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竺
歷史來源
1、出自竹姓,以國名為氏,後改為竺生。夏、商、週三代有孤竹國,到了春秋時,其國君之子伯夷、叔齊之後以國名為姓,稱竹氏。至漢代,有樅陽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為竺姓,其後沿用不改。
2、源於古印度,屬於外來姓氏。據《姓苑》和《漢書·西域傳》等記載,古代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竺」為姓。後來,中國僧侶有的隨印度僧人學經,也隨師父之姓,成為竺姓。通常認為漢代宣帝時竺次為中國竺姓始祖。
家族名人
竺淵:明朝文士,宣德年間舉為進士。被朝廷任為官員,正統中為福建參議,敕守銀坑,盜賊四起時,竺淵率眾捕盜,反被盜賊所捕,後因不屈於盜被殺。
竺法深:晉代僧人。名潛,或稱道潛,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18歲便出家,師從富有才解久負盛名的名僧劉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習見的浮華性格,深刻鑽研了般若學的佛學理論,加上相貌堂堂,談吐風雅,在京城長安已小有名聲。至24歲時,獨自登壇講學,所講《正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義理深奧,剖析明白,前來聽講受業者常濟濟一堂,多達五六百人。
竺道馨:晉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時僧人。俗姓魏,原籍鉅鹿(河北省平鄉縣)人,而寄居彭城(江蘇省銅山縣)。大約十歲,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隨僧伽提婆研習有部之學,並受學鳩摩羅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傳本傳謂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鑽仰群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
因而得以攝受涵泳空有兩宗的學說,以建構獨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學者,專心研究儒家經典《禮記》,著有一本叫《禮記訂議》的書。
竺紹康:反清志士。在秋瑾與徐錫麟策劃皖浙起義時,被任命為光復軍分統。皖浙起義失敗後,被通緝,避入台州山區。
遷徙分佈
(缺)竺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與竹姓同源。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孤竹國國君的後人就有以國名的一字為姓,稱為竹氏。東漢時。樅陽侯竹晏認為竹源出自孤竹國兩位賢人,即伯夷和叔齊(二人為商末周初的賢人,因不食亂臣之糧而餓死於首陽山),於是在「竹」字下面加個「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時稱印度為天竺國,曾有僧人來中國傳經時,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習慣,就取一個字為他們的姓氏,而他們被稱為天竺僧,就多以竺為姓。後來,有些僧人在中國定居,而有些漢族的僧人因拜師也隨他們姓竺,這樣,竺姓就在漢人中傳開來。還有,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其後人因之。據《漢書·西域傳》考證。但我國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說:「竺本姓竹,至漢樅陽竹晏改為竺。」
依照《姓苑》的考證,我國的竹氏源流,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望族居東海郡(今山東省兗州東南)。
分類:古籍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