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逮: 歷史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姓》逮

百家姓

歷史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位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有官員跡人,亦稱及人、伋人。在古代,「人及」字義就是「逮」,而「逮」即「逯」的古體字,因此又稱逮人、逯人。

逮人,專職掌管王室御設的行獵場所即圍場,防止他人偷獵,保護圍場內各種動物,探尋記錄動物行蹤,以供君王狩獵。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跡人,掌邦田之地政……禁麋鹿卵者,與其毒矢者。」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設有逮人之官,到南北朝的北周時期,亦設有司跡中士,亦稱司逮中士,官秩正二命(從八品),隸屬於秋官府管轄,下屬有司逮下士若干。

在典籍《唐韻》中有註釋:「逯,姓也。逯音祿,又音鹿。今東郡有逯姓,二音並行。書本逯字或作逮。今河朔有逮姓,自呼音徒戴反,其義兩通。」

在逮人、司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逮氏,亦有稱跡氏、及氏、逯氏、伋氏者,逮氏讀音作dai(ㄉㄞˋ)。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邑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逯」是一個地名,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個邑名叫逯(今山西永和),後來有一秦國大夫被封於逯邑,建逯城,其後人就以封邑名為姓氏,稱為逯氏。唐朝時期,松贊干布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就是通過逯城回歸吐蕃王朝的。

在秦漢之際,「逯」、「逮」二字通義通假,因此逯氏亦稱逮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u(ㄌㄨˋ)。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邑名,亦以邑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付逯城(今河南沁陽),楚王族中有被封於付逯城者,其後代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付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逯氏。

在秦漢之際,「逯」、「逮」二字通義通假,因此逯氏亦稱逮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u(ㄌㄨˋ)。

家族名人

逮並:(生卒年待考),亦稱逯並。著名漢朝大臣、蒙鄉侯。

西漢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逮並被封為蒙鄉侯。

王莽篡漢後建立新朝,廷下大司馬孔永認為王莽為事無常,遂辭職,逮並繼任為大司馬。

新朝於鳳元年(公元14年),在王莽推行新政改革,即更改地方官制和政區建制的過程中,大司馬逮並被免職。

新朝地皇四年(西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擁立劉氏宗親劉玄稱帝,年號定為「更始」,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這使王莽的新朝政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為了沖走這個不好消息帶來的晦氣,王莽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為了顯示自己沒有老,他還特意將自己的鬍子染成了黑色。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王莽的敗亡命運。

當年的農曆6月,王莽派出的軍隊和起義軍在昆陽交戰,結果王莽軍全軍覆沒。起義軍乘勝直搗長安。農曆10月1日,義軍攻進了長安的宣平門。王莽被城內響應義軍的一名商人杜吳殺死。

王莽政權敗亡後,更始帝劉玄大肆屠戮新朝官吏,逮並因在新朝中任過重職,全族遂避難逃亡,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姓氏古體字「逯」為姓氏者,稱逯氏,其實還是同一姓氏字。也有改用先祖名字稱並氏者。

遷移分佈

今山西省的清徐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山東省的淄博市、濰坊市等地,均有逮氏族人分佈。

分類:古籍精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