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四十一:魏舒李喜劉寔高光魏舒,字一陽一元,任城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四十一

晉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魏舒李喜劉寔高光

魏舒,字一陽一元,任城樊人也。

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

寧氏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

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

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

久乃別居。

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余,而遲鈍質樸,不為鄉親所重。

從叔父吏部郎衡,有名當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歎曰:「舒堪數百戶長,我願畢矣!」舒亦不以介意。

不修常人之節,不為皎歷之事,每欲容才長物,終不顯人之短。

一性一好騎射,著韋衣。

入山澤,以漁獵為事。

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台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饑寒,吾當助卿營之。」

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舒嘗詣野王,主人一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一聲,相問曰:「男也,女也?」

曰:「男,書之,十五以兵死。」

復問:「寢者為誰?」

曰:「魏公舒。」

後十五載,詣主人,問所生兒何在,曰:「因條桑為斧傷而死。」

舒自知當為公矣。

年四十餘,郡上計掾察孝廉。

宗一黨一以舒無學業,勸令不就,可以為高耳。

舒曰:「若試而不中,其負在我,安可虛竊不就之高以為己榮乎!」於是自課。

百日習一經,因而對策升第。

除澠池長,遷浚儀令,入為尚書郎。

時欲沙汰郎官。

非其才者罷之。

舒曰:「吾即其人也。」

襆被而出。

同僚素無清論者鹹有愧色,談者稱之。

累遷後將軍鍾毓長史,毓每與參佐射,舒常為畫籌而已。

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

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範閑雅,發無不中,舉坐愕然。

莫有敵者。

毓歎而謝曰:「吾之不足以盡卿才,有如此射矣,豈一事哉!」轉相國參軍,封劇一陽一子。

府朝碎務,未嘗見是非;至於廢興大事,眾人莫能斷者,舒徐為籌之,多出眾議之表。

文帝深器重之,每朝會坐罷,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

遷宜一陽一、滎一陽一二郡太守,甚有聲稱。

征拜散騎常侍。

出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簡惠稱。

入為侍中。

武帝以舒清素,特賜絹百匹。

遷尚書,以公事當免官,詔以贖論。

舒三娶妻皆亡,是歲自表乞假還本郡葬妻,詔賜葬地一頃,錢五十萬。

太康初,拜右僕射。

舒與衛瓘、山濤、張華等以六一合混一,宜用古典封禪東嶽,前後累陳其事,帝謙讓不許。

以舒為左僕射,領吏部。

舒上言:「今選六宮,聘以玉帛,而舊使御府丞奉聘,宣成嘉禮,贄重使輕。

以為拜三夫人宜使卿,九嬪使五官中郎將,美人、良人使謁者,於典制為弘。」

有詔詳之,眾議異同,遂寢。

加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

及山濤薨,以舒領司徒,有頃即真。

舒有威重德望,祿賜散之九族,家無餘財。

陳留周震累為諸府所辟,辟書既下,公輒喪亡,僉號震為殺公掾,莫有辟者。

舒乃命之,而竟無患,識者以此稱其達命。

以年老,每稱疾遜位。

中復暫起,署兗州中正,尋又稱疾。

尚書左丞郤詵與舒書曰:「公久疾小差,視事是也,唯上所念。

何竟起訖還臥,曲身回法,甚失具瞻之望。

公少立巍巍,一旦棄之,可不惜哉!」舒稱疾如初。

後以災異遜位,帝不聽。

後因正旦朝罷還第,表送章綬。

帝手詔敦勉。

而舒執意彌固,乃下詔曰:「司徒、劇一陽一子舒,體道弘粹,思量經遠,忠肅居正,在公盡辨。

入管銓衡,官人允敘;出贊袞職,敷弘五教。

惠訓播流,德聲茂著,可謂朝之俊乂者也。

而屢執沖讓,辭旨懇誠,申覽反覆,省用憮然。

蓋成一人之美,先典所與,難違至情。

今聽其所執,以劇一陽一子就第,位同三司,祿賜如前。

幾杖不朝,賜錢百萬,一床一帳簟褥自副。

以舍人四人為劇一陽一子舍人,置官騎十人。

使光祿勳奉策,主者詳案典禮,令皆如舊制。」

於是賜安車駟馬,門施行馬。

舒為事必先行而後言,遜位之際,莫有知者。

時論以為晉興以來,三公能辭榮善終者,未之有也。

司空衛瓘與舒書曰:「每與足下共論此事,日日未果,可謂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矣。」

太熙元年薨,時年八十二。

帝甚傷悼,賵賻優厚,謚曰康。

子混,字延廣,清惠有才行,為太子舍人。

年二十七,先舒卒,朝野鹹為舒悲惜。

舒每哀慟,退而歎曰:「吾不及莊生遠矣,豈以無益自損乎!」於是終服不復哭。

詔曰:「舒惟一子,薄命短折。

舒告老之年,處窮獨之苦,每念怛然,為之嗟悼。

思所以散愁養氣,可更增滋味品物。

仍給賜一陽一燧四望繐窗戶皁輪車牛一乘,庶出入觀望,或足散憂也。」

以庶孫融嗣。

又早卒,從孫晃嗣。

李喜,字季和,上一黨一銅鞮人也。

父牷,漢大鴻臚。

喜少有高行,博學研一精一,與北海管寧以賢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復辟喜為太傅屬,固辭疾,郡縣扶輿上道,時喜母疾篤,乃竊逾泫氏城而徒還,遂遭母喪,論者嘉其志節。

後為并州別駕,時驍騎將軍秦朗過并州,州將畢軌敬焉。

令乘車至閣。

喜固諫以為不可,軌不得已從之。

景帝輔政,命喜為大將軍從事中郎,喜到,引見,謂喜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應,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

對曰:「先君以禮見待,喜得以禮進退。

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

帝甚重之。

轉司馬,尋拜右長史。

從討毌丘儉還,遷御史中丞。

當官正色,不憚強禦,百僚震肅焉。

薦樂安孫璞,亦以道德顯,時人稱為知人。

尋遷大司馬,以公事免。

司馬胄為寧北將軍,鎮鄴,以喜為軍司。

頃之,除涼州刺史,加揚威將軍、假節,領護羌校尉,綏御華夷,甚有聲績。

羌虜犯塞,喜因其隙會,不及啟聞,輒以便宜出軍深入,遂大克獲,以功重免譴,時人比之漢朝馮、甘焉。

於是請還,許之。

居家月餘,拜冀州刺史,累遷司隸校尉。

及魏帝告禪於晉,喜以本官行司徒事,副太尉鄭沖奉策。

泰始初,封祁侯。

喜上言:「故立進令劉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睦、故尚書僕射武陔各佔官三更稻田,請免濤、睦等官。

陔已亡,請貶謚。」

詔曰:「法者,天下取正,不避親貴,然後行耳,吾豈將枉縱其間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剝百姓,以繆惑朝士。

一奸一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懲邪佞。

濤等不貳其過者,皆勿有所問。

《易》稱'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今喜亢志在公,當官而行,可謂'邦之司直'者矣。

光武有云:'貴戚且斂手以避二鮑'。

豈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寬宥之恩,不可數遇也。」

喜為二代司隸,朝野稱之。

以公事免。

其年,皇太子立,以喜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後,久曠東宮,制度廢闕,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諸官並未置,唯置衛率令典兵,二傅並攝眾事。

喜在位累年,訓道盡辨。

遷尚書僕射,拜特進、光祿大夫,以年老遜位。

詔曰:「光祿大夫、特進李喜,杖德居義,當升台司。

毗亮朕躬,而以年尊致仕。

雖優遊無為,可以頤神,而虛心之望,能不憮然!其因光祿之號,改假金紫,置官騎十人,賜錢五十萬,祿賜班禮,一如三司,門施行馬。」

初,喜為僕射時,涼州虜寇邊,喜唱義遣軍討之。

朝士謂出兵不易,虜未足為患,竟不從之。

後虜果大縱逸,涼州覆沒,朝廷深悔焉。

以喜清素貧儉,賜絹百匹。

及齊王攸出鎮,喜上疏諫爭,辭甚懇切。

喜自歷仕,雖清非異眾,而家無儲積,親舊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嘗私以王官。

及卒,追贈太保,謚曰成。

子贊嗣。

少子儉,字仲約,歷左積一弩一將軍、屯騎校尉。

儉子弘字世彥,少有清節,永嘉末,歷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劉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一人也。

漢濟北惠王壽之後也,父廣,斥丘令。

寔少貧苦,賣牛衣以自給。

然好學,手約繩,口誦書,博通古今。

清身潔己,行無瑕玷。

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行。

以計吏入洛,調為河南尹丞,遷尚書郎、廷尉正。

後歷吏部郎,參文帝相國軍事,封循一陽一子。

鍾會、鄧艾之伐蜀也,有客問寔曰:「二將其平蜀乎?」

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

客問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

寔之先見,皆此類也。

以世多進趣,廉遜道闕,乃著《崇讓論》以矯之。

其辭曰:

古之聖王之化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息爭競也。

夫人情莫不欲已之賢也,故勸令讓賢以自明賢也,豈假讓不賢哉!筆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舉自立矣,百官之副亦豫具矣。

一官缺,擇眾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之道也。

在朝之士相讓於上,草廬之人鹹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矣。

為一國所讓,則一國士也;天下所共推,則天下士也。

推讓之風行,則賢與不肖灼然殊矣。

此道之行,在上者無所用其心,因成清議,隨之而已。

故曰,蕩蕩乎堯之為君,莫之能名。

言天下自安矣,不見堯所以化之,故不能名也。

又曰,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無為而化者其舜也歟。

賢人相讓於朝,大才之人恆在大官,小人不爭於野,天下無事矣。

以賢才化無事,至道興矣。

已仰其成,復何與焉!筆可以歌《南風》之詩,彈五弦之琴也。

成此功者非有他,崇讓之所致耳。

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則不難也。

在朝之人不務相讓久矣,天下化之。

自魏代以來,登進辟命之士,及在職之吏,臨見受敘,雖自辭不能,終莫肯讓有勝己者。

夫推讓之風息,爭競之心生。

孔子曰,上興讓則下不爭,明讓不興下必爭也。

推讓之道興,則賢能之人日見推舉;爭競之心生,則賢能之人日見謗毀。

夫爭者之欲自先,甚惡能者之先,不能無毀也。

故孔墨不能免世之謗己,況不及孔墨者乎!議者僉然言,世少高名之才,朝廷不有大才之人可以為大官者。

山澤人小辟吏亦復雲,朝廷之士雖有大官名德,皆不及往時人也。

余以為此二言皆失之矣。

非時獨乏賢也,時不貴讓。

一人有先眾之譽,毀必隨之,名不得成使之然也。

雖令稷契復存,亦不復能全其名矣。

能否混雜,優劣不分,士無素定之價,官職有缺,主選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舉之。

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勢家之子,則必為有勢者之所念也。

非能獨賢,因其先用之資,而復遷之無已。

遷之無已,不勝其任之病發矣。

觀在官之人,政績無聞,自非勢家之子,率多因資次而進也。

向令天下貴讓,士必由於見讓而後名成,名成而官乃得用之。

諸名行不立之人,在官無政績之稱,讓之者必矣,官無因得而用之也。

所以見用不息者,由讓道廢,因資用人之有失久矣。

故自漢魏以來,時開大舉,令眾官各舉所知,唯才所任,不限階次,如此者甚數矣。

其所舉必有當者,不聞時有擢用,不知何誰最賢故也。

所舉必有不當,而罪不加,不知何誰最不肖也。

所以不可得知,由當時之人莫肯相推,賢愚之名不別,令其如此。

舉者知在上者察不能審,故敢漫舉而進之。

或舉所賢,因及所念,一頓而至,人數猥多,各言所舉者賢,加之高狀,相似如一,難得而分矣。

參錯相亂,真偽同貫,更復由此而甚。

雖舉者不能盡忠之罪,亦由上開聽察之路濫,令其爾也。

昔齊王好聽竽聲,必令三百人合吹而後聽之,廩以數人之俸。

南郭先生不知吹竽者也,以三百人合吹可以容其不知,因請為王吹竽,虛食數人之俸。

嗣王覺而改之,難彰先王之過。

乃下令曰:「吾之好聞竽聲有甚於先王,欲一一列而聽之。」

先生於此逃矣。

推賢之風不立,濫舉之法不改,則南郭先生之徒盈於朝矣。

才高守道之士日退,馳走有勢之門日多矣。

雖國有典刑,弗能禁矣。

夫讓道不興之弊,非徒賢人在下位,不得時進也,國之良臣荷重任者,亦將以漸受罪退矣。

何以知其然也?孔子以為顏氏之子不貳餅耳,明非聖人皆有過。

一寵一貴之地欲之者多矣,惡賢能者塞其路,其過而毀之者亦多矣。

夫謗毀之生,非徒空設,必因人之微過而甚之者也。

譭謗之言數聞,在上者雖欲弗納,不能不杖所聞,因事之來而微察之也,無以,其驗至矣。

得其驗,安得不理其罪。

若知而縱之,王之威日衰,令之不行自此始矣。

知而皆理之,受罪退者稍多,大臣有不自固之心。

夫賢才不進,貴臣日疏,此有國者之深憂也。

《詩》曰:「受祿不讓,至於已斯亡。」

不讓之人憂亡不暇,而望其益國朝,不亦難乎!

竊以為改此俗甚易耳。

何以知之?夫一時在官之人,雖雜有凡猥之才,其中賢明者亦多矣,豈可謂皆不知讓賢為貴邪!直以其時皆不讓,習以成俗,故遂不為耳。

人臣初除,皆通表上聞,名之謝章,所由來尚矣。

原謝章之本意,欲進賢能以謝國恩也。

昔舜以禹為司空,禹拜稽首,讓於稷契及咎繇。

使益為虞官,讓於硃虎、熊、羆。

使伯夷典三禮,讓於夔龍。

唐虞之時,眾官初除,莫不皆讓也。

謝章之義,蓋取於此。

《書》記之者,欲以永世作則。

季世所用,不賢不能讓賢,虛謝見用之恩而已。

相承不變,習俗之失也。

夫敘用之官得通章表者,其讓賢推能乃通,其不能有所讓徒費簡紙者,皆絕不通。

人臣初除,各思推賢能而讓之矣,讓之文付主者掌之。

三司有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

此為一公缺,三公已豫選之矣。

且主選之吏,不必任公而選三公,不如令三公自共選一公為詳也。

四征缺,擇四征所讓最多而用之,此為一征缺,四征已豫選之矣,必詳於停缺而令主者選四征也。

尚書缺,擇尚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八尚書共選一尚書,詳於臨缺令主者選八尚書也。

郡守缺,擇眾郡所讓最多者而用之,詳於任主者令選百郡守也。

夫以眾官百郡之讓,與主者共相比,不可同歲而論也。

雖復令三府參舉官,本不委以舉選之任,各不能以根其心也。

其所用心者裁之不二三,但令主者案官次而舉之,不用一精一也。

賢愚皆讓,百姓耳目盡為國耳目。

夫人情爭則欲毀己所不知,讓則競推於勝己。

故世爭則毀譽交錯,優劣不分,難得而讓也。

時讓則賢智顯出,能否之美歷歷相次,不可得而亂也。

當此時也,能退身修已者,讓之者多矣。

雖欲守貧賤,不可得也。

馳騖進趣而欲人見讓,猶卻行而求前也。

夫如此,愚智咸知進身求通,非修之於己則無由矣。

游外求者,於此相隨而歸矣。

浮聲虛論,不禁而自息矣。

人人無所用其心,任眾人之議,而天下自化矣。

不言之化行,巍巍之美於此著矣。

讓可以致此,豈可不務之哉!

《春秋傳》曰:「范宣子之讓,其下皆讓。

欒黶雖汰,弗敢違也。

晉國以平,數世賴之。」

上世之化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力農以事其上,上下有禮,讒慝遠黜,由不爭也。

及其亂也,國家之弊,恆必由之。

篤論了了如此。

在朝君子典選大官,能不以人廢言,舉而行之,各以讓賢舉能為先務,則群才猥出,能否殊別,蓋世之功,莫大於此。

泰始初,進爵為伯,累遷少府。

咸寧中為太常。

轉尚書。

杜預之伐吳也,寔以本官行鎮南軍司。

初,寔妻盧氏生子躋而卒,華氏將以女妻之。

寔弟智諫曰:「華家類貪,必破門戶。」

辭之不得,竟婚華氏而生子夏。

寔竟坐夏受賂,免官。

頃之為大司農,又以夏罪免。

寔每還州里,鄉人載酒肉以候之。

寔難逆其意,輒共啖而返其餘。

或謂寔曰:「君行高一世,而諸子不能遵。

何不旦夕切磋,使知過而自改邪!」寔曰:「吾之所行,是所聞見,不相祖習,豈復教誨之所得乎!」世以寔言為當。

後起為國子祭酒、散騎常侍。

愍懷太子初封廣陵王,高選師友,以寔為師。

元康初,進爵為侯,累遷太子太保,加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冀州都督。

九年,策拜司空,遷太保,轉太傅。

太安初,寔以老病遜位,賜安車駟馬、錢百萬,以侯就第。

及長沙成都之相攻也,寔為軍人所掠,潛歸鄉里。

惠帝崩,寔赴山陵。

懷帝即位,復授太尉。

寔自陳年老,固辭,不許。

左丞劉坦上言曰:「夫堂高級遠,主尊相貴。

是以古之哲王莫不師其元臣,崇養老之教,訓示四海,使少長有禮。

七十致仕,亦所以優異舊德,厲廉高之風。

太尉寔體清素之一操一,執不渝之潔,懸車告老,二十餘年,浩然之志,老而彌篤。

可謂國之碩老,邦之宗模。

臣聞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寔年逾九十,命在日制,遂自扶輿,冒險而至,展哀山陵,致敬闕庭,大臣之節備矣。

聖詔慇勤,必使寔正位上台,光飪鼎實,斷章敦喻,經涉二年。

而寔頻上露板,辭旨懇誠。

臣以為古之養老,以不事為優,不以吏之為重,謂宜聽寔所守。」

三年,詔曰:「昔虞任五臣,致垂拱之化,漢相蕭何,興寧一之譽,故能光隆於當時,垂裕於百代。

朕紹天明命,臨御萬邦,所以崇顯政道者,亦賴之於元臣庶尹,畢力股肱,以副至望。

而君年耆告老,確然難違。

今聽君以侯就第,位居三司之上,秩祿准舊,賜幾杖不朝及宅一區。

國之大政,將就諮於君,副朕意焉。」

歲余薨,時年九十一,謚曰元。

寔少貧窶,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營給。

及位望通顯,每崇儉素,不尚華麗。

嘗詣石崇家,如廁,見有絳紋帳,裀褥甚麗,兩婢持香囊。

寔便退,笑謂崇曰:「誤入卿內。」

崇曰:「是廁耳。」

寔曰:「貧士未嘗得此。」

乃更如他廁。

雖處榮一寵一,居無第宅,所得俸祿,贍恤親故。

雖禮教陵遲,而行己以正。

喪妻為廬杖之制,終喪不御內。

輕薄者笑之,寔不以介意。

自少及老,篤學不倦,雖居職務,卷弗離手。

尤一精一《三傳》,辨正《公羊》,以為衛輒不應辭以王父命,祭仲失為臣之節,舉此二端以明臣子之體,遂行於世。

又撰《春秋條例》二十卷。

有二子,躋、夏。

躋字景雲,官至散騎常侍。

夏以貪一污棄放於世。

弟智,字子房,貞素有兄風。

少貧窶,每負薪自給,讀誦不輟,竟以儒行稱。

歷中書黃門吏部郎,出為穎川太守。

平原管輅嘗謂人曰:「吾與劉穎川兄弟語,使人神思清發,昏不假寐。

自此之外,殆白日欲寢矣。」

入為秘書監,領南一陽一王師,加散騎常侍,遷侍中、尚書、太常。

著《喪服釋疑論》,多所辨明。

太康末卒,謚曰成。

高光,字宣茂,陳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

光少習家業,明練刑理。

初以太子舍人累遷尚書郎,出為幽州刺史、穎州太守。

是時武帝置黃沙獄,以典詔囚。

以光歷世明法,用為黃沙御史,秩與中丞同,遷廷尉。

元康中,拜尚書,典三公曹。

時趙王倫篡逆,光於其際,守道全貞。

及倫賜死,齊王冏輔政,復以光為廷尉,遷尚書,加奉車都尉。

後從駕討成都王穎有勳,封延陵縣公,邑千八百戶。

於時朝廷鹹推光明於用法,故頻典理官。

惠帝為張方所一逼一,幸長安,朝臣奔散,莫有從者,光獨侍帝而西。

遷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

光兄誕為上官巳等所用,歷徐、雍二州刺史。

誕一性一任放無倫次,而決烈過人,與光異一操一。

常謂光小節,恆輕侮之,光事誕愈謹。

帝既還洛一陽一,時太弟新立,重選暗訓,以光為少傅,加光祿大夫,常侍如故。

及懷帝即位,加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與傅祗並見推崇。

尋為尚書令,本官如故。

以疾卒,贈司空、侍中。

屬京洛傾覆,竟未加謚。

子韜字子遠,放佚無檢。

光為廷尉時,韜受貨賕,有司奏案之,而光不知。

時人雖非光不能防閒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為累。

初,光詣長安留台,以韜兼右衛將軍。

韜與殿省小人交通,及光卒,仍於喪中往來不絕。

時東海王越輔政,不朝觀。

韜知人心有望,密與太傅參軍姜賾、京兆杜概等謀討越,事洩伏誅。

史臣曰:下士競而文,中庸靜而質,不若進不足而退有餘也。

魏舒、劉寔發慮一精一華,結綬登槐,覽止成務。

季和切問近對,當官正色。

詩云「貪人敗類」,豈劉夏之謂歟!

贊曰:舒言不矜,喜對千乘。

子真、宣茂,雅志難陵。

進忠能舉,退讓攸興。

皎皎瑚器,來光玉繩。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