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寧瑪派
【寧瑪派 】
中國藏傳佛教宗派。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因該派遵循前弘期所傳之密宗,故名。又歷該派僧人戴紅色僧帽,俗稱紅教。
形成 佛教在西藏前弘期、後弘期所傳的顯教經論,並無區別。只是密宗的傳承有所不同。相傳最初傳密宗入吐蕃的有三人,即遍照護、蓮花生、無垢友,前二人為吉禪獅子直傳弟子,後者為其再傳弟子。當他們在吐蕃傳教時,漢地禪宗也傳入吐蕃,並曾佔有較大優勢。因此,前弘期所傳的密宗中,受禪宗的影響較深,近世意大利學者杜齊也認為二者可能同源。9世紀朗達瑪禁佛後,本教盛行,佛教不能公開存在,但密宗仍得由家庭世代相傳,故與本教互相影響,因而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後弘期各新派所傳密宗有明顯區別。該派在後弘期初較為分散,無固定寺院及嚴格的僧伽組織,至11世紀有「三素爾」出現,始形成與其他教派相類似的宗派。
「素爾」系一家族名稱。11世紀前半期有釋迦迥乃者,通稱素爾波且,意為大素爾。他首先整理舊密宗典籍,建立烏巴龍寺,因而又被稱為烏巴龍巴。他曾從卓彌譯師學道果法。釋迦迥乃一生獨身,有養子名喜饒札巴,通稱素爾瓊,意為小素爾。他曾在嘉臥地方修行多年,因而又被稱為嘉臥巴。他的兒子釋迦僧格,曾建卓浦寺,因有卓浦巴之稱。
傳承 有多種傳承,一般常見有三種:
1遠者經典傳承。分為三種:一為幻變經傳承。三素爾為其主要代表人物。其後的重要人物有拉傑·傑敦賈那、傑敦覺松、希波等;二為集經傳承。其根本續(指密宗根本經典為《遍集明經》,釋續為《集密意經》。此傳承至釋迦迥乃時,與幻變經傳承相合;三為大圓滿教授傳承。其中又分心部、界部、教授部。心部有前後二譯,前譯五部,後譯十三部,共十八部。界部之界,梵語為馱都,共分九義:見、行、曼荼羅、灌頂、三昧耶、修、事業、地道、果。教授部傳承有甚深大圓滿心要(心要義近精義及空行心要傳承二種。大圓滿心要傳承主隆欽饒絳巴·楚臣羅迫,造《七室藏論》,為寧瑪派根本要典。他曾在不丹建寺,不丹、尼泊爾等地寧瑪派教法,異源於此人。空行心要傳承屬「伏藏」,即由蓮花傳意希措賈,由意希措賈埋藏地下,經蓮花業力等取出,輾轉流傳。
2近世伏藏傳承。伏藏曾行於印度,藏傳佛教各宗派皆有,但寧瑪派更為重視。相傳蓮花生等曾將佛教經典及密法埋藏於山岩石窟中,至朗達到禁佛時,佛教徒也將佛教典籍埋藏,後弘期中為人開掘而重新流傳於世。開藏的主要人物以娘·尼瑪沃色、古如卻吉旺秋最為有名。
3甚深淨境傳承。傳說是修行者在定中、夢中或平時,感到佛、菩薩或師長降臨為之說法。藏傳佛教各宗派均有,但寧瑪派尤為重視。
教義 將全部佛法分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事(瑜伽)乘、方便(瑜伽)乘、瑜伽乘、隨瑜伽乘(意為無上)、無極瑜伽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波羅蜜多乘,即顯宗,為化身釋迦牟尼所說,後六乘合名真言乘或金剛乘,即密宗,其中四、五、六三乘為報身金剛薩 及大日如來所說,七、八、九三乘為法身普賢如來所說,此普賢如來亦名本初佛(阿提佛陀),上述大圓滿法即屬第九乘。
經典 根本密典有18部怛多羅:即《大圓滿菩提心遍作王》、《金剛莊嚴續教密意集》、《一切如來大密藏猛電輪續》、《一切如來遍集明經瑜伽成就續》、《勝密藏決定》、《釋續幻網密鏡》、《決定秘密真實性》、《聖方便絹索蓮花》、《幻網天女續》、《秘密藏續》、《文殊輪秘密續》、《後續》、《勝馬遊戲續》、《大悲遊戲續》、《甘露《空行母焰然續》、《猛咒集金剛根本續》、《世間供贊修行根本續》。常行者有8部法,即文殊身、蓮花語、真實意、甘露功德、橛事業(以上稱「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咒詛、世間供贊(以上稱「世間法」)。
傳播 該派後世不如其他各派興盛,與西藏歷屆地方政權關係也不甚密切,但仍延續不斷。14世紀傳至不丹,後傳至尼泊爾。20世紀中傳至印度,在大吉嶺建寺,1973年在比利時建寺,以後又在希臘、法國等地建寺,開始流傳於歐洲。近年美國也有寧瑪派活佛建立寺院、影印藏文大藏經、出版教義著作。(張建木)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