常之事,而無非常之功,詳觀發跡,用非天啟,是以輿棺齒劍,可得而言焉。

於時五嶽三塗,並皆淪寇,龍州、牛首,故以立君。

股肱非挑戰之秋,劉石有滔天之勢,療饑中斷,嬰戈外絕,兩京淪狄,再駕徂戎。

周王隕首於驪峰,衛公亡肝於淇上,思為一郡,其可得乎!吧寶有言曰:

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時而仕,值魏太祖創基之初,籌畫軍國,嘉謀屢中,遂服輿軫,驅馳三世。

一性一深阻有若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

故賢愚鹹懷,大小畢力。

爾乃取鄧艾於農隙,引州泰於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

故能西禽孟達,東舉公孫,內夷曹爽,外襲王凌。

神略獨斷,征伐四克,維御群後,大權在己。

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

世宗承基,太祖繼業,玄豐亂內,欽誕寇外,潛謀雖密,而在機必兆;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鹹黜異圖,用融前烈。

然後推轂鍾鄧,長驅庸蜀,三關電埽,而劉禪入臣,天符人事,於是信矣。

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

至於世祖,遂享皇極。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馳,寬而能斷,故民詠維新,四海悅勸矣。

聿修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

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杖王杜之決,役不二時,江湘來同。

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委畝,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樂其生矣。

武皇既崩,山陵未乾,而楊駿被誅,母后廢黜。

尋以二公、楚王之變,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號,而有免官之謠。

民不見德,惟亂是聞,朝為伊周,夕成桀蹠,善惡陷於成敗,毀譽脅於世利,內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實反錯,天綱解紐。

國政迭移於亂人,禁兵外散於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

李辰、石冰傾之於荊楊,元海、王彌撓之於青冀,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托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夫作法於治,其弊猶亂;作法於亂,誰能救之!彼元海者,離石之將兵都尉;王彌者,青州之散吏也。

蓋皆弓馬之士,驅走之人,非有吳先主、諸葛孔明之能也;新起之寇,烏合之眾,非吳蜀之敵也;脫耒為兵,裂裳為旗,非戰國之器也;自下逆上,非鄰國之勢也。

然而擾天下如驅群羊,舉二都如拾遺芥,將相王侯連頸以受戮,後嬪妃主虜辱於戎卒,豈不哀哉!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

一愛一惡相攻,利害相奪,其勢常也。

若積水於防,燎火於原,未嘗暫靜也。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勢重者,不可以爭競擾。

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捍其大患,御其大災。

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郁北林,龍魚之趣藪澤也。

然後設禮文以理之,斷刑罰以威之,謹好惡以示之,審禍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一愛一以固之。

故眾知向方,皆樂其生而哀其死,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於家閭,邪辟消於胸懷。

故其民有見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義,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干紀作亂乎!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理節則不亂,膠結則不遷,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長久也。

夫豈無僻主,賴道德典刑以維持之也。

昔周之興也,後稷生於姜嫄,而天命昭顯,文武之功起於後稷。

至於公劉,遭夏人之亂,去邰之豳,身服厥勞。

至於太一王,為戎翟所一逼一,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故從之如歸市,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至於王季,能貊其德音;至於文王,而維新其命。

由此觀之,周家世積忠厚,仁及草木,內隆九族,外尊事黃耇,以成其福祿者也。

而其妃後躬行四教,尊敬師傅,服瀚濯之衣,修煩辱之事,化天下以成婦道。

是以漢濱之女,守潔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純一之德,始於憂勤,終於逸樂。

以三聖之知,伐獨夫之紂,猶正其名教,曰逆取順守。

及周公遭變,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者,則皆農夫女工衣食之事也。

故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六王而武始居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故其積基樹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如此之纏一綿也。

今晉之興也,功烈於百王,事捷於三代。

宣景遭多難之時,誅庶孽以便事,不及修公劉、太一王之仁也。

受遺輔政,屢遇廢置,故齊王不明,不獲思庸於亳;高貴沖人,不得復子明辟也。

二祖一逼一禪代之期,不暇待參分八百之會也。

是其創基立本,異於先代者也。

加以朝寡純德之人,鄉乏不貳之老,風俗一婬一僻,恥尚失所,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是以劉頌屢言治道,傅鹹每糾邪正,皆謂之俗吏;其倚杖虛曠,依阿無心者皆名重海內。

若夫文王日旰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蓋共嗤黜以為灰塵矣。

由是毀譽亂於善惡之實,情慝奔於貨欲之塗。

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而執鈞當軸之士,身兼官以十數。

大極其尊,小錄其耍,而世族貴戚之子弟,陵邁超越,不拘資次。

悠悠風塵,皆奔競之士,列官千百,無讓賢之舉。

子真著崇讓而莫之省,子雅制九班而不得用。

其婦女,莊櫛織紝皆取成於婢僕,未嘗知女工絲枲之業,中饋酒食之事也。

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一婬一泆之過,不拘妒忌之惡,父兄不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又況責之聞四教於古,修貞順於今,以輔佐君子者哉!禮法刑政於此大壞,如水斯積而決其提防,如火斯畜而離其薪燎也。

國之將亡,未必先顛,其此之謂乎!筆觀阮籍之行,而覺禮教崩馳之所由也。

察庾純、賈充之爭,而見師尹之多僻;考平吳之功,而知將帥之不讓;思郭欽之謀,而寤戎狄之有釁;覽傅玄、劉毅之言,而得百官之邪;核傅鹹之奏、《錢神》之論,而睹一寵一賂之彰。

民風國勢如此,雖以中庸之

主治之,辛有必見之於祭祀,季札必得之於聲樂,范燮必為之請死,賈誼必為之痛哭,又況我惠帝以放一蕩之德臨之哉!懷帝承亂得位,羈於強臣,愍帝奔播之後,徒廁其虛名,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取之矣!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於中宗皇帝。

贊曰:懷佩玉璽,愍居黃屋。

鰲墜三山,鯨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

圜顱盡僕,方趾鹹僵。

大夫反首,徙我平一陽一。

主憂臣哭,於何不臧!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