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簡介
《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張仲景(張機)所著。
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
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
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
本書包括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平脈法,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篇,對六十婬十病邪風、寒、暑、濕、燥、熱等論述較為詳盡,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
同時,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
內容豐富,理、法、方、藥連貫緊湊,理論聯繫實際,至今還是學十習十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傳給了他,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即為這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本書於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讀者歡迎。
由於印數不多,不能滿足需要,為應讀者之要求,為了更好地挖掘祖國醫藥學寶貴遺產,使之為中醫臨十床十、教學、科研服務,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為直排,現改為橫排,藥方後的「右×味」,應為「上×味」,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
手抄本中的繁體字、異體字,現改用簡化字,如「內諸藥」改為「納諸藥」、「慄」改為「栗」、「疿 (疹中有車)」改為「痱疹」、「嗇」改為「澀」等;個別已通用又無簡化字的如「鞭」、「癘」、「褌」等字未改;藥方中瀉心湯類中的「洩」字改為「瀉」、「黃櫱」改為「黃柏」、「桃核」改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
書中一些重複的藥方按手抄本未刪。
又:原手抄本沒有標點,為了便於閱讀試加了標點,限於我們的水平,錯漏難免。
書後附有從秦代至清代歷代衡量與市秤對照表,供研究書中主劑劑量時參考。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局中醫處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傷寒雜病論》簡史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
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19年,張仲景去世。
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
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
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
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
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
《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
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
王叔和在《脈經》序裡說:「夫醫藥為用,十性十命所繫。
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
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可以想像,這部奠基十性十、高十峰十性十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
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裡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
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
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
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訂和發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
除重複的藥方外,兩本書共載藥方269個,使用十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十床十各科的常用方劑。
這兩本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四部經典,張仲景一人就佔了兩部。
(另有一種說法,中醫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
《傷寒雜病論》是後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讚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仍是中醫學十習十的源泉。
去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在西醫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紀的解剖學著作可以作為今天的教科書,現在西醫的治療也不可能到幾百年前的老祖先那裡找根據。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它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並被學術界譽為講究辯證論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十床十經典著作。
書中所列藥方,大都配伍十精十當,有不少已經現代科學證實,後世醫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療效。
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
據統計,截至2002年,光是為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就近2000種。
《傷寒雜病論》不僅成為我國歷代醫家必讀之書,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
特別在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工廠中,傷寒方一般佔到60%以上。
據有關記載,除《傷寒雜病論》外,張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張仲景方》十五卷;《張仲景口齒論》;《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等等。
上述各種書目,可能是《傷寒雜病論》分解出來的部分內容的單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