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璩: 歷史來源 1、出自以寶飾為氏。古代「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姓》璩

百家姓

歷史來源

1、出自以寶飾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金、銀製成的耳環,此物創始人的後代子孫遂以「璩」為姓,稱璩姓。古人很看重玉,將玉的堅致、光采、純粹、發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並且寄以吉祥的象徵,所以佩帶玉是很光采的事。並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這樣,玉的製品也多種多樣,而與玉有關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環,當然是高貴之物,於是就產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於衛,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至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君封於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後代以蘧為姓。由於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展過程中,而古代玉環稱作璩,由於璩很高貴,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於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數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改為遽姓。

家族名人

蘧璦: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於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長坦縣伯玉村人,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於齊晏嬰,於鄭子產,於衛伯玉。孔子幾次適衛,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篤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裡,孔子問:「夫子(指伯玉)何為?」對曰:「夫人欲寡其過未能也。」

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1既贊伯玉之德,亦贊伯玉其使者。《論語》孔子讚:「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淮南子·原道訓》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伯玉確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於改過的人。《了凡四訓》載:「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蘧伯玉賢名聞於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靈公不聽。史魚臨死採用「尸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尸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弔唁,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靈公。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

於是啟用了蘧伯玉。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裡是學者薈萃之地,而璩御史後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就很重視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舉為進士而當官,文武全才。

遷徙分佈

(缺)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璩是古代一種由金、銀製成的玉環,古時候的人認為玉石是很高貴的東西,所以就有人以這種器物為姓,稱為璩氏,成為璩姓的一支。另一支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於衛,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至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君封於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後代以蘧為姓。由於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展過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也有少數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改為遽姓。因此璩、蘧、遽姓同源,並存於世。璩姓主要分佈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剩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

分類:古籍精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