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諸葛
歷史來源
1、出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後改為諸葛氏。
3、出自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家族名人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後,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瞻:三國蜀漢人,字思遠,蜀漢景耀四年(261年)後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後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於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初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孫權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後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恪: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字元遜(203-253),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南)人。諸葛瑾之子。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於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建興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於新城,數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後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恢:字道明(265-326),晉代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人。曾任安東將軍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屬下的從事中郎,後官至尚書右僕射。
諸葛豐:字少季,西漢琅琊縣人,其裡籍疑為今琅琊鎮窩龍村(傳言因紀念諸葛祖籍得名),或疑為葛陂(今諸城市枳溝鎮普慶村南)。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時,以同鄉召諸葛豐為屬員,後舉薦為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城因而有語曰:「間何闊,逢諸葛。」
就是說諸葛豐執法嚴正,害人者遂久闊而不相見。元帝嘉獎他的氣節,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時侍中許章以皇帝貴幸,淫奢而不守法規,其屬下犯事,牽連及之。諸葛豐具文彈劾,正準備上奏,適逢許章私出,諸葛豐遂舉符節令其下車,欲將其逮捕。許章逃入宮門,乞哀於天子。於是元帝收回諸葛豐的符節。諸葛豐不勝憤懣,上書辭職,元帝不許。是後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權貴多言其短,元帝降諸葛豐為城門校尉。最後上書彈劾光祿勳周堪、光祿大夫張猛,被元帝貶為庶人,終於家。諸葛豐之後代遷居陽都(今沂南縣磚埠鄉黃疃一帶),多有顯者,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誕:字公休,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人。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宗,初為尚書郎、滎陽縣令。後來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因魏明帝惡其沽名釣譽而罷官。曹芳繼位之後復職,諸葛誕又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因討伐毋丘僉等人叛亂而升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為削弱其兵權而召入朝為司空,諸葛誕起兵反叛並投降吳國,在吳國出任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封壽春侯,後被司馬昭殺死。
諸葛融: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後,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遷徙分佈
(缺)諸葛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勸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邦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候,由此,後人勸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裡,「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為「諸葛」。諸葛複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縣、臨沂縣、膠南縣一帶。
分類:古籍精選