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史話》清朝每日的上朝:清朝雖來自關外,但也是學法歷朝的辦法,每日的夜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宮史話》清朝每日的上朝

清宮史話

清朝每日的上朝

從前講究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所以歷代每日上朝,都是很早的。

清朝雖來自關外,但也是學法歷朝的辦法,每日的夜間兩點鐘,就要開始辦公的。

談起上朝的情形來,莊嚴的地方,自是很莊嚴,但模糊苟且的地方,也多得很,並且也可笑得很。

按規矩每日昇殿辦公,應該在保和殿,因為外邊才名曰三殿;至於乾清殿,本名曰乾清宮,是宮內的意思,但因為省事就永遠在乾清宮辦公了。

現在我們可以分開段落談談。

第一,先談未入禁城之前的情形。

所有的官員,出入分三個門,其大致凡王公親貴內戚等,則出入神武門。

內務府人員,則進西華門。

因內務府的衙門,就在西華門裡頭,所以如此。

其餘漢官,及平常旗門的官員,都進東華門。

漢人的官員,都住在南城外頭;前清的規矩,漢官非經皇帝特賞住宅者,不許住內城,到光緒年間,雖已稍寬,但住內城者尚極少。

每天夜間一點鐘,就由家中起身,進前門,所以從前,前門永遠是夜間九點多關門,十二點就開了。

各官員到東華門外,下了車,先吃點早點,任何大小官員,都得如此,因為一點鐘便須離家,則家中飲食甚不方便也。

大官如中堂、軍機大臣、尚書、侍郎等等,則在小飯鋪中吃飯,平常小官員,則在街上飯攤上吃。

曾記得有兩位堂官,永遠約會在一小飯鋪吃飯,每日須吃飯給錢外,每月尚須貼補該鋪幾兩銀子,因為他們兩個人,在裡邊坐落,別的小官員,因為當著堂官,說話不方便,就都不肯進去,以致該鋪生意大減,故須特另貼補;而該兩位堂官,關於每日之國政,在上朝以前都要在該小鋪中,見面秘商,故每日必須在彼坐落。

以上乃進東華門以前之雜亂情形也。

雖然是一幫官員,其飲食之情形,乃如此,比現在之小工人還亂,比輪船到碼頭時還熱鬧。

以堂堂上朝的官員,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必行的事情,國家對之一點設備也沒有,這是現在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請看這種情形,夠莊嚴嗎?

第二,再說進禁門。

在明朝皇城內,已不許人民居住;到清朝,則皇城內旗人便可隨便住,故地安門東西安門(俗名外東西華門),已可隨便出入。

而紫禁城內,則為禁城,絕對不許人隨便出入。

進門者必須得有腰牌,故神武門、東西華門,門禁都很森嚴。

在前清各部院衙門,每遇本部官員進衙,則門口差役,必須喊門,永是喊一個「哦」字,不過堂官來,則喊的聲音長,司官到則喊的聲音短。

我曾問過他們,為什麼必須喊,有許多人說不上來,有人說,這就是從前唱喏的意思,不知這話靠得住否。

紫禁城的禁門,有人出入,當然也必須喊門,照規矩是有幾位衛兵,排立在門口,遇有人出入,應該搜查,只因上朝的時候,出入的人多,查不勝查,也就不查了,每人出入只喊一聲哦就是了。

日久懈怠,又因西華門之門洞相當長,等於一個火車道短的隧道,足蔽風雨,所以這班衛兵都在地上鋪好席,就睡在門洞之內。

更因上朝的時間,總在夜間一兩點鐘,黑暗得看不見人,所以衛兵們,都不起來,就在被窩裡喊。

一次我侍先嚴入朝,走至此,忽聽一聲喊,嚇了我一下!這像公事嗎?由西華門到隆宗門,這一段連一點燈光也沒有,雖然有許多地方是磚地,年久失修,坑窪不平的地方很多,夜間很難走,常常入朝的人,都有自備小玻璃燈籠,不常入朝的人,就臨時買一葦篾編的小紙燈籠,這種燈籠極便宜,每枚帶一隻蠟,也不過一個大錢兩枚,是一塊現大洋,可以買三百來枚,所以極普通。

吃完飯館子出門,或逛窯子出門,永遠是每人送一個;這只蠟點著,由西華門到隆宗門,差不多也就燃完了。

堂官則侍役打一鐵絲編的糊紙扁方燈,即是轎前掛的那一個,上朝的人,凡看見這種燈籠,都要注點意,因為他是堂官。

再者年太高的大臣,或有大功的人員,皇上特賜紫禁城內乘二人肩輿,或乘馬者,俗名穿朝轎,穿朝馬,但並不能穿朝,只在這一段路中乘坐。

到隆宗門也必須下來,按這段路,既是大小官員,每天辦公行走的地方,總應該把他修一修,不要說朝廷之內,就是住戶人家,凡人每天經過的道路,也要修一修,他不但不修,而且這就不是人應行走的路徑,只不過是因為沒有房屋,大家隨便通行就是了,這個夠莊嚴嗎?

第三,談到朝房,是眾官辦公的屋室,應該是很寬敞的了,可是不然。

比方說,軍機處這個地方,是雍正以後,朝廷最高最重要的機關,朝廷中一切政令,都得由這個機關經過,他應該有很大的一所房屋了吧,可是他有三間屋,就在乾清門台階下迤西,靠北牆之三間,屋子雖小,倒也森嚴,門口掛著一個白木牌,上寫黑字,曰「誤入軍機者斬」,錯走進去,就是掉腦袋的罪過。

連軍機處司官都不能進去。

遇有應回明,或有應該跟堂官商量的公事,須立在門外邊商量。

軍機處的司官,名曰小軍機,亦曰軍機章京,又曰軍機搭拉密,蓋一半滿洲語也。

他們辦公的地方,也是三間屋,在乾清門外西南角,靠南面北的屋中。

此外在乾清門外,東邊靠北牆,有間屋子,乃是九卿朝房,各部堂官,有事都在此處接洽。

乾清門外,各衙門辦公的地方只此三處,皆相當森嚴,然皆簡陋不堪。

戶部朝房,則在隆宗門外,靠西牆,兩間小屋,可免風吹雨淋就是了。

裡面只有一張破桌,幾個凳子,乃是司官坐落的地方,至於堂官,則都往九卿朝房了。

隆宗門裡頭,便不容易進去,門口的護衛,都是立著,沒有在被窩中躺著的了;且進此門者,除於大燈籠外,也必須玻璃燈,若小紙燈籠,是絕對不許進去的。

以上乃各衙門上朝時辦公之情形也。

第四,談到乾清門裡頭。

在乾清門外,雖然也相當森嚴,但常上朝的人,還可以隨便走走,若乾清門裡邊,則無事便不能進去了。

我因隨同戶部接摺官進去過一次,但也不過到乾清門洞。

什麼叫做接摺官呢?各部所上的奏摺,經皇帝批過之後,有的一一交一一軍機處,再一一交一一各衙門,有的由皇帝一一交一一太監,由太監直一一交一一各衙門,每天各部都要派司官去接摺子,太監把摺子拿到乾清門洞,叫各衙門官員分領,持回衙門,再呈堂官,此定例也。

我同他們到乾清門邊,也就是偷著往裡面望一望,因為這個門上的護衛,沒有衛兵,就都是侍衛了,名詞就叫做乾清門侍衛,再升可以升御前侍衛,因此大家都不敢隨便,或多走一步。

這很夠莊嚴的了吧。

可是也有許多笑話,由乾清門到乾清殿,這一段通路,也相當遠,大約總有幾十丈,雖兩旁有幾對路燈,所謂燈光如豆,也絕對不夠亮,晴天還好,遇到下雨,往往把人滑躺下。

據御前大臣載津告訴我說,滑躺下不必害怕,因為是恆有的事,也不算失儀,且上朝時,不許穿雨衣雨靴更不許打傘,都是淋得很濕,天天上朝之人可以把緞靴之底,用桐油油過,而靴面絕對不許,所以很容易滑倒。

這還不算,最有意思的是南書房前之醬缸。

乾清門內,迤東之房數間,總算面對乾清殿,從前乃是諸位皇子讀書之所,名曰南書房,後來同治光緒,都沒有兒子,這個書房,就算沒用了。

窗前有十幾個大缸,裡面都是新做的醬。

但這種醬並非御膳房所用,乃是太監所做,每逢大小祭禮,宮內都用滿洲的規矩,上供都用點心桌子(旗門中的人員,家中有喪事也常預備他,親友也常送),此繫在桌子上,擺一層點心,每層十盤,每盤四十塊,則一層約合四百塊,最少者三層,最多者二十一層;宮中上供,並不講層數太多,但為數亦相當大,這種點心,供完之後,分與大家,名曰克食,是每人都有份的,但大家都吃不了,大多數都賞給太監,太監當然也吃不清,於是使用他做醬。

按這種點心,乃是用白面香油豬油糖做成,若用他做醬,當然是很好吃的,所以太監便用他到各王貝勒大臣等家中去送禮,各家自然要多給賞錢,這乃是太監們的外快一筆大收入。

按做醬也沒什麼不可以,但須放在沒有人地方才好,因為南書房空著沒用,於是他們就把這醬缸,擺在這裡了。

醬的氣味,當然是很大,平常大家聞,還沒有什麼要緊,最難過的,是讓外國人聞著,有點不好意思的。

洋人為什麼也要聞這個呢?從前洋人沒有見皇帝的禮節,最初也有過一次,外國官員要見皇帝,於是命他由通州步行到京,其餘別的禮節就不必說了。

自光緒庚子以後,政一府漸漸變成媚外,外國使臣要求見皇帝,也就不敢不答應,於是也定了使臣覲見皇帝之禮。

使臣進乾清門後,得先在一處稍為休息,才請皇帝升殿,再行引見,因為皇帝不能在殿上等他們。

使他們到了之後,才請皇帝,而皇帝的住處,離殿又相當遠,所以他們必須等個幾十分鐘,在什麼地方等候呢?正好南書房空著沒用,遂選定此處,為他們等候坐落之所。

可是窗外即是醬缸,大家在此停留多大工夫,各人的鼻子,就用手絹握多大工夫,外一一交一一部陪伴覲見的人員,常常為此事傷腦筋,但也無法。

按此處正在乾清殿的前面,本是很莊嚴的地方,而無知的太監,競至如此,為大臣的,又不敢明奏,這在乾嘉以前是不會有的事情。

我曾問過內務府的官員,為什麼不設法把醬缸移往別處,他們說不敢得罪太監,若得罪了他們,他們在西後面前,說幾句壞話,就吃不克化,這種情形,離莊嚴二字,還遠得很吧?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宮史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